大唐万户侯(精校)第2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5/281

  随着欢呼声越来越热烈,士兵们都慢慢地不好意思起来,他们纷纷跳下马,红着脸匆匆疾行,众人随着李清转入夹墙小道,又行了约一里,欢呼声渐渐远去,周围终于安静下来。
  这时,宣义坊的大门已遥遥可见,李清取出述职报告和相应各种文件命张继先去兵部报道,自己则率领弟兄们大步跨入了宣义坊的大门。
  ……
  马车一辆接着一辆,越往里走越是拥挤,最后走到离他府门还有约五百步时,众人再也进不去了,李清望着被涌堵得水泄不通的整条街道,眉头皱成一团疙瘩。
  这时,两名先去探路的亲兵挤出来道:“大将军,这些都是给杨相国送礼的马车,连大将军家的大门都被堵死了,夫人让你从偏门进府。”
  “偏门!为什么要从偏门进府?”李清的脸阴沉下来,虽然妻子在家信中并没有说什么,但从她语气中所透露出的家中没有男人的无奈和她不想与杨国忠为邻,便可推断出杨国忠对自己的家人绝对不友好,甚至还会欺负她们。
  “去!告诉杨国忠府上之人,就说是我说的,一个时辰后,我的府门前三十步内,不得有任何马车或闲杂人等存在,否则这个年我过得不舒服,他们也休想痛快。”
  亲兵答应一声,匆匆去了,但片刻后便回来了,他们脸上都憋得通红,眼睛里燃烧着怒火,大声道:“大将军,杨国忠的两个儿子在门口收礼,我们转达了大将军的话,可他们却说,如果大将军眼红就将大门封了,从后门进出就是。”
  不等李清表态,他俩的话却先惹恼了三百亲卫,众人皆勃然大怒,纷纷拔出刀来,将围观在周围的几十个送礼之人吓得连滚带爬而逃。
  不管他做什么事情,性质都是邻里不和,最多只是他与杨国忠个人之间的矛盾纠纷,但动了刀性质就变了,就算他李清再有理也会变成企图刺杀朝廷重臣,甚至是拥兵作乱,李清立刻回头厉声喝道:“把刀都给我收回去!”
  见主帅发火,众人这才不甘心的将刀收回鞘中,李清低头想了一想,忽然冷冷一笑,自言自语道:“既然都想给我送礼,那我也就不客气了。”
  他立刻挺起腰用马鞭一指,对亲兵下令道:“去!将道路一分为二,凡靠我府上这一边的,将马车里的东西统统搬进府内,有胆敢阻挠者,不管是谁,都给我用鞭子狠抽!”
  众军轰然答应,大声喝叫着冲进了马车队伍之中。
  
  第十二卷
返京述职
第323章
安杨会
  
  “陛下要为臣做主啊!”
  杨国忠跪伏在李隆基的面前,两条血红的鞭痕从他脸上和脖子上横过,左眼大片淤清,身上的衣服也破碎不堪。他呜咽着向李隆基哭诉道:“安西节度使李清今天早上在微臣府前施暴,强抢臣的财产。臣气愤不过,便前去找他论理,可他连臣也不放过,纵兵大打出手,臣和两子都被他们打伤。陛下,李清目无国法、目无大臣,自以为持兵便如此飞扬跋扈,以后必定会更加嚣张,今回一定要严惩不殆!”
  杨国忠越说越激动,最后竟声泪俱下。他除了二十年被剑南节度使张宥狠打一顿外,再没有掉过一根汗毛,更何况他现在已经入相,却遭到如此奇耻大辱,让他怎么咽得下这口气。可李清手中有兵,他又打不过,狂怒之下便赶来向李隆基告状。
  李隆基半天也没有说话,这种事情他也是头一次听闻,一个是兵部尚书、一个是安西节度使,行为举止哪里还有半点朝廷重臣的官仪,简直就是两个市井无赖。
  不过他也知道这二人渊源太深,杨国忠吃亏不假,但李清行事也绝不会象他描述的那么简单,此举必然是有深意。他略一沉思便问道:“你说李清是在你府前抢你财产,这又是为何?”
  “这……”杨国忠迟疑一下,这让他怎么说,送礼的人太多么?虽然这潜规则大家都知晓,李隆基平日也装聋作哑,但说出来大家的脸上可就挂不住了。情急之下,只得勉强道:“时至新年,不少故交老友来打臣的秋风,或许马车停得太多了,挡住了李清府上的大门。他可以和我商量,我命马车让出空来就是。可他直接就大打出手,丝毫不念同殿为官的情份。陛下,臣以为李清此举已经不仅仅是针对臣,而是在挑战陛下的权威,竟然敢在天下脚下纵兵打人。”
  “好了!朕知道了。”
  杨国忠还想再说下去,可李隆基却极不耐烦地打断了他的话。什么故交老友、什么打秋风,分明就是送礼的人太多,将道路阻断,被李清找到借口教训他一顿。
  李隆基的脸慢慢阴沉下来,自己为了塑造他杨国忠宰相的形象,可谓煞费苦心,封他为益州长史,是让他有登相位的本钱;三天一小赏、五天一大赏,是为了使他家资丰厚,不至于为钱而自毁羽毛,但偏偏就是这样一个即将取代李林甫任右相之人,还这般贪赂,借新年之名大肆收贿。今天之事必然会闹得满城风雨,那时他清誉何在?威信又何在?
  若他本性难改,一心要收礼也就罢了,但让李隆基生气的是杨国忠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练,还是这么头脑简单。同样的手段李清这已经第二次用了。当年是打断他兄弟的腿,而今天是直接向他本人下手,这么浅显的事情他为什么就想不到呢?
  不仅李隆基生气,站在他身后的高力士也为杨国忠暗暗叹息,什么‘挑战陛下的权威,竟然敢在天下脚下纵兵打人’这种幼稚之语都说得出来,李隆基是做了四十多年帝王之人。一言一行都是经过深思熟虑,难道会因他几句话就对一个掌握重兵的节度使下手吗?
  还有李清……高力士也在为他叹息,他的目的高力士明白,但今回已经不同以往,他若过多插手李林甫之事,恐怕连他本人都会成为陪葬。
  房间里十分安静,李隆基的沉默让杨国忠慢慢醒悟过来。这件事自己做得卤莽了,现在是倒李林甫的紧要关头,自己却和李清斗上了,真是糊涂啊!
  饶是他反应得快,他本来想继续参李清在石国擅自用奴隶成立大宛军,但现在不是时候了,他立刻将此事按下,叹了口气道:“陛下,适才臣是怒火中烧,以至乱了方寸,现在想来臣也有则责任,不能全怪李使君。明日就是新年,臣却为这点小事烦扰陛下,惭愧啊!”
  “你知道便好,去吧!”李隆基见他认错,也不想过多难为他,便微微一笑道:“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你莫要让朕失望了。”
  杨国忠听得懂李隆基的言外之意,就是让他把精力集中在李林甫身上,不要分了神,更不要被人抓了把柄,“请陛下放心,臣决不会让陛下失望!”他深深地施了一礼,慢慢地退了下去。
  杨国忠走后,李隆基仰坐在椅上。他紧闭双目,一言不发,半天他才微微睁开一缝,缝里射出一丝冷冷的寒意,他坐起身回头对高力士道:“今夜是除夕,你安排一下,朕要去看一看李相国。”
  ……
  杨国忠在兴庆宫内换了身衣服,这才走出宫门准备回府,他的脑海里一直在回忆李隆基的那句话,‘宰相肚里能撑船’,自己要当宰相了,将取代李林甫的右相。虽然早知道会有这么一天,但今天从李隆基的嘴里说出来,还是让他激动不已。
  无论是唐朝还是宋朝,相国都不止一人,在唐朝中书令是右相,而门下侍中是左相,除此之外,尚书省左右仆射、各部尚书、太子詹事、甚至侍郎都可以行相国事,关键是否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这就是宰相的标志,比如李清,他被封尚书左仆射,但他却没有被同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所以他并不是宰相,仅仅获一个虚衔。而杨国忠虽是兵部尚书,但他被同时加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样,他就有资格列席政事堂会议。
  在诸位相国中又有一位首席宰相,被称为“执政事笔”,现在的首席宰相就是李林甫,而让杨国忠激动的,就是他将成为新的首席宰相。
  激动之余,又让他想起了烦恼之事,那就是如何将李林甫拉下马,皇上只暗示他用李献忠叛逃案做文章,但杨国忠也知道,仅仅弹劾李林甫荐人之责,似乎分量不够。若李林甫找出自己与此案无关的证据,比如他在某年某时曾经建议,朝廷要慎用李献忠,这样他又会逃过此劫。
  想了一路,他依然一筹莫展,杨国忠的马车停在兴庆宫右侧,这是专供三品以上大臣停靠马车之地,当他走近自己的马车时,却意外地发现马车旁站着一个瘦高的老者,看样子是在等候自己。果然,当他靠近马车,老者上前将一张名刺高举在头顶,向他躬身道:“我家大帅备薄酒一杯,特来请杨尚书共酌。”
  “你是……”杨国忠忽然觉得此人有些面熟,却想不起在哪里见过。他随手接过帖子,只见右下角有个‘安’字,猛然想起,此人正是安禄山的幕僚高尚。
  “原来是高先生。”杨国忠温和地笑了笑,他将帖子收了,又道:“你家大帅的心意我领了,只是今天是除夕,改日再和他痛饮一番。”
  “我家大帅有杨尚书感兴趣的东西。”他低声在杨国忠耳边说了几句,杨国忠眼前一亮,他紧紧抓住高尚的手臂激动道:“你说的可是真的?”
  高尚微笑着点了点头,“自然是真,否则我家大帅怎么会在此时请杨尚书饮酒。”
  “那事不宜迟,咱们这就走!”杨国忠跳上马车,大声道:“去安禄山府上。”
  ……
  安禄山府在亲仁坊,有趣的是,后来郭子仪的府邸就在他家对面。安禄山有两个正妻,一个留在长安为质。另一个跟他住在幽州,留在长安为质的还有他的长子安庆宗。
  安禄山早在三周前便抵达了长安。和其他节度使的低调隐忍相反,安禄山日日在家中大排宴席请客,遍请朝中大臣及贵族王爵,又命自己众多侍妾献舞于堂下,凡被公卿看中者,皆送于其人,一时安禄山好评如潮。
  安禄山又闻杨贵妃宫中寂寞,便从新罗觅到一只会说人言的白鹦鹉,取名雪衣女,教其汉话,派人送入宫内给杨贵妃解闷。后每逢节日,他总要收集奇珍异宝以私人名义献给李隆基和杨国妃,或听说李隆基身体染恙,他总要痛哭流涕,亲自沐浴斋戒为李隆基祈福,十几年来从未间断,使李隆基深受感动,亲口册封他为‘胡痴儿’。
  虽然圣眷日深,但安禄山还怕一个人,那便是右相李林甫。首先他便是李林甫一手提拔之人,恩重于山,其次,李林甫对他恩威并施,听话则好言安抚、同意他继续留任;若有半点违抗,立刻断粮断钱,甚至以调离威胁。
  十几年来慢慢养成了安禄山对李林甫根深蒂固的害怕,既怕之则恨之,他也想方设法探听对李林甫不利的消息。在长安,安禄山有一个心腹,正是杨国忠的左膀右臂吉温,天宝八年时,吉温背叛李林甫投靠杨国忠。不料李林甫却逃过一劫,吉温心中惶惶,又暗中勾结安禄山企图留一条后路。
  正是从吉温的口里,安禄山知道了李隆基欲倒李林甫的意图,在他两个谋士高尚和严庄的精心策划下,安禄山一手制造了李献忠叛逃案,终于将李林甫推向了锋口浪尖。
  今天,安禄山请杨国忠饮酒却是有大事与他共谋,说是饮酒。不过是在安禄山的书房里摆上两个小杯,两人各满一杯酒,安禄山既无意请,杨国忠也无心喝,两人寒暄了几句,杨国忠便迫不急待地直奔主题,他干笑一声道:“听说安帅得到了李献忠与李林甫的往来书信,可是真的?”
  “自然是真的!”安禄山眯着眼将杯中酒一饮而尽,这才感慨道:“说起来也运气,李献忠那贼子叛逃后,我派人去他家寻找证据,可惜晚了一步,书信被李林甫之子拿走,本以为他会烧毁,抱着一线希望我便派人一直盯着他,不料那些书信他居然还留在手中,可见老天眷我,终于又被我拿到。”
  说着,安禄山从怀中取出一封信,他瞥了一眼杨国忠淡淡道:“这封信是李献忠叛逃一个月前,李林甫给他的回信,有劝他落叶归根之意,你可想听?”
  ‘劝他落叶归根之意’,然后李献忠便叛逃漠北,杨国忠心荡神摇,又此信在,李林甫必死无疑。他不知不觉便伸手去接,不料却抓了个空。杨国忠一怔,只见信已经被安禄山收入怀中,他两眼白翻上天,口中还自言自语道:“李相国对我恩重如山,我岂能在此时落井下石?”
  杨国忠当然明白他的意思,他也没想过自己会白白得到这些信,牙一咬道:“咱们明人不说暗话,你且开个价,我若能办到,一定遵从!”
  “好!我安禄山是军人出生,就喜欢快人快语之人,既然杨尚书坦诚相待,我也不矫情了。”
  安禄山肥胖的身子向杨国忠靠了靠,低声道:“我有两个条件。”
  “安帅请直言!”
  安禄山点了点头道:“一是李献忠叛逃后,我收拢他四万败兵,朝廷不得追究此事。”
  杨国忠想了想,便点头答应,“我会派人去处理此公案,到时安帅只须说都已将他们遣返回乡便可,此事就算了结。”
  杨国忠轻松地解决了安禄山的第一个条件,不由信心大增,他急不可耐催道:“那安帅的第二个条件呢?”
  “第二个条件嘛!我想要安西军的一万陌刀手,你将他们调到范阳。”
  “这……”杨国忠倒吸了一口冷气。一万陌刀手是安西军的主力,李清岂肯答意。李隆基刚刚警告自己不要去招惹李清,这个条件怎么办得到,他心念一转,便有了定计,笑道:“不如我兵部提案,在范阳也装备一万陌刀手,你看如何?”
  “不行,我只要安西军的一万陌刀手。这个条件不容讨价还价。”安禄山坚决地摇了摇头,安西陌刀军不仅装备精良,更重要是他们身经百战,这绝不是钱能买得到的。
  他见杨国忠还在犹豫,憨厚的脸上露出一丝老奸巨滑的笑容,“我并非要你现在就办到,我给你三个月时间,你扳倒李林甫后升为右相,再想法将李清调走,安插进自己人,那时你不就随心所欲了吗?”
  他又取出那封信在手上拍了拍,微微笑道:“如何?杨相国,此一举两得之事,何乐而不为?”
  ‘一举两得!’杨国忠喃喃自语,他摸了摸脖子上的鞭痕,一股恶气从心底沛然而起。从中当他的伙计起,这么多年来一直都被他欺压,难道自己做了右相,也还要看他的脸色吗?杨国忠的脸上一阵青一阵白,淤青的眼圈显得异常狰狞,他终于经不起那封信的诱惑,心中一横道:“好!我答应你。”
  “光答应还不行。”
  安禄山一手将小桌上的杯盘扫掉,铺上一张白纸,又将笔递给他道:“你要写一封承诺书,保证办到以上两事。”
  杨国忠虽然知道留书不利,但此时他已经被右相的权位和对李清的仇恨烧昏了头脑,他再也顾不得细想后果,提笔一挥而就,又签押了自己的名字。
  安禄山得到了保证书,心中大喜,郑重的将李林甫的信交给了杨国忠,并亲切地捏了捏他的手臂,恭敬地笑道:“如果杨相国不嫌弃安某粗鄙,我愿认你为兄。”
  “安兄弟实在是个妙人!”杨国忠伸出右掌,两人双掌相击,不由对望一眼,皆哈哈大笑起来。
  又饮了几杯酒,杨国忠随即告辞,安禄山一直将他送到大门外,望着他远去的马车,安禄山笑容突敛,眼中闪过一抹冷冷的寒意,他自言自语道:“居然用这种草包为相,大唐当真是没有人了。”
  
  第十二卷
返京述职
第324章
天宝十年最后一夜
  
  入夜,长安各大街的行人迅速减少,一盏盏明亮的灯光约、笑语欢声,家人年年岁岁在今日团聚。
  李林甫的子嗣众多,女婿成群。今年李府的团聚也是格外热闹,府内府外都挂满了灯笼,亮如白昼,几个大厅里笑语喧阗,孩童们往来奔跑。在新年,他们永远是最快乐的,穿着簇新的衣服,一群群结伴拜求压岁钱,围着某个叔叔伯伯磕一个头,得一个小银锞子,大家一哄而散,又去寻找下一个目标。
  李林甫坐在内厅。他穿着月白色长衫,没有戴帽子,只用平帻束发,他气色红润。但细看之下,这红润竟是涂的一层油彩,两名侍女在他身后扶持着他,虚弱的身子和暗淡无泽的眼瞳透露出这位大唐宰相已经到了日暮西山、油尽灯枯的境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5/2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