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万户侯(精校)第2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4/281

  “别提他,在屋里睡觉呢!”崔柳柳没好气道,自己的丈夫混了这么多年,才熬到个正六品的中州长史,还是托了公公的路子,因为是荫官,这就算到了顶,可眼前的李清已经是从二品的尚书左仆射,堂堂的一镇节度使。她忽然想起自己险些嫁给了他,当年若是坚持一下,自己现在……
  她的眼里闪过一丝懊悔,脸微微发红,牙齿咬着唇道:“李清,你这些年可风光了,哎!”
  “柳柳!”身后忽然传来一声叫喊。李清急回头,只见李银削瘦的身子出现在楼梯口。过了这些年,他的相貌几乎没有变化,昏黄的灯光下,他的脸色比从前更加惨白,却显得有几分紧张。他手里拎个包袱,正低头快步走下,忽见大堂里挤满了官兵,吓得他一收脚,没敢走下来。
  “李清,我先去了,到京城你再来找我吧!”崔柳柳低低说了一句,便快步迎了上去,“八郎,你怎么出来了?”
  这时,李银也看见了李清,他愣了一下,随即露出笑容,向他拱了拱手,又急忙拉过妻子,将手中的包裹小心翼翼递给她,又低声嘱咐什么。崔柳柳紧张地点了点头,拿着包裹快步上楼,李银再次向李清拱拱手,随即匆匆出门去了。
  李银的冷淡让李清心中微微诧异。按理,他与李林甫的关系尚好,数年未见,又相遇在他乡,不应该如此淡然,甚至连句寒暄都没有,李清又一转念。‘或许他有急事吧!’随即笑了笑。坐了下来。
  这时,十几个小二抬着沉重的竹筐走进大堂,给士兵们一一分发肉饼,大堂里十分安静,只听见士兵们香甜的咀嚼声和喝汤声,整个大堂黑压压一片,坐地几乎都个穿黑衣的男人。昏暗的灯光下,坐在他对面的人也看不清他的面孔,而他却能很清楚地看到大堂的一切,但他的目光很集中,至始至终都紧紧地盯着李银手上的包裹,随后李银将包裹交给崔柳柳,他的视线也跟着它一直上了楼,目光中渐渐露出一丝阴冷和得意。
  ……
  李清已经洗漱完毕,两个亲兵给他简单地收拾了一下床铺,随即关上门退了下去。夜很静,赶了一天路的士兵们都早早地睡了,但李清却没有睡意,明日便到长安,离开了近三年,还有自己的妻女,也一年多没见到了。他心中既紧张又期待,不知她们见到自己会是怎样一番情形,或许这就是‘近乡情更怯吧!’
  他推开了窗,一股清新的风扑面而来,吹拂着他的脸庞,李清苦笑着摸了摸自己的脸,脸皮几时变得这般厚实,虽已是深冬。但关中的夜风与怛罗斯的风相比,前者俨如女人温柔的手,而后者则是割破脸庞的刀子。
  李清忽然想起一事,急从箱子里取出笔墨和述职报告,述职报告明日就要交上去,他还有一点尾没有写完,正好趁此时完成它,李清略一思索,提笔飞快地写了起来。
  他的述职被安排在正月初五,紧接安禄山之后,这是他任安西节度使后的第一次述职,他准备得相当充分,方方面面都考虑得很周全,无一遗算。
  他也曾考虑过李隆基召他进京的目的,会不会是重演六年前的那一幕,那年他从沙州都督一转身便成了户部侍郎,看似升了官,可实际上却是李隆基夺去了他的兵权。那年他擅自杀了吐蕃赞普,今回他又擅自杀了三万葛逻禄人,一个是敌酋、一个却是盟军,论后果这一次应该更加严重,段秀实也私下劝过他,可称病不去长安。但他却没有采纳,若李隆基真想动他,他可称病一时,难道自立,他现在也没有这个条件,况且此次不去,反而会引起李隆基的猜疑,一番权衡利弊,他最终还是决定赴京述职。
  想到这里,他也写完了,李清放下笔,淡淡一笑,就算现在有人想动他,可他李清又是那样好惹的吗?
  这时,身后传来轻轻的敲门声,李清回头问道:“什么事?”
  “启禀大将军,有个叫李银的人,说是你的故交,想见你。”
  李清笑了笑,他知道李银会来拜访,就算不是不为他自己,为李林甫他也应该来,“请他进来!”他一面答应,一面迅速的将述职报告收了起来。
  门开了,李银满脸陪笑地走了进来,连连向他拱手致歉,“适才有要紧事,失礼了。”
  李清急忙笑呵呵迎了上去,拉着他的手笑道:“我以为年关将至,李银兄跑到咸阳躲债呢!怎么见我就跑。”
  “阳明说笑了,我与内子回京探亲,正好路过咸阳。”
  李银苦笑一下,他在咸阳已经住了三天了,实在有不得已的苦衷。他见李清只是随口说说,便岔开了话题,他扫了一眼屋内笑道:“堂堂的尚书左仆射竟然住客栈,我若是县令,知道了岂不懊悔得死去。”
  李清拉过一把椅子请他坐下,又替他倒了杯茶,这才笑道:“天子脚下,最不值钱的就是官儿,况且我这个尚书左仆射只是挂个虚名,左右不过是个地方小吏。”
  “地方小吏?”李银仰头哈哈大笑,“你若是地方小吏,那我们这些小官又是什么,要饭的么?”
  “开个玩笑罢了!”李清笑着摆了摆手,他端起了茶杯轻轻呷了一口道:“我刚从疏勒归来,这两个月朝中可有大事发生?”
  “李献忠叛逃之事你知道吗?”想改口已经晚了,他见李清的神色已经凝重起来,只得避重就轻地继续道:“听说,两个月前李献忠进攻契丹大败,不知何故便叛逃漠北。”
  李清确实是刚从疏勒归来,但朝中之事他也并不是一无所知。比如杨国忠升官、比如陈希烈重拜左相等等他都知道。但李献忠叛逃漠北他却是初次听闻,他暗暗心惊,立刻便想到了李林甫,此事将对他极为不利,难怪有传闻说李林甫病重,原来是种因于此。
  想到此,李清不露声色道:“听说相国病了,这几日可好些?”
  李银摇了摇头。随即低头不语,可就在这时,外面忽然传来又快又重的脚步声,不等亲兵的喝问出声,‘砰!’的一声门被撞开,惊慌失措的崔柳柳闯了进来,带着哭腔喊道:“八郎,东西不见了,是包裹、包裹不见了!”
  “什么!”李银‘腾!’地站起来,一把抓住她的胳膊,怒吼道:“你不就在房间里吗?怎么会丢了!”
  “我不知道。刚才有人敲门,可是没人,我一转身,桌上的包裹就没了。”
  “你害死我了!”李银恨得一跺脚,也顾不上和李清打招呼,飞快朝房间跑去。
  崔柳柳的哭声如裂帛,几乎整个客栈都听得见,连熟睡的士兵也被从酣梦里惊醒,议论纷纷。这么晚了,主帅的房间里怎么会有女人的哭声,莫非是……
  “好了,你就别哭了。先坐下再说!”李清搬过一把椅子,眉头皱成一团。那个包裹里到底是什么,让他们两口子如此紧张。
  崔柳柳看见李清,仿佛看见救星一般,一下子扑进他怀里哀哀痛哭,“李清,你要救我们啊!”斗大的粉拳捶打他的胸脯,饶是李清身高体壮,也被打得连退几步,不由暗暗匝舌,心中对李银同情不已。
  他好容易将她拖坐下,等她哭声稍稍减弱了,才问道:“你先告诉我,那包裹里是什么?”
  崔柳柳掏出手绢,一边拭泪,一边抽泣道:“是书信!”
  “书信?”李清听得一头雾水,又追问道:“什么信?是谁写给谁的信?”
  “此事我来说!”李银阴沉着脸走进来,先对妻子道:“你曲照顾柔娘,男人间的事情,你不要插嘴。”
  崔柳柳不敢分辩,低着头快步地走了。李银回身关上了门,牙暗暗一咬,他忽然一转身,紧走两步,扑通跪倒在李清面前,颤声道:“求大将军救我父亲一命!”
  “不要这样,你快快起来!”李清一把扶起他,沉声问道:“到底是出了什么事?”
  “此事和李献忠有关。”
  “李献忠?”李清又想到书信,他将两者联系起来,忽然问道:“难道那包裹里是李相与李献忠的往来书信吗?”
  “是!”李银郑重地点了点头,这才终于对李清合盘托出,“李献忠叛逃漠北,我立刻意识到事情严重,当即便向他妻子要来了我父亲的所有书信,藏匿在家中。过了两个月我看没有什么动静,便决定趁新年探亲的机会将信带回长安,可在过凤翔时发现有人似乎在跟着我们,柳柳十分害怕,我们便决定在咸阳暂躲几日,只因咸阳县丞就是柳柳的大哥,本想寻他帮忙,但他也不在,可没想到还是被人下了手。”
  说到此,李银痛苦地抱住头蹲了下来,使劲地撕扯自己的头,呜咽道:“这下全完了,父亲该怎么办?”
  “你既然知道这些信重要,那为什么不将它们烧掉?居然还带在身边!”
  “我是利益熏心昏了头!”李银狠狠打了自己一巴掌,万分悔恨地道:“我以为此事应该隐秘,便想将信带回去给父亲一个惊喜,可没想到……”
  李银之所以没有将信烧掉,真正的原因是父亲病重,恐怕时日不多,他们夫妻为了和大哥一家争夺继承家产的主导权,便商量着将这些信作为一个杀手锏握在手中。在关键时候再抛出来,博得李林甫赞誉,可没想到他们早被人盯上了。这下,他们不但得不到夸奖,恐怕还会将整个家族毁掉。
  “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你急也没用,先回长安再想想法子,说不定事情也没有你想的那么坏。”话虽这么说,可李清心里却很明白,此番李林甫真的是凶多吉少了。
  可问题这是谁下的手,杨国忠?庆王?还是永王?甚至是李隆基本人!这是一个谜,也是李清急于想解开的一个谜。
  
  第十二卷
返京述职
第322章
回家的路
  
  李清最早的府第是原太子李亨所赐,兴建于隋,不仅地方狭小,而且经历百年风雨后,房舍已经十分陈旧。在李清升为安西节度使后,李隆基特地赐他一座新宅,新宅位于宣义坊,不知是巧合还是特的安排,新宅的对面正好就是杨国忠的府第,而背后则是前相国张说的故居、现在是户部尚书张筠的宅子。
  天刚亮,帘儿便早早起来。明日就是新年,她直到昨晚才忽然想起,给章仇兼琼府的新年贺仪还没有准备呢!说是贺仪其实就是给他遗孀的赡养费,章仇兼琼死后,他的儿子不久也丢了官,又迷恋上青楼红倌,几年功夫便将本来就微薄的家产折腾个精光,连老宅也卖了,后抛弃老母和妻女出家为僧,章仇家的生活也日渐艰难。帘儿得知此事后,便替李清送给她们一些田产,又以新年和中元节的名义,每年各送两笔钱,虽不能和章仇兼琼在世时相比,但也保证她们衣食无忧。
  “娘!你看这是三娘给我做的。”扎着两个朝天揪的李庭月拿了个布做的猪娃蹦蹦跳跳跑了进来,她已经七岁,长得都快齐帘儿的肩膀了,她相貌颇象李清,脸形和口鼻尤其神似,是个聪明又可爱的小女孩。从前年开始,李清便写信让帘儿请先生教她读书识字,两年下来,早已认识了几千个字在肚子里。
  帘儿正忙着写贺词,连头也没有抬便道:“我知道了,你到外间去玩吧!”她忽然想起一事,不由于停住笔问道:“你今天不上学么?不是说明日才放你假吗?”
  李庭月脸一红,痴娇地粘住娘央求道:“娘!爹爹今天要回来,我怕睡一觉起来又不见他的影子,你就让我这一回吧!”
  “你这个小精怪,晚上不是一样看爹爹吗?”帘儿刮了刮她的小鼻子,疼爱地笑道:“那就今天这一次,下不为例!”
  “那我去照看弟弟!”李庭月一骨碌从娘身上爬起来,趁她没有后悔,赶紧便向外跑。
  “等一下!”
  帘儿一把抓住她笑道:“你弟弟还在睡觉呢!千万别去吵醒他,既然你没事,就和娘去一趟章仇大娘家。”
  李庭月忽然想起一事,急对帘儿道:“娘!我刚才听赵管家说,咱们家大门被堵住了”
  帘儿十分惊异,大门怎会堵住了,难道是。“可是对面杨大伯家?”
  “什么杨大伯,整天欺负我们,二娘让我叫他杨老毒”
  “不准你无礼!”帘儿拉了女儿的手,一边向外走一边教训她道:“庭月,杨大伯是你爹爹的老朋友,不准你乱说!你既然读了书,以后就要知礼,要听先生的话,知道吗?”
  “娘。可是先生叫他杨白狼。”
  ……
  李清府第和杨国忠的宅子之间是一条宽约七八丈的便道,平日也只是行人往来,并不拥挤,可今天是除夕。来给杨国忠送礼的马车挤满了街道,李清的府门前自然也被堵死了,门口聚集了大量来自各府的管家和杂役。李清的家人出去办事只能走便门,事实上,这已经是第三次了。二个月前杨国忠升官,一个月前做寿,那时也和今天一般壮观,若是平日忍几天也就算了,但新年将至,各府各宅都讲究进出通达、前后畅顺,就算是小户人家也不允许大门口放置杂物而阻碍一年的运道。
  况且今天老爷要回家,这是全家的头等大事,总不能让初次回府的老爷从偏门进来吧!一早,管家就命下人向台阶下轰人。可前脚一走,他们又在台阶坐满了,而且马车越来越多,就算想离开,也动弹不得。
  管家急得直跳脚,又跑到杨府去交涉,可谁也不理睬他,就在这时,帘儿拉着女儿匆匆赶来,大门口果然都被堵得严严实实,台阶上坐满了各府的管家和下人,每人手上都拿个竹牌,等着听杨府那边叫号。
  “这可怎么办?”帘儿眉头拧成一团,她也无可奈何,最后只得对管家道:“去把偏门挂几个灯笼,再派几个人到街口去接引老爷。”
  管家也长长叹一口气,惆怅地命人关了大门,照主母的话去做。
  ……
  天色已经大亮,按照旧时规矩,明日是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要祭祖、烧香、敬佛,所有的香烛祭品都需在今天准备妥当,故虽寒风凛冽,但街上还是挤满了采办各色杂物的长安市民。
  李清一行依旧从明德门进入长安城,沿着朱雀大街一直向前走三个坊,便到他的新宅所在宣义坊。在官府的默许下,今天朱雀大街格外热闹,沿路摆满了流动货郎的小摊,几乎每个小摊卖的都是香烛纸蜡松干果供物,还有一些卖的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小东西,象女孩子喜欢的各色头饰、玩偶,而男孩子却是清一色用木竹削成的十八般兵器和纸糊的盔甲,虽然每年都是这样,但今年尤其火爆。
  张继眼尖,他忽然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不由笑道:“大将军,你看那边。”
  众人随他手指看去,只见一群身着黑色小盔甲、肩扛木制陌刀的孩童轰隆隆从街头跑过,几个年幼的还骑着竹马。他们看见了李清一行人,都停下脚步,在街边挤成一堆,满眼崇敬地望着这群彪汉。众人这次看清楚了,这些孩童的胸前都清晰地印了两个白色的字:安西。
  三百名仪容威严的安西军缓缓列队入城,消息飞快地从守城的士兵传到了沿街的货郎、百姓耳中,大伙儿纷纷闪开一条路,街上静极了,没有人说话,仿佛被施了定身术,默默地注视着西征的英雄们。比起那些驻防京师的军队,他们形容憔悴、瘦骨伶仃,披挂血迹斑斑的盔甲,穿着补一块钉一块的褪了色的军服,看上去仿佛象一群闯江湖卖艺的,和这些天所见到的鲜衣怒马军队相比,他们是何等的落魄,然而就在这些破破烂烂的士兵面前,就在这群铁甲生锈、穿得人不象人样的军人面前,所有的人们都忍不住要向他们鞠躬敬礼。
  是!褪色意味着无数风雨夜行军、意味着在暴风骤雪中的突击、意味着如火烈日的暴晒;而锈迹,那是鏖战中来不及拭去的自己与敌人的鲜血,他们为了国家的尊严在万里之外浴血战斗,‘安西军’三个字已经成为英雄的旗帜和典范。
  一种令人荡气回肠的自豪感在每个士兵的心底油然而生,勇士们昂首挺胸在长安最繁华大街上纵马徐行,‘啪!’不知是谁先带头鼓掌,‘啪!啪!啪!’掌声零星地响起来,紧接着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集,掌声、欢呼声响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4/2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