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9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04/1398

  但现在“谷贱”,就未必只是伤农,它可能把士农工商一股脑儿都伤了个稀巴烂。一夕之间的粮价差额,可能就会导致某个淮西粮商直接跳河自杀。而淮西粮商跳河自杀,可能就会导致某个放贷的江湖老哥自杀,然后这个江湖老哥的自杀,可能又会导致某个亲王府的阴阳人死太监自杀……
  连魏王李泰都曾经被“裸贷”给搞了一把,何况寻常人家?
  帝国的局势,早就不是靠几本经书就能解释清楚的,有识之士能够做到的,也只是大而化之的道理,讲出来模棱两可,仿佛是有那么点意思,可最后跟算命方士的嘴炮没个卵区别。
  人们从经典之中,找到的只是一幕幕似曾相识的画面,然后有一种“哎哟卧槽,以前还有这事儿”的即视感。
  惊才绝艳之辈,在这个时代从来不缺少,可以说相当的辉煌。但又因为惊才绝艳之辈太多,这些个聪明人即便不靠理性,而是靠感性的第六感或者直觉去谋生,也自然而然地演变成了超出唐人自己想象的局面。
  一如王氏、蒋氏在琢磨出路的时候,其实在他们之前,就已经有侯氏、薛氏之流,早早地在西域、河中、西天竺……开启了家族新时代的第一桶金。
  帝国生产了那么好的横刀,那么多的飞凫箭,那么多的精钢奶罩,既然很难用到大唐帝国有限责任公司的老板身上,自己又不想自杀,还想发横财,那末,实力不够的人,自然而然地,就把歪脑筋打到了外边。
  这绝非是因为“汉胡”有别,要不是李皇帝还有某条贱狗逼人太甚,他们巴不得把自己老家弄的“天高三尺”。剥削自己人和剥削外人有个屁区别,只要能趁俩糟钱,管那么多形式?
  可笑的地方就在这里,侯氏、薛氏之流在域外鼓吹“大唐”凝聚唐人心志的原因,并非是真的要加身唐人属性的自豪感,只是为了能在外面捞的多一点……
  但,真他妈好用啊。
  域外凝聚起来的人心,用唐刀、飞凫箭武装起来,用敦马、河曲马奔跑起来,环顾四方两万里,何来对手?
  贞观二十二年的长安城内,老皇城的墙根兴许还有蹲着吃面的老哥,特淳朴的样子。然而忐忑不安万里沙海的小哥哥们,同样也很淳朴,还寻思着天竺怎么地也是域外大佛国,怕不是丁口XX万,胜兵XX万。
  可他们哪里晓得,在他们忐忑不安的前几年,天竺早特么进入了“战国时代”。
  成天给“太昊天子”烧上一炷香的某个牛鼻子臭道士,从蕃地到勃律,从勃律到天竺,东西大河流域,堪称一代魔教教主。举凡天竺土王背后的僧众之主,嘴里念“梵天干他”也没用,最后也不过时一句“爷爷饶命”,然后一个个都琢磨着是不是混个“法主”当当,然后也给“太昊天子”凑了一炷香。
  朝廷最终还是给了“天使”的名头,王符和蒋师仁拿了委任状之后找人一打听,才知道现实和自己的想象差距有点大。
  原本两个小哥哥就寻思着能在天竺弄个大庄园,搞点“天竺奴”,趁点小钱将来有个棺材本,也就差不多了。年纪大了能跑大一点的城市旅旅游,这辈子也算是小有成就。
  结果万万没想到,朝廷这边把资料稍微理了理,扔了一份给他们。王符和蒋师仁才知道,他妈的天竺大国的国主居然嗝屁了?
  现在那啥戒色还是戒烟的王朝,居然已经分崩离析,现在是天竺的战国时代?
  陡然知道这个令人震惊消息的时候,王符和蒋师仁两个小哥哥当时就做了个决定。就这么个行情,老子还惦记当啥小庄园主?那必须不能啊!
  我得创业!还得创新!
  创业和创新都是要钱的,眼下王氏和蒋氏最蛋疼的地方就在这里,没钱。因为没钱所以求了太子,因为没钱才要去西域搏一把。
  只是这一回有点不同,“太平钱柜”的大档头,同时也是“长乐公学奖学金库”司库的梅大姐,托人给两个小哥哥带了一句话。
  小哥哥,小哥哥,要不要一起吃鸡啊?
  快上车!
  王符和蒋师仁一看这个小姐姐的来头,当时就没犹豫,还犹豫啥?有资格犹豫?梅姬小姐姐是什么人?那是长乐公主殿下的人!带你吃鸡是看得起你!
  其实公主府一开始也没想那么多,但正好那天某条土狗写了封家书给表妹,说大表哥现在河中风餐露宿的,为夫很想念啊。
  表妹一看老公的信,当时眼泪就下来了,心说表哥如此人才如此家世,还以“戊己校尉”为榜样,实在是令人感动。
  有心襄助,却也托付不到可靠之人,想要跟程处弼联系,但程三郎明面上是个“孤臣”,只听皇帝的。
  于是乎,表妹也寻思了起来,反正皇帝爸爸派了两只“天使”去西部溜达,要不就让他们给捎个口信?跟表哥问声好也是好的嘛。
  峰回路转时来运转,大概就是这么意思。
  王符和蒋师仁两个小哥哥,当时就摁住了命运的裤腰带,随时让命运这个小贱人知道知道他们的厉害!
  “这绢布……我们就拿走了?”
  王二郎小心翼翼地又一次跟“长乐公学奖学金库”司库梅大姐确认,一旁蒋师仁眼珠子鼓在那里,生怕有什么变化,生怕这是幻觉。
  “拿走啊,拿走。”
  小梅儿赶苍蝇一样地轰走了他们俩,心中却是暗暗道:这些绢布,总算处理了。
第八十七章
校址校长
  谁出任“长沙土木学院”,工部内部有争议,但大致人选都控制在自己人。首选有两个,一个是前任老大段纶的儿子,另外一个,是现任老大李大亮的儿子。
  为什么这两个人也是有道理的,不管哪一个,都跟张德关系不错。
  老张当年给段老大打下手,段老大对他照顾有加,可以说非常给面子。工部内部,李大亮自己也比较推荐段纶之子段俨。早先段老大还琢磨着把自己闺女弄给土狗,可惜一直不得下手……
  李大亮只是觉得让李奉诫跑去“湖南”,怕是会乱套,人在江淮,离京城也“近”一些,但有什么风吹草动,他老李也能让儿子跑的比谁都快。
  真要是去了长沙,那地界万一来个叛乱,或是地方土豪搞事,他还真没什么把握能千里相救。
  而即便张德就“近在咫尺”,“湖南高速公路”修起来之前,他也不相信武汉跑长沙能有多快。
  “就孝爽吧,诸君以为如何?”
  李大亮开了个会,工部直属学校,本来应该放在京城,可行市如此,他们工部也没辙,放京城就成了耗子窝。落最后变成全京城权贵们刷金身的地界,最后不成臭狗屎了?到时候挨打的还是工部自己人。
  “段孝爽资历是够的,只是……他现在挂了个郎将,除职专任可还来得及?”
  “这倒是不必着急,可先调段孝爽过去,以督建名义常驻。有个半年光景,比照个‘国子助教’,也没甚难的。京中诸学素来瞧不起工匠技艺,让‘徐湖南’帮忙弄个将作监的名头,对付一二也是可以了。”
  士农工商,说起来好像是平等的。实际上历朝以来,别说是士了,就是农,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家里有个三百亩地就是“农”了?门儿也没有啊。
  也就是李皇帝赏脸,府兵永业田能趁个两百亩三百亩,这才算是把“农”给扩充了。实际上汉末以来大部分种地的“农”,那都是能一边喝酒一边裸奔的时尚达人。人家是“寒门”,这才是“农”。
  人们所经常看到的苍头黔首泥腿子,那能叫“农”?那叫农奴……
  农民兄弟尚且如此艰难,更不要说“工”了。
  通常情况下,“工”都是和倡优娼妓混在一起说的,总之,都是无产阶级大家庭的一员,唐朝就有这认识了,真是令人欣慰。
  早先工部一般也很少有以“工”为本的官僚,但随着老板对大建感兴趣,对奇观很推崇,这个“工”的地位就起来了。连带着,工部内部正经的“工程狗”也有了好几只,别的不说,李大亮自己在交州、凉州,就尽干修地球这工程去了。
  吃过苦头才深有体会,工部现在为什么关起门来讨论,还不是被另外五部各监吐槽鄙视?连带着开会也经常拿自己开涮,自嘲时有发生。
  不过也不是没有好处,抱团啊,心齐啊,战斗力强啊。再说了,退一万步讲,朝廷里不混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去江浙沪……打工。
  人大理寺的扛把子不也去武汉了?
  工部一个定调会开完,就决定了让段孝爽去做第一任“湖南土木学院”的院长,因为是工部直属专科院校,这经费,就是工部自己出。
  当然了,怎么出出多少,还是要在朝廷上讨论的。但工部也不是没给出营生,允许“湖南土木学院”效仿武汉,搞“企校一体”。
  没办法,这年头真调教几个大匠出来,那真是金山银海不愁。长沙地要说不眼馋武汉那搂钱捡钱的爽快劲,这得多眼瞎?
  只可惜长沙造船有些不便利,滩涂浅滩实在是太多了。除非徐孝德这个“湖南土木大使”顺道把“湖南”的水利设施也捡起来,否则长沙也就是造大一点的乌篷船。
  不过有了工部支持,“长沙土木学院”对长沙的作用,有识之士也不是看不出来。实际上不仅仅是长沙,如荆州、襄州两地,并非不知道这其中的好处,可惜荆襄世族树大根深,加上隋朝以来对荆襄世族的“妥协”拉拢,这就导致新的势力想要顺利进入,难度系数极高。
  于是就出现了这么个情况,荆州地、襄州地知道不知道工部直属专科院校的好处?知道。有没有人想着把校址弄过来?有。执行吗?不执行。
  这操作当时把武汉上上下下几万条狗都看的惊呆了,真·目瞪狗呆。
  你们他妈的搞什么鬼?!
  最惨的是公安县,公安县表示小的这里水草丰茂,弄个学校小意思,只管搞,我们没意见的。
  荆州老大一看,当时就给公安县泄了个洪,洪水瞬间就把公安县给淹了。荆州老大笑呵呵地看着公安县:你他妈继续搞啊?搞啊?还搞不搞?搞的爽不爽啊?搞的水巨多是不是?
  校址落长沙地,还真不能说就因为徐孝德在那地界逛荡,徐孝德还没那么大面子。论交通便利,荆州顺流直下,直奔武汉,要啥没有?接通南北西东,就是进入巴蜀都要比别处便利。
  连荆州本地的有识之士都赞叹一声:我特么服了!
  然后收拾了行囊,奔岳州去了,说是要出去采风,写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啥的。
  整个事情在江湖上波澜不惊,但对官场中人,还是小有震荡的,尤其是汉水一带的官场,影响有点小深远。
  比如公安县,以前也就是公安县百姓偷偷摸摸“移民”去岳州、鄂州、沔州,现在连公安县的吏员,那也是苦读个一年半载,然后跑去江夏衙门应聘。
  荆襄大地,普通人想要翻身,难度实在是太高,而且上层也不会给这个机会。想要振作家门不做咸鱼,也就“近在咫尺”的武汉有机会。
  “湖南土木学院”这个事情,就是个导火索,恰到好处地把茅厕给炸了。
  “长沙地民力‘贫弱’,不过地力倒是不差,今年夏粮应该不愁。能从荆襄淘换些劳力,这建校人工倒是不必再愁。”
  “劳力够的,今年不一样,都水监去荆州襄州走了一遭,离乡之人甚多。跑去武汉、巴蜀谋生之人,有二三万。”
  “二三万?如此人数,怕不是闹出乱子?”
  “能有甚乱子?荆襄大户日子还是好过的,指着巴蜀、武汉、关洛,那些个勾当,你们又不是不知?”
  “二三万也不是流民,现在朝廷除了边地,也不禁迁徙,只是想要落户巴蜀、武汉,于这二三万之辈,相当困难罢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04/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