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9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01/1398

  如今趁着这股“歪风邪气”还没有消停,工部这时候随大流把这项目上马,朝会上再买好几个喷子,“李大胆”外加“李大嘴”亲自出马,“狂士”李奉诫名声在外,怎么地成算也要高上好几个百分点。
  这么好的机遇不抓住,难不成等到风头过了再来搞事?到时候回过味来的另外五个部门,不在工部身上揩油简直是对不起身上披的那层官袍。
  “那此事……择日就拟个条陈?”
  有人小声地问道。
  “择日个甚,明日朝会,老夫就禀明皇后!”
  李大亮很是不耐烦地提高了音量,“再拖个三五日,谁知道又有甚变数。”
  “那就仰赖李公了。”
  “李公有劳。”
  工部中一干老少,这光景都是统一了基调,就算有兄弟部门的人在这里塞了人,可这风头,想要插一手,还真是知道了消息也没办法。
  说到底,帝国公主掀起的“妖风”,如果连飞沙走石都做不到,那还能叫“妖风”?
  遇上这动静,明知道有妖还不躲远点,真以为自己有齐天大圣保驾护航呐。
第八十一章
兴许是大智慧
  工部的官僚们忙着偷鸡摸狗,一面躲着诸监诸寺及另外五部勾三搭四,一面有派出各等郎官直属小吏前往武汉和洛阳。
  筹办专科学堂是个相当费心神的事情,尤其是工部现在明面上的油水大,平日里稍微有个工程,就一群皇亲国戚过来东蹭蹭西蹭蹭。关键是每次这些皇亲国戚都说“我就蹭蹭我不进去”,每次都是说出来的话当放屁,不干了个爽那是誓不罢休的。
  “殿下容禀,工部这光景也是难处的,还望殿下能够海涵……”
  让一个工部侍郎跑过来低三下四,那也是没谁了。工部侍郎滚蛋之后,又是都水监、将作监的什么什么丞什么什么令过来装孙子。
  总之一句话,现在只要殿下帮个忙抬抬手,隆庆坊这里的工程咱们不拖,但周围“学区房”的建设稍微缓一缓,让工部先把自己的事情料理一下,这情分,工部上下及两监衙门都记下了。
  其实正常情况下,李丽质压根都懒得理会这些个朝官廷官,又不是她的臣子,她用得着理会?
  只不过最近实在是钱赚的太多了,李丽质只觉得再这样赚下去,还要愁恼上哪儿借宅邸存钱,于是心想着,一事并作两用,还能赚个好名声,倒也不错。
  “予准了。”
  “?”
  一脸懵逼的洛阳官僚都是愣住了,他们准备了很多备选方案,就连老大“李大胆”亲自过来的路子都琢磨过了。而且“李大胆”也表示要是长乐公主殿下不松口,他豁出老脸也要给孩儿们拼一把。
  当时“李大胆”表了态,长乐公主殿下要是不答应,就喷她一个“公器私用”,是皇帝还是皇后找麻烦,他“李大胆”一力承当,绝不拖累工部任何人。
  太令人感动了,不愧是上朝狂喷温彦博的绝世猛人,连风头最盛的长乐公主殿下都敢正面刚。
  实际上别说工部,偷偷摸摸准备筹办专科学堂的一众小山头和大佬,都是提心吊胆的。大家都是贞观朝的臣子,跟武德朝干系都不但,有的还是新贵以及新·新贵,得罪谁也不好得罪皇帝老子的亲闺女啊。
  再说了,有些大佬其实也清楚,长乐公主殿下那不是只有老子厉害,她家男人也不是省油的灯。
  现如今筹办学堂不管是教学、管理甚至是“就业率”,都要跟武汉互相苟且,双方是各取所需的。
  工部在六部中的权重是隐性走高的,这几年扩充最多的官僚团队,基本都是跟全国大工程有关。于是乎吏部这几年遴选安置的官吏,想要安插外行关系户,难度系数增加了不少。
  讲到底,贞观皇帝要搞大建,要弄奇观,怎可能让你胡乱钻空子。武德皇帝在朝时,还能跟你好商量,但现如今跟武德朝能一样吗?皇帝老子他上位的路数就是不同凡响,更何况现在正处于“高手寂寞”的状态,杀你一只还是十只不服帖的,眼皮都不抖一下。
  于是工部的官僚团队自然而然地扩充,乃至像早期的“厘金衙门”,一应用度加上槽渠运转,都需要用到工部官吏。一个系统在体制中开始膨胀,“山头主义”冒出来简直是太科学不过。
  好在现在准备执掌工部的老前辈是李大亮,就算工部膨胀,也不会膨胀到没有逼数。毕竟李大亮都被社会摩擦了几十年,要是再没点经验值,那简直是惨绝人寰。
  可哪里能想到,心里有逼数的李大亮都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工部及两监衙门都准备好跟公主殿下跑皇后面前打嘴仗,偏偏什么路数都想好了,就是没想到公主殿下上来就说“好哒”。
  所有来长安城的洛阳老哥当时就被长乐公主殿下的“大气”给shock到了。
  什么叫天家气度?!什么叫无双帝姬?!
  这就是!
  为了表态,一众工部当红小生都跑“太平钱柜”站街,冲各路买房客招手吆喝“大爷来玩呀”“大爷来借钱玩呀”,很下贱,很有那个骚浪贱的味道。
  原本还犹豫借钱买房是不是要苦逼一辈子的洛阳老哥,这时候一看居然还有京城来的国朝栋梁帮着吆喝,心说这“太平钱柜”必须靠谱啊。
  等到工部及两监官吏返回京城的时候,隆庆坊四周物业置办的行情,从稍稍平缓再度暴涨。
  而这一回,“奖学金库”司库梅大姐又一次哭丧着脸跑到了李丽质面前。
  “殿下……”
  “又怎么了?”
  戴着墨镜正在晒太阳的李丽质一看她来,顿时语气不悦,表情更是不悦。
  如今在外属于独挡一面女强人的“梅姬”,回家之后见了老板,整个人都跟鹌鹑一样。
  但事涉公主殿下的“业务”,小梅儿硬着头皮跪地上嗫嚅:“那、那个……买、买房的人太多,现在登记的房册双契已经不够了。”
  “废物,早知你如此废物,予要你何用?还不如把你赶回京城,最好滚回辽东去。”
  “不要,不要啊殿下,奴婢知错了,殿下饶命——”
  有些烦躁的李丽质从躺椅上坐了起来,将墨镜取了下来之后,然后问道:“还剩多少红白双契?”
  “四百不到,三百八十二。”
  “准备买的买主有多少?”
  “两千有余,到奴婢回府之前,登记人数有两千四百三十五。”
  “都是确定能买的吗?”
  “嗯。”
  小梅儿点点头,这时候哪怕是公主殿下胡闹,她也觉得肯定都会是好法子。反正,反正连工部的人都那样了,还有什么好说道的。
  这时候她也认命了,不是公主殿下太任性,兴许这是旁人不懂公主殿下的大智慧也说不准呢?
  “这样吧,你明日带一壶南珠去,上面贴了数字,然后效仿‘探筹投勾’。把房子屋宅分门别类,大的归一品,次等归一品,小的归一品,独院的也归一品。然后由得那些个买家去摸南珠去。”
  “甚么意思?”
  “愚蠢!中者买房,不中者滚,你也滚!”
  “是、是、是……奴婢这就走,这就走。”
  小梅儿忙不迭地离开,等出去之后,小脸蛋又垮了下来,嘟囔了一声:“果然,又来了。”
第八十二章
成就
  和务本小学不同,“长乐公学”的“小学”教育已经满目全非,基本可以说是照办了武汉的那一套。
  在武汉,适龄儿童能够进行张德认知中的“小学教育”,纯粹是张德主观意义上的有序推动,是几年反复磨合后的结果。主要年龄线是以十四岁为分界线,汉阳和江夏略有不同,江夏的年龄线在十二岁。
  究其原因,还是女子进入十五岁之后,就要开始准备“谈婚论嫁”,国朝律令更迭是不可能应时势而动,律令一定是有滞后性的,隋朝和武德朝的法律法规,放到贞观朝可能就有点不合时宜。
  事实也是如此,武德朝一个十五岁的男丁,基本就要开始接受大量的体力劳动。而且这个体力劳动,可能还会涉及到战争、劳役等特殊活动。
  但是在突厥、吐谷浑、铁勒、契丹、獠部等等内外敌人或是被征服或是被吸收之后,外部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民力恢复极为迅速。
  即便是没有某条非法穿越的工科狗乱入,按照中原农耕时代的恢复能力,十年一个周期,也足够攒出相当可观的老本。
  更何况贞观朝的新贵和新·新贵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历朝历代,可天下在籍户口又没有突然暴增几千万,可见其剥削和掠夺的主要对象,已经发生了规模不小的转移。
  于是贞观朝的生产恢复,在某种特殊因素的加速下,以贞观十五年为分水岭,每增加一年,其产出增加的总量,就抵得上过去“休养生息”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
  甚至有时候贞观朝的宰辅级英杰,有时候也捉摸不透,某些地区在陡然出现人口倍增数倍增加的情况下,那些地区居然没有出现粮食危机,这在他们的常识中,是不可思议的。
  局部社会中的生活水平生活品质,是总体极大提升的,即便这些地区的主要生产人口,其实并没有掌握生产资料。但因为帝国实力的总体增量,也连带着让这些本来应该相当“凄惨”的群体,在和帝国其它地区生活人口的对比之下,竟然还相当的“富足”。
  而这种“富足”,也足以支撑一户家庭能够在保证“双职工”的情况下,不必太苛求自己的子女十五岁左右去接受社会的磨砺,而是咬牙坚持,让子女接受“教育”。尽管他们本身并不明白“教育”的各种意义,但眼中看到的“体面人”都接受了“教育”,且大量的苍头黔首之流,在通过接受教育之后,改变了自己家庭生存的难度,这就产生了武汉地区推动“小学教育”的群众基础。
  没有这个基础,即便张德主观意义上愿意推动,但影响力绝对不可能和当下相提并论。
  而有了“小学教育”,接下来的中学教育才能水到渠成。至于之后的专科教育,更是武汉地区的人才库,可以说某条非法穿越的工科狗能偷偷地松口气,就是看这个人才库能不能稳定输出。
  一个人撬动世界的那根杠杆,就是用无数的人组成的。
  再说了,一个人玩小霸王学习机,那多没意思,老张表示五笔打字得有人拼字才有动力。
  武汉这样搞有群众基础,长安城要这样搞,要说群众基础也是有的,只是数量规模上就显得小众,和武汉的普遍情况是不同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01/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