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7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6/1398

  “我想同媚娘一起。”
  “我也想,只是这光景还有差事在。阿耶是不能离长安的,倘若真个移居出去,武氏便要彻底败了。”
  武二娘子言罢,看着一脸淡然的武士彟,“阿耶,张小乙预备了这境况,倘使京城来了天使督察,不若搬去五庄观算了。秦公那里,张小乙早就知会过的。”
  “老夫心中有数,媚娘你宽心就是。”
  和两个女儿不同,武士彟是真的淡定许多。他也没什么念想了,武德朝的同僚,但凡还能靠得上的,都不在长安。
  如今能指望的,也不过是“不足为外人道”的那点伎俩。
  甚至连伎俩都算不上,他能得保全身,也是亏了次女的琢磨。固然是有些失了“脸面”,不过既然早早成了“弃子”,能多活这么久,也不亏。
  “说实话,这个张操之,老夫并不以为如何智计超绝,不过……这江南子行事怪异,倒也是有别朝臣,不同俗流。将来武氏……”武士彟有些感慨,但还是诚恳道,“泰半还是要看你们两个。”
  事到如今,说什么儿子兄长,都没什么意义。
  武顺见父亲颇有点“人之将死”的意思,便劝慰道:“阿耶同母亲安心住着就是,长安虽不比往前繁华,却也宽松许多。听闻如今洛阳,但见千牛刀出鞘,便没有不惊惧莫名的。”
  “顺娘勿要多虑,老夫自从回归长安,自是求活求存。能多活几年,都是好的。城西这些个商贾,不也常说‘好死不如赖活’么?话虽直白粗鄙,却是对的,道理就是这般。”
  大约是觉得有些“苟且”,武士彟自己都笑了,然后又摇头晃脑道,“如今山东人,也不比老夫强了多少。”
  “阿耶,这一回,待出脱了手中物业,我便不留长安。”
  武二娘子一脸英气,此时的她,若非和梁丰县子有着干系,只怕早就要被逼着婚配。
  如今的长安城中,像武氏女这般二十岁还不嫁人的,简直就是珍稀物种。
  虽说武顺娘武媚娘也时常前往武汉,但因为家族存续,也不得不“抛头露面”做着本该是两个兄弟应该做的事情。
  好在因为有梁丰县子光环加持,加上当年长安令源坤罡留下来的老部下照顾,又有武汉百货的门路,武氏家业在迁都前后几年,着实是恢复了不少。
  阿奴之所以轻装上阵前去武汉,也是不需要再去给武氏女帮衬什么。
  到如今,武士彟自忖就算没了那点长安城外的田产家业,也能留个“基业”下来给儿子。
  至于女儿,将来能成奥援最好,不能成,也是各自造化,不能苛求什么。
  “好,也该去武汉。到武汉,总要太平的多。”
  说着,武士彟有些欣慰地说道,“若非老夫连累,你母亲同去武汉,太平养老最好不过。只可惜,二娘你自幼聪慧,当知道其中苦处。”
  “阿耶放心,我省得。”
  言罢,英气勃发的武媚娘又道,“待我到了武汉,再同族人联络。皇帝这严查‘滥伐’的风波过去,愿意再做事业,便置办些物业。若不愿意再冒险,我自去寻张小乙,有个铺面入股也是好的。逢年过节能分些红利,能度日便好。”
  “你有计较,那是最好不过。”
  武士彟十分欣慰,武氏还能不倒,到如今也是多亏了两个女儿能出卖“清白”。虽说江南子不曾真的用武氏女暖榻,可也差不远多少。横竖武氏如今,也不过时靠着“卖女儿”度日。
  和普宁坊住着大宅子的武士彟不同,当年的不少老哥们,如今能占个三进临街宅院,那就是日子好过的。
  有不少的,就跟刘世龙似的,全靠亲朋好友“接济”,才能勉强应付应付。
  刘世龙固然是故意的,但有的,那是真·吃救济。
  比如刘政会一家子,好歹论起来还是河南刘氏,并且首义有功,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人死如灯灭,长子把渝国公爵位混到手,那也就是混到手,混的还不如当年屈突诠。
  好歹屈突诠当年还能带着慕容诺曷钵这些个鲜卑人一起愉快装逼不是?
  刘政会的三子刘玄育,连混进国子监的本钱都没有,沦落到和呼延部那帮匈奴人一起跑草原做安北都护府的物流生意,可想而知其中的艰难。
  生活质量是比较出来的,原本刘政会还留了不少田产,毕竟好歹也属于“老兄弟”,混点渭南、咸阳的田地,也没什么过分的。反正当年李董也没说这不行不是?
  可眼下却是出了点问题,问题还不小,“禁绝滥伐”这破事儿,一脑袋砸过来,天知道怎么就可大可小来着?
  如果说砍树收税也就罢了,但砍树特么算犯法还要“停业整顿”,这算几个意思?
  我特么全家“耕读”,你让我“停业整顿”?
  然而这还真有理,毕竟属于王八的屁股——龟腚!
  这条“禁绝滥伐”,其中就有一个解释,那是关于工商业燃料的。用木头的,得说明来源,当然不用多说,这年头只要是烧木头,那必须是滥砍滥伐啊,还能有别的可能?
  于是“停业整顿”,这也是合情合理的,得“小惩大诫”嘛。
  只是正所谓“歪嘴和尚念经”,皇帝爸爸的政策是好的,就是下面执行的人,它驴日的坏啊……
  “世叔,看在两家交情的份上。拉小侄一把吧——”
  刘玄育一把鼻涕一把泪,在武士彟白天感慨万千完毕之后,吃晚饭时候找上了门,只求看在两家“交情”的份上,能不能拉一把。
第三十一章
前程难料
  和武氏“双雄”当街卖妹不同,刘玄育他惨啊,他既没有姊妹,也没有侄女女儿,无处可卖啊。
  这年头,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不过武老汉也不敢真就答应了刘玄育,而是推诿了一番,说是进宫问一问太皇看,要是有好的门路,太皇开口,不比谁高到哪里去?
  到时候,谈笑风生又一年,还不是美滋滋?
  刘玄育也是聪明人,虽说日子全靠辛苦经营,可智商还在,他过来武士彟这里亮个相,也是求个门路,正经来讲,凭他刘三郎,哪有“资格”跟应国公扯这个?起码也得是他那袭爵的大哥才是?
  再说了,常年走漠北,跟尉迟大都护也是打过交道的,刘玄育大钱没赚着,小钱还是有的,坐吃山空二十年一般还是没有问题。
  只是人么,到底是社会动物,生活环境一旦落差极大,搞不好刘玄育能带着妻儿老小一起投湖自杀。
  “阿耶,你是作何想法的?”
  武二娘子看着老爹,便想要问一问,如果是想要抬一手帮一帮的,这光景正要去武汉,那就一并了解。
  倘若只是敷衍了事,那就作罢,权当没听到。
  “当年太原友朋,也就剩下这些种子,能帮则帮吧。只是,也不好在这光景出面,朝廷天使跑来督察,我们家便暗地里使力,这不是白送把柄给了皇帝?”
  作为一个全须全尾回到长安城“安居”的老臣,武士彟还是很想学一学太皇,一起续续命,延延寿。
  “如此说来,我便有了计较。”
  媚娘点点头,她想起今年武汉就要在江夏城再建新校,渝国公虽说称得上家道不兴,可刘政会的“牌子”还是有点用场的。到时候在新校混个“东关博士”,好歹也能混个七品头衔。
  沉寂个几年,转个下县混个县令,旧年往事,谁还去专门提起?
  总之还是有些“家底”,不求一二代人就翻本,但只要保住祖宗“香火”,说不定刘玄育还能看到孙子辈再起风云呢?
  “甚么计较?”
  一听女儿这般说,武士彟顿时意动,便道,“如今这世道,能有出路,便是好的。”
  “今年年底之前,张小乙就要以曹夫子、其恩师名声,筹建武汉师范专科学校。”
  校长择选不去说它,只说校内先生教授,若能混个“东关博士”,将来也算是有了门生。到时候转任一县为长,门生就可以当幕僚用。
  如今的一个“样板”,就是昆山和华亭二县,这二县县令的重要实务幕僚,就是出自临漳山书院。
  “这师范是个甚么意思?”
  “学生毕业,都是出去做先生的。”
  武媚娘没有在这个话题上纠缠,她也是后来才知道,张德在这么个学校上面,砸了多少资源。
  甚至原先在百济的门路,全一股脑儿打包给了马周。
  至于牛秀任朝鲜道行军总管,人未上任就开始吹风,就有黑齿部的少族长大力拥护,这就是牛进达跟张公谨的交情。
  一般人想要在边疆区混的这么轻松,门也没有。
  武士彟也没有去细究“地上魔都”到底要搞什么鬼,反正只要能混个一官半职,那就是非常不错。
  跑洛阳,眼下他们这帮老臣子的后代,混个看大门的都要看人脸色。搞不好还真就成了看大门的,这还用琢磨翻身?也就是混口饭吃。
  尽管这几年对“地上魔都”是相当的妖魔化,外朝纵然保持沉默,但也是纵容民间对武汉多加攻讦。
  而且高官厚禄金银财宝的收买,使得张德的一些盟友,还真就跳返了出去。
  其中典型,就是荥阳郑氏和洛阳白氏。
  “王下七武海”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换做武士彟,内府跑来拿这个收买他,他想也不想就答应,绝对不会多加思考。
  外朝的纵容,其本质还是外朝官僚的主体属于世族士人,哪怕是寒门,到如今也就是个马周拿得出手。
  在利州大杀特杀,在荆襄结仇无数的武士彟有一点是看得很清的,李皇帝虽然“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但他和“地上魔都”这个奇葩团体的现实具象一样,都要对掌控天下英杰的世族之家往死里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6/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