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7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7/1398

  李皇帝攒了十几年本钱,拖家带口一波流,也不过是借着崔慎崔季修,弄死博陵崔氏一家罢了。
  其余几家,正应了那句话,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愚公移山。李皇帝不愿做愚公,恰好“地上魔都”有一堆的愚公,那就顺水推舟,还能掌控全场。
  李董大开杀戒,世家大族只要跪地求饶,还能苟且偷生。
  然而面对“地上魔都”,这几年不管财力物力人力,损失之大,简直不可想象。
  而自从临漳山书院正式建立,曹夫子这个人瑞续命有道,招牌一挂,还真是颇有点无敌金身的意思。
  老张的恩师陆德明要死要死好几年,还是没死成,天下第一嘴炮的威慑力尚在,武汉诸多寒门庶民子弟,自然是捡到了不少便宜。
  曾经的英杰,只能出现在高门巨宦之家,如今么,至少武汉的少年郎,哪怕家里只是个修车的,起码嫖个娼不需要托人写帖子念歪诗,自己识字三千,还怕个卵?
  嫖优质娼妓的社会成本大大降低,“地上魔都”功德无量,饶是武士彟不信佛,也要道一声善哉善哉。
  可以说,“地上魔都”是给了不少绝望的人一条出路,如武士彟之流也不得不承认,在京城洛阳得不到的东西,退而求其次,在武汉好歹也能“镀镀金”,将来宦海沉浮,或是商道厮杀,总也能有个友朋同窗。
  不至于像如今不少不知道变通服软的,连种个地都要被人欺辱,最后搞不好全家没饭吃喝西北风。
  只是武士彟实在是不敢断言,“地上魔都”就真个能和世家大族扳手腕,更不敢断言,“千古一帝”“圣人可汗”的那位老爷,真就会一直这般观望下去。
  “若能淘换个‘东关博士’,去武汉走一遭,也是好的。”
  半晌,武士彟突然蹦达出来这么一句话,让武媚娘微微一愣,随后她微微点头,显然是认可老爹的看法。
第三十二章
诱惑力
  鸭绿水和乌骨江的河口,水草相当的丰富,尽管附近依然多山,但是水资源并不缺乏,工部新晋的官吏几近勘察,已经找到了几处非常适合利用水力的地方。
  顺着鸭绿水一路南下,至西南入海口,便看到密密麻麻的舟船,或大或小,如阅兵一般,安安静静地伏波栈桥。
  其中一艘尤为特殊,是一艘双体巨舰,船上不但有数层高楼,船舷处,还能看到骑马的武官在那里巡视。
  每一层的望角,又有身形巨大臂膀极粗的大戟士,手中兵刃只是远远看去,就觉得寒光四射,令人望而却步。
  楼船内,李世民拿起银杯随意地饮了一口,然后豪放无比地撕扯着案桌上的螃蟹。
  “这白蟹肉不如何,膏黄甚是美味。”
  言罢,他笑了笑道,“也难怪南人喜食螃蟹。”
  一旁马周有心提醒老板南方人其实吃的不是海蟹,但话到嘴边却变了模样:“南人靠海者多,喜食也是正常。”
  马宾王恨不得给自己一耳光。
  与会众人,吃的所谓“白蟹”,其实就是梭子蟹。除梭子蟹之外,还有各色螺蚌鱼虾,可以说相当丰富。
  便是“清汤”,也是用开水冲开虾米和紫菜干,饶是老家山东的马周,眼见着密密麻麻的海货,也是食指大动,肚子里顿生馋虫。
  这是皇帝请的“便饭”,没什么计较,颇有行军用餐的意思。除带在身边的六部侍郎、主事之流,军官、内侍同样不少。
  朝鲜道新设,地位上不如国内十道,否则,与会吃饭的牛进达,就应该是朝鲜道黜置大使,而不是朝鲜道行军总管。
  以往要消化边疆,非三五十年不能见效。如今却是大不相同,皇帝在朝鲜道是有大动作的,仿佛是要在朝鲜道置亲王府。
  只是还不清楚放什么样的亲王,配置比照国内还是另行点拨,可以说皇帝留给了朝臣无限遐想,又颇有底线。
  “到年底,辽东蛮夷中,男丁青壮出多少,这一二月,就要拟个章程出来。”
  嘎巴嘎巴嚼着蟹腿,李董似乎吃的不爽快,抖了抖手,在盥洗盆中洗了洗,随意地拿起毛巾擦干,一旁内侍立刻命人赶紧给皇帝剥蟹。
  “陛下,室韦、扶余、靺鞨诸部青壮,可是比照中国?”
  “比照甚么中国?”
  李董横了一眼,余光看到几个奴婢正在卖力地挑肉挖膏,然后大马金刀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环视四周,“胡虏十二岁便要谋生,朕以为,胡虏十二岁算个青壮,也是入乡随俗嘛。”
  “入……”
  下首牛进达差点情不自禁蹦跶一句“入娘的”的出来,要不是对面马周死死地盯着他,他大概又要被皇帝斥责,一个“君前失仪”是少不了的。
  “牛卿是有话要说?”
  李董转头看着牛秀。
  一个激灵,牛进达赶紧把手里的皮皮虾扔了,然后抱拳道:“陛下,臣以为入乡随俗甚好!”
  “……”
  一脸便秘的马周顿时不高兴,并且很想向牛进达扔一只锦绣龙虾。
  十二岁算青壮?
  这特么的……
  不少人内心都是崩溃的,皇帝心这么大,天知道有没有防着蛮子们造反?
  当然了,造反是肯定要造反的,能不造反吗?男人全去修路,留着女人在后方给村长爽?
  要是村长是羊村的,那还好说,可蛮子们的村长那能算羊?
  不过老板高兴,那就是最大。
  再说了,老板当初给的理由多么亲民多么接地气多么充满人文主义关怀?
  东海辣么大,朕想去看看。
  嚯,于是修了一条“渤辽高速公路”?
  不过要说真的就担心,与会文武还真就不怕什么。高句丽余孽现在也就是在鸭绿水上游南北苟延残喘,大本营平壤城是直接被磨垮的。
  整个东北地区的扶余人,其核心人口遭受不可挽救的重创,跟当年的鲜卑人如出一辙。
  而这场“结硬寨,打呆仗”,对唐朝腹心有什么影响吗?
  毛个影响都没有,朝廷连征“辽饷”都没有,打呆仗的正兵还能拿到“征辽”补贴,是实打实的开元通宝。
  这和很多边军不同,大多数的边军想要混到金银财宝,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成为西军,但西军并非人人都在程处弼麾下混;二是成为青海军,高原反应就足够让某些弱鸡当场死亡。
  简而言之,边军想要拿到真正的“军饷”,必须拿命换。
  北军现在同样没有“军饷”,但北军为什么淡定?因为北军都快变成“安北牧业公司”了。
  “陛下,渤辽弛道东辽段已经开工,如今东辽段所征发民夫,多是契丹、奚人及靺鞨诸部,室韦、扶余甚少。”
  马周同样把手里的一只螃蟹放下,然后正色道,“臣以为,当迁契丹、奚人进入朝鲜道,尽快开工朝鲜段。”
  其中考虑,太直白,甚至有些赤裸裸。但马周是宰辅,不可能不为君主出谋划策。
  “那渤海段呢?”
  李董不置可否,反而又提一问。
  “可迁扶余、靺鞨民夫入辽西。”
  人离乡贱,一大帮的力工换一个地方,人生地不熟的,想要造反,也得考虑社会根基在不在。
  到了陌生地方,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上哪儿刨食上哪儿跑路,这都是要考虑的事情。
  “舟船不够。”
  李董并非不懂,直接道,“若是再征发民船商船,东海商路必受重创。”
  “北地民船商船不够,再征扬子江民船商船就是。杭州、福州、建州、泉州、广州、交州,沿海诸州府在籍民船商船数量极大,倘使岭南太远,于扶桑诸港,存船亦有千五百之多。”
  马周脑子活络,打的主意显然并非是征发民船。
  正所谓“闻弦知雅意”,李董自然晓得马周意有所指,不过他前几年就有布局,收买山东几个“落魄”世族,使得这些“耕读传家”行了商贾贱业,民间百姓,多以“皇商”称呼,可谓“一箭双雕”。
  变成“皇商”的“王下七武海”想要重新洗白上岸,重新和高门巨宦那般衣冠在身,难度系数不比博陵崔氏卷土重来低多少。
  “不必急于一时。”
  李世民摆摆手,打消了这个诱惑力极大的念头,从内心出发,他是很乐于这样干的。只是真的就掐住“东海商道”,这些漂泊海上的“豪杰”,还真就不用买他大皇帝李世民的账。
  所有东海“豪杰”一起造反,弄死“王下七武海”不敢说不费吹灰之力,但也不会太难。
  “且先观望,朕在此地‘以观沧海’,朕就不信高句丽余孽当真是无动于衷。”
  话音刚落,就猛地听到一阵号角声。
  “有刺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7/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