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5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6/1398

  “湖广熟,天下足”的基础,是持续几百年开发之后,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超过五千万亩的优质耕地。而这个数据,在一千年后,直接突破七千五百万亩,这还是没有把洞庭湖填成小受的情况下。
  在工业化时代中,洞庭湖因为被广大人民群众战天斗地干的摇摇欲坠体无完肤,以至于最后不得不停止了“填湖造田”,才让洞庭湖这个云梦泽时代留存下来的标志,得以苟延残喘。
  人民群众喜欢云梦泽的神女?不存在的。
  能两亩水稻田养活一个人,还要啥自行车?
  “使君,这杀蛟一事,恐引非议啊?”
  毕竟,蛟龙这动物,它有特殊的意义啊。再说了,江夏王还封这儿呢,你就到处杀蛟龙,是不是不给江夏王面子啊。
  “怕什么?这是长孙总制首肯的,谁要是不服,找长孙公啊。”
  “说的也是。”
  幕僚们相当的人性化,心说天塌了有高个子顶,长孙总督都不急,他们张提督急个卵?
  再一个,隔壁岳州土鳖们都眼巴巴地等着张总督赏点饭吃,洞庭湖眼下又不是被人民群众操弄过的,正浪着呐,年年把环湖地区人民群众淹成水鱼。
  哪个孙子敢写“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肯定被岳州人民群众吊起来打,特么的感情不是你老家,就可以舔着脸吟诗作赋装逼啊。
  “眼下入冬,正好水流减缓,若是结冰,更是要便当。于‘围圩造田’有大好处,使君,可要冬节动工?”
  “工棚盖好了吗?过冬御寒的物资准备妥当了?”
  老张一边走,一边随手拿起库房抽检的麻绳、麻袋、煤饼、铁钉、木楔等等工程小件。
  这是江夏城的新建临时大仓库,主要是为了针对贞观十五年鲁湖和壶头泽工程。诸如水泥等紧俏物资,暂时不大可能大批量用上。
  自从水泥被折腾出来,大头依然是豪富人家自己的屋宅,其次便是陵寝,水泥需求量极大。
  而且李皇帝自从提出要在某个皇后看中的地方修皇陵,老张就知道,这特么是个让摸金校尉们痛苦的事业。
  不过江夏地区的“围圩造田”对水泥需求量也并不大,反而是火药,多多益善。
  鲁湖、壶头泽地区有大量的石头山,加上金水河,那么石料从开采到运输到填方,都是一步到位的事情。
  只要工程规划妥当,人力物力可以省相当可观的量。至于黑火药的威力,这老张根本不担心,自黑火药被投放到土木工程事业中,哪怕到定点爆破时代,这玩意儿依然坚挺地活跃在各路英雄好汉手中,而且发光发热的效果,也不比谁差。
  最重要的一点,便宜。
  有堆土法制硝,生产短板基本没有。理论上只要坑挖的好,送李董全家老少及奴仆一起螺旋上天,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民夫三成是獠人的话,冬节可投一万壮丁,米粮倒是不缺,唯独肉食少了些。若无肉食,缺了油水,壮丁干活要差一二成。”
  这是可以计算的东西,有肉吃的壮丁干活就是比没肉吃的强。算盘打的好的话,对只计算本益比和产出的人来说,还是给肉吃的好。
  只是对地主豪强们来说,给肉吃就有点不妥当,肉吃多了,万一反过来有力气打你呢?这上哪儿说理去?
  于是对地主豪强们来说,就得权衡。
  但对老张来说,就不需要思量那么多。有人造反作死?那太好了,直接全家逮捕,然后送去永兴煤矿劳动改造。
  “这一万壮丁哪来的?”
  “江夏城外还是有一些的,然后蒲圻县愿意征发两千。”
  “噢?蒲圻县有想法嘛。”
  “是,蒲圻县的土族坐地户,想要购买汉阳水泥来修塘堰。可如今汉阳水泥没有票证是买不到的,哪怕江夏王府翻修中庭,也到底用了‘增补堤坝’的名目。”
  要不是水泥最终会成为大路货,张德真想来个“水泥本位制”,可惜也只能脑内爽一把,不然上街真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水泥砸桌子上,大吼一声“不用找了”,那也太蛋疼。
  “蒲圻县临靠隽水,不过多山多泽。旧年洪水来了,也多是保江夏而决隽水口。此地东南又是一路丘陵,想要种地产粮,的确还是要修塘坝。”
  张德将兜帽扣上防风,然后道,“这样,你让张利去一趟蒲圻和隽水镇。和两家这样说,就说我说的,二县各出两千壮丁,就各拿两千石水泥。”
  二十万斤水泥,全部用上,也修不了一个正经塘堰。但是如果用来改造某一片中田,利用天然水源修个袖珍型灌溉塘,那么也的确堪堪够用。而如何分散开来,仅仅是为某些大户在丘陵地修个自用水池,那么需求量更少,不过基本上也是没什么卵用。
  总之,一百吨的量,在稍微像样点的工程上来说,都是杯水车薪。
  但是对蒲圻县和隽水镇的人来说,汉阳水泥是万能的,只要弄到手,还怕不能山间出良田吗?
  对于这些地方土豪的无知,张德根本不介意捅上一刀,事后这些土豪发现了问题所在,也不会觉得是江汉观察使坑他们,而是自家太过愚钝……
  是的,这年头,“水泥本位制”真的很有搞头啊。
第十四章
都是坏种
  “劳工换水泥计划”发布之后,蒲圻县和隽水镇都有些激动,当然泥腿子没什么激动的,二十万斤水泥跟他们没有一根卵毛的关系。大户们琢磨着,自己随便弄点家生子过去做苦力,不但省了几个月的粮食贴补,还白捡一个水浇地的蓄水池,大赚呐。
  至于隽水两岸的塘坝……关我鸟事,我是出来打酱油的。
  讲白了,这些个地主豪强,也不过时学江夏王修王府,要立个名目,好在工部水部走一遭,免得被封驳司的贱人给坑了。
  “呵,这帮虫豸,区区两千石水泥,就出了壮丁上工,这真是……”老李想起他在复州瞎折腾,坑蒙拐骗,才能凑个三五千人翻修堤坝垒砌梯田。可一到鄂州,这事儿简直让人无话可说。
  “熙熙攘攘皆为利,往常徭役,若非是要抵个口粮,谁愿意出工?倘使朝廷没有刀枪,怕不是还要拎着棍棒跟你打一场。”
  “这倒也是,前隋就这光景。”
  老李抹了一把嘴角的茶水,然后问道,“操之,听说张大象要来江汉?”
  “有这回事,怎地,你要和我这兄长叙旧?”
  “叙个甚的旧,只是觉得奇怪,他怎地愿意出长安城了?”
  “也不是自己的事情,是薛氏托了关系。”
  “噢……”
  老李轻拍手掌,“哪个子弟?是跟着魏王混的还是跟着太子的?”
  “都不是。”
  张德给老李倒了茶,“可还记得那个平康坊的破落户?”
  “薛礼?字仁贵的那个?”
  “是他。”
  “啧,这不过是张大象的帮闲,之前不是说去了西域吗?”
  “可没捞着仗打,且末都尉胃口大,哪有给沙州、伊州其他人汤喝的道理?之前邸报传来,说是打到葱岭,将勃律国的商路打通,现在设了一个团在勃律山口。”
  那地界,按照传回来的消息判断,老张估摸着应该就是千多年后直插印度阿三心脏腹地的那块地。顺着印度河,也就是现在的信度河直下,左右多是一些小国,李淳风手持圣旨,加上勃律国和象雄国都有对抗吐蕃诸部的意愿,这个地方,就是个战略要地。
  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可能有点过,但且末都尉程处弼大吼一声“此山是我开”,接班祖传的业务,那肯定没有任何问题。
  反正……程处弼他爹当年也是干这样的营生,做这样的勾当。
  也就是年底之前消息传回来,程处弼给且末驻军收的过路费,差不离有万匹马骡。粮食也有七八千石,金银珠宝这种硬通货更不用说了。
  眼见着前线连后勤补给都不用,就能吃香的喝辣的,沙州乃至敦煌乃至陇右的传统军头家族子弟,哪能不急?
  之前想让敦煌宫扣程处弼的给养,结果哪能想到程处弼除了抢劫于阗、康居、疏勒,连西突厥都能换来粮食战马,还能从象雄、勃律拿到补给。
  尤其是后者,简直……简直让人无话可说。
  早年偷渡西域厮混天竺的玄奘法师眼下一去西天竺就想哭,脸黑的跟煤炭一样。
  这就是天竺么?不给力啊。
  哪有像程处弼这种嘴里喊着“我佛慈悲”,然后就顺便灭了几个万人小国的?至于这些小国礼佛还是不礼佛,根本不放在心上。
  且末都尉越打越富,越打越强,连敦煌的商人都要跑去且末城交保护费,这就有点过分了。
  于是乎,军头子弟们纷纷表示……求饶吧。
  硬的不行啊,且不说且末军眼下火势正旺而且能打,就说早先兵部尚书是在且末都尉这里有份子钱的,还有那个臭道士老神棍李淳风,手里最少有六份圣旨,这事儿更是不能乱来。
  李淳风他跟程处弼里应外合啊,一口气搞死信度河及勃律国以北五六个万人小国,这是人干的事儿?
  眼光最毒知道不能力敌的,正是薛氏,尤其是薛氏还有不少子弟跟着魏王李泰厮混,当年春明楼上薛定恶被张德吓的差点尿裤子,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可如何跟张德攀关系然后迂回到程处弼身上,就有点麻烦。
  关系是递进的,薛礼好歹也去西军镀了金,回来也是“敢战士”,不吹牛逼的那种。加上跟张大象是“老铁”,一起嫖过娼一起同过窗的那种,于是薛礼没说,张大象也拍着胸脯跟薛礼保证,豁出老脸也要拉兄弟一把。
  于是就有了张大象同学跑来江汉的这一出。
  邹国公家的公子牵线搭桥,面子够大了。
  “说来那些个敦煌人也是蠢的很,真当且末全靠沙州陇右支援。”老李不屑地笑了笑,隐藏在丝路上的商队中,还有大量“夹带军需”的驼队,其中就有李思摩的驼队,而李思摩压根不知道这件事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6/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