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3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7/1398

  比如维瑟尔,他肯定也想自己拿到大唐永久居留权的同时,能够赚取一笔可以照顾子孙后代的丰厚遗产。
  而从凯旋白糖中伸手,他是自寻死路。大唐这里,对待胡人是不需要和你讲道理和证据的。
  张德只要看到维瑟尔负责的业务在账目上没有稳定上涨,那么他就可以滚回南郊冻死在某个冬天。
  “操之,当真会向西用兵?”
  李震还是有些狐疑,毕竟,按照朝廷现在的节奏,那绝对是要玩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水。至于是不是打下平壤城,活捉高建武,那是另外一回事。
  这光景,突然调转枪头就朝着西边一枪扎过去,太过惊人。
  不过作为李绩的儿子,李震还是很清楚,吐谷浑残部肯定要打死。丝路事关长安权贵们的福利,不可能完全把守在尉迟恭和李思摩手中,甚至连和李思摩合作愉快的杨师道,也以前隋后裔的身份,鼓吹着“西出阳关”。
  “杜公差人过来说过。”
  张德爆了一个大料给李震,李震顿时震了一下,他是知道张德能跟房谋杜断说上话的,但万万没想到这种大政策大方针,居然也会跟张德露底。
  “朝廷怎会还留着高丽奴?”
  “打下高句丽不难,唯钱粮而已。只是,高氏经营甚久。杜公的意思,兵锋侵略鸭绿水即可,休整年余,乱其民心,震其国本。彼时再下平壤,不致烽烟四起。”
  杜天王考虑的不是军事胜利,而是考虑到高句丽经营了数百年,又有抗衡隋朝的光辉历史,民心还是心向高氏的,尽管在高句丽内部,还有权臣门阀的存在。而如果拿下辽东,先安抚鸭绿水以北之地,军事上又保持着随时进攻的姿态,高句丽一定会尽力备战,国家的资源会大量向军事倾斜。
  失去了辽东的高句丽,在没有消化完新罗故土的时候,防备唐朝灭亡其国,还要防备新罗余孽乘势搅动。同时杜天王也很清楚,没有辽东的高句丽,就直接从地区小霸沦落到地区小国的地位。
  而一个小国,因为军事上的威胁,不得不把国家资源转变成战争资源,对民力的压榨剥削,一定会提升到一个令人发指的地步。
  这个时间不会长,当唐朝展现出军事文化的双重优越,又让高句丽贵族陷入到了自我孤立的地步,那么唐朝再以“兴王师以讨不臣”为理由,必然会出现高句丽人民群众喜迎王师,广大人民群众纷纷带路……
  尽管暂缓了灭国进程,但财政上一定会更加轻松。或许一年以后,高句丽内部的某些权臣,就会为了家族的延续,暗中勾结唐朝,然后那些高句丽的门阀英才就会领着砍刀,跑到高建武的面前嘿嘿一笑:大王,天可汗陛下托我给您带个话,只要您献土投降……
  这一切会不会发生,或者会不会按照杜如晦考虑的那样发生,对张德和李震来说,有很大的参考性。但这并不影响张德的朋友圈为了炫富而开始活动如何在丝路上做好老司机,并且能够带更多的妹子一起装逼一起飞。
  “若诚如杜公决断,伏允今年亡矣。”
  李震兴致勃勃,将锦盒收好,然后道,“操之,我这便去见一见大人的旧部。少则三日,多则半月,定有消息。”
  “兄长不必这般急切,此事陇右道多有助力,若是招摇,恐引非议。小心行事即可。”
  “我醒得。”
  李震点点头,别了张德,兴冲冲地琢磨着,当伏允被弄死之后,这丝路之上的商队,定然是有他李大郎罩着的。
  在这个皇后以身作则勤俭节约的时代,大唐并没有禁止功利享乐。贵族们需要体面需要攀比,但无权的贵族,就需要尽快地将开国十几年以来的面子和关系,变现成开元通宝,变现成西市飞票,变现成华润飞票,变现成华润金元。
  李震这等公爵之子尚且如此,甚至身体力行,又遑论那些将将失势,或者已经失势失宠的家族子弟。
第三十六章
高句丽君臣
  东关城,高句丽在太白山和鸭绿水之间的一座小城。军事上的溃败,加上辽东城扶余城玄菟城等城市的迅速陷落,使得高句丽的上层体制遭受了外力清洗。于是高句丽东部大人,同时也是高句丽最大权臣的渊盖金,将曾经用来守卫长城的军队,一起控制在了自己的领地。
  作为高句丽五姓大族之首,渊氏掌握了高句丽最精锐也是最强大的军队。高建武作为高句丽大王,忌惮的同时,又无可奈何。
  而随着辽东局势糜烂,高句丽王族宗室不得不狼狈逃窜,一口气从辽东城逃到了东关城。转进千余里,顺利依托在了曾经最忌惮的人背后。
  “渊盖金,唐人兵锋锐利,我军抵挡不得,眼下当如何?”
  高建武屡次想要请降,宗室并没有因为觉得有失脸面而阻止,反而认为大王高瞻远瞩能屈能伸。
  然而当时在巩固长城防线的渊盖金,却不得不因为唐军两路进攻,北方扶余城金山城接连失守,于是放弃了和唐军厮杀,转而退守辽东城。
  渊盖金不可谓不当机立断,唐军占据辽水以西的同时,他就下令坚壁清野。按照以往的经验,唐军将会在春季的泥泞和糟糕的后勤中难以发挥出战力,最后只能跟背靠国土的高句丽军硬耗。
  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唐军和隋军既然不同,由兵部尚书侯君集亲自领军的征辽大军,就像是老牛犁地一样,慢悠悠慢悠悠地结硬寨打呆仗。
  就这么磨着,磨着磨着,唐军的营寨就直面辽东城。到了这时候,就是高句丽人傻眼又急躁不堪的时候。
  然而渊盖金当时还是没有担心,自古以来十倍兵力才能围城,唐军战兵区区数万,还夹杂了大量契丹室韦靺鞨杂牌军,相持日久,定然是自身要出问题。
  然而又让渊盖金万万没想到的是,辽东城就这么莫名其妙地城门全垮了。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要不是高建武和他跑得快,恐怕都得留在辽东城。
  渊盖金过往的骄傲,在此时,面对陌生的唐军,有些无所适从。他完全搞不明白唐军在做什么,更加糟糕的是,唐军并没有急着追击高建武这个高句丽王。反而是四散游骑,到处抓捕“细作”,这些“细作”一抓就是十余万……
  “大王,汉人大军驻留鸭绿水北岸,驻足不前的缘故,应当是汉人皇帝的旨意还没有下达。这次汉人出兵,名义上是为黄头室韦……”
  渊盖金说到这里,总觉得哪里不对,可唐军的作风,实在是太让人意外,太让人想不通。
  “新罗故土尚未统御,如今内外交困,如之奈何。唉……”
  高建武一声长叹,忽地又想请降,对渊盖金道,“如今汉人皇帝,北胡多有称天可汗者,孤不若效仿先贤,再行称臣,以‘粪土王’号之。”
  听到自己的王如此没志气,尽管是一个权臣,但渊盖金还是勃然大怒吼道,“大王,祖宗抗击汉皇,方有如今基业。怎可未至绝境,便自甘堕落!况我河山百族,尚有数十万军民,十数万虎贲。方尽天下,焉知唐皇非隋皇?!”
  被自己的臣子这样奴喷爆吼,高建武虽然心中不快,却还是悻悻然道,“孤只是随口说说。”
  “有我渊盖苏文一天,高句丽绝不做亡国奴!”
  言罢,渊盖金抱拳行礼,面色铁青地离开了东关城大王行宫。
  待他离开之后,有身着白衣近臣小声道:“大王,大对卢貌似义正言辞,实乃嚣张跋扈啊。唐军尚未抵达辽水之时,大对卢言必称兴筑长城乃是万全之策,辽水一线固若金汤。安市城梁氏子弟多有规劝,望其设一营寨于河西,以为依仗。谁料梁氏长子梁万春竟遭其鞭笞……”
  听得白衣近臣的话,高建武恨恨然道:“孤虽有心杀贼,奈何渊氏实力强大,非孤能抗衡啊。”
  最重要的是,高句丽五姓大族,其实就是原先的扶余部落联盟中的五大部落。真要说王族如何如何的压倒性实力,倒也谈不上。再者,不服王族的不仅仅是渊氏,白衣近臣刚才所说的安市城梁氏,同样如此。
  高句丽虽然是地区小霸,而且还飞快地学习中土的先进文化。但是高句丽还保留着大量原始社会时候的痕迹。高句丽是一个带有封建制度却又施行部落联盟的特殊农耕国家,甚至要不是百济早早地接受到了中土文明的熏陶,否则也很有可能成为高句丽部落联盟中的一员。
  “大王,适才大王所言请降唐朝之策,实乃上策。唐朝乃上国,我等乃小邦。此刻若是称臣纳贡,大王依然是高丽王,要知道容留七年,大王可是受唐皇册封为辽东郡王啊。”
  言罢,那近臣更是压低了声音,“大王乃是唐朝上柱国,武德七年更是贤明之名由刑部尚书传达中原。唐皇多有称赞,言大王乃一代名王。如今辽东尽失,大王若是遣使称臣,上表言黄头室韦一事,乃弱邦权臣所为,非大王之意也。君弱臣强,想必唐皇听之,定然感同身受。”
  都是一国之君,理论上,肯定受不了这种君弱臣强的事情。
  只是,高建武还是小声道:“奈何孤身在东关城,若是亲信离境,只怕为渊氏所知。彼时渊盖金震怒,恐生巨变。”
  “大王,若是差遣自己人,固然是风险重重。不过,若是大王派出去的,不是高句丽人,而是靺鞨人鲜卑人呢?”
  “嗯?”高建武猛地一愣,“此为何意?”
  “大王难道忘了,百济诸地,多有靺鞨商人。其护卫多是吐谷浑人,乃是鲜卑后裔。所谓商人,只要价钱合适,什么事情都可以做的。”
  听罢,高建武顿时意动:“只怕风险。”
  “神不知鬼不觉,便是略施小计,岂能让尔等蛮夷知晓此间干系?”
  “好!”
  高建武不由得用力点头:“好!”
  然后他转身激动道:“此事,速速办来,须知唐军亦不远,恐其再度追击。”
  “大王放心便是,此事定然妥当。”
  说罢,白衣近臣告退。
第三十七章
莫名其妙的差事
  皇后的宴会还没有开始,天可汗陛下大概又哪里不爽了,把江南土狗叫到了皇宫里,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指点了他一些人生经验。
  “为臣者,当为君分忧。难道张公谨没有教过你吗?”
  李董有些不耐烦,甚至还有些暴躁。不过张德却没有像以前一样对天可汗感到惶恐,他的内心毫无波动,甚至还有点想笑。
  特么的老子又不是傻逼,怎么可能这光景还跳坑里让你揉搓。天可汗了不起啊,工科狗政治智慧低真是对不起了啊!
  “说话。”
  “……”
  老张抬头有些纠结:“陛下,要臣说甚么?”
  “……”
  李董瞪着张德,估计是在释放王八之气或者千古一帝的死亡凝视,然而张德现在是死狗不怕开水烫,了不起回江阴种田。回江阴老子也是混江龙坐地虎,比在长安也差不了多少。
  “朕现在需要你。”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7/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