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12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24/1398

  “唔……”
  “这不到两成的人,大多都是壮年,眼界放得长远。朝廷毕竟没有正式讲甚么殖民圈地,这些话,都是江阴地面上私下的承诺。”
  “噢?这就厉害了。”
  老张连连点头,这不到两成多的壮年,眼光的确放得长远。这必然是经过思想斗争,才做出的决定。
  要知道现在出海,风险依旧重重,船沉人亡时有发生。加上水土不服,到了倭地适应不了艰苦的环境,加上高昂的生活成本,很容易就抑郁致死。
  为何倭地明明贫瘠,但生活成本高昂呢?因为按照江东普通百姓人家的生活标准,在倭地是典型的贵族水准,只一个白米饭不愁,很多倭地小国的底层贵族也做不到。但在苏州常州,这属于非常普通的水准。
  而倭地因为农业技术农业设施的条件限制,单位亩产相当可怜,差不多就是维持在一亩八十斤左右,好一点能超过一石,两石以上那都是顶级贵族的田产。
  现在唐军在倭地的驻军,都跟朝鲜道轮换了十几回,可想而知当地的艰苦。
  若非金银铜实在是香,唐军根本没有那么高昂的士气。
  所以说,能够在这样的种种不利因素下,选择相信江阴方面的私下承诺,足以称得上厉害。
  倭地现在的状况,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苏州常州宣传,对于苏州常州有雄心壮志或者眼光长远的人来说,这的确是一个机会。
  当然最好的机会是前往天竺,但天竺太遥远不说,瘟疫闹了几年,这个相当吓人。于是前往倭地,就是一个立地翻身的大好机会。
  倭地本土势力经过了几次洗牌,王万岁、唐军、扶桑诸国大贵族,连续几波攻伐,不但清出来大量贱民被贩卖到唐朝。因为扶桑本土底层统治的瓦解,“无主之地”的数量,就相对增加,江东的人不去,山东的人也会去,朝鲜道的人也想去。
  只不过这年头不是说你怀着一颗冒险的心,就能劈波斩浪的。
  得有人把你运过去,而江阴几乎就是直接掌控着最大规模的船队,对江东泥腿子来说,这算是为数不多的“福利”。
  “殖民合法一事,你打算甚么时候上疏?”
  “我上疏个甚么?有李奉诫和王万岁呢。”
  老张笑着摇摇头,“我说个甚么,现如今都是搞得心惊肉跳,还是不要横生枝节。李奉诫、王万岁、程处弼,在朝廷看来,说话都要好听得多。”
  原本老张想着,就江东那里的物产,愿意出去冒险的人,有个一两千,那就很好了。没想到居然有四五千,倒是有些出乎意料。
  实际上在武汉现有体系中的殖民,和张德非法穿越之前的殖民,还有很大的区别。
  非法穿越之前殖民,主要是为了经济掠夺。
  但是在武汉这个体系中,或者说张德的有意安排中,经济掠夺是远远地跑在了殖民前头,帝国四处经济掠夺的套路已经非常的成熟,根本不需要民间的力量。
  因为帝国人力资源在这个时代来说,相当的丰富。
  所以,此时进行的“殖民”,更多的是享受经济掠夺之后的“权利”。而按照张德这么十多年构建起来的政策惯性,这些享受“权利”的人,都要为之付出“义务”。
  这个“义务”,就是生育。
  当年一只羊一只狗换你一个儿子女儿,同样的,想要在殖民地享受土地产出,就不是一只羊一只狗可以衡量的。
第二十三章
伪科学
  社会总人口总资源的不同,使得贞观朝即便已经有了三千多万人口,可要说自然而然地,就引发这个革命那个革命,无非是痴人说梦。
  梦里什么都有,做梦是唯一讲道理讲逻辑的。
  因为现实从来不和你讲理,路人皆知的道理,即便再怎么合理,可能反应在社会现象上,它就是扯淡,就是出乎意料,就是不发生……
  唐朝不是逼仄的小岛,不是四面环海,不是土地亩产只有八十斤,不是不变就一定会死。
  生长于斯的黎民百姓而言,中原太拥挤了,那就去江淮;江淮太拥挤了,那就去荆楚;荆楚太拥挤了,那就去吴越;吴越太拥挤了,那就去岭南。
  岭南的荔枝多好食,岭南的甘蔗真美味,岭南的大象粗又壮……
  这里那里,中国总有退路。哪怕上古先民的失败者,往山里一钻,每逢三月三,照样有力气出来唱山歌,饿不死的人,才能唱歌。
  即便老张把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这么多年真正带着点“资产阶级”性质的跃动,也不过就是两件事。
  一是巨野余孽,二是进奏院的成立。
  但这二者,巨野余孽的本质,是投机客们的最后疯狂;至于进奏院,不过是“货卖帝王家”的新战场。
  离了皇帝爸爸,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会窒息,都会死。
  饶是唯张德马首是瞻的李奉诫,也绕不过这个宿命。至多对皇权敬畏之心低了那么一点点,但这种对皇权的“藐视”,不过是觉得“李唐失其德,自有神人居之”,依旧是“尧舜失德,XX继之”的套路。
  非是老张没有进行精神文明的建设,又或者缺少了更先进的指导思想。而是在贞观朝现有的生产力条件下,张德能给的,李唐能给,世族也能给,甚至豁出去拦路抢劫,杀几个蛮子,什么都有了。
  横竖都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凭什么跟你玩“张公不出,苍生奈何”的戏码?
  老张非法穿越之前,有句话说得好,叫做“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不过人民群众雪亮的眼睛,大抵上,也就是雪亮的,主要作用,就是看戏看风景,其余用场,那是一概都没有。
  戳了人民群众一刀,那雪亮的眼睛,也不过是看着刀或是快或是慢地戳过来,这里戳戳那里戳戳,偶尔刀换成了电锯。滋滋滋滋作响,那雪亮的眼睛,依旧只是看着,这里切一条大腿,那里切一条胳膊,看着往外滋血,雪亮眼睛看得贼清楚。
  在这个普遍都是“小有产者”的时代中,念叨什么“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老张还不如直接找李奉诫天天搓麻将。
  因为小霸王学习机是铁定没指望了。
  “社会学果然是伪科学啊。”
  梁丰县子的忧郁,在“无尽的八月”跟前,对江东那四五千号愿意出海冒险殖民的老铁,也只能感慨这么一句话。
  江东老铁失去的是家乡的“枷锁”,但会赢得扶桑的几百亩地、一片山头、好几个奴婢、数量可观的生育补贴、五年以内的税赋免征资格、五年以内免收的安保费用……
  嗯,离赢得整个世界是差了不少距离,但江东的老铁们对此还是比较满意的。
  有些早年读过书,可能家道中落的老汉,文绉绉地跟家人告别之后,在长江口当时就赋诗一首:“此去扶桑,我就想多入几个女人。”
  江阴县令张大安对此大加赞赏,当时就给了批复点评:生男生女都一样,人多力量大,人多就是好事。
  非主流殖民短期内也支撑不了十几万或者几十万的庞大人口规模,因为不管是政策面还是经济面,成本都相当的高昂。
  江东能挤出这四五千人,既有江东本身能力有限的缘故,也有张德人为调控的原因。
  分批次排队入倭,江东这里能挤出四五千人,等安定下来,大概也是十几个月之后的事情。
  往后山东、河北、朝鲜道,同样又能挤出一些人口,因为这些地方的情况和江东差不多。
  尤其是山东,因为直隶近畿的存在,此时的山东,和之前人们观念中的山东,已经发生了偏差。贞观二十五年在江湖上的“山东”,已经变成了泰山以东的狭窄地区。
  丘陵地区大量隐匿的人口因为社会环境、市场变化被析出,他们的去处,早年就是王万岁、杜构在操作,现如今,真正成熟的入倭路线,其实就在登莱。
  因为海洋作业衍生出来的大量行业,劳动力缺口逼迫着丘陵地区进行土地兼并。又因为丘陵地区的土地产出相对低下,朝廷粗放式的管理之下,即便是有永业田,也是睁一眼闭一眼,看着杜构多年以来操纵。
  于是山东丘陵地区,往往很大一片丘陵土地,其田骨可能还在某些小户手中,但是田皮尽数落入各种社、会、号等等中大型商业组织手中。
  而这些中大型商业组织,往往又是各个豪强、世族、皇族、外戚乃至官吏参股。
  也就是说,为了保障海洋作业衍生出来的各行各业,比如海盐、海贸、海洋捕捞、养殖、造船、维修等等,权贵以及权贵的走狗们联合起来,制造了大量失地农民或者失地人口。
  这些人口在以往没有退路的时候,自然就揭竿而起。
  但是杜构、王万岁经营多年,登莱地区已经能够自我造血,对劳动力的需求已经能够满足吸收大量失地农民或者失地人口。
  于是乎,传统所见的农民起义,或许消息逼仄的小县城可能还有,但是大规模的暴动,却是消失了。
  即便还有大量的失业失地人口,因为海洋运输业的发展,加上朝鲜道正式成为帝国的版图,成熟的劳力输出路线,就这样发展起来。
  这就是为什么如果江东那四五千老铁不愿意出海冒险,自然也有替补的原因所在。
  老张这条非法穿越的工科狗,越是被社会学按住脑袋在地上摩擦,也就越感慨,这社会学……真他娘的是伪科学。
第二十四章
刷新认知
  离“无尽的八月”还有一段时间,此时湖北没有总督老大人也有好几个月,因为总督老大人邹国公张公谨爱上了“女儿国”,公开放话:此间乐,不思楚。
  让侄孙给自己搓背,感觉还是很不错的。
  “你小子,来就来了,怎地不跟老夫知会一声?你可知道,你小子差点害死你叔公,还好老夫天生命好。”
  老帅哥在那里抱怨着,确认张沧身份的时候,老帅哥差点抽刀砍死那几个何坦之派过来的徒子徒孙。
  人生大起大落,真是太刺激了!
  要不是一开始老婆就误会了,他真是要被臭婆娘狠狠地修理一番。
  “本就是历练,若是前来拜会叔公,岂不是前功尽弃?”
  “你现在跟温二的亲闺女搂搂抱抱亲亲的,就不是前功尽弃?呸!便宜那瘟牲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24/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