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11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24/1398

  蒙兀部带来的物资中,主要还是牲口。只是离开草场,想要养活几万头牲口,无异于痴心妄想。
  好在来的时候早就有打算,其中一多半早早就卖了出去,不单单是卖给汉人,也卖给沿途的各个部落。牛羊交换成马骡,林场是很吃畜力的地方。
  只是即便交易发卖了大半,剩下的依旧压力很大,包耕爽快地请各路“友朋”来吃肉喝酒,不纯粹是为人爽气,而是再不赶紧吃掉,就是浪费。
  虽说也能做肉干,但现在条件有限是一个原因,舍不得全杀了才是根本。总归要留点家底的,包家林场不可能全靠木头过活,牛羊马骡多少要保存一些,将来抵抗风险也能容易一些。
  现在他又想着种点粗粮杂粮,也不纯粹是为了给牲口留点饲料,这年头,不是谁都能拿杂粮加工成饲料的。每一颗粮食,它的本职工作,就是粮食,是要被人吃掉,而不是牲口。
  包耕显然不想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蒙兀部落脚之后,他还组织了一支捕鱼队,不管是河鱼海鱼,朝廷只要不拦着,他都想试试。
  “留点口粮就行,多出来的牛羊,杀了做肉干,五郎那里有门路,可以卖到扶桑去。”
  听到哥哥所说,包忠本能地朝着防止哥哥“作死”的方向上操作,给朝廷表忠心这件事情,包忠门儿清,熟的很。
  整个包家林场未来好几年吃饱肚子得靠外边,这才是忠心,有了这份忠心,别人要是拖欠粮食拖欠工资,朝廷才能给包家林场撑腰。
  正值包忠给包家林场运作“国朝榜样”的当口,他怎么可能让包耕干出惹人注意的事情来?
  “恁多牛羊,杀了可惜啊。”
  “哥哥,这时候别可惜,只管杀。杀得越多越忠心,杀光了就是大大地忠心。须记住,唐朝不比突厥,不会眼睁睁看着咱们饿肚子的。”言罢,包忠正色道,“饿肚子就要闹事。”
  包耕点点头:“听你的。”
  虽说还是觉得可惜,但自家弟佬讲的很有道理。本来周围林场就眼热包家林场的地界,这要是给人诽谤一个“蛮夷反复”,那就什么戏都没得唱。
  “今年就先过个好年,其余的事情,慢慢来就是了。”
  包忠拍了拍兄长的臂膀,“等今年过去了,来年就安排家里的小孩去幽州或者平壤宫读书,不能读书的,就去朝鲜道寻个伴当差事,兴许还能混个军功出来。”
第九十二章
信息反馈
  “累!真入娘的累!”
  像一条死狗瘫软在短亭的长凳上,短亭里正在煎茶的杂役见张贞疲惫的模样,讨好地笑着:“四郎吃些奶茶,去去乏。”
  “有奶茶?”
  “前头送牛奶的路过,留了一桶,油脂捞过了。”
  “这天气牛奶放一会儿就坏了。”
  “要不都紧着用,做成奶干,还能窖藏,学堂里都不敢随便吃奶,就怕吃坏了肚子。”
  奶茶全程都是热着的,就怕变质。热奶茶用井水迅速降温,流水冲刷了一番陶制杯子,很快就能入口。
  喝了一口,张贞坐起来抹了一把汗:“这日娘的天气,热得不行,喝甚么都不如喝凉水。”
  “凉开水有的。”
  短亭里的杂役拎着一只水壶,抽了一只竹筒杯子,给张贞倒了之后递过去,“四郎这几日查案子可有眉目?”
  “该抓的都抓起来的,就是小毛贼跑得快,这些个外来户也是灵醒,居然摸熟了咸宁市的地形。不过也逃不过几天,下了悬赏,还能比那些数学先生能跑?”
  说起数学先生,连杂役都笑了。全天下大概只有武汉才会悬赏数学先生,给的钱还不少。
  作为外劳办的主任,张贞是吃喝拉撒睡都要管,柴米油盐酱醋茶都要盯着。外劳初到武汉之后发生的冲突事件多不胜数,很多小矛盾直接升级为恶性暴力事件,把张贞搞得焦头烂额。
  一个外劳办受理的调解案件,比整个汉阳县还要多,可想而知张贞现在的压力。
  从入夏到入秋,张贞基本没有一天休息,长期在外办公,整个武汉地区,只要是工商业稍微发达一点的地方,其官道沿途长亭、短亭一应杂役,都认了个遍。
  也不知道算是好事还是坏事,因为长期在外奔波,勤于公务,倒是给短亭、长亭做事的人留下好印象。有外地来的客商落脚,也多有听短亭、长亭的人夸赞张贞张四郎。
  “四郎作甚这般的拼命?如今连南昌人都知道武汉有个‘拼命四郎’。”
  “吃甚么饭,当甚么差,自来的道理。”
  又灌了一口凉白开,张贞忽地看到短亭内售卖的物件,拿了一本小人书翻了翻,“现在这些物事好卖么?”
  “都好卖,糖豆、小人书,莫说是孩童,就是大人,也爱捎带些许。前头还有艳情的贴画,有广州来的客商,一口气把咸宁大道所有亭子里的都买了去。”
  “卖了甚么,可做了计较?”
  “都是记了的,画了‘正’字,数目也不知道准不准。”
  说着,杂役捧了个本子出来,递给了张贞。张贞接手翻了翻,略作计算,就把账本还了回去。
  “有劳。”
  “嗳,哪里说得上这个。”
  杂役也不明白张贞为什么要看这玩意儿,他年岁渐长,奔着五十而去,家中早有儿孙,能有一份“体面”的差事,已经是相当的满意。别说张贞对他们相当和气,就是颐指气使,也没什么好计较的。
  短亭、长亭中一些小商品的统计,算是武汉内部对这些商品销售的风向标。短亭的东西少一些,大多数都是零碎。但长亭稍微要宽泛些,大宗商品也有寄卖或者可以下单,然后在江夏县或者咸宁市提货。
  比如“湖南”来的财主,往往喜欢在咸宁市购买笔墨纸砚等等文化学习用品,也喜欢团购教材和教学工具。这一点,“湖南”土财主算是非常有特点的。因为整个江南地区,除了文化氛围相对较高的江东,土财主中,只有“湖南”产的尤为重视教育。
  反应到武汉的大宗商品销售中,那就是“湖南”的学习文化用品散货销量极高。
  根据这个反馈,江汉观察使府,就衍生出了新的行当,教书匠速成班,主要针对的,就是“湖南”地区。
  这些速成班出来的教书匠,四书五经也就是听说过,让他们念个一二句出来,大概率是不知道的。但他们大多识字,也会算术,这就足够了。
  土财主们的要求,也不是让子弟们一飞冲天科举做官,而是开拓眼界继承家业。根据这个要求,那么武汉来的速成班教书匠,就非常符合了。
  武汉来的教书匠能教孩子读书认字,还能把武汉的见闻传播给“湖南”土鳖,对土财主们而言,比什么饱读诗书的大儒都要来得有用。
  实际上现在市面上行走的“湖南”土老财,有两三成已经是第二代“湖南”地头蛇。他们都是“贞观后”,年纪二十岁上下,有闯劲也有见识,伴随着徐孝德在“湖南”大兴土木,对未来的乐观,“湖南”人远比荆襄老乡要强烈得多。
  略作休息的张贞跟短亭杂役道了别,然后前往江夏,秋收之前,张德按照惯例都会在江夏办公,因为江夏、武昌、永兴等地开辟的田亩总量比江北多,而且还要收一批秋茶,还要制备脱水桑叶以及青料,在相对落后的办公手段下,张德即便有庞大的幕僚团队,依然会忙的没有空闲。
  “无为而治”为什么会成为主流?因为想“有为”而治,技术条件不允许……
  武汉最繁忙的行业,不是什么航运业、造船业或者其它什么制造业,而是邮政系统。整个江汉观察使府每天跑腿忙碌的车马人员总量,长期保持日均一千五百人以上,府内短途传递公文还是靠快马或者人员。
  这个短途,指的是一县之地,而每年新增的信号机却又非常有限,除了工程量大糜费高之外,人员培训实在是困难,受制于用工荒,信号机长期处于通信繁忙状态。
  可以说,武汉的状况,大概就是这个时代的极限,再往上,老张能清晰地感觉到,不可能再突破了,除非换个地理位置更加优越的地盘。
  “宗长。”
  到了江夏驻地,张贞见到张德后,直接道,“我查了查这几个月驿站订单,似乎有人在大肆囤积粮食?”
  “哪里人?”
  “登莱、淮扬来的船东,江东也有,但不多。”
  “唔……”
  张德思索了一番,用怀疑的语气道,“可能入冬之前要囤积粮食,然后转卖到东北去。不过这也是老夫的猜测,待老夫询问一下李兄看看。”
  扬州都督府长史是老搭档,淮扬有什么行情,是瞒不过老李的。
  “辽东、朝鲜道新辟恁多林场,多出来几万张嘴,怕不是粮价要涨。”
  “这几年都是丰年,倒是不怕。咱们本地粮食就算差一点,南昌也能运一点过来。怕的是有人在辽东搞事,万一逼得人造反,那真是罪该万死。”
  “不至于吧。”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自古真理。”
第九十三章
“一视同仁”
  扬州的消息很快就传了过来,老李那边略作调查,就把行情摸了个七七八八。原来楚州扬州诸地豪商因为手上钱太多,又没办法大肆收购土地,贞观二十四年把铜银埋地里又是瞬间贬值,至少在长江中下游是瞬间贬值,于是逮着个投资渠道就往死里搞。
  新辟林场有一个好,林木资源是长期有需求且是大量需求,而新辟林场几乎全部都要外购粮食,除了总人数少于五十人的微型林场,才能靠自留地和散养一些家畜家禽就能自给自足。
  像包家林场这种情况,一年基本口粮消耗五六万石总归是要的。因为林场不同于别的单位,是属于收入较高,福利较好的。
  假如林场员工家属还有副业,比如蒙兀部自来的放牧生活习惯,在林场附近肯定还要开辟小型牧场,最不济,一个中大型养殖场肯定要的。而这种情况,粗粮杂粮的消耗只会比主粮高得多。
  而整个地区,除了辽东部分土地可以稳定产出麦豆,绝大多数地方的维持粮食产出都比较困难。朝廷又有心长期经营,显而易见就需要在初期进行粮食输入。
  其中有一个在西北地区运行有效的政策,那就是“粮食换产本”,只是在东北,这些产本可能就从盐业产本变成木业产本。
  淮扬的豪商往往就是盐商,他们敏感的商业嗅觉,立刻就从中发现了商机。于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要从已经诞生的林场身上赚一笔,还要通过“商屯”从朝廷身上赚一个木业许可证。
  这种情况,明知道他们在大捞特捞,朝廷还是会默许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24/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