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校对)第11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23/1398

  和大多数有后台的林场的一样,“包家林场”日常用度都是赊欠,当然赊欠肯定是有中人担保的,包忠的资格还不够,给“包家林场”担保的,是太原王氏出身的一个“伐柯大使”。
  旁人听了,只会觉得奇怪,一个胥吏,怎么还比国朝入了品级的武勋还要厉害?这就是家世的好处,太原王氏人脉广,还不闹事,况且,老王珪留下的政治遗产相当丰富,结了很多善缘。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关系,就是张德。
  王家二郎不但跟魏王李泰有交情,跟太子李承乾也算亲善,而在张德面前,喊一声“哥哥”,老张是应的。
  有人给“包家林场”做中人,一般知根知底的商社行会,就愿意把物资先行交割给“包家林场”,至于将来怎么支付,一般都是用原木冲抵。
  除了上缴给朝廷的,剩下的,一部分用来自己建造各色屋舍,大部分就是欠款。
  “包家林场”的寨主包耕暂时也没有经验去发卖木料,一年半载主要工作就是安顿好原先蒙兀部的族人,然后保证大家今年冬天都能活的漂漂亮亮,也就完事儿了。
  “大人,能不能不刮干净?留两搓打个辫子,成么?”
  啪!
  一巴掌拍在秃瓢脑袋上,刮毛的汉子骂骂咧咧道:“裤裆里的鸟毛给你留着就算不错了,满脑袋的臭毛,不刮干净等着养虱子还是跳蚤?这要是传了疫病出来,全家都得死。你莫要以为老子是甚么河北来的,老子是契丹人,以前也是髡发小辫,后来在厂里做了五年,都是光着头。”
  “大人还在厂里上过班?那大人一定很厉害,不然怎地在卫生局当差?”
  整个辽东诸督府共用一个卫生局,原先是石城钢铁厂的单位,后来因为修路,就被薛大鼎升格,李皇帝特批。
  本质还是武汉的那一套。
  “老子算个鸟的官,小吏一个。”
  嘴上谦虚着,给人刮头皮的汉子却是满脸的自得。能够以契丹奴身份,短短几年就脱籍,不但脱籍,还混成流外官,简直跟神话一样。
  低着脑袋被剃毛的蒙兀小哥其实没说错,这契丹人还真是厉害。
  “大人身边却跑腿的么?小的能说汉话,也能骑马,还能布置陷阱,着鸟兔都还成。”
  “嘿,你这狗崽子真是机灵。”
  又拍了一下蒙兀小哥的秃瓢脑袋,“好了,刮干净了,自己洗洗。还有,叫甚名字?你对老子胃口,真要是想出来混,去码头打听‘贺宅’,就说找贺老三。”
  “贺老三?”
  “老子姓贺,家里排第三。”
  “贺三爷放心,明日就去寻你。”
  “快滚,叫下一个进来。”
  “好嘞!”
  整个“包家林场”中,千几百个老少排着队等着把头发刮干净,不刮干净不行,容易生虫子。出了剃毛之外,有些几百年没洗的衣物都是一并焚烧掩埋。划分好的区域都用石灰点过,然后大量艾草熏了一遍,夯实的平地上,架空了大量状头,准备铺设木制地板。
  地板是不能直接接触土地的,因为是应急之用,这些地板本身也没有做防腐防蛀处理,一旦直接接触土地,很容易腐烂生虫。
  施工人员经验丰富,大量蒙兀人只是来打下手做小工的,随处可见站着吆喝的翻译官,用奇怪的蒙兀方言提高了音量指挥着蒙兀人帮忙。
  女人肩挑手提也来帮忙,有些在外面厮混过的,则是架着独轮车运输着物料。不远处还有牛马车队运输石块,“包家林场”的规模不算小,够得上一个袖珍县了。
  要不是没赶上好时候,怎么地包耕也能混个羁縻州县的县令当当。
  “人畜粪便要集中处理,不听话的用鞭子抽。”
  “是,一定鞭子抽!”
  “排水渠不要胡乱开挖,上头大工说怎么挖就怎么挖。”
  “是,都听上头的安排。”
  包耕点头哈腰伺候着一个督府过来的军官,之所以是军官,那是因为这个军官跟唐五郎是过命交情。包忠既然受到了唐俭关照,唐俭自然也帮他张罗一番,结果发现家里五郎还有个铁兄弟在辽东当差。
  “万事开头难,刚刚落脚,不要怕使钱,能使钱就使钱。你有恁大的林子,不要愁赚不回来,这是长久的事业。倘若生意红火,说不定还能混个官身。”
  “这生意红火,还能当官?”
  “若是汉人,反而不便当。说句老实话,老哥莫要介怀,蒙兀部能够安安稳稳落脚,朝廷眼下是不说甚么,可日子久了,就有比较,到时候,辽东这里总归会有人上报上去的。到那时,老哥这地界,混成一个县都不是没可能的事体。”
  言罢,这军官还用羡慕的眼神看着包耕,“只要置县,老哥很有可能就是县令,管个几年,朝廷才会另外委派新的县令。到那时,老哥怎地也是本地名流,新来的县令,不还是得仰仗老哥支持?”
  听完军官的话,包耕眼睛一亮,心中暗忖:不若我也去读书识字,免得到时候被朝廷的人小瞧,能读书识字,说不定还能高看我一眼。
  那军官指了指周围一片林子:“生意只要红火,朝廷一定会安插人手进来,你们只要不闹事,钱不会少赚,还能改头换面,可比那些死不悔改的突厥杂种强多了。”
  林场生意好,朝廷一定会过来收税赋,这些保护费缴纳到位,给包耕一个边远地区“乡贤”的头衔,又有何妨呢?
  而包耕也不会说朝廷要收保护费就扭扭捏捏不给,要知道林场木头的买家,大头从来不是小门小户,大宗物资,永远吃政策饭是最稳的。
  真要是包耕脑抽,说不肯缴纳林木税赋,朝廷也未必真的如何整治他,只要不采购“包家林场”的木头,就足够让包耕带着全家去跳海。
  “环渤海高速公路”都修到了这个地步,哪怕包耕造反,本地诸君就算全部打瞌睡,辽东随便那个军寨的部队,赶过来要多久时间?
  “有劳兄弟提点,若非兄弟特意前来指教,哪里晓得还有这好处?不消多说,正好杀了牛羊,吃肉,喝酒!”
  “都是兄弟,不须这般客气。”
  话是这么说,但一听有酒肉,军官摸了一把胡须,笑呵呵地招呼了一声,就有一队便装大兵小跑过来,一边搓手一边乐呵呵地看着军官:“哥,开整?”
  “先见过包大哥!”
  一群大兵嘻嘻哈哈地上前抱拳行礼:“见过包大哥!”
  “不敢当不敢当,都是自家兄弟,快去吃肉喝酒!”
  “好嘞!多谢包大哥!”
  “多谢包大哥……”
第九十一章
慢慢来
  能够在鸭绿水一带落脚的林场,往往还有额外的劳役摊派,主要形式就是上工。修桥铺路、修堤筑坝,约定十年或者二十年,然后轮流上工。各分段都有专门的标识,比如鸭绿水有一段堤坝,就叫“包堤”,就是划分给包家林场的分段。
  修桥铺路不算个长久的辛苦活,但修堤筑坝,那真是开了头就没有收尾。
  修筑简单,保养不易。
  大概得益于“专款专用”的概念逐渐形成,贞观朝的朝廷也是很有想法。比如鸭绿水通航陆续开始设置卡口,津渡收的钱,主要也是反补给修筑堤坝。有监察监督机构,也有突击检查的中央牲口。
  但毫无疑问,朝野内外都清楚凡事只要跟钱沾边,就不能够杜绝贪污。贞观朝内部也只是在判断朝鲜道和辽东的回报将来会相当不错之后,决心把两地经营成中原一样的核心地带。
  “咱们家每年要上的工,不少啊。”
  “毕竟是新来的,又占了恁好的地盘,不多吃点苦,怕是别人要不服。”
  “也是。”
  包耕包忠兄弟二人跟朝廷使者聊过之后,就知道包家林场的压力不小。而且朝廷还给了长期规划,将来的目标,就是把包家林场彻底改造成农场。争取二十年之内,就把本地林木资源清空。
  打的注意么,就是尽量在鸭绿水“大行城”故地这一带开发出足够数量的农田。林场生意照旧,但林场的业务,就要开始朝着大山推进。
  章程都是摆出来的,长期还要修一条路进入沼泽腹地,毫无疑问还想着继续改造那片草场,最终也变成良田。
  只是想法归想法,这不是一代人可以搞定的事情,贞观朝全国总人口,也不过三千来万人,真要是填个几百万过去整饬,倒也不是不可能改造成功。成功之后么,唐朝亡了。
  相较开发东北的困难度,朝廷更愿意在西南地区砸钱,至少那里可以稳定产出“贵金属”,回报率相当可观。
  而且茶马道开辟之后,尽管环境依旧恶劣,因为宝石、贵金属、香料、皮草、药材等等高回报物资,朝廷是很愿意改造西南,并且投入资源维持茶马道的。
  东北固然也有贵金属,且各种资源也丰富,但气候的特殊性,朝廷不可能去指望暴风雪年年不来。五年积累,一场暴风雪就能彻底交代。
  终究是要求稳。
  别说是朝廷,哪怕是非法穿越的某条工科狗,也从来没有动过这个念头。要知道,哪怕是非法穿越之前,绝大多数人听说巴黎和哈尔滨居然在一个纬度上的时候,都是一脸懵逼的。
  高纬地区的开发,哪怕是工业化时代,依旧是个大难题。
  当年老张南下跑路去沔州,在不少人看来是失心疯的同时,朝廷也乐见其成。因为商周以来的开发模式,都是中心开花逐渐南下。到秦汉时,才算是真正有了相当的积累,但即便是汉朝巅峰时期,长江流域大体上还是“珍珠链”形态。
  老张在武汉搞了这么大的规模,可江南地区依然有老虎、大象出没,像福州建州,“象灾”更是一种每年都要治理的农业灾害。
  连自然界动物的生存空间还没有挤压到,谈开发度还是有些遥远。
  “弟弟,我想顺便种些豆麦,你看成么?”
  朝廷的愿景计划如何,包耕没有心思再去揣摩,眼下的要求,就是活过这个冬天。
  “这里地不甚好,种来作甚?”
  “牲口太多,除了发卖吃掉的,留下一些总得养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23/13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