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散初唐(校对)第2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9/515

  所有大唐的官员之中,最适合管理这些突厥人恐怕也只有赵德言了,毕竟他以前本就是帮着颉利处理突厥内部的政务,现在管理区区十万突厥人自然不在话下,而且赵德言本身也想早点去南方,所以才亲自向李世民恳求,最后李世民也终于同意放他去南方。
  对于赵德言要提前去南方这件事,李休也表示赞同,只不过他想也有些担心赵德言会因为私仇对那些突厥人实施严刑峻法,因此明里暗里也提醒了他几句,对此赵德言也表示自己有分寸,绝对不会误了正事。
  贞观五年就这么过去了,因为灭掉突厥的事,这一年来大唐上下都处于一种狂喜之中,国内的休养生息也显露出极佳的效果,特别是红薯和玉米的推广,粮食的问题几乎已经解决,河北一带遇到的旱灾竟然没有饿死一个人,这也全赖红薯和玉米的功劳。
  春节过后,贞观六年也随之到来,赵德言率先向李休告辞,然后带着一批官吏去南方上任,李世民封他为江南道屯田大总管,总理内迁突厥人的屯田事宜,大总管是个武职,换句话说,大唐对内迁的突厥人也以军法管理,突厥人的生死几乎都在赵德言的一念之间。
  赵德言刚刚离开长安没几天,高表仁率领的大唐使团也随同倭国使团一起离开长安,他们先去山东,然后从登州坐船到达新罗或百济,然后再穿过对马海峡到达倭国。
  高表仁走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盛大的典礼,事实倭国也从来没被大唐放在眼里,因此高表仁这支使团自然也不受重视,只是在走之前,李世民召高表仁进宫交待了几句,随后就让他离开了,不过在走的时候,李休却亲自前来相送,这让高表仁也感激莫名,走的时候也抹了几把辛酸泪,毕竟他这一去,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
  李休眼看着高表仁的使团慢慢的消失在官道的尽头,这才上了马车准备回家,对于高表仁这次出使,他也是十分的重视,不过该交待的他也已经交待过了,希望高表仁不要辜负了自己的期望。
  “咦?”不过就在李休的马车正在往家里走时,忽然只见远处的官道上人马喧嚣、旌旗招展,一看就知道有一支庞大的队伍前来,这让李休也是一愣,甚至怀疑高表仁的队伍是不是又回来了,毕竟一般的商队可不会有这么大的阵势?
  不过随着这支队伍的靠近,李休却打消了心中的怀疑,只见这支队伍虽然庞大,但绝不是高表仁的使团,看他们的衣着,应该是从西域来的,很可能是某个西域小国的使团。
  看到这支队伍,李休刚开始并不在意,不过当他们走近之时,李休也看到了旗子上的字时,却立刻命人停车,脸上也露出惊喜的神色。
第690章
白叠子
  迎面而来的这支队伍人马众多,前面是一队骑兵开道,后面是一支长长的车队,车队中旌旗招展,其中有一杆主旗上面书写着一个大大的“麴”字,这个十分少见的字是一个姓氏,而且看对方的服饰又是来自西域,李休也一下子猜到了对方的身份。
  “高昌的麴文泰竟然来了!”李休看到远处而来的这支队伍,当下也不由得摸着下巴自语道,来自西域又姓麴的家伙,肯定是高昌王族,去年西域与草原各族纷纷前来拜见李世民,但也有几个不识趣的家伙没来,比如这个高昌王麴文泰就是其中之一,不过在过年的时候,李休倒是听说麴文泰可能要来长安的消息,没想到刚巧在这里遇到对方。
  高昌国位于后世的新疆吐鲁番一带,是西域有名的一个佛国,西汉的时候曾经在这里屯田,很多汉人在这里定居下来,与当地的西域人杂居,可以说高昌国内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汉人,只不过因为与西域胡人杂居,使得这里的汉人出现胡化,胡人也出现汉化的情况,比如高昌王麴文泰,就是一个胡化的汉人,外表看起来和汉人像,但其实风俗习惯都与汉人大为不同。
  本来区区一个高昌王,李休也并没有放在心上,不过他却一直惦记着高昌的一件宝贝,那就是棉花,别看后世棉花在中原的种植十分普遍,但是在大唐这个时代,中原地区根本没有人种棉花,市面上倒是有棉布卖,但是全都产自高昌,被称为高昌布,也叫白叠布,价格甚至比一般的丝绸还要贵。
  棉花是纺织业的基础,后世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纺织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力,李休虽然没兴趣在大唐搞什么工业革命,但是也想将棉花引进到大唐,别的不说,他至少能穿上纯棉的衣服,虽然丝绸穿着也很舒服,但他更喜欢棉布,另外棉花还可以做棉袄,对于穿不起裘皮的穷人来说,棉袄简直就是御寒的神器。
  不过大唐却不是棉花的原产地,这东西原产于中亚和印度,后来才经过西域传到新疆一带,也就是大唐的高昌国,可以说棉花是高昌国的特产,大唐这边根本没有,李休也曾经想过将棉花引进到大唐,但却一直没找到机会,没想到现在高昌王竟然主动跑到大唐来。
  想到这里,李休也没有再回家,直接让马车调转马头,然后径直来到皇宫求见李世民,等到他来到两仪殿时,刚好看到李世民正笑呵呵的和长孙无忌说着什么,看样子他的心情也相当不错。
  “参见陛下!”李休进来后立刻向李世民行礼道。
  “不必客气,朕听说你在你家附近搞了个学堂,收留了许多农家子弟读书,甚至连孙思邈都被你骗去做学堂的先生了?”李世民心情很好,一见到李休也立刻半是认真半开玩笑的道。
  “怎么能叫骗呢,明明是孙道长想收几个弟子,学堂里的学生可以任他挑选,所以他才去学堂做了临时的先生,偶尔去学堂给学生上点医学课,给孩子们讲点卫生方面的知识。”李休听到这里却是满脸无辜的道。
  “哈哈~就你的点子多,不过说起来我倒是对你那个学堂很感兴趣,你不是会想把你家的佃户都培养成读书人,然后参加科举考取功名吧?”李世民听到李休的解释也是大笑一声,随后再次开口问道。
  “陛下误会了,臣建的学堂只是为了让佃户家的孩子能够识文断字,这样他们日后也好多个出路。”李休笑着回答道。
  “驸马真是大度,不过你家的佃户以后都读书识字了,谁还帮你家里种地?”正在这时,长孙无忌忽然笑着反问道。
  “这个……”李休听到长孙无忌的话也不由得愣了一下,他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不过随后他就淡然的一笑道,“无忌兄多虑了,现在我大唐鼓励生育,以后的人口只会越来越多,招一些佃户还是很容易的。”
  李世民对学堂的事倒是十分的好奇,虽然学堂早在开春时就已经开学了,但这毕竟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所以李世民也直到今天才无意中得知,当下也询问了李休一些关于学堂的事,而李休也一一做了回答。
  “驸马,你觉得学堂能不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李世民听完李休的讲述后沉思了片刻,随后就一脸兴奋的向李休问道,其实大唐也在各地建有公学,可以让当地的孩子上公学学习,只是公学的教学质量奇差,愿意上学的孩子也不多,所以各地的公学几乎都处于一种名存实亡的状态之中。
  “这个……恐怕很难!”李休想了想实话实说道,“臣建的学堂是自己出资,让佃农家的孩子免费上学,而且还提供一顿午饭,就算是这样,绝大部分佃户还是不愿意让孩子上学,一方面是他们想让孩子帮着家里干活,一方面也是他们目光太过短浅,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所以就算是朝堂真的愿意出巨资在各地建造学堂,恐怕在刚开始时,愿意上学的人也不多。”
  李休并不是危言耸听,后世的义务教育推行了多少年,但就算是这样,还是有许多人因为各种原因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上学,直到后来朝廷强制性的教育,这才开始好转,但依然有许多孩子在接受完义务教育后就缀学了。
  另外大唐现在的国力虽然强盛,但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战后,国库也消耗的差不多了,想要在各地推广学堂这种免费的教育,每天中午还要提供一顿午饭,恐怕用不了多久,就能让大唐朝廷破产,所以李休也并不看好李世民的这个想法。
  “驸马的担心很有道理,现在我大唐国力空虚,恐怕无力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学堂,不过陛下倒是可以在长安和洛阳先行建立几座学堂看一看效果,当然也不必像驸马的学堂那样提供午饭,毕竟朝廷现在财力不足,还是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为好!”长孙无忌的脑子转得快,当下再次想出一个折中的办法道,事实上他就是一个和稀泥的高手。
  “无忌的办法不错,长安与洛阳人口渐多,而且相比其它地方,长安和洛阳的百姓也更加富裕,相信等到学堂开办之后,肯定有不少人家愿意将孩子送到学堂读书的!”李世民当即拍板赞同道,他的性子和杨广有点像,都有些好大喜功,不过他和杨广有个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可以听进别人的意见,心胸也远比杨广要宽广。
  李休倒不反对在长安和洛阳建几座学堂做试点,不过他今天来找李世民可不是为了学堂的事,当下也打断李世民道:“陛下,臣今天前来其实是有一件要事要与陛下商议。”
  “这个先不急,长安和洛阳要建学堂,可以完全仿照你家的学堂,所以驸马你也要多加支持,比如过段时间我派人去你的学堂学习一段时间如何?”李世民这时的心思全都在学堂上,当下一挥手向李休道。
  “这个……陛下要建学堂,臣自然要全力配合,不过臣要说的事情可能比学堂更加重要,所以还请陛下听臣一言!”李休看到李世民抓住学堂不放,当下也不由得苦笑一声道。
  “哦?比学堂还重要?那是什么?”李世民听到李休的话也不由得惊讶的道,这时他终于把学堂的事抛到脑后,连旁边的长孙无忌也目光炯炯的盯着李休,想听他接下来到底要说什么?
  “启禀陛下,刚才臣在官道上时,偶遇高昌王进京的队伍,想必他马上就要进宫见陛下了吧?”李休这时露出一脸严肃的表情道。
  “不错,高昌王要进京的消息我在几天前就知道了,今天也正是他们进京的日子,我已经派鸿胪寺的官员前去迎接了,估计过几天就会接见他们。”李世民当下点了点头道,只是他依然想不明白李休为何会忽然提到高昌王。
  “陛下,臣听说高昌盛产白叠布,市面上的白叠布简直比丝绸还要贵,不知是否属实?”李休这时再次开口问道。
  “不错,白叠布的确是高昌的特产,这次高昌王进京,贡品之中就有不少的白叠布,怎么,难道你喜欢白叠布,想要从朕这里要去一些?”李世民听到这里也不由得笑道。
  “陛下误会了,臣感兴趣的不是白叠布,而是制造这些白叠布的原料棉花,也就是高昌人种植的白叠子。”李休这时微笑着解释道。
  “白叠子?难道你……你想要引种白叠子?”李世民听到李休的话也不由得一愣,随后就反应过来问道。
  “启禀陛下,不是臣想要引种白叠子,而是臣代表农部向陛下请出恳请,为大唐百姓引种白叠子!”李休这时一脸郑重的向李世民行了一礼道。
第691章
“萧条”的长安
  农部除了负责推广玉米和红薯这些高产作物外,也负责改良和引进一些其它的作物,比如当初魏征就把大白菜从李休手里要了出来,作为农部的一项功绩,现在李休想引进棉花,自然也要打着农部的名义,这样才名正言顺。
  “农部想引进白叠子?”李世民听到李休的话也不由得愣了一下,对于白叠子他还是知道一些的,只是他一直觉得是高昌的特产,引种到大唐也不知道能不能活,更何况白叠子即不能吃又不能喝,只能做布,而大唐已经有了丝绸和麻布,所以他也根本没想过引种白叠子的事。
  “不错,白叠子又名棉花,棉花织成的布陛下也见过,那种棉布虽然不如丝绸柔顺,但却麻布要强得多,而且也更加的耐磨,另外如果用棉花制成棉袄和棉被的话,在冬天也可以代替昂贵的皮裘保暖,甚至棉籽还可以榨油,可以说棉花全身都是宝,刚好这次高昌王前来,不如就趁着这个机会,和他们谈一谈引进棉花的事!”李休这时一脸郑重的禀报道。
  听完李休的这些理由,李世民也不由得沉思了片刻,很快就做出决定道:“好吧,无忌你记一下,等到高昌王觐见之时,咱们和他聊一聊这方面的事!”
  长孙无忌当即也答应一声,对于李世民同意引进白叠子他也并不意外,毕竟能够让李休亲自跑来请求的事,肯定十分的重要,更何况这还是农部的正常职责,至于高昌那边他也不担心,毕竟白叠子在高昌的种植面积那么大,就算高昌王不给,大唐也有办法搞到种子。
  看到李世民同意,李休也十分高兴,随即他就告辞离开,毕竟农部那边还没有任何的准备,他得赶紧回去交待一下,好让杨兑他们做好准备。
  也就在李休出宫的同时,高昌王麴文泰的车队也进入到长安城中,而在队伍正中的一辆豪华马车上,麴文泰推开车窗打量着窗外的长安城,目光中也满是审视的味道。
  麴文泰是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人,相貌与汉人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眼窝比较深,鼻子也尖一些,表明他有胡人血统,事实上麴文泰虽然是汉人,但是高昌胡汉混杂,纯种的汉人也十分少见,连高昌王族也娶过不少胡女。
  麴文泰从长安城的明德门进入,现在走的长安城最热闹的朱雀大街上,周围也是人来车往热闹非凡,不过麴文泰这时却是眉头一皱,嘴角甚至流露出几分不屑的神色。
  事实这已经不是麴文泰第一次来中原了,当初前隋杨广在位时,他就曾经亲自出使拜见过杨广,当时杨广迁都到洛阳,所以麴文泰也是在洛阳见到了大唐最繁华的一面,虽然他在洛阳也仅仅呆了几天,但却对中原的繁华感到无缘的震惊,也是从那时起,他才对中原王朝心生敬畏,再也没有起过反叛之心。
  可惜强大的隋朝却忽然倒下,反而被唐朝取代,而且麴文泰在西域时,就听说大唐比隋朝更加的繁华,前年更是一举灭掉了草原的霸主突厥,甚至连颉利都被大唐俘虏,这也让高昌上下大为震惊,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麴文泰才决定再次前来中原,顺便也能重温一下中原的繁华。
  在来长安之前,麴文泰就已经听说长安是比洛阳还要繁华的城市,因此他心中也颇为期盼,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进到长安后却让他有些失望,虽然长安巍峨的城墙让他十分震惊,大街上的人群也十分的热闹,可是在他看来,却怎么也不及上次他在洛阳见到的景象,甚至相比当初的洛阳,长安竟然显得有些“萧条”,当然这个萧条也只是相对的,如果以他的高昌王城相比,恐怕他的王城十个加一起也比不上一个长安。
  也正是因为看到现在的长安竟然比不上前隋时的洛阳,这让麴文泰也不禁对大唐有几分轻视,甚至觉得大唐只是运气好,所以才能在大隋衰败时取而代之,否则怎么会连都城都不如大隋的都城?
  如果麴文泰上面的这些想法要是让李休知道的话,恐怕会笑破肚皮,因为麴文泰明显被杨广给坑了,当初杨广好大喜功,为了自己的面子,每年邀请各国的使团去洛阳朝见他,而且还以举国之力装扮洛阳,光是动用的歌伎就超过三万人,而且街道上的店铺全都要重新装潢,连卖菜得都必须得用龙须席,街道边的树木都要缠上丝绸。
  更加过分的是,所有酒楼对于这些胡人全都免费,只要是个胡人,进入酒楼都可以随意吃,而且还要打肿脸充胖子说中原物产丰厚,吃东西不要钱。
  麴文泰就是以上这些的亲历者,想想也是,他在洛阳呆的那几天里,不但免费吃喝,而且还有数不尽的歌舞,大街上可以说极尽繁华,简直就像是人间天堂一般。
  可惜那一切都是杨广给这些胡人营造的假象,当然也有一些聪明的胡人看穿了杨广的把戏,比如有些人就发现大唐的一些穷人衣不蔽体,但却用丝绸缠树木,明显不合理,但是麴文泰明显不是一个聪明人,现在拿他用举国之力打造出的天堂洛阳与真实的长安相比,自然感觉“萧条”了许多,毕竟长安可没有免费的吃食,更没有穿着丝绸的树木。
  等到麴文泰来到鸿胪寺为他们安排的住处时,更让对大唐恼火之中又带着几鄙视,因为鸿胪寺竟然给他们安排了一座普通的宅院,相比之下,当初杨广可是给他们这些使节建造了专门的宫殿居住,而且每天都安排酒宴款待,现在大唐对他们的安排简直太寒酸了。
  这要么是大唐对他们的轻视,要么就是大唐的国力远比不上前隋,而无论是哪一条,都让麴文泰对大唐的观感再次下降,对这次参见李世民的事也不再抱什么期望,只不过让麴文泰做梦都没想到的是,也正是他现在的想法,才为高昌埋下了灭亡的祸根。
第692章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正是打猎的好时节,李世民把一堆的政务丢给长房玄龄等人,自己带着前来觐见的高昌王和另外几国番王去了昆明池打猎,昆明池位于长安西南,据说是汉武帝当初用来习练水兵的地方,不过早就荒废了,反而因为水草丰美,变成一处打猎的好去处。
  为了显示对高昌王这些人的重视,李世民还把李休和长孙无忌这些比较重要的大臣也都叫上了,如果放在以前,李休其实是很不愿意参加这样的打猎活动的,主要是他的骑术和箭术太差劲了,私下自己打猎也就算了,人太多就会显得很丢脸,幸好这几年他也没闲着,骑术和箭术都有不小的长进,再加上他也想见一见高昌王,所以也欣然答应。
  “嗖~”一支利箭从李休手中脱弦而出,眨眼间就射中草丛中一头出来觅食的野兔,这让他身后的侍卫也是欢呼一声,当即有人驱马上前把野兔捡了起来。
  现在还没有到中午,李休已经猎到六只兔子和一头公鹿,算是收获相当不错了,这并不仅仅是因为李休的箭术精进,另外也与昆明池周围是皇家专门的猎场,里面放养着大量的猎物,周围又有侍卫帮助驱赶猎物,可以说只要箭术不太差,收获都不会太差。
  “驸马真是好箭法,竟然已经打到这么多的猎物了!”就在这时,忽然只见前方的树林里转出一群人,为首一人向李休夸赞道,而当李休抬头看去时,却发现竟然是长孙无忌带着一群孩子,正是李承乾和他的几个兄弟。
  “先生,你看我也打到几只野兔!”李承乾看到李休时,也立刻骑马上前,一脸欣喜的举着手中的几只野兔道,似乎是在等待着李休的夸奖。
  “不错不错,等下我亲自给你烤野兔吃!”李休先是和长孙无忌打了个招呼,然后又对李承乾笑道。
  对于李承乾这个学生,李休还是比较满意的,在自己的教育下,这个孩子倒不像原来的历史上有那么多的毛病,另外他发现李世民对儿子的教育很有问题,那就是批评过多而夸奖太少,对孩子也太过苛刻,这也是中原传统教育最大的问题,所以他平时也尽量的多夸一下李承道,以此来培养他的信心,完善他的性格。
  果然,一听到李休的夸奖,而且还能吃到他亲手烤的野兔,李承道立刻高兴无比的大叫道:“太好了,终于能够吃先生亲手做的东西了,这下我们可有口福了!”
  说话的时候,李承道身后的几个孩子也纷纷上前向李休行礼,其中一个与李承乾差不多大,但却相貌英武,看起来与李世民有着五六分相似的孩子也引起了李休的注意,这个孩子正是李世民和前隋公主的儿子李恪。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9/5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