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散初唐(校对)第2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8/515

  “哦?不知驸马所言何意,我这次出使到底怎么做才能算是好呢?还请驸马指点迷津!”高表仁看到李休的样子不像是开玩笑,更不像是嘲笑他,当下也认真的开口问道。
  “呵呵,高使节你能被陛下选为出使的人选,自然有过人的才能,有些事情其实也不用我说,不过倭国与一般的小国不同,它孤悬海外,咱们大唐对倭国的影响力很小,两国之间的交流也很少,这也让倭国养成了夜郎自大的性格,倭王更是不知天高地厚,妄想与皇帝陛下平起平座,这些高使节也都知道吧?”李休说到最后时,也不禁露出几分讽刺的笑容道。
  “倭国自大下官也听说过,不过下官这次出使也不会弱了咱们大唐的威名!”高表仁听到这里也是立刻开口道,李休夸他有过人的才能,但他其实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才能只能算是平庸,不过他的性子却是十分刚硬,早就铁了心的想给倭国一个下马威,让倭国见识一下天朝上国的风仪。
  “好,高使节的话也是深得我心,出使倭国这样的小国,就要表现的强硬一些,哪怕最后出使失败,也不能有任何的退让!”李休听到这里也是立刻拍案赞道,他来见高表仁就是想要让对方对倭国表现的强硬一些,反正他也不打算让大唐和倭国有什么真正的交流。
  “这点驸马放心,下官虽然没什么太大的政绩,但是骨头还是很硬的,汉代有苏武,我大唐有温相,虽然我不敢与他们两位相比,但也绝不会向倭国这样的小国低头!”高表仁这时再次开口道,相比后世,在这个交通极度落后的时代,使节出使虽然与背后的国家有很大的关系,但有时更需要自己的胆识,毕竟他们背后的国家很难时时刻刻的保护他们的安全。
  “这才是我大唐的干臣,在下虽然不喜饮酒,但今天也要破例敬高使节你一杯!”李休这时再次赞叹一声,随后亲手给高表仁和自己倒了两杯酒,然后站起来敬对方道。这也让高表仁受宠若惊,急忙站起来与李休一饮而尽。
  一杯酒下肚,高表仁似乎也放开了许多,当下笑着向李休问道:“驸马,不知你为何对倭国之事如此关心,难道这也是陛下的意思吗?”
  也不怪高表仁怀疑,毕竟李休是李世民最宠信的大臣之一,而且以李休的身份,竟然亲自跑来和他商量出使倭国的事,这也未免有些太奇怪了,所以他才有这样的猜测。
  “这倒不是,只不过我对倭国向来没有好感罢了,另外刚才我不是说了吗,如果高使节能够将这次出使做好的话,日后回来肯定会得到陛下的奖赏!”李休这时再次笑道。
  “这个……不知下官要怎么做,才能算是把出使的事做好呢?”高表仁这时也是满头雾水的道,这已经是李休第二次说让他把出使的事做好了,可是刚才李休又说让自己表现的强硬一些,甚至不惜毁掉这些出使,这未免也有些矛盾吧?
  “哈哈~高使节你也不必疑惑,你既然要出使倭国,可知道在咱们大唐周围的小国中,有哪个离他们最近吗?”李休这时忽然大笑一声道。
  “倭国的监国吗?”高表仁听到李休忽然转移话题也不禁愣了一下,随后沉思了片刻立刻开口道,“据下官所知,离倭国最近的应该是百济和新罗,据说与倭国只隔着一条海峡,我们这次去倭国的路线也是主要走陆上,从咱们大唐先去新罗或百济,然后再从百济坐船到达倭国。”
  高表仁既然要出使倭国,事先自然也做了不少的功课,另外在去倭国的路线上,还曾经与倭国使团发生了争执,因为倭国来大唐是坐船来的,也想乘船回倭国,只不过大唐觉得坐船不安全,所以主要走陆路,当然最后还是要坐一段船,不过并不是太长。
  “不错,百济和新罗算是离倭国最近的小国了,说起来这两个小国又都与高句丽相临,现在高句丽势大,所以这两国为了生存,也经常联合起来对付高句丽,只不过新罗和百济之间也同样是矛盾重重,高使节你路过那里时,肯定也能感受得到!”李休听到高表仁的话也是点了点头道。
  听到李休竟然介绍起新罗和百姓的情况,顺带还提到高句丽,这让高表仁一时间也猜不透李休是什么意思,只能用一种疑惑的目光看向李休。
  看到高表仁疑惑的表情,李休却并没有急着解释,反而再次微笑着说道:“新罗和百济为了对抗高句丽而不得不结盟,甚至还让他们夺得高句丽的一部分领土,不过新罗却是个野心勃勃之辈,竟然在背后捅了百济一刀,不但把抢到的高句丽领土吞并,而且还吞并了百济的一部分领土,这让百济也对新罗恨之入骨,两国的结盟其实也已经名存实亡,甚至百济还想要与高句丽一起夹击新罗。”
  “这个……”高表仁听到李休一直讲着新罗和百济之间的恩怨,脑子中隐约间也好像明白了什么,但一时间又不是很通透,这让他也不由得露出沉思的表情,思考着李休话中真正的含义。
第687章
关键在百济
  李休一直着重讲着新罗与百济之间的恩怨,顺便把高句丽这个中原王朝的大敌也提了出来,哪怕高表仁再怎么迟钝,也感觉到李休话中有话,而且肯定与新罗或百济有关,只是他一时间却有些摸不透李休的想法。
  看到高表仁不说话,李休却是再次微笑道:“高使节,想必你也猜到了,我的话中多次提到新罗与百济,事实上相比倭国,新罗和百济对我们大唐更加重要,你可知道因为什么吗?”
  “这个……”高表仁听到李休的问题再次犹豫了一下,随后就试探着开口道,“难道……是因为高句丽?”
  “不错,就是因为高句丽!”李休这时一拍桌子道,“现在突厥已灭,可以说我大唐最强大的一个敌人已经倒下了,不过除了突厥之外,周围还有吐谷浑、高句丽、吐蕃等这些次一点的强敌,特别是高句丽,当初杨广三征高句丽都无功而返,无数中原的大好男儿战死辽东,而且高句丽盘踞在东北,对燕云一带形成了巨大的威胁,以我对陛下的了解,日后陛下肯定会出兵解决高句丽这个强敌!”
  “原来如此,驸马的意思是说,我这次出使其实可以与新罗或百济联络,为日后对付高句丽打下基础?”高表仁这时再次开口道,同时脸上也露出震惊的表情。
  “不错,就是这个意思,倭国只是海外的一个小国,根本不足为虑,相比之下,高句丽才是我大唐东北最大的威胁,这些年高句丽虽然实力有所衰弱,但依然不可小视,再加上高句丽境内多山,冬天又寒冷无比,想要对付他们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如果我们能够拉拢到新罗和百济的话,日后倒是可以多两个帮手!”李休笑着点了点头道。
  “可是……可是我听说新罗早就派使节来了,好像就是因为高句丽,这么一来,我还有必要与新罗接触吗?”高表仁这时再次不解的问道,新罗的实力比高句丽差多了,这些年也一直受到高句丽的打压,所以早就派使节前来,为的就是抱住大唐的大腿。
  “新罗人的确是派了使节前来,而且还一心的想向让咱们大唐出面,好让高句丽不敢对他们动手,不过以前咱们大唐主要的精力都放在突厥人身上,所以陛下也一直没给新罗人一个准信,现在突厥新灭,我大唐完全可以腾出手来对付高句丽,而你这次出使倭国,刚好是个与新罗女王联络的好时机。”李休笑着开口道。
  新罗现在是女王当政,而且在大唐这个时期,新罗等国与中原的接触不多,国内的经济文化等都十分的落后,事实上他们和倭国一样,都是在与大唐的交流之中,学习到许多中原文化,这才慢慢的摆脱了愚昧状态。
  “原来如此,多谢驸马指点迷津!”高表仁听到李休的话也立刻兴奋的道,虽然他这次出使主要是去倭国,但如果能够顺便联络上百济和新罗的话,也是一件大功。
  事实上使节远离国土,本来就有独断之权,比如十几年后那个一人灭一国的王玄策,这个家伙本来的使命是出使天竺,但没想到天竺那边发生政变,天竺的新王不但抢了王玄策的使团,甚至还把他囚禁起来,后来他和副使好不容易才逃了出来,而且王玄策也是个狠人,一怒之下联络吐蕃和尼泊尔等人,纠集了数千骑兵一路平推,生生的把天竺给灭了,事后李世民非但没有怪罪,反而还对他大加封赏,由此可知使节的权力之大。
  “高使节先不要急着谢我,其实相比新罗,我更希望你能与百济打好关系!”李休这时忽然再次一笑道,而且他的笑容怎么看都有几分阴险的意味。
  “百济?”听到李休的话,高表仁也不由得再次露出惊讶的表情,在高句丽、新罗和百济这三国之中,以高句丽的实力最为强大,哪怕是新罗和百济联手,也只能勉强与高句丽对抗,新罗的实力次之,最弱的应该就是百济了,否则也不会被新罗人打得大败,而且还被抢占了大片的领土,所以高表仁刚才也没把百济放在心上。
  “不错,就是百济,虽然在东北三国之中,以百济的实力最为弱小,相比之下,新罗好像更适合拉拢,不过新罗之前与百济明明结盟,最后却背信弃义,在背后捅了百济一刀,这才让百济丧失了大片的领土,所以我现在也很担心,万一咱们把高句丽灭了,这个新罗会不会也像对付百济那样,在背后捅咱们一刀?”李休这时十分认真地说道。
  这可不是杞人忧天,新罗人可不是什么好鸟,他们后世的子孙就不说了,连大唐都上过新罗的当,比如在灭掉高句丽之前,新罗对大唐是百般巴结,甚至连他们的女王都亲自给李世民和李治父子送过绣品,把自己打扮的像是大唐皇帝的侍女似的,可是等到大唐灭了高句丽后,新罗却是慢慢的把大唐的势力超出了朝鲜半岛,虽然依然与大唐交好,但却不再受大唐的控制,相当于大唐白白出兵帮他们打下了朝鲜半岛。
  “驸马说的也有道理,新罗人背信弃义,的确不值得信任,不过百济人好像一直与咱们大唐没有什么交往,我又该如何拉拢他们呢?”高表仁说到最后时,也不由得露出担心的表情,毕竟百济对于大唐来说实在太陌生了。
  “呵呵,这个你不必担心,百济被新罗偷袭之后,国内的情况肯定更加糟糕,而且新罗想要与咱们大唐交好,百济也未尝没有这样的想法,我听说在武德年间,百济王曾经派人前来拜见太上皇,于是被太上皇封为带方郡百济王,由此可知,百济也希望与咱们大唐打好关系,所以这次高使节你若是能够见到百济王,只要稍微表达一点善意,想必对方也肯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李休这时再次笑道,只是在他的笑容背后,却似乎带着几分冷酷。
第688章
以突厥制突厥
  李休与高表仁谈了许久,最后这才告辞离开,而高表仁更是亲自送他上了马车,脸上的笑容也十分的灿烂,一直等到李休的马车都走得没影子了,高表仁这才兴奋大笑一声,随后再次进入酒楼要了两坛好酒,把自己给灌的烂醉,不过这次却是提前为自己庆祝,毕竟有了李休在背后给自己撑腰,他飞黄腾达也是指日可待,当然前提是他必须做好李休交待的事情。
  与此同时,马车上的李休也在思考着今天的事,其实他之所以去找高表仁,真正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彻底的搅乱高句丽、新罗和百济这三国的关系。
  别看李休让高表仁尽量去接触百济,但是他骨子对这三个小国都不信任,现在高句丽势大,所以他让高表仁拉拢弱小的新罗和百济,等到高句丽灭了,他又会拉拢更弱小的百济打压新罗,反正就是不让朝鲜半岛的几个小国好过。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间又是一个新年即将到来,也就在腊月下旬,赵德言终于从定襄赶回长安,虽然之前迁移突厥人的时候他犯了点小错,导致一部分突厥人造反,不过后来他也及时改正,使得这一年来再没有发生类似的事情,近十万突厥人已经迁到了南方。
  对于突厥人的迁移并不是一件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事情,李休估计最少也得三四年才能将草原上剩下的突厥人迁移到南方,毕竟越是到最后,越难以将残存的突厥人召集到一起,不过这也没有关系,等到大部分突厥人迁走之后,草原上就算还剩余一些突厥人,也会很快被其它部落吞并,以后草原上再也不会有什么突厥人了。
  赵德言刚一到达长安,立刻就被李世民召进宫里,据说他在宫里整整呆了一天才出来,随后赵德言就立刻前来拜访李休,对此李休也丝毫不感到惊讶,实际上就算赵德言不来,李休也要找他询问一下他回来的目的。
  “上次多谢驸马的提醒,也多亏了驸马在陛下面前替我说好话,才没有让陛下因突厥人反叛而责罚我!”赵德言刚一见到李休,立刻就躬身行礼向他道谢道。
  “不必客气,区区举手之劳而已,而且你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从那次之后,就再也没有发生突厥人反叛的事,而且一年时间你就将十万突厥人迁到南方,看样子用不了几年,草原上就再也见不到突厥人了。”李休这时笑着开口道,同时也请赵德言坐下,并且命人上茶。
  “驸马,你一定很奇怪我为什么会忽然回到长安吧?”只见赵德言品了口茶,随后就笑呵呵的向李休说道。
  “不错,虽然你一年就迁移了十万突厥人,但就算是这样,草原上还有数十万突厥人等着迁移,可以说你日后的任务也是任重而道远,所以在听到你回长安时,我也有些想不明白。”李休这时毫不隐瞒的道,他的确对赵德言忽然回来这件事感到奇怪,甚至怀疑是不是定襄那边出了什么事情?
  “其实我这次回来是想亲自向陛下请求,提前去南方主持管理突厥人的事,至于定襄那边对突厥人的迁移,已经走上了正轨,所以也不需要我再亲自坐镇了!”赵德言这时终于将自己回来的原因讲了出来。
  “原来如此,你昨天去见陛下,谈的就是这件事吧?”李休听到赵德言的话也是默默的点了点头道,对于赵德言的这个要求,他也并不意外,毕竟赵德言对突厥人恨之入骨,只要到了南方,他就可以变着法的折腾那些突厥人。
  “不错,刚开始时,陛下对我的请求并不同意,这也很正常,毕竟迁移突厥人的事才刚刚走上正轨,如果我离开的话,他担心会发生什么意外,不过我最终还是说服了陛下,等到过了年之后,我就要去南方了!”赵德言这时微笑着点头道。
  “咦?迁移突厥人这么重要的事,陛下竟然这么轻易的就同意让你离开了?”李休听到赵德言的话也不由得露出惊讶的表情道,他本以为李世民应该不会同意赵德言的请求,甚至今天赵德言来见他,很可能是求他帮忙说服李世民,却没想到李世民竟然已经同意了。
  “呵呵,其实也没什么奇怪的,我将定襄那边的情况详细的给陛下讲解了一下,陛下认为我对突厥人的迁移计划十分的安全,我也没必要再呆在那里,所以就同意了。”赵德言这时也得意的一笑道,看样子他对自己这一年来的努力也十分满意。
  “哦?那我倒是想听一听你在定襄那边的情况?”李休这时也露出好奇的表情道,虽然这一年来赵德言也偶尔将定襄那边的情况送来长安,但毕竟两地距离太远,交通也不方便,再加上李休对赵德言的能力也十分放心,所以对定襄那边的情况也不是很了解,毕竟他只需要知道突厥人源源不断的被运到南方就行了。
  “驸马您也知道,当初第一批动身去南方的突厥人,在路上竟然造反,后来您也提醒了我,为了彻底解决突厥人造反的事,我也花了不少心思,除了提高了一点突厥人在路上的待遇外,也加强了对突厥的管制,比如您建议在突厥人迁移时绑上双手等等,不过后来我想到一个更加巧妙的办法……”
  赵德言没有从大的方面讲起,反而讲起他对突厥人迁移执行的一个新办法,这个办法说起来也简单,那就是以突厥人管理突厥人,这个办法是执失部的头领执失思力找到他时,才让他灵机一动想到的办法。
  当初执失思力找到赵德言,表示愿意向大唐内部迁移时,也正是赵德言接到消息,知道第一批迁移突厥人造反的时候,当时他也十分的震怒,不过在冷静下来后,他却想到一个好办法,那就是以突厥人管理突厥人,不过以突厥人管理突厥人也容易出问题,最难的就是让那些身为管理者的突厥人听从他的命令。
  上面这个问题也没有难倒赵德言,当时执失思力正准备迁移,不过赵德言却向他提出一个条件,那就是如果执失思力将执失部的壮年男子集合起来,帮助他管理突厥人的话,那么他们日后到了大唐后,将会得到大唐朝廷的特殊照顾,比如分配到更加肥美的土地,得到更多的物资支援等等。
  执失部在战败之后,几乎已经一无所有了,所以执失思力很快就同意了赵德言的条件,而赵德言为了让执失部更加听话,先把他们部落的老弱妇嬬提前迁往南方,换句话说,执失部的家属完全掌握在大唐手中,这下执失思力他们根本不敢拒绝大唐的命令,老老实实的配合赵德言对突厥人朝廷迁移。
  不过执失部的家属已经迁往南方,让他们长期驻扎在定襄也不可能,毕竟时间长了,执失部留下的这些壮年男子肯定也会人心浮动,因此赵德言和执失部约定,只需要他们在定襄呆一年,然后就可以去定襄与家人团聚,事实上在他来长安时,执失部已经准备动身去南方了。
  执失部要离开了,但定襄那边也不愁缺人,因为草原上有的是突厥人,特别是一些实力比较强的突厥部落,只要说服了这些部落的头人和贵族,很容易就可以得到一批免费的人手,他们会帮着大唐督促剩下的突厥人向定襄集合,如果有突厥人敢于顽抗的话,他们甚至会动用武力将这些突厥人彻底的清除掉。
  “果然是好办法!”李休听完赵德言的讲述之后,也不由得十分赞叹的道,先以利益诱惑突厥人,然后再将这些突厥人的家属送走,这样一来,这一软一硬把这些突厥人牢牢的掌控在手中,哪怕是执失思力这样历史上有名的大将,也得听从赵德言的命令。
  “自从实行了这个办法后,定襄那边迁移的事就安全稳定多了,再加上之前陛下派给我的那些助手也十分得力,有他们在定襄坐镇,我自然也不用天天呆在定襄,当然陛下之所以答应我提前去南方,除了这个原因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赵德言这时再次笑着开口道。
  “哦?另一个原因?”李休听到这里先是有些惊讶,随后就忽然感觉脑子中灵光一闪,当下惊讶的道,“难道是南方那边出了问题?”
  “哈哈~果然是瞒不过驸马,南方迁去了十万突厥人,现在的确出了点小问题!”赵德言看到李休一下子猜到了原因,当下也是大笑一声十分佩服地说道。
  “南方出现了什么问题,难道是那些突厥人发现被骗后闹事吗?”李休听到这里也立刻关切的问道,虽然他知道突厥人去了南方就算是知道被骗,也闹不出什么大事,但毕竟是个不大不小的麻烦。
第689章
贞观六年
  赵德言办事得力,一年时间就将十万突厥人从草原迁到南方,这个数量也许放在后世根本不算什么,但是放在大唐这个交通极其不便的时代,却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数字,而且这还仅仅是第一年,很多前期的准备花费了太多的时间,等到第二年开始,迁移突厥人的速度肯定会再次加快。
  大唐将这些内迁的突厥人都安置在岳州以南、潭州以北的区域内,事实上也就是后世的洞庭湖东岸,后世这里算是中国有名的鱼米之乡,但是在大唐这个年代,这里却是水患严重,洞庭湖更是有个古称为云梦泽,也就是说洞庭湖附近其实就是一片巨大的沼泽,虽然大唐这个时期受气候的影响,洞庭湖的沼泽面积有所减少,但周围的环境依然十分恶劣。
  不过洞庭湖虽然环境差了点,但也并非无法改变,事实上只要将这里的水患治理好,凭借着这里肥沃的土地,用不了多久,这里就会像后世一样成为鱼米之乡,只是想要治理这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前大唐没有这个能力,现在却有现成的劳力送上门来,自然是不用白不用。
  十万突厥人被迁移到岳州以南地区,这个岳州其实还有一个名字叫岳阳,也就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的那个岳阳,相比后世,大唐这个时期的岳阳真可谓是地广人稀,大片大片的土地无人耕种,主要就是因为洞庭湖的水患。
  而在突厥人迁到岳阳以南的地区时,早就有专门的官员负责接管这些突厥人,将他们集中管理,并且组织突厥人中的青壮开垦土地、兴修水利等等,虽然这些突厥人不懂这些技术活,不过也没关系,反正有大唐派来的官吏,这些突厥人只需要听命行事就可以了。
  这么多的突厥人聚集在一起,管理肯定是个大问题,另外还有最重要的吃和住的问题,住的问题很好解决,反正这些突厥人以前都是住帐篷,大唐短时间内不会再打仗了,军中的帐篷倒是可以调一批让他们居住,至于吃的问题则麻烦一些,不过现在红薯已经推广到南方,使得粮食产量大增,所以暂时养活这十万突厥人倒也没有太大的难度。
  不过最大的麻烦却是来源于突厥人本身,他们本以为内迁到大唐之后,就可以过上大唐普通百姓的生活,就算是要种地,他们也以为像是在北方一样,只需要将荒地开垦出来就可以了。
  只是让这些突厥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大唐分给他们的土地竟然有许多都是一片片的水淹地,想要耕种的话,就必须治理水利,刚开始时,迁移来的突厥人比较少,周围又有唐军驻扎,对他们的管理很严,这让他们也不敢反抗,只能乖乖的听从大唐官员的指挥去治理水利。
  不过随着内迁的突厥人越来越多,直到现在有十万之众,这些突厥人的胆子也慢慢的大了起来,只是他们没有武器,也没有马匹,哪怕是十万人聚在一起也闹不起大乱子,但他们却是联合起来,不肯听从大唐官员的指挥,颇有点后世罢工的味道,而大唐的官员也怕真惹怒这些突厥人引起大乱子,所以也不敢逼得太紧,结果双方就这么僵持了下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8/5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