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大唐(校对)第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364

  李愔一时猜不透房玄龄打的什么主意,幸好他反应快,愣了一下急忙笑道:“房伯父你这可问错人了,我一个闲散之人,哪里懂得朝堂之事?”
  房玄龄炯炯有神的双眼一直观察着李愔的一举一动,看到李愔反应如此之快,心中也是暗暗赞赏。做为大唐的丞相,观人之术可是为官的基础,从上次小学李愔背三字经开始,房玄龄就已经注意到了李愔,经过这段时间直接或间接的接触,房玄龄可以断定,在太宗诸子之中,如果论才能与聪慧,几乎无人能及的上李愔。
  可惜,李愔和李恪这两个最出色的皇子,身上却流着两朝皇家血脉,这就注定他们与大唐的皇位无缘!房玄龄想到这里,心中也是暗叹一声,李世民虽然还年轻,太子也早早选定,但这几年太子的表现却让许多大臣不满,李世民心中也动了易储的念头,房玄龄做为李世民手下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当然也为这个问题烦恼。
  想到这些烦心事,房玄龄情绪有些低落,也就无心再和李愔转圈子,于是开门见山道:“六郎,这次我是有要事和你商量,你也别有那么多的顾及,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你称我一声伯父,那今天老夫就卖个老,咱们就当是长辈和晚辈聊天,你看如何?”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李愔还能说什么,而且自己与房玄龄无冤无仇,以他当朝第一人的身份,也用着对自己耍什么阴谋手段,于是李愔也就不再打哈哈,转而正色说道:“既然伯父这么说,那小子就说一下自己的浅见。”
  李愔说到这里顿了一顿,看房玄龄听的认真,于是接下去说道:“修路当然是百年大计,道路的重要性小侄也就不多说了,以伯父多年为官的经验,想必看的比任何人的都清楚,所以小倒认为,这路是一定要修的,但这路不是一两天就能修起来的,所以不能急于一时,可以在剑南或其他重要之地,先修几条主干道试行,等时机成熟之后,再大肆修建不迟。”
  李愔话说得很婉转,刚才房玄龄对修路可是十分热心的,态度也十分的激进,甚至说要拼着几年亏空也要将路修起来。当然李愔就有些奇怪,按说以房玄龄的稳重,应该不会如此激进才是,更加奇怪的是,他这一说法竟然还得到不少人的支持。
  “呵呵,看来贤侄是觉得老夫太过激进了一些吧?”房玄龄当然听出李愔的话外之音,却也丝毫不生气,反而微笑说道。
  “小侄不敢!”李愔急忙躬身施礼,嘴上虽然说不敢,但意思却刚好相反。
  “唉!其实老夫又何尝不知道这事急不来,但为了我大唐社稷,我却又不得不急啊!”房玄龄忽然长叹一声,说出一句让李愔感到无比震惊的话。
  “伯父此话怎讲?”李愔震惊过后,却又是一头的雾水,现在才是贞观十年,正是国家强盛百业兴旺的时候,甚至被后人称之为‘贞观之治’,是历史上有名的盛世之一,历史上也没听说有什么事情能威胁到大唐的江山社稷啊?
  “六郎可知陛下之志?”房玄龄没有回答李愔的问题,反而又问了一个让李愔摸不到头脑的问题。
  “这……”李愔迟疑了一下,他忽然发现,虽说自己是李世民的儿子,可要是论对李世民的了解,还真比不上房玄龄,毕竟人家可是皇帝老爹手下的头号重臣,自己这个皇子十天半月还不见李世民一面,而房玄龄几乎天天和他在一起议事。
  “陛下乃一代雄主,与秦皇汉武相比亦毫不逊色!”房玄龄说到这里,语气转为高亢,“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在有生之年,将大唐周边所有强敌扫平,为你们这些后辈留下一个太平盛世,现在突厥已灭,北方草原乱成一团,吐谷浑也已被平定,只剩下东南的高句丽还未征服,虽然这两年吐蕃日渐强盛,但在太宗陛下心中,最想征服的还是高句丽,当年高句丽趁着中原内乱,占据了辽东,前隋炀帝几次征伐,却都是无功而返,反而使得数十万大汉儿郎战死辽东,每每讲到此处,陛下都为之扼腕叹息……”
  房玄龄不愧是大唐丞相,对李世民的想法十分清楚,在他的解说下,李愔也明白了房玄龄迫切想要修路的原因。原来这段时间大唐外无强敌,国内也十分安稳,李世民也动了征伐高句丽的心思,房玄龄和李靖虽然全都反对,但却无法改变李世民做下的决定。
  正当房玄龄感到无计可施的时候,李愔忽然发明了水泥,这让房玄龄灵机一动,想到如果大肆修建全国道路,肯定会耗费大量钱财,就算是大唐的国库也拿不出多余钱粮支撑大规模的征战,这不但可以极大的改善大唐的交通状况,而且还能拖延征伐高句丽的时间,可谓是一举两得。毕竟修路可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完成的,再加上修完路积蓄实力的时间,这一下七八年的时间就过去了,到时说不定李世民已经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正是有此打算,所以他才如此积极的赞成修路。
  政治果然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事,搞政治的人更是没有一个简单人物!听完房玄龄的解说后,李愔心中不禁哀叹道,本来一件挺简单的事,可一到房玄龄这些人手中,却又变得无比复杂,谁能想到修个路竟然还牵扯到征伐高句丽的事?
第三十八章
两头受堵的李愔
  “伯父所言小侄听明白了,可……可这和我有什么关系?”房玄龄极力主张修路的原因李愔是明白了,可房玄龄为什么要对他说这些,水泥是他发明的没错,但方法已经教给了将作监这些人,以后怎么用就没他什么事了。
  “呵呵,修路之事因水泥而起,水泥又是殿下发明的,怎么能说这件事和你没有关系?”房玄龄笑道,李愔刚要辩解,又听他接着说道,“陛下虽一心想要征伐高句丽,但之前我与百官的劝阻,也不是没有一点的效果,现在又有了修路这一正当理由,陛下就算是心有不甘,可也不得不慎重衡量两件事的得失,以我对陛下的了解,他肯定会再次召见我们这些心腹大臣商议,而殿下做为水泥的发明者,也一定会被叫去参加,现在你可明白了?”
  “噢,原来是这样!”李愔恍然大悟,搞了半天房玄龄是来当说客的,“房伯父是想侄儿在那天,与您以及各位大臣统一口径,一起劝诫父皇,让他打消征伐高句丽的念头,不知小侄说的可对?”
  “哈哈哈~,六郎果然聪慧!”房玄龄大笑道,他费了这么多的口舌,其实就是想说服李愔站在他们这一边。
  “呵呵,其实房伯父不用转这么大的圈子,小侄对于现在就对高句丽用兵的事,也是不赞成的,毕竟现在时机未到,我大唐周边也不太平,为了一个小国而大动干戈,实在是得不偿失。”李愔微笑道,对于李世民的高句丽情结,李愔倒是有一些了解,他记得在原来历史上,李世民举全国之兵征伐高丽,虽然前期顺利地收复了辽东,但后来却被一个小城挡住了脚步,最后不得不黯然退兵,根本没有达到自己的战略目地,一直到李治当政的时候,大唐第二次征讨高句丽,这才一举灭亡这个给中原带来无穷麻烦的小国。
  不过李愔记得,老李同志征伐高句丽是贞观后期的事,现在才贞观十年,也就是说历史上这次老李同志并没能去攻打高句丽,估计还是和房玄龄他们这些人的劝诫有关。
  “没想到六郎你小小年纪,竟然有如此见识,真乃我大唐之福啊!”房玄龄有些惊讶地说道,李愔同意站在自己这边他并不意外,让他意外的是李愔竟然能看到,现在不是征伐高句丽的时机,一个十四岁的少年能有这种战略眼光,这可比绝大部分朝臣看的还要明白。
  “哈哈~,房伯父谬赞了!”李愔最喜欢听别人夸自己,更何况夸他的还是大唐的丞相,更让他高兴的差点连北都找不到了。
  正事谈完了,好不容易房玄龄能求到自己,李愔仗着这点人情,向房玄龄为房遗爱求了个情。上次房遗爱和他们一起暴打吐蕃大使,他可是瞒着房玄龄偷跑去的,因为房玄龄向来反对儿子和程怀亮那帮武将之后走的太近,再加上后来闯下了那么大的祸,虽然错不在李愔他们,而且房遗爱也不是主谋,但房玄龄却不管这些,不尊父言和打架斗殴两罪并罚,听说现在被禁足在家里抄论语,一直要抄到房玄龄的气消了为止。李愔和程怀亮他们听说之后,都在心中为房遗爱默哀,真不知道他上辈子作了什么孽,遇上这么一个又臭又硬的老爹?
  房玄龄的气虽然还没消,但看李愔为儿子求情,自己又刚欠他一个人情,于是也就答应解除房遗爱的禁足。其实作为一个父亲,看到如此出色的李愔能开口为儿子求情,他心中也有些异样的欢喜,房遗爱是他最疼爱,操心也最多的儿子,如果他能和李愔交好,倒不失是一件好事,所以他才会如此轻易的答应。
  房玄龄果然是信人,下午房遗爱就被他放了出来。这位绿帽兄出来第一件事就是找李愔道谢,经过上次打架的事,让李愔看到了绿帽兄的勇猛,心中也有结交的意思,于是一看他出来,立刻招朋唤友为他接风,将上次一起打架的人都请来了,在他的梁王府摆下宴席,一帮纨绔子弟吃吃喝喝玩玩闹闹一直到半夜。
  第二天早上李愔睡得正香的时候,宫里却来人宣他进宫,昨天李愔喝了不少酒,睡的又那晚,所以无论文儿怎么叫,他就是不醒。文儿虽然心疼李愔,但又不敢耽搁,急忙让人将李愔抬上马车,自己在车上服侍李愔穿衣。
  进了宫之后,李愔迷迷糊糊的跟着引路的小太监去两仪殿,刚走到门口,就听见李世民在殿内在大声咆哮,吓的他浑身一哆嗦,脑子立刻清醒了。
  打量了一下周围的环境,又想到昨天房玄龄对自己说的话,李愔立刻明白了召自己进宫的原因。听声音里面的情形好像不妙啊,要不然李世民也不会发这么大的火?难道是房玄龄和李世民扛上了?
  “陛下,前有炀帝三征高句丽之败,致使损兵折将动摇国本,陛下不听劝诫,难道也要学隋炀帝做一个无道昏君吗?”李愔刚一进去,就听见一个毫不畏惧的声音说道。殿中的人不多,但大部分都是身着紫袍,个个都是位高权重之辈。现在李世民正一脸怒容的坐在殿上,殿下一个老臣满身正气的与李世民对视,刚才的话就是他说的。
  看到殿下的老臣,李愔心中立刻释然:也就只有他才敢这么对李世民说话。这个老臣不是别人,正是以直谏出名的魏征。
  “魏征老儿,你竟然敢将朕比作昏君,真当我不敢杀你吗?”李世民也是气的够呛,本来他今天想要说服群臣同意先征伐高句丽,修路之事可以向后推迟一下,但没想到下面的群臣无论文武,都是一致反对。房玄龄他们顾及李世民的面子,劝诫的十分婉转。但魏征这家伙却根本不顾什么情面,直接就和李世民硬顶起来,现在更是连昏君都骂出来了,气的李世民杀气四溢,恨不得亲手宰了魏征。
  “陛下要杀要剐,那是陛下的事,不过征讨高句丽一事,老臣是万万不会同意!”魏征牛脾气也上来了,硬着脖子又将李世民的话顶了回去。周围的房玄龄等人都默不作声,心里却对魏征佩服不已,连那些胆包天的武将也都不得不佩服他的胆量。
  “你……”李世民气得说不出话来,指着魏征的手都在颤抖,虽然恨不得想杀了对方,但他却知道魏征对自己的重要性,说说气话可以,但要让他真的下手,他还真舍不得。
  正在李世民满腔怒火无处发泄的时候,忽然看到了站在角落里的李愔,当下手指转向李愔道:“六郎,现在文武百官都反对父皇征讨高句丽,你是不是也和他们一样反对父皇?”
  李愔听到李世民的问话,心中是暗暗叫苦,这明显是李世民的怒火没处发,要拿自己这个儿子出气啊!只要自己敢站在大臣这边,估计立刻就会引来李世民的滔天怒火,他拿魏征这些人没有办法,欺负一下自己这个儿子却没有任何问题,毕竟老子教训儿子是天经地义的事,谁也不能说什么。
  “启禀父皇!儿臣……儿臣……”李愔左右拿不定主意,说话也是吞吞吐吐的,如果说支持李世民,那未免有些太不负责任,毕竟他也知道现在不是征伐高句丽的时机,去了也只能损兵折将,原来的历史就证明了这一点。而且昨天他已经答应了房玄龄,如果现在变卦,那不成反复无常的小人了吗,绝对会让房玄龄等人看不起自己。可要是说反对,看李世民愤怒的样子,自己肯定不会有好果子吃。
  “哼~,支持就是支持,反对就是反对,吞吞吐吐像什么样子?”李世民本来就是想找茬,看到李愔的样子,当下就要发作。房玄龄和魏征等人也都很同情的看着李愔,可是却没有一点办法,现在是他们父子之间的对话,他们这些外臣根本插不上嘴。
  李愔急的汗都下来了,放在他面前的有两个选择,可无论选哪个,后果都十分严重。在这里就不得不说人是一种十分奇怪的动物,在强大的压力下,有些人会因为无法承受而崩溃,有些人却在压力下表现超常,能做到平常根本做不到的事情。
  李愔明显属于后一种人,在李世民的强大压力下,他忽然感觉自己竟然变得十分冷静,脑子里也无比清晰,之前乱成一团的思绪很快变的井井有条,只是眨眼间的功夫,他就想好了应对之法。
第三十九章
忽悠皇帝老爹
  “启禀父皇,高句丽占我辽东,而且屡抗我中原大军,致使中国子弟伤亡惨重,实乃我大唐的心腹之患,所以儿臣以为,当早日发兵夺其城、灭其国、绝其嗣,以除后患!”
  李愔的话刚一出口,魏征等人都是暗暗摇头,觉得李愔年纪太轻,目光也太过短浅。而房玄龄则在心中叹息,认为李愔虽然足够聪慧,但是却欠缺胆气和魄力,在李世民的压力下竟然倒戈投降了。
  李世民也有些意外,本以为李愔会和其他人一样反对征讨高句丽呢,没想到他竟然是唯一一个支持自己的人,这让孤立无援的李世民感到格外欣慰。
  李愔将众人的反应一一看在眼里,心中却在暗笑,接着说道:“父皇,高句丽虽说是个小国,但因其地处辽东苦寒之地,而且现在国内又没有什么大的变故,所以并不好打,为此儿臣这里有‘平辽三策’献上,希望能对父皇有所帮助。”
  “好,还是愔儿知我心,快将你的平辽三策讲一下,让朕与众位卿家听听。”李世民是拍案大笑,好不容易有一个支持的人,看样子还是早有准备,竟然连计策都想好了,而且这个人还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所谓上阵父子兵,古人诚不欺我也!
  房玄龄则是迟疑不定,难道昨天李愔是敷衍自己,其实他早就打定主意支持攻打高句丽?可这也说不过去啊,李愔只是一个闲散的王爷,怎么可能关心这些军国大事?其他大臣则对李愔的话嗤之以鼻,李愔只不过是一个十五岁的半大小子,又从来没有带过兵、议过政,怎么可能有什么平辽三策,估计最多只是一些浅薄之见罢了。
  “是,父皇!”李愔向李世民和众人施了一礼这才说道:“我这平辽之策是依据高句丽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共分为三策,第一策为疲敌之策:高句丽地处辽东,土地出产不多,每年夏秋时节,是他们粮食收获的关键时刻,此时我大唐可以派小股精锐进行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同时封锁大唐与高句丽的边境,严禁大唐的粮食流入高句丽,几年后即可使高句丽因粮荒而国力大损。”
  “嘶~”李世民和文武群臣听了李愔的第一策后,都是倒吸了口凉气,李愔此计可谓是毒辣之极,有道是‘民以食为天’,如果真的实行李愔这条毒计的话,估计几年后高句丽已经不是国力大损,而是直接陷入内乱和崩溃的边缘了,到时哪里还用大唐派兵,估计只用粮食收买人心就能平定辽东了。小小年纪竟然能想出如此老辣之计,这让李世民和文武百官不得不对李愔刮目相看。
  李愔已经完全陷入自己的思维中,并没有注意到李世民和文武百官的反应,继续说道:“第二策名为离间之策:高句丽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除了国君荣留王外,还有不少将军手握重兵,不听国君的号令,而荣留王也一直想要收回军权,我大唐可以派细作进入高句丽,或收买或威胁,挑拨荣留王和实权将军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分化之目地,甚至让其暴发内乱,到时我大唐再发大军,就可一举将其荡平。”
  “第三策为强已之策:辽东乃是苦寒之地,特别是冬季尤为寒冷,如果大军在冬季之前无法攻克高句丽,就只能退军等到来年春天再战。不过儿臣听闻高昌国有作物名为白叠子,其花如絮,不但可以用来织布,而且将白叠子填充进衣物做成棉衣,比之皮裘还要保暖,若是能大量装备,将士们再也不用惧怕辽东的苦寒。”
  李愔说完长出了口气,幸好前世他喜欢历史,对于大唐这个辉煌的年代,他了解的也比较多。再加上前世棒子国老是叫嚣高句丽如何如何,所以李愔特意留意了一下唐朝与高句丽之间的历史,所以才能在这关键时刻侃侃而谈。顺便再说一句,高句丽可不是棒子国的祖先,新罗这个小国才是。
  听完李愔的平辽三策后,李世民和下面的群臣面面相觑,一时间都不知说什么好了,最后一条还好,白叠子他们也听说过,长安就有卖白叠布的,只是没想到白叠子还能用来做棉衣保暖。可前两条计策却是一个比一个毒辣,甚至可以说的上是为达目地而不择手段,虽说国与国之间并没有什么仁义可言,可大唐毕竟是一个大国,表面上的文章还是要做的,而且就算是要做,也不用说的如此露骨吧?
  不过李世民和群臣也都承认,李愔前两条计策的确很好,就算是达不到预期的目地,也能把高句丽搞的半死不活,那时再发兵,绝对可以事半功倍。
  “咳咳~,诸位爱卿以为如何?”李世民第一个反应过来,有些尴尬的向下面的群臣问道。对于自己儿子的这两条毒计,他不知道自己是该高兴还是该难过?李愔可是才十五岁啊,这些毒辣的手段他都是从哪学来的?
  “陛下,老臣认为殿下的第一条计策可行,辽东本就地广人稀,若以小股精锐骚扰,只要不和大股敌军硬碰,绝对可以使高句丽疲于应付。”李靖第一个站出来,从军事方面说道,他是一个军人,在站场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为了取胜可以无所不用其极,所以对于李愔的计策,他却是十分的欣赏。
  房玄龄别有深意的看了李愔一眼,嘴角带笑也上前说道:“陛下,高句丽荣留王之事,老臣也有所耳闻,其国中以泉盖苏文为首的几大将军手握重兵,对于荣留王十分不敬,我大唐做为宗主之国,怎能对这种欺君之事放任不管?因此老臣觉得,应该派人与荣留王联系,帮助他铲除盖泉苏文等人,还高句丽一个朗朗乾坤。”
  李愔听完房玄龄的话后是惭愧不已,有文化的人就是不一样,看看人家房玄龄,明明是挑拨离间,可到了他嘴里,却成了宗主国帮助属国铲除奸佞。李世民和一帮文官听的是眉开眼笑,卑鄙一些无所谓,但却要在丑陋的卑鄙外面,罩上一层美丽的外衣。而那几个武将则对此嗤之以鼻,看向房玄龄的目光中都带着鄙视。
  “哈哈哈~,两位爱卿说得不错,这两条计策的确可行。”李世民大笑道,不过很快又转向李愔说道:“愔儿你小小年纪,竟然能有如此见识,为父感到十分欣慰,不过你说的那个白叠子朕也知道,朕的御苑中还种了一些,但是此物价格昂贵,想要如你所说填充衣物的话,是万万不可行的。”
  “父皇,现在不行并不代表着以后不行,白叠子比较耐旱,我大唐有许多无法耕种的旱地皆可种植,只要朝廷大力推广,想必不出几年时间,价格就会降下来,白叠子的花可以织布,种子也可榨油,而且产量很大,如果能大量种植,无论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好事。”
  “想不到殿下对于农桑之事也如此了解,真是让臣等感到汗颜!臣请陛下下旨,大力推广白叠子的种植。”房玄龄很凑趣的上前说道,而且还偷偷看了李愔一眼,看来他已经清楚了李愔的用意。
  “哈哈哈~,好!如此利国利民之事,朕当然要大力推广。”李世民现在心情转好,刚才的怒火早就不知道扔到哪去了。
  “咦~?不对,这平辽三策有问题!”正在兴头上的李世民忽然脸上一僵,他发现自己好像是上当了,而且还是被自己的亲生儿子给忽悠了。李愔的平辽三策虽好,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耗费时日太久,无论是骚扰疲敌还是挑拨离间,都不是短时间内就能看到效果的,至于那个白叠子就更不用说了,从推广到真正的实际应用,估计最少也要三四年的时间才行。
  “哼,好一个欲擒故纵,六郞你小小年纪,可是心眼倒是不少。”想明白了这一节,李世民怒哼一声,冷冷地说道。
  “父皇您说的什么‘欲擒故纵’?儿臣实在听不明白?”李愔睁着一双无辜的大眼睛死不承认。别看李世民表面很生气的样子,但李愔却知道老李同志并没有真的生气,而且已经决定采纳他的计策,放弃了在最近就兴兵征讨高句丽的打算。
  李世民看着李愔耍无赖的样子,虽然很有自己当年的风范,但一想到被自己的儿子摆了一道,实在抹不开面子,一气之下怒气冲冲来到李愔面前,飞起一脚狠狠地踢了李愔屁股一下,然后大声喝道:“在老子面前耍无赖,你还太嫩了点!”
  在这个讲究纲常的古代社会,老子打儿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李愔连躲都不敢躲,硬生生的挨了一脚,然后只能一脸委屈的看着自己的皇帝老爹:封建社会就是没有人权,好不容易献上三条妙计,而且也被采纳了,结果不但没有一点奖赏,反而还挨了一脚,这都是什么世道啊?
  早就明白他用意的房玄龄是拈须微笑,在场的也没有一个笨人,立刻都反应过来,一个个对李愔都是心生好感,再看看李愔挨了一脚后委屈的模样,众人不禁是轰然大笑。宋代之前的君臣关系,并不像宋之后那么等级森严,比如平时议事大臣们都是和皇帝一样坐着的,说话也比较随便,开个玩笑也是很平常的事,只要做的不太过分,就不会有御史闲的蛋疼,弹劾他们的‘失仪之罪’。
  李世民毕竟是一代英主,虽然心中急切地想要征伐高句丽,但李愔献上的计策不但稳妥,而且效果比直接用大军征讨更好,有如此妙计,他当然会采用,虽说耗时长了点,但与大军征讨所付出的代价相比,绝对是物美价廉之极。所以李世民当下就和众位大臣商讨起李愔计策的实施细节,看到李世民改变了主意,房玄龄他们当下都十分配合,争相发表自己的意见与想法,将李愔的三条计策补充的更加完整,其中白叠子将在长安周边选荒地试种,一是积累经验,二是多培育种子,以备来年的大规模推广。
  这些事上李愔根本插不上嘴,等李世民和房玄龄他们议完事后,李世民却没有直接散会,而是转头对李愔说道:“六郎,你先是献上了水泥的制作之法,今天又献上了平辽三策,两者都是大功,有功当然要赏!不过你身为皇子,平常的奖赏对你并不适合,所以为你想先问问你想要什么,只要是父皇能给的,为父绝对不会小气。”
  听到李世民如此大方的承诺,李愔是心中大喜,他在烧制水泥的时候,心中就已经有了一个模糊的计划,又经过这几天的慎重考虑,一个相当庞大的计划已经出现在他的手中,如果这个计划能够成功,那么不但会对整个大唐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且还可以将一大批人用利益团紧紧的团结在自己身边,大大增长自己梁王府的实力。不过这个计划有一个十分关键的先决条件,正需要有李世民的点头,现在刚好是提出来的好机会。
第四十章
总揽水泥事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3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