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大唐(校对)第1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3/364

  “大哥,你先听我把话说完!”胖财主听到大哥的话,又看到侄子鼓励的眼神,于是鼓起勇气说道,“我是这样想的,咱们家里的五千多亩地,其中只有两成是上田,三成是中田,其他五成都是下田,反正现在也不好找佃户,而且下田的收成又低,那咱们干脆就把下田交出去,两千五百多亩下田,能换成两万五千多亩地,您想想那得是多大一块地啊!”
  两万五千亩,也就是两百五十顷,如此庞大的一块地,不但胖财主一脸馋相,连精明商人也有些心动,只是想到这些全都是无用的荒地,他还是一脸坚定的摇了摇头。
  不过只听胖财主接着说道:“大哥,至于你刚才说的收成问,这个我已经打听清楚了,辽东和高句丽那里气候虽然差了点,但是春夏两季,还是可以种一茬作物的,无论是小麦还是大豆,都能长的很好,而且我还听说,那里土地极为肥沃,比咱们关中这地方可多了,若是种的好,一亩要比这里多打不少呢……”
  听到三弟喋喋不休地讲述,精明商人有些不耐烦,开口打断道:“那人呢?”
  说话被大哥打断,胖财主却一点也不生气,笑呵呵地说道:“大哥你别急嘛,人手也不是问题,您忘了高句丽那边离哪里近了?”
  听到三弟的这么一句反问,商人也是一愣,他平时经商跑的地方多,高句丽那边虽然没去过,但登州却是去过,知道登州与高句丽隔海相望,而想到登州,立刻让他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脱口说道:“三弟,你是想买奴隶种地。”
  “大哥果然是做大生意的人,一下子就猜到了正点上!”胖财主一脸兴奋的赞叹道。
  不过商人立刻又有些担忧地说道:“三弟,用奴隶耕种虽然是个好办法,但你那可是两万多亩,若是想要全部耕种,最少也要上千奴隶,这其中的花费暂且不说,就算是咱们有钱,可也不好凑齐这么多奴隶啊!”
  “大伯,根本用不了那么多人,现在朝廷除了颁布了土地置换之法,而且还推荐用粗种之法,对田地不用伺候的那么精细,耕作之时的环节能省就省,再加上多用畜力,一个人能耕种的土地是以前的三四倍,算起来两万多亩地,也不过几百个奴隶罢了,而且三叔换那么多土地,并不仅仅是当成耕地的!”看到三叔解释的有点费劲,干脆自己抢着说道。
  “哦,不种地那还能做什么?”商人有些好奇的开口问道。
  看到大哥有些松动,胖商人和读书人对视了一眼,然后才兴奋地说道:“大哥,您可能没看最近的报纸,报纸上都说了,辽东和高句丽那里矿产丰富,特别是其中的煤矿和铁矿,已经被人发现了好几处了,若是咱们置换的土地上,也能发现一处矿产,那咱们家还怕缺钱吗?”
  “开玩笑,人家说你就信?”对于报纸这东西,商人也听说过,只是还没来得及仔细了解。
  “大伯,这你就不懂了,报纸可是齐王殿下办的,上面的话几乎字字真金,而且我还听说,齐王府的人已经在高句丽那里发现了一个大铁矿,而且是露天开采,储量十分的惊人,现在长安城的不少世家大族,都在与齐王殿下商谈合作开矿的事呢!”听到大伯诋毁报纸,年青读书人立刻一脸不悦地说道,他可是大唐日报的忠实读者,几乎是每期必看,而且他也一向将齐王李愔视为大唐皇位最适合的继承人。
  “齐王殿下!”一提起李愔,精明商人立刻精神一振,毕竟这位王爷可是商人心目中的财神爷,无论什么生意,只要与齐王沾边,立刻就能大赚特赚。
  “大郞,你既然知道殿下的招商,那能不能让咱们家也参上一股?”精明商人一脸狂热的拉住侄子的手问道。
  一听大伯的话,读书人立刻一脸苦笑:“大伯,这个消息我也是听一个同窗说的,人家是官宦世家,却还没资格参与,以咱们刘家的那点家资,怎么可能参与到这种大生意?”
  商人刚才也是高兴的过了头,一听侄子的话,立刻醒悟过来,急忙松开侄子,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不过还是有些犹豫地问道:“三弟,虽说辽东和高句丽多矿,但万一发现不了矿怎么办,最后不是还得种地吗?”
  商人没有发现,他现在的语气已经暴露了自己的内心,显然是已经同意了换地之事,而且想到换到的地可能有矿产,他已经不太满足种地的那点收入了。
  “大哥,这点我也想好了,能发现矿产最好,若没有,那好田地就买些奴隶种,其他大部分的地,咱们也不用花大力气开垦,而是建牧场,让奴隶放牧,然后你在那里建个罐头厂,牧场里出产的牛羊宰杀后做成罐头,然后运到内地销售,反正那里临海,走海路也便宜!”胖财主十分兴奋地说道。那么多的地,光放牧挣的钱,也比原来的两千多亩下田收入多。
  商人没想到自己这个弟弟想的还真周到,无论置换来的土地做什么,好像都比那两千多亩的下田来的划算,这下他终于没有了反对的理由,想了想只得说道:“好吧,反正当初父亲把田地都留给了你,而且你又想的这么周到,那为兄也就没有反对的理由,不过……”
  说到这里,商业精明的眼睛扫了一下胖财主和年青的读书人,有点不满地说道:“不过大郞,这个主意可不像是你三叔能想到的,肯定又是你在捣鬼是不是?”
  “嘿嘿,大伯不愧是大伯,就知道小侄的这点把戏瞒不过您!”读书人听后嬉皮赖脸的说道,这些天他通过报纸,了解了不少朝廷的政策,再加上报纸对辽东和高句丽的报道,使得他很快看到其中的机会,于是撺掇着老家里的三叔,将家中的田地置换出一部分,不过又担心大伯不同意,所以才和三叔合伙演了这么一场戏。
  就在这叔侄三人相谈甚欢的时候,在他们身后靠窗的那一桌,却有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坐在那里,聚精会神的将他们的谈话全都听到耳中,而在青年的对面,一个十岁左右的孩童也听的十分认真。
  “九弟,现在明白为什么我要燕北他们在报道高句丽战争中,加入那么多关于高句丽和辽东风土人情的描写了吧?”青年忽然笑呵呵的问道,他自然就是我们的齐王殿下了。
  “我明白了!”对面的李治点了点头,“报纸在报道高句丽战争之时,却费了不少笔墨描写辽东和高句丽的矿产与肥沃,这看似无用的描写,其实却是十分关键的一步,让那些读报之人,在被高句丽战争吸引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之间,对高句丽的风土人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那里能种什么粮食,又有什么样的矿产,这样在朝廷的土地置换法出台之后,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辽东和高句丽丰富的矿产和肥沃的土地,如此一来,也就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土地置换中去!”
  “哈哈~,九弟说得不错,不过在报纸报道的同意,我们还要坚定这些人去辽东的信息,所以我就派人探明了几座矿产,而且公开招人入股,如此一来,更让辽东和高句丽多矿成为事实,让那些心有疑虑的人,打消心中的怀疑,而愿意去高句丽那边的人也会更多!”李愔一脸得意地说道。
  “六哥,辽东和高句丽那里真的有那么多矿产吗?”李治有点担心地问道。
  李愔一听却是笑了说道:“这些你自己回宫后去领悟吧,现在你跟我走,六哥今天要带着见见真正的世面!”
第一百三十二章
采访(上)
  “六哥,你这是要带我去哪啊?”李治满头大汗的问道。他们出了登仙楼后,李愔就带着李治一直向南走,两人今天都是一身便衣,身边也没带任何的护卫,更没有乘任何的车马,就这么一直用脚走。李治人小体弱,很快就有些禁受不住,再加上现在这天气也热的厉害,所以就这么一会的功夫,他身上的衣服都快被汗水湿透了。
  “行了,咱们已经过了靖恭坊,要找的人就在前面的新昌坊里!”李愔也感觉热的厉害,不过目的地本来就不远,而且他也想让李治多体会一下底层百姓的生活,所以坚持没有乘车。
  进到新昌坊里,经过一段七拐八拐的街道小巷,期间李愔还不停地向路人打听,好不容易才找到要找的人家。本来李治听到六哥要带自己见见世面,心中十分的兴奋,不过越走他感觉越不对劲,因为周围的房屋建筑越来越破败,看起来应该是长安城的贫民区。
  等到李愔在一座不大的小院子门口停住,李治有些疑惑的打量着眼前的院子,只见整个院子被一围低矮的土墙围着,坐北朝南是三间大的正房,正房东边有个低矮的棚子,棚子顶上有烟熏的痕迹,看起来应该是做饭的地方。
  在与正房相对的围墙上开着一个木制的大门,两扇木门久经风雨,上面的黑漆已经掉的差不多了,裂开的缝隙像是一个个张开的大嘴,有些裂缝甚至能将手指头伸进去,看起来十分的破败。
  现在这两扇破败的大门已经打开,通过院门向里面看,可以看到一个十分整洁的院子,院子中间的空地上,正有两个三四岁的光屁股小孩在玩耍,而在他们身后不远,一个老妇人正蹲在那里,手拿一柄菜刀在切草,然后用切碎的草喂旁边的几只老母鸡。
  看着院子中的情形,李治更是满脸的不解,拉住正在向进院子的李愔问道:“六哥,你不是说要带我去见见世面吗,该不会就是这户人家吧?”
  “小屁孩哪那么多问题?你只要带着耳朵跟我进去就是了!”李愔白了李治一眼,反手拉着他就进了院子。
  “请问老夫人,这里可是张刘氏的家?”李愔进到院子,立刻对正在切草的老妇人行了一礼问道。
  “是!贵人快快请进,我儿媳去担水了,马上就回来!”老妇人看到进来的李愔,似乎并不感觉惊奇,十分热情的招呼道。接着又进到正房搬出两张凳子,请他们两人坐下,而那两个小孩则有些怕生,躲在祖母的身后不敢出来,只是偷偷的勾出头来,眨着两双乌黑的大眼睛打量着两人。
  “老夫人,我是大唐日报的先生,昨天就和张刘氏约好了,今天要来采访她!”李愔坐下来后,笑呵呵的对不知该如何招呼他们的老妇人说道。
  报社新建,内部分工并不十分明确,编辑与记者的工作其实都糅合在一起,本来按李愔的习惯,准备将报社里的工作人员统一称为记者,不过这个名字却遭到了燕北等人的一致反对,因为‘记’与‘妓’同音,听起来十分不雅,甚至连编辑的‘缉’也受到波及,两个名字全都被否决,最后让他们自己起,竟然一致通过用先生这个词,所以现在大唐日报的工作人员,在外面都是以先生自称,慢慢的也被不少人所认可。
  “知道知道,昨天我儿媳就告诉我了,说是今天有贵人来,刚才老妇一见到贵人,立刻就猜到您就是她说的先生!”老妇人笑的满脸皱纹,十分热情的对李愔说道。虽然李治是和李愔一起来的,不过他的年龄实在太小了,人家根本就当他是个书僮,对此李治虽然十分不满,但也不好和一个贫苦人家的老妇人理论。
  正在李愔和老妇人说话的时候,就听门外有脚步声,紧接着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少妇从门外走来,肩上挑着扁担,两头的水桶溅着水花,有些吃力的跨过门槛,不过当看到院子中的李愔和李治时,脸上先是一愣,然后立刻露出一个热情的笑容说道:“哎哟,这两位一定就是王管事说的报馆先生吧,小妇人刚好出去了,倒是失礼了,您二位先坐,我把水放下就来!”
  这个张刘氏长相倒也齐整,只是肤色有些黑,从说话的语气上来看,倒是个爽利的女人。李愔身为一个大男人,看到对方一个弱女子挑着两桶水,自然不能这么干坐着,马上站起来帮对方将水提到厨房,张刘氏倒也一点也不扭捏,将扁担放下后这才向李愔道谢。
  “先生快请坐,我去给二位倒水!”张刘氏和李愔一起走出厨房,看到李治时也有几分惊讶。她昨天接到管事的通知,说有两个报社的先生要采访工人,厂里安排她接受采访,只是让她没想到,其中一个先生竟然还是个小孩子。
  “张嫂子不用客气,我们其实就是想采访你几个问题,不用那么麻烦!”
  对于报纸上的文章,李愔总觉得有些不满意,所以这次他准备亲自出马,带着李治亲身采访一下,然后再按自己的想法写出一篇报道,给报社的人做个榜样,所以才安排了这次采访。另外他也不像报社里的人,只把采访对象盯在有上层人物身上,而是决定选一个有代表性的小人物,最后终于在王子豪的安排下,找到眼前这个张刘氏。
  “那怎么行,你们可都是识文断字的先生,能放下身份来到我家,那就是我家的贵人,绝对不能怠慢了!”张刘氏说着,转身又进了厨房烧水。虽然并不知道李愔和李治的真正身份,但显然她却十分尊重他们。
  张刘氏其实并不识字,更没闲钱买报纸,但却并不妨碍她知道报纸是什么,因为在她干活的那个工厂,管钱的帐房先生和几个识字的管事,几乎天天都在讨论报纸上的事,兴致起来时,还会给工人们读上一段,上次她就听说过朝廷出的那个土地置换的新政,可惜她家里的土地早就卖了,家中又没有男人,明知道是个好机会,却也只能眼睁睁看着。
  张刘氏在厨房烧水,李愔也不能就这么干坐着,于是就和张刘氏的婆婆闲聊起来,想从侧面多了解一下张刘氏,只不过一提起自己这个儿媳,老妇人的眼泪立刻就下来了。
  说起张刘氏婆媳,的确算是一对苦命的女人,眼前的这个老妇人早年丧夫,辛辛苦苦将儿子拉扯长大,而且还娶了张刘氏这个儿媳,本来儿子在外做工,一家人生活虽然苦了点,但也算过的去,可是没想到她儿子也是个短命之人,在第二个孩子刚出生没多久就病死了,留下老母以及两个幼儿,全都要靠张刘氏在外给人洗衣做饭挣钱养活。
  提起儿子刚去世的那段日子,老妇人是眼泪横流,两个不懂事的孩子被祖母的样子吓坏了,一个个缩着身子不敢动弹,眼圈里也满是眼泪。这两个孩子满脸都是泥土,因为天气太热,所以都只挂着一个肚兜,大一点的男孩看起来有四岁左右,小一点的女孩估计还不到三岁,比兕子还要小。
  李愔看两个孩子可怜,伸手从李治身上掏出几样零食,他年纪小,身上向来都带着零食。然后笑呵呵的递给两个孩子,不过那个男孩懂事一点,看了看祖母没敢接,小女孩年纪小嘴巴馋,看到几样零食样式精美,立刻毫不客气的拿过来就塞到嘴里。
  老妇人看到孙女无礼的举动,刚想要开口呵斥,却被李愔笑呵呵的制止道:“老夫人不必客气,我也有个妹妹,和您孙女年纪差不多,看到她就让我想到小妹,送几块零食只是顺手之举,根本当不得什么事!”
  李愔说着,又示意男孩来拿手中的零食。听到李愔说的诚肯,老妇人犹豫了一下,才对满脸馋相的孙子说道:“既然是贵人给的,你就拿着吧!”
  看到祖母同意,小男孩这才高兴的伸出脏兮兮的小手,抢过李愔手中的零食后,和妹妹躲到一边吃了起来。
  正在这时,张刘氏的水也烧开了,搬出一张平时吃饭的小桌子放到李愔和李治面前,放上两个粗瓷碗,给两人倒了碗水,至于茶叶就别想了,虽说这两年茶叶普及的速度很快,但却也不是张刘氏这种孤儿寡母能喝的起的。
  请张刘氏坐下后,李愔示意李治将带来的本子打开,笔黑也准备好,看起来还真像那么回事。只见李愔开口对张刘氏问道:“张嫂子,我们这次的采访,主要是围绕着你在工厂中的工作展开,现在我想请问一下,你们工厂主要是做什么的,您在工厂里又做什么工作?”
  “看先生问的,我一个妇道人家,在纺织厂里还能做什么?我们工厂以前即做纺纱又做织布,不过现在分开了,我被分到了织布厂,现在除了织布外,还管着十个女工。”张刘氏十分大方地说道,虽说只管着十个人,但好歹也是个管理者,平时和上头的几个管事打的交道比较多,所以胆子比一般的妇女要大的多。
第一百三十三章
采访(下)
  纺织厂从前年开始起步,去年得到极大的发展,其中以李愔和各个世家以及几个大商人为领头羊,每家名下都拥有不下千人的大纺织厂,特别是李愔和几个准备充足的大商人,他们的厂子的人数早就超过了两千多人,生产出来的布匹也占了市场数额的大部分。
  纺织厂的发展,与棉花的推广种植息息相关,自从李愔以征伐高句丽需要为借口,让朝廷在大唐推广棉花种植以来,棉花的产量几乎是以火箭般的速度上升,而借着这股东风,李愔则大办纺织厂,纺织厂的兴建,自然更进一步刺激棉花的产量,毕竟棉花这东西不占良田,而且还耐旱,可谓是一种十分理想的经济作物。
  张刘氏就是在李愔名下的一家纺织厂工作,当然了,她并不知道眼前这个年青的报社先生,就是自己的老板,也是当今大唐的齐王殿下。
  “张嫂子,那你们每天在纺织厂要干多长时间?”李愔接着问道,虽然他也可以从王子豪那里得到答案,但这是采访,自然要有个采访的样子。
  “这个也不一定,虽然规定的是一天上五个时辰的班,但若是材料充足,我们一般都要加班,不过加班也有加班费,所以虽然累点,但也有不少人愿意加班的。”张刘氏笑呵呵的答道。
  “那您现在的收入是多少,能养活全家吗?”李愔问出一个连李治也十分关心的问题。
  “呵呵,我以前做普通女工的时候,每月能拿到半贯钱,一家四口省着点用,倒也可以应付,现在升为管着十个人的组长后,每月能拿到八百文左右,再加上逢年过节的各种福利,以及加班的费用,现在养活一家倒没什么问题,而且手中还能攒下几个钱,偶尔还能给孩子割点肉吃。”张刘氏回答的十分坦然,而且说话时,脸上也带着一种满足的微笑,显然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感到很满意。
  不过在听到对方的话后,无论是李愔还是李治,两人沉默下来,长安大居不易,城中的物价本来就比其他地区要高,而且这两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普通居民的收入增加,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物价的上涨,五百文让四口之家过一个月,这让他们两人都有些无法想象。
  接下来李愔又问了张刘氏几个问题,不过主题却慢慢的从她在工厂的工作,慢慢的转变为张嫂子进工厂前后的生活对比。提起以前的生活,连一向乐观张嫂子也变得有些难过,当初她丈夫死后,为了养活全家,她是没日没夜的替人洗衣做饭,可尽管这样,全家还是饥一顿饱一顿的,甚至还有过断炊几天的记录,提起当时两个孩子哭着喊着想要吃饭时,连她也不禁抹起了眼泪。
  后来还多亏了李愔,她一开始是在煤矿上帮人做饭,后来在罐头厂洗瓶子,最后才进了纺织厂,凭着一手织布的技术,再加上肯吃苦,所以很快就被管事赏识,提拔为组长,手下管着十个人,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过。现在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攒些钱,然后将两个孩子养大,为儿子娶一房媳妇,为女儿找个好婆家,然后她就可以在家养老了。
  听完张刘氏这个质朴妇人的话,李愔扭头看了一下李治,发现对方眨巴着眼睛,眼中满是迷茫之色,显然,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社会底层的百姓,也是第一次听到如此简单却又伟大的人生规划,甚至毫不夸张地说,这可能是李治第一次想到,原来这世界上竟然还有这种活法?
  将该问的问题都问了一遍,李愔也认真地做了笔记,虽然他那手狗爬字连李治都瞧不上眼,但是在张刘氏婆媳和两个孩子眼中,却闪烁着羡慕与敬畏之色,毕竟在他们看来,只要是识字写字之人,都是他们需要仰视的存在。
  将本子合上,笔墨收拾干净之后,李愔看了看天色,发现都快到吃晚饭的时间了,旁边的李治也站起来,看样子正想和他一起离开。不过李愔却没有站起来,而是从怀里拿出一张条子,然后交到张刘氏的手中说道:“张嫂子,这是今天的采访费,虽然不多,但也算是我们报社的一片心意,请您务必笑纳!”
  张嫂子接过条子,她认得这是朝廷开的便换,凭这张便换可以到府衙里兑换成铜钱,只可惜她不识字,根本不知道这是多少钱,又不好意思问。只是听李愔说是采访的费用,而且也不多,所以也就收下了。
  接下来李愔和李治要走,不过张刘氏却非要留下他们吃顿饭,毕竟能有两个读书人到她家做客,实在是让家中蓬荜生辉,怎能不留下吃顿饭呢?
  李愔本来想要推辞,不过当他看到李治时,却是眼珠一转,故意推辞了几下就答应下来。他这次采访之所以带着李治,就是想让他多了解一些下层百姓的生活,无论他以后能不能继承皇位,多了解一些民间疾苦总归不是坏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3/3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