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大唐(校对)第1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2/364

  李世民遇到一件麻烦事,若是处理不好,很可能会爆发战争,但是刚刚灭掉高句丽的大唐也是国库空虚,根本无力发动这场战争,这让他无比烦恼。李愔看出李世民有心事,所以就问自己是否可以帮忙?
  虽说李世民知道自己这个儿子善于理财,不过想到现在已经有许多事压在李愔身上,再加那件麻烦事只是可能爆发战争,现在还有回旋的余地,所以他还是说道:“没什么,只是遇到一点麻烦,你还是先将报纸办好,然后协助房玄龄他们,将五姓七望对工商业的打压给顶过去再说吧!”
  李愔知道皇帝老爹也是为自己着想,于是也就不再多问,公事聊完之后,他就将自已马上就要有儿子的事告诉李世民,做为父亲,李世民自然也为李愔高兴,而且也不再留他,让李愔赶紧将这个消息告诉杨妃。
  不过当李愔赶到望云殿的时候,李治已经将这个消息禀报给杨妃,结果杨妃狂喜之下,打赏了李治不少好东西,等看到李愔时,自然又是一番欣喜,而且还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指点了李愔不少怀孕女人应该注意的地方。看杨妃兴奋的样子,估计若不是身子不便,恐怕早就直接跑到李愔府上,亲眼看看自己未出世的孙子了。
  嘱咐完李愔后,杨妃一反常态的没让他在自己身边多呆一会,而是让他立刻回府照顾惜君母子,并且还警告李愔,无论他平时再怎么繁忙,但是自己的孙子一定要照顾好,若是出了什么闪失,到时她绝对饶不了李愔。
  对于杨妃这种有了孙子就忘了儿子的做法,李愔也有几分腹诽,可惜现在杨妃是个大龄孕妇,绝对得罪不得,因此不但要忍,而且还要面带笑容的忍,绝对不能露出丝毫的不满。
  被杨妃赶出来的李愔还没走出几步,就又被李治给缠上了,只见这小子笑嘻嘻地说道:“六哥,听说那你又搞出一个大唐日报?”
  “没错,你问这个做什么?”李愔看了看个头已经和自己胸口一样高的李治,有些疑惑地问道。
  “嘿嘿~”李治露出一个有点不好意思的笑容,讨好的说道,“六哥,报社才刚刚成立,肯定很缺人手,您看我怎么样?”
  李愔心中正在奇怪,认识李治这么长时间,还从来没见他不好意思过,不过当听到他的话后,却是惊的连脚步都停了下来,然后转身上下打量了一下还是个小孩子的李治,口中不自禁地说道:“九弟,你不是开玩笑吧?”
  “当然没有开玩笑!”李治一本正经地说道,“报社既然是六哥你办的,想必也知道报社里的人都是才学之士,每天出就是写写文章,讨论一下时事。我这个清闲王爷每天也没什么事,又不愿意死读书,那还不如去你的报社里,就算是写不了文章,但所谓近朱者赤,每天和一帮才学之士混在一起,不但能增长学问,而且还能听到许多不同的见解,这可比读书有用多了。”
  李治说到这里,忽然露出一个狡黠的笑容道:“另外舅舅除了每天逼我读书外,还让我多了解一下朝堂和民间的大事,而报社正好是时事汇聚之所,如果我每天呆在那里,想必舅舅也不会每天逼我去死读书了!”
  听完李治的解释,李愔立刻对这个小自己七岁的弟弟竖起了大拇指,不愧是原来历史上能做皇帝的人,小小年纪就能想到如此精妙的办法,虽然是为了偷懒,但只是这份细腻的心思和机敏的反应,就足以让不少成年人都甘拜下风。
  虽说让一个十岁的孩子进报社有点儿戏,不过反正也不指望他写文章,就当让李治开开眼界,而且接下来一段时间,李愔估计也要整天在报社里面呆着,毕竟他献上的那四条计策,还要报社协助宣传,这件事太过重要,交给别人他也不放心。到时由自己带着李治,也费不了什么力气。想到这里,李愔也就点头答案。
  “太好了,终于不用被逼着读书了!”李治兴奋之下,心中想的实话立刻脱口而出,不过他马上就反应过来,厚着脸皮对李愔一笑,大声说道,“六哥,明天一早我就去找你,千万记得要等我!”说完也不等李愔回答,转身就跑没影了。
  看着自己这个弟弟的样子,李愔是摇头微笑,虽然李治平时心眼多了点、脸皮厚了点、变脸也比别人快,不过若是相处的熟了,就会让人发现,其实李治也是个重情之人,只是从小生长在深宫中,使得他小小年纪就比同龄人多了份早熟和警惕。不过只要你能真心对待他,他也同样会以真心相报。
  惜君怀孕,虽然她只是一个儒人,不过这毕竟是李愔的第一个孩子,所以不少得知消息的人,纷纷登门向李愔道喜,并且奉上不少给未出世孩子的礼物,而让李愔郁闷的是,这些礼物竟然全都是给男孩子预备的。
  其实这些也可以理解,毕竟这是在古代,重男轻女的思想可不是一般的重,无论是惜君还是杨妃,都认定这个孩子是男孩,若是有人改在她们面前说这个孩子是女孩,那就简直像是诅咒人一般,绝对没有好下场。只不过相比较而言,李愔更希望这个孩子是个女孩,一来是他个人喜欢,二来若长子不是嫡出,以后很容易出现问题。当然了,这些他也只敢在心里想想,绝对不敢说出来。
  道喜的人自然少不了程怀亮、李敬业这狐朋狗友,本来他们是想拉着李愔大醉一场以示庆贺。不过李愔可没时间和他们鬼混,报社那里还等着他坐镇呢。程怀亮他们也都从家长辈那里知道这件事的重要性,也就没有纠缠,不过却要等孩子出世后一并补上。
  大唐日报的报社设在胜业坊内,与李愔王府所在的安兴坊相邻,南边就是东市,而在东市的旁边,就是整个长安最热闹,也是文人士子最集中的坊区,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平康坊。在长安城提起平康坊,估计所有人都会想到同一个场所,那就是妓院。
  说起平康坊,那就不得不提做为大唐行政中心的尚书省,尚书省在皇城的东面,所以进京的举子、官员、选人等等,大都集中在离尚书省很近的崇仁、平康等几个坊内,无论是举子还是官员,自然都是读书人出身,而在大唐这个年代,文人嫖妓可是一件风雅的事,这么多读书人聚集在一起,自然是一股极大的客源。崇仁坊因为就在皇城的旁边,是禁止开办妓院的,于是平康里就成为了长安城中最大的红灯区。
  胜业坊在崇仁坊的旁边,也平康坊斜相对,因为大唐日报的严肃性,自然不能与设在平康坊这个红灯区,崇仁坊中政府机构太多,为了保持大唐日报表面上的独立性,所以也不好设在那里,于是与两个坊最近的胜业坊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胜业坊中的读书人也不少,而且又与东市相对,坊中最多的就是客栈,住的都是南来北往的商人,因此这里的也是各地信息汇聚之地。大唐日报的报社就设在胜业坊的中心。
  本来李治想到报社躲避长孙无忌的逼迫,不过因为报社的事刚开始,再加上李愔有子嗣的事,府上一直有人拜访,所以一直等到几天之后,李愔才带着李治等一次来到大唐日报的所在地,而这时报社已经准备完毕,马上要就开始发行第一期的报纸了。
  来到了胜业坊的中心的报馆所在地。报馆是一个不小的宅子,以前是个富商的住宅,只是对方因商业变动,离开了长安,所以就将宅子卖出,被李愔买下来当成了报馆。因为时间有限,所以李愔对这个宅子也没做大改动,而且宅子的前主人虽然是个商人,但也算是文雅之士,宅子中建筑与山水搭配,看起来错落有致,很有股江南园林的味道。
  进到宅子里面,穿过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很快就到达了一整个宅子的正厅,这里是整个宅子最大的建筑,也是报馆的工作场所,进进出出的工作人员看到李愔,立刻躬身施礼,虽然是燕北在负责报社工作,但李愔也来过几次,所以这里的人也都认识他。
  带着李治进到正厅,只见原本宽敞的大厅,已经被风格各异的屏风隔成一个个的小单间,单间里除了一张书桌和椅子外,就只有一个带锁的书柜,平时工作人员都在自己的小单间内工作,有事可以找其他人商量,不过若是谈的事情比较多,最好到外面的凉亭中去,以免打扰到他人。
  在正厅的右边的角落,是两间用最大的屏风隔开的单间,分别是燕北和李恪的办公室,现在燕北是报社的主编,李恪对报纸这东西十分感兴趣,所以从一开始就在这里帮忙,于是也有自己的办公室,只是因为他的身份尊贵,实在不好担任什么实际的职务。
  李愔到来时,燕北和李恪正在商量第一期报纸的版面与内容,看到他时也十分兴奋,也没顾得上与李治打招呼,立刻将商定好的报纸草稿交给李愔,让他先过过目。
  李愔也有些激动的接过大唐的第一份报纸,不过当他看到上面的内容时,眉头却越皱越紧,脸上也泛起一股阴沉之色。
第一百三十章
报纸的影响力(上)
  “啪!”李愔一下子将报纸拍到桌子上,斩钉截铁地说道:“不行,报纸不是这样办的!”
  燕北和李恪满心高兴的请李愔观看他们这段时间的劳动成果,没想到却得到李愔如此一个回答,一时间都有些不满,只见李恪问道:“六郎,为何报纸不能这样办?”
  “三哥,你们写的内容倒是符合要求,但是文章上却有极大的缺陷!”李愔毫不客气地说道,然后又详细的将第一期报纸上的缺陷讲了出来。
  关于大唐日报第一期的内容,李愔早已经做出决定,那就是以余热为消的高句丽灭亡之战为突破口,历数大唐在此战中的得失,另外还对大唐近段时间来的朝政做出公正的评论,无论正确与否,都要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做到直言敢谏,争取在读者的心中树立起一个大胆无畏的形象。
  对于李愔的这些要求,燕北、李恪和报社中的众人倒是做得不错,大唐风气开放,更没有什么后世的文字狱,读书人私下之间,也会经常讨论朝政的得失,因此这期的报纸中就大胆指出,在此次对高句丽作战时,因为准备不足,让东北各州负担过重,使得不少州中的百姓怨言四起。另外对于战场上作战不利的将领,也进行了点名批评,可谓是一点面子也不给。
  不过内容虽然符合李愔的要求,但却有一点让他十分不满,因为报纸上所有的文章中,全都犯了所有读书人的一个通病,那就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虽然不像后世明清文人那么死扣字眼,但也让李愔看的十分吃力,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文章根本就看不懂,换句话说,若是没有满腹才学的话,就算买到报纸也得请旁人翻译。
  听到李愔指出报纸上的文章用典太多,使得文章太过晦涩难懂时,燕北和李恪还有些想不通,对视一眼问道:“六郎,写文章就是这样,若是不用典,如何表现写文章者的文才?”
  “三哥,连我都明白六哥的意思了,你们怎么还在钻牛角尖?”还没等李愔开口解释,旁边的李治倒是很臭屁的开口说道。
  呃~,这时李恪和燕北才注意到人小个子矮的李治,李恪来不及想他为何在这里,一脸着急地问道:“九弟,快说说你六哥到底是何意!”
  “很简单!”李治推开李愔,拿起桌面上的报纸说道,“六哥,燕兄,你们看看这上面的文章,能让我看懂的根本没有几篇,虽说我年纪小,但也读了好几年书了,却还看不懂报纸,那你们又如何保证买报纸的人全都能看懂?”
  一句话惊醒梦中人,毕竟燕北和李愔都是第一次办报纸,有些事情难免有些遗漏,他们只顾着让手下的人把文章写的花团锦簇,却忘了考虑读者的感受,毕竟报纸主要是一个信息载体,而不是为了表现个人的文采。
  想通了这一点,燕北和李恪立刻改正,将所有文章全都打了回去,要求表达的思想不变,但要将一切晦涩难懂的地方全都改的直白一些,只要能让人看懂就行,不求有太多的文采。虽然这个要求让不少报社的工作人员有些排斥,但是在燕北和李恪的施压下,还是很顺利执行下去了。
  正是在李愔的干预下,第一期大唐日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平实的文风让读者看起来没有丝毫的障碍,很顺利地将自己的观点传播出去,从而在整个社会中引起强烈的反响,而在第二期的报纸中,李愔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要求报社中的人员在得到新闻后,不要急着下笔,而要找到新闻的亲身经历者采访。
  这点李恪以身作则,率先找到李永这个高句丽战场的亲身经历者,以他为第一视角,分成几期向读者介绍了这场伟大的征服之旅,并且不时的穿插作者的评论,这种类似讲故事一般的写法,立刻受到读者的强烈欢迎,而且通过李永的亲身经历,也更能唤起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加真实的了解战场上的情形。
  也正是因为李恪的这篇报道,不但给他带来极大的声望,也让李永成为不少长安少女崇拜的偶像,甚至有人将他排在李愔之后,称其为大唐第二个浪子回头的典范。河间王妃这些天为了应付给李永说媒的人,也是忙得要命,不过听李永听,他老娘忙归忙,却每天都是笑得合不拢嘴,顺带着对李愔也不怎么生气了。
  李恪与李永的出名只是报纸带来的附带效果,李愔的险恶用心,正随着报纸的传播,慢慢的被所有人接受。
  长安城中登仙楼,因为这座酒楼的大东主是王子豪,再加上有李愔的股份,本身的酒菜更是长安城一绝,所以很快就超过了原本长安城最大的君子楼,成为整个长安最大最豪华的酒楼。
  马上就要到中午时分,登仙楼大厅中已经是高朋满座,不少想要来吃饭的人刚走进店门,就会被伙计告知,一楼大厅中已经客满,若是想要吃饭,只得到二楼的雅座,只不过那里的消费要贵一些,一楼大厅里虽然还有些空位,不过却是早就被人预先订下了。
  随着中午的临近,厅中的空位飞速在减少,很快就只剩下一张空桌子,而就在这时,店外又走进来三人,而这三人一进来,立刻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这主要是三人的形貌实在有些特别,其中走在最前面的是个超级大胖子,腰围最少也有五尺,身穿一身俗气的宝石蓝员外服,举止也有些土气,一看就知道是个乡下土财主。这个胖子走过来时,将本来就不是很宽的通道堵的严严实实,而且一不小心就会碰到两边的桌子,只得不停地道歉,幸好这人虽胖,长的却是一团和气,倒没人故意为难他。
  等这个大胖子走过来后,后面的两人才显露出身形,相比较而言,胖子身后的这两人长的还算正常,其中一个年长的身穿青色袍服,满脸花白的胡子,全身处处都透着一股子精明气,一看就知道是个商人。最后一个则比较年青,看起来顶多二十多岁,长的斯斯文文的,头戴蓝色纶巾,看样子应该是一个读书人。
  一个土财主,一个精明的商人,再加上一个读书人,这三个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人走在一起,自然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不过三人倒表现得很自然,在伙计的带领下,走到最后一张空桌子边坐下。
  “老三,你今天急匆匆地把我和大郞找来,到底所为何事?”精明商人虽然年纪比较大,但性子却也很急,刚坐下叫过菜后,立刻对那个大胖子问道。听他话中的语气,他和胖子应该是兄弟。
  “大哥,你不要着急吗,我既然将你和大郞找来,自然是有很重要的事,等菜上来咱们边吃边谈!”大胖子却没回答大哥的话,而是一脸馋相的说道。
  “大伯,您也别太着急了,三叔好不容易来趟长安,若是不品尝一下登仙楼的美食,他怎么会甘心?”这时那个年青的读书人也大笑着说道。
  听到这里,再看看他们三人的穿着打扮,周围关注他们的人总算明白了,这叔侄三人应该是个典型的小家族,读书人的大伯是商人,管理家族中的商业,而三叔则在老家管理家中的田地,读书人的父亲排在第二,但可能是病逝或其他原因,所以他们这一房由年青的读书人出面。
  读书人对商人大伯说完后,转而又对胖子三叔说道:“三叔,不是小侄说您,您是不是也该忌忌口了,再这么胖下去的话,恐怕会对身体不好!”
  虽说读书人的年纪小辈分低,但他是族中供养出来的读书人,以后家族的发展,全都要看他在仕途上的表现,所以在族中的地位比较高,在两个长辈面前也不显得拘束。
  听到侄子的好心劝告,胖地主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道:“嘿嘿,大郞不愧是读书人,懂的事情就是多,前些天我就感觉胸口有点闷,来到长安后,还特意找了个好大夫瞧了瞧,人家也说我这是因为太胖了,所以让我节制饮食,等我回去后,一定照办!”
  胖财主只说回去照办,言外之意就是自己好不容易来趟长安,肯定要大吃一场,减肥的事回去再说。对于胖财主的性格,商人和读书人也都十分了解,听后都是无奈地摇了摇头,也懒的再劝。
  过了一会,他们点的酒菜陆续上来,虽然只有三人,但却点了满满一大桌子菜,而且全都是登仙楼的招牌菜,不过看胖子的体形,倒也不用担心这些菜吃不完。
  酒菜上齐之后,胖财主放开肚子就是一顿大嚼,商人和读书人耐心地等着,好不容易等他将菜吃的差不多了,商人这才开口问道:“老三,现在可以说了吧!”
  胖财主这时擦了擦嘴上的油腻,对大哥和侄子笑了笑,这才开口说道:“大哥、大郞,我想把咱们家的地给换出去一部分!”
第一百三十一章
报纸的影响力(下)
  “换出去?”商人听后一愣,他这段时间到外地经商,前两才刚回来,所以对长安最近的事情知道的不多,根本听不懂三弟在说些什么。
  年青的读书人一直在长安求学,知道自己三叔说的是什么意思,不过他也是一脸凝重地问道:“三叔,你可要想清楚了,虽说朝廷颁布了土地置换法,而且比例还极高,但是辽东和高句丽那地方的土地,可实在不好经营啊!”
  “大郞,这件事我都想了好几天了,而且也算的很清楚,咱们周家的土地主要是在洛阳附近,加在一起也有五千多亩地,平时也雇着好几百农户耕种,可是现在的情况你们也清楚,许多农户都不愿意再租地种,而是准备进工厂做工,虽然平时累了点,但收入却比种地划算,咱们周家的佃户从去年开始就不断有人退租,现在都有好几百亩地因为没人种而荒着,再这么下去的话,恐怕咱们周围的田地就只能赔钱经营了。”
  听到三弟和侄子的话,商人却是似懂非懂,有些着急地问道:“三弟,农户减少的事我很清楚,我这边新开的工厂也一直在招人,但你和大郞说的那个什么土地置换,到底是怎么回事?”
  听到商人的问话,胖财主和读书人对视一眼,最后还是由读书人开口解释道:“大伯,土地置换法是朝廷新颁布的一个法令,前段时间咱们不是把高句丽给灭了吗,那边的土地现在都是咱们的了,可是那边人比较少,而且气候也差了点,使得大量土地无人耕种,所以朝廷就在关内、河东、河北、河南几个人口稠密的道中,颁布了一个土地置换法,只要有人愿意将现有土地交给朝廷,朝廷就会在辽东或高句丽那里,划出一片土地给这人,而且以田地质量的不同,这片土地的面积也不同,不过最低也是十倍于原来的土地。”
  “大郞,那这个置换的比例是多少?”商人立刻又问道。
  读书人立刻答道:“大伯,这个比例很复杂,不过简单来说,就是上田为一比二十,中田一比十五,下田为一比十,不过因为辽东和高句丽那边的土地质量也不一样,所以中间也会有所变动,比如若是咱们拿上田换辽东那边最廉价的山地,可能这个比例就会达到一比三十甚至是更高。”
  听明白了这个土地置换法,商人沉思了一会,这才开口说道:“老三,咱们家祖上本来就是靠着种地过活,经过几辈人的努力,才攒下那五千亩地,虽说现在我负责的工商这块收入大增,已经不怎么看重那五千亩地的出产了,不过那好歹也是咱们的发家之本,你真的忍心就这么换出去?”
  听到大哥语重心长的话,胖财主也沉吟不语,他们家兄弟三人,大哥因为不是嫡子,所以只能负责不受家中重视的工商业。二哥是嫡长子,但却极为聪慧,走上了读书这条路,做了一个八品的小官,只可惜前些年病死了,幸好眼前的这个大侄子继承了他父亲的聪慧,小小年纪就已经考上秀才,说不定再过几年,他们老刘家还能再出一个官。而他做为父亲最小的孩子,也最受疼爱,家中的祖业就由他来继承,当然了,二哥家中的一切用度,都是由他和大哥承担,所以对于家中的土地,他是有绝对处置权的。
  正在两个长辈都在沉吟不决的时候,年青的读书人忽然开口说道:“大伯,我倒是觉得三叔的打算不错,咱们的祖业虽然重要,但若是能换得更加丰富的家产,祖宗的在天之灵肯定也会同意的。”
  胖财主听到侄子支持自己,立刻眼睛一亮,他是个没主见的人,听到大哥反对,立刻将自己之前的打算都给忘了,现在听到侄子的话,脑子一下子就清醒了,少有的露出一个坚定的表情说道:“大哥,我决定了,与其让祖宗留下的田地荒芜,还不如将其中一些换成辽东和高句丽那边的土地,说不定还能趁机发笔财。”
  做兄弟这么多年,精明商人还是第一次看到三弟如此表情,心中也不禁有些惊讶,不过他也不是容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想了想还是开口反对道:“三弟,你想过没有,在辽东和高句丽那种鬼地方,就算有大片的土地又能如何?那里不但人少,而且气候也差,到时别说雇人种地,估计就算是找到人,每年的收成也是个大问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2/3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