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性衰落(校对)第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42

很多孩子在上初中的年纪就已经看过色情片了。而在非宗教性的公立学校里,性教育大多也在同样的年龄段开始进行,美国的性教育一般用以下两种方式之一进行:禁欲教育或者综合教育。禁欲教育提倡禁止任何婚前的性行为。综合教育也提倡禁欲,但是同时也告知学生们如何避孕,以及性传播疾病的预防。不论是禁欲教育还是综合教育,对于色情内容都只字不提。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的报告,全美青少年几乎全部在18岁之前接受了正式的性教育,但是只有大约三分之二接受了生育控制方法的教育38。令人倍感惊讶的是,虽然有37个州要求学校提供禁欲的相关知识,却只有13个州规定这种指导必须从医学角度而言是正确的,有19个州规定了需要提供避孕措施和避孕套的信息39。
如我们所料,禁欲教育和综合教育都没办法有效达成自己的使命。人们结婚的年龄前所未有地推后了,美国的平均婚龄是男性28岁,女性26岁40。与此同时,88%的青少年承诺禁欲,而全美总体人口的90%都有过婚前性行为41。
显然,所有像美国这样在政治领域具有很强宗教取向的国家,都有全面降低性的地位的压力,他们把性看作是为婚姻所保留的东西,而且在任何有礼貌的公开对话中都应该避而不谈。
《美国对性的战争》(America's
War
on
Sex)一书的作者马蒂·克莱因(Marty
Klein)说,这种限制年轻人接触避孕手段的方法最终会自食其果。那些接受禁欲教育的孩子跟其他孩子对性的接触一样多,只不过他们更少采取保护措施。并且,尽管禁欲教育并不能影响孩子们的性行为本身,这种教育仍然影响了他们对于自己行为的看法。青少年受到的性教育越少,就越不理解性和自己的身体,也就更加不知道珍惜自己,并且更不愿意跟成年人开诚布公地讨论自己对性的感受和体验42。有现象显示,跟没有接受过任何性教育的年轻人相比,接受了综合教育的年轻人的性伴侣数量要少一些。性教育实际上并不能推迟青少年们开始进行性行为的时间,但是当性行为开始的时候,确实可以让他们更多地使用避孕套,更少意外怀孕,并且更少感染性传播疾病43。
在美国,15~24岁年龄组构成了性活跃人口的四分之一,然而他们却占去新感染性传播疾病人数的将近一半44。2012年,15~19岁年龄段的女孩每千人的怀孕人数是29.4名,这个比例高出其他任何一个发达国家45。据估算,2008年人工流产的女性中有84%是未婚的46。尽管青少年怀孕生孩子的整体趋势正在下降,美国的少女妈妈里面有六分之五都是未婚的,而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这一比例只有六分之一47。
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数据,青少年未婚生子每年会造成美国大概30亿美元的公共开支和60亿美元的税务流失48。另外,美国每年15~24岁年龄段人群由于性传播疾病所造成的直接医疗费用估计还有65亿美元49。与此同时,进行禁欲教育所需的全部费用,防止怀孕、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的项目及相关的教育项目,以及计划生育服务所需的全部费用,加在一起也就是区区的8.74亿美元50。如果觉得问题还不够显而易见的话,这些数字本身就显示了让相关的项目更有效果是当务之急。
学生们也希望有更行之有效的性教育项目,然而不幸的是,他们对学校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并无发言权。在几乎没有任何公共资源和父母的一点点支持的情况下,互联网变成了回答问题和满足好奇心的最简便易行的手段。唾手可得的色情片成了性教育的来源,同时也是各种性需求浮现之时的“梦幻天堂”。
屋漏偏逢连夜雨,人格中的时间观念在性决策中助纣为虐,尤其是当今的青少年大都属于享乐主义的现在时间导向。对于大多数成年人而言,及时行乐和未来计划之间还会有个平衡,包括了设定未来长期目标、制订规划和整合过去的经验感受。而这些现时享乐主义者主要寻求的是持续的刺激、新奇和快感,并且竭力避免任何会让人很快厌烦的重复的东西。
在斯坦福大学的沃尔特·米舍尔(Walter
Mischel)很多年前所进行的一个经典研究里,托儿所年龄段的幼儿在游戏获胜之后会被奖励一个棉花糖。实验为参与者提供了两个选择,立刻吃掉这个棉花糖,或者如果他们能够在实验者走出屋子的时间里抵抗住诱惑不吃这个棉花糖,就能在实验者回来之后额外得到另一个棉花糖。孩子们当然都想要两个棉花糖,但是只有一部分孩子能坚持等待。这个简单的测试实际上是对于意志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测试。当多年以后,实验者再次考察参与者们现今的状况时,他们发现当年能等的孩子们和不能等的孩子们之间的生活有令人惊讶的差异:能够延迟享受的孩子们长大后在学业、社交、事业和家庭生活中都要成功许多。米舍尔在2014年将他的这个发现出版成书,即《棉花糖测试》(The
Marshmallow
Test)22。
我们可以对此进行讨论:那些更能够抗拒诱惑的孩子更加偏向于未来时间导向,能够意识到迟一点得到两个棉花糖要比立刻吞掉桌上的一个棉花糖更合算。而那些不能抵抗眼前棉花糖诱惑的孩子生活在一个更狭窄的享乐主义的时区里,他们不仅看不到将来,甚至想都想不到!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就是那些年轻的或者年纪更大的游戏或性成瘾者的主要思维方式。事实上,最近的一些研究认为,网络色情片所提供的奖赏会造成普遍的延迟享受能力的降低。在持续观看了几个星期色情片之后,用户们就会更倾向于选择较小但是来得较快的报偿,而不是选择迟一点获得更大的奖励51。
很多年轻人冲动行事不顾后果,先行后思。他们同时也充满好奇,这是本性使然。无论通过何种途径,年轻人总能学到性知识,各种高科技也挥之不去,这就为家长们出了难题:你是愿意自己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呢,还是把这项任务交给产业链,譬如色情网站或者其他媒体?当你放手不管的时候,它们就会乘虚而入,成为孩子们主要的性教育来源。“不许做”或者“注意安全”算不上是性教育。尽管避孕套比禁欲誓言要牢靠,孩子们仍然需要更多能跟自己谈话的大人,以及当他们有问题或者困惑的时候可以就近获取的资源。父母们最迟要在孩子10~11岁之前开始跟他们讨论这些敏感问题。
提要
以语言为基础的学校教育更适于女生的发展,大量女教师也会不自觉地给女生评分更高。
当性教育敷衍了事不切实际,色情片就会成为学习性知识的首选途径。
10
日益糟糕的环境
没人知道这些化学鸡尾酒会怎么在人体中相互反应,对我们整体的健康水平又有着怎样的影响。
——朱莉·韦克菲尔德(Julie
Wakefield)
今天的年轻人真的比他们的父辈和祖父一辈生育能力差吗?新近的一些研究认为确实如此。在美国,男性的精子数量平均每年都要下降1.5%1。爱丁堡大学的男性生育健康专家理查德·夏普(Richard
Sharpe)从一系列同步化的研究中发现,北欧青年男性中有五分之一的人的精子数量已经降低到了影响生育的水平。为什么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会有这么巨大的变化呢?《华尔街日报》关注了夏普的观察结果,并且将其和另一个来自澳大利亚的研究发现放在一起进行了讨论,该研究发现精子数低跟男性自身吸食大麻、母亲在怀孕期间吸烟、出生时体重较轻,以及儿童时期体重超重都有关系2。某些诸如抽烟喝酒之类的生活方式,或者非法药品的使用(包括合成类固醇和可卡因)、压力、肥胖、长时间处于电脑或者电子屏幕前,都有可能引起这种刚刚被发现的精子数目逐渐下降的现象3。
诚然,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对于我们试图揭开的谜底来说只能算是冰山一角。存在着很多个人根本无法控制的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那些遍布在我们生活环境里的能够对激素产生破坏性改变的化学品,例如内分泌干扰素。
内分泌系统也被叫作激素系统,它在从怀胎十月到死亡时刻的整个人生中管控着所有的生理过程,包括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生殖系统的生长和功能,以及对新陈代谢和血糖水平的调节。它是由各种腺体组成的(主要包括女性的卵巢、男性的睾丸、垂体、甲状腺和肾上腺),激素由各种腺体分泌之后被释放进入血液循环中,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受体对各种激素进行识别并且作出反应。激素的工作机理就像是一个化学信差,跟特定的受体绑定,一旦发生接触这些受体就会读取激素携带的指令。某些内分泌干扰素会模拟自然生成的激素,让身体受骗,过度生产或者减少分泌某种激素(例如生长素、雌激素、雄激素、胰岛素或者甲状腺素),而这就会让身体的激素分泌失衡4。
根据美国环境卫生科学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s,简称NIEHS)提供的信息,起到内分泌干扰素作用的化学物质可以在很多自然或者人造的产品中找到,例如药物、食品、金属罐头盒、塑料饮料瓶、洗涤剂、化妆品、玩具、杀虫剂和阻燃剂,这些化学物质以多溴二苯醚(PBDE)的形式存在。在老旧家具、地毯、汽车座椅和床垫里也有这些成分。这些产品都含有二恶英或者类似成分、多氯联苯、DDT或其他杀虫剂,或者诸如邻苯二甲酸盐和双酚A(BPA)之类的塑化剂。虽然具体计量尚待确定,但它们都会干扰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并且会对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的免疫系统、生殖系统、发育过程和神经系统造成有害效果5。
早在1950年,研究者们就注意到杀虫剂DDT会阻碍公鸡的性发育,导致其被“化学阉割”,以及其他的生殖系统变异,如同《失窃的未来》(Our
Stolen
Future)的作者西奥·科尔伯恩(Theo
Colborn)、黛安娜·度玛诺斯基(Dianne
Dumanoski)和约翰·迈尔斯(John
My-ers)所说。自那以后,北美和欧洲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状况:鸟类、水獭、短吻鳄以及鱼类都出现了显著的激素系统和生殖系统异常症状,原因是暴露于富含多氯联苯(一种用来给电力设备绝缘的化工产品)和其他人造合成物的环境中6。
朱莉·韦克菲尔德在《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描述了在20世纪80年代,亚拉巴马州桑福德大学(Samford
University)的一位鱼类生物学家迈克·豪厄尔(Mike
Howell)所观察到的现象,佛罗里达河中的雌性食蚊鱼(mosquitofish)生长出了本来只有雄鱼才会有的在交配时使用的巨大的臀鳍。在深入研究之后,他发现这些异常的鱼类来自于河流上游的一个造纸厂。在韦克菲尔德发表这篇文章一年之前,豪厄尔和他的团队在下游被另一个造纸厂所污染的水源中采集了样本。他们在这些样本中发现了雄激素,尤其是雄烯二酮(androstenedione),这正是健身者和运动员们经常服用的睾酮和合成类固醇的前体物质。在这个特定的案例中,造纸厂生产的木浆中含有的固醇和水体中的细菌产生了反应,制造出了雄烯二酮,豪厄尔的团队怀疑正是类似的生化过程使得环境中的雄激素含量越来越高。韦克菲尔德更进一步,认为雄激素并不是唯一需要我们关注的东西,抗雄激素(anti-androgens)也需要引起重视,也就是那些会阻止人体内雄激素分泌的化学成分。抗雄激素会导致睾酮分泌机制的崩溃,阻碍其与细胞之间的通信,让它没法启动关键基因,甚至损害与睾酮相关的基因活动。“这让人忧心忡忡,”韦克菲尔德说,“因为睾酮是雄性性器官正常发育的关键因素。”7
最大的未知因素实际上是内分泌干扰素的累积效应。在华盛顿州立大学(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主持一个研究实验室的迈克尔·斯金纳(Michael
Skinner),在他2005年进行的对怀孕老鼠的实验中发现了生物指令如何被转移至下一代。这个实验考察的是将怀孕老鼠暴露于杀真菌剂环境中是否会影响未出生胎儿的性别,尽管斯金纳和他的团队发现这些老鼠的雄性后代中确实存在精子数量低和生育能力下降的现象,但在性别差异方面并没有发现任何影响。
在此之后,一个研究人员阴差阳错地繁殖了这批实验鼠的后代,产生了它们的第四代后裔。斯金纳告诉这个研究人员也可以顺便研究一下这些老鼠。研究的结果让人们大吃一惊。被暴露于杀真菌剂之后所生出的第三代后裔中的雄性跟它们的祖父辈一样都有精子数降低的症状,但是研究者们同时也发现了被暴露于污染环境中的怀孕母鼠本身——也就是这些老鼠的曾祖母,出现了被称作甲基原子团(methyl
groups)的分子模式的改变,这一改变会聚集在胚胎鼠的生殖细胞中的DNA上,而这些生殖细胞最终会成为其出生后的精子或者卵子。就如同“干净毛衣沾上了毛毛”一样,这些甲基分子干扰了DNA的正常功能,并且会传给下一代,使得它们产生各种疾病。斯金纳预测,在未来的医学诊断中,会对甲基化模式进行筛查,因为这意味着前一代曾经暴露于某些化学物质中,并且会导致当前病人的某些不健康症状。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简称EPA)对他的研究进行了批评,认为他的实验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剂量太大,因而对于这些化学物质的风险评估已经失去意义了,但是无论如何,这个研究结果都会让人感到心惊肉跳。毋庸置疑,未来的研究肯定会继续揭开这种基因遗传机制的谜团8。
总而言之,这些很难分解的、有可能造成生物累积的23有毒化学物质已经被投放进了我们的生态环境中,因而需要更多由各个独立研究小组进行的深入考察。可以理解,诸多研究的非确定性结果,再加上慢性和致命疾病比例的逐年增加,让事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譬如现在在全球范围内,睾丸癌的发病率比20世纪60年代翻了一番9,尿道下裂的比例也有所增加,这是一种先天缺陷,其原因是阴茎发育不良和尿道开口的位置异常。
在丹麦,睾丸癌自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整整飙升了三倍10。丹麦研究者尼尔斯·斯卡科贝克(Niels
Skakkebaek)发现,好几种与生育相关的问题不约而同地一起呈现出来了,例如睾丸癌、生殖器异形以及精子数量低下。他和他的团队认为睾丸发育的异常是这些问题的原因,把这种情况称为“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testicular
dysgenesis
syndrome,简称TDS);斯卡科贝克认为睾丸发育过程有可能在子宫里就受到了影响。他说,如果精子细胞发育成为精子的自然过程被内分泌干扰素所抑制的话,就会让一个人在未来成为不育症或者癌症的易感人群11。研究已经发现,怀孕的女性和新生儿对于这些化学物质的影响最为敏感,因为这个阶段恰恰是幼儿器官和神经系统形成的最初始阶段12。
加拿大环境部的科学家迈赫兰·艾莱依(Mehran
Alaee)提出,每2~5年北美地区的多溴二苯醚水平就会翻一番;美国和加拿大女性乳汁中的多溴二苯醚含量比起瑞典女性要高出四十倍,而瑞典政府对于内分泌干扰素的关注度要比美国和加拿大政府高得多13。布鲁斯·兰菲尔(Bruce
Lanphear)和西蒙菲莎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的研究者们共同发现,如果母亲在怀孕早期暴露于高水平的多溴二苯醚中,其婴儿就会出现智商下降的状况,非常类似于暴露于铅污染的环境中所产生的症状14。
现在在全美普遍流行的肥胖现象更使得情况雪上加霜,一个人身体内的脂肪越多,体内集聚化学成分的可能性就越高。韦克菲尔德提出,这些化学混合物大部分并非由身体内部分泌,而是在身体的脂肪组织内部逐渐集聚的。然而,真正的问题在脂肪分解的时候才会浮出水面,因为随着脂肪分解,这些有害成分就会被释放到血液循环中。她说:“没人知道这些化学鸡尾酒会怎么在人体中相互反应,对我们整体的健康水平又有着怎样的影响。”15这应该为两方人士都敲响了警钟:有购买力的消费者和有责任保护公民健康的卫生当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4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