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性衰落(校对)第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42


换句话说,贫困家庭临时救助计划当前的结构实际上鼓励了与除孩子生身之父之外的其他人同居,阻碍了家庭的建立,甚至是鼓励了家庭的破裂。
在西方其他国家里这样的事情同样在发生着。举例而言,英国的单亲家庭数量比大部分欧洲国家都要多(只有爱沙尼亚、爱尔兰和拉脱维亚超过了英国)67。按照平均水平而言,英国单亲家庭领取的政府福利的数量是双亲俱全的家庭的两倍还多68,而陷入贫困的可能性也要高出两倍半69。据社会公正中心(Centre
for
Social
Justice)估计,“家庭破碎”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比整个美国的国防预算还要高70。在美国,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们也更有可能在贫困之中长大,并且跟双亲俱全的孩子们相比向社会上层发展的可能性更小71。
本质上来说,当前的福利体系并不能帮助人们脱离贫困,反而会让他们的穷苦一代又一代地循环下去72。最重要的是,政策改革的努力并没有触及儿童们生于贫困这个现象。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家庭破裂过程的孩子们坚持上学或者完成中等教育的可能性更低,而教育程度低的人更有可能依赖社会救济过活、更难以找到或者保住自己的工作,顺理成章地也就更有可能负债累累或者身陷囹圄,并且持续地贫困下去。
拔苗助长,望子成龙
跟这些不见踪影的父母截然相反的一种情况,就是那些望子成龙、拔苗助长的父母——这些家长对子女的成长环境控制得事无巨细,不肯给孩子们自力更生、磨砺性格的机会,也不肯锻炼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纽约的一位临床心理学家洛丽·戈特利布(Lori
Gottlieb)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上写了一篇关于父母在其子女的幸福感中所扮演角色的文章。她怀疑在童年时期过度保护不让儿童体验任何不快乐,实际上剥夺了他们长大之后本应得到的快乐。而望子成龙式家长的出现似乎印证了这种看法,他们把自己的孩子们用各种学习环境团团包围,为的是让他们事事无碍一心向学。佛蒙特大学(University
of
Vermont)甚至雇用了“父母驱逐保镖”(parent
bouncer)来专门负责让家长们跟自己的孩子保持健康的距离73。
尽管他们的初衷肯定都是好的,望子成龙式父母的监管方法实际上不仅仅伤害了孩子们的独立性,而且还妨碍了他们自己展翅高飞的进程。通过把目的和意义强加给子女,孩子们自己探索人生意义和目的感的机会也就被剥夺了。这种问题的一种极端的表现就是在中国出现的“陪读妈妈”的形式。全家把孩子视为珍宝,尤其如果是儿子的话,妈妈们负责一路陪伴孩子直到大学,孩子们则担负着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重任。她们会在学校附近租房子居住,并且一刻不停地严格监督任何跟自己孩子有来往的小朋友们。有些时候,如果妈妈没法在学校附近居住而爸爸又常年公务繁忙的话,就会由“陪读奶奶”来代理这个职责。
失败和挫折从来都是人生之中不可避免并且常常被低估的部分,但是有很多父母却从来不让孩子知道,人生中大部分事情都可能有失败的时候,这是司空见惯而且合情合理的。从未经历过失败的生活,也就是从未面对过风险和挑战的生活,也就是自保有余而不求进取的生活。如此过活将来必然要付出代价。在我们的访谈中,一位大学男生提出了如下的忠告:
让男人们在年轻的时候经历失败,这样等他们成年之后再面临失败时,就不会觉得天昏地暗走投无路了。我认为自己的父母所犯的错误之一,就是他们每次都会出手把我从失败的边缘“挽救”回来。我在上大学之后最大的问题就是自己从来没学会如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我也看到身边其他很多男生面对同样的错误屡教不改,没有能力从中学到任何教训。
望子成龙式父母的另一个感觉,就是他们坚信自己居住的社区环境不再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因而不让自己的孩子随意参与体育活动,而只能参加家长们精心安排严格监督的运动,这实际上间接地通过作弊让孩子们丧失了锻炼组织能力和社交技巧以及自己解决各种冲突的机会。花时间去不断提升自己的生理、心理和精神的幸福感是人类的天性,但是现在的孩子们却没学到这些。从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得来的基于恐惧的“安全第一”心态已经非常有效地让这些孩子对户外活动兴趣平平甚至是敬而远之了。现在到国家森林公园或者荒郊野外去远足的人里最少的就是十几岁的年轻人,近些年他们的比例已经下降到了访客总数的3%74。再次强调,我们仍然深信每个人的自然天性都是需要不断增强的,而方法就是通过经常身临其境地与大自然相接触,对外在环境产生切身感受和体验。无论是身处丛林之中还是沙漠荒野,或者是青山环抱、海阔天空,这些都会让人心生敬畏,并且感受到生机勃勃的鲜活生命。同时这也会让你的头脑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更加聪明75。
同性恋父母
对子女抚养有同等义务和责任的离婚父母确实没有一直保持原有婚姻状态的父母们有效率,但是同性恋父母的有效性仍然没有被充分地研究,因而尚且不得而知。孩子们是否需要有一对婚姻中的父母才能发展良好前途无量,抑或从出生开始就与两个同性别并且有类似于婚姻的亲密关系的父母一起生活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现在在美国和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里,同性恋婚姻已经合法了,但是仍然有很多同性恋伴侣本可以选择结婚却并不这么做。这也就意味着有的孩子会生活在同性恋婚姻的家庭中,而另外一些孩子的同性恋父母只是同居一隅,但有着类似的家庭风格和模式。
这些本就寥寥的关于同性恋伴侣作为父母的有效性的调研尚未被充分研究分析过,并且现在收集的各种数据之间也有矛盾的地方。一个备受诟病的研究发现,如果某些儿童的同性恋父母是在儿童的童年晚期才开始有同性恋爱关系的,那么与跟原始血亲父母生活在婚姻家庭里的儿童相比较,这些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有可能吸食大麻和烟草、作奸犯科,更可能因为焦虑或者抑郁而接受心理咨询或者治疗,以及花更多时间看电视76。与之相反,其他也有着各自瑕疵的研究却认为同性恋家庭和异性血亲婚姻家庭中的孩子们在快乐程度77、健康程度78以及性和社交的发展程度上面都难分轩轾(尽管他们更有可能被欺负79)。美国心理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宣称,目前没有科学研究支持同性恋仅仅因为性取向就不适合做父母的说法80。
随着适合作为结婚对象的适龄男性渐渐成为稀缺商品,我们认为会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选择非常规的或者双性恋的同居生活,这一点可以从我们所见到的“非一夫一妻制运动”(non-monogamy
movement)中获得证实81。在贯穿整个历史的过程中,每次当女性的数量过剩的时候,婚姻和家庭被赋予的价值就会下降,继而就是婚外性关系的增加,并且更多地被公开谈论和被社会规范所接受82。
家庭关系的变化日新月异,但是这种飞速变革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尚未充分显现出来。而另一方面,教育体系的发展却是笨拙迟缓,被令人心痛地远远抛在了后面,这就是我们下面将要讨论的。
提要
拥有一个温暖的童年至关重要,丰盈关系的缺失会对我们长大以后关爱他人的能力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
如果父母不肯给孩子自力更生、磨砺性格、锻炼能力的机会,将会伤害到孩子的独立性。
男孩需要在身边和媒体上看到更多积极的男性形象,获得身为男性的自我认同,踏上自己的英雄之旅。
09
失败的学校教育
儿童们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强烈地取决于他们所受教育的质量。经合组织成员国中教育体系表现最好的,是那些同时做到了高质量和平等两方面的国家。在这样的教育系统中,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学到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基于自己的社会经济背景选择专业。对教育公平进行大力投资的收益超过了个人和社会的开销,如果这种投资是在早期进行的话尤其如此。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公平与质量》(Equity
and
Quality
in
Education)1
年轻人可能在学校里折戟沉沙。但是同时,学校体系也在他们面前铩羽而归。美国平均在每个学生身上花的钱要比大多数发达国家多得多2,但是投资收益却非常之低。现在众多的学校获取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资助的额度都跟考试成绩挂钩,于是老师们教学的目标都锁定在考试成绩上,而不是刺激学生们的好奇心或批判式思维,也不是为了让他们学习做人的一般道理或者价值观。不仅是穷极无聊的学生们会慢慢变傻,经年持久的针对事实记忆的训练可能会让教师自己的智力水平也开始下降。
“几十年来教师的素质越来越差,但是人们都对这个话题避而不谈。我们需要寻找一个更强有力的方法来吸引那些最有前途的候选者们加入教师的队伍。”在2000年的时候纽约市公立学校的总理事哈罗德·利维(Harold
O.Levy)曾经这样说3。的确还有很多非常出色的老师在辛勤耕耘,但是就总体状况而言,当今的教师们和他们的前辈相比较而言智力水平更低,他们的SAT成绩位居最低的三分之一4。
诚然,智商并非是否能做一名优秀教师的唯一预测因素,但是一个老师是强还是弱所造成的差异却是持续终生的。九岁的时候身边有个好老师的孩子们在十几岁就成为未成年父母的可能性更小,更有可能升入大学学习,并且平均在一生中多挣五万美元5。如果把这个研究中的研究对象换成其他年龄段的儿童,结果估计也会相差无几。
然而,因为成为一名专职老师的可见收益实在是寥寥无几(工资待遇差、社会地位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教育工作者渐渐失去了动力,不再殚精竭虑地试图让他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兴味盎然,或者让教学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继而很多孩子也就在死记硬背、博取老师的认可和满足学校的成绩要求之中渐渐变得麻木不仁。与多数人对于教育的信念背道而驰,有太多的教学中缺乏问题聚焦或者解决方案的内容,跟现实世界的挑战也毫无干系。
学校体系的其他问题在哪里呢?太多无聊至极的作业,太多为工作精疲力竭或者根本就不在身边的父母,他们对孩子们的学业进展和遇到的问题毫不关心,只知道看成绩单。有太多的学校已经把体育课和自由活动时间排除在外,也就是说,学生们不再有时间和场所来发挥自己那些被压抑的精力,在休息的时候交朋友,或者开发自己的想象力了。财力上的约束让科学课没有了实验,一切能够激发创造力的课程也都被放弃,甚至把校外参观也限制在了诸如自然历史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并且,因为孩子们在课堂上受到的挑战越来越少了,他们也就更禁不住诱惑要从网上冲浪上面找乐子了,而这些事情又把孩子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吞噬殆尽。
过去孩子们曾有过的学校自由活动时间已经消失得一点儿不剩了。三十年前,小学里每天会有两次休息时间。现在很多美国学校每天只有一次休息,而大概有四万所学校完全取消了自由活动时间。少数那些仍然能走出教室的幸运儿却经常被告诫要放慢速度,最好是走路而非奔跑。他们也没机会了解自己的能力极限在哪里,没机会在无人监督的环境中尽情玩耍,甚至连“无人监督”的错觉也成了奢望。于是,小男孩们那些无穷无尽的精力无处释放,只能释放在教室里,在课堂上。
课间休息到底有什么好处呢?它使得孩子们在上课的时候更能够集中注意力6。研究显示,坚持不懈的有氧运动对于男孩和女孩们的记忆力、运动能力以及学业成绩都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7。年长的学校管理人员告诉我们,课间休息的自由活动对很多孩子的社交圈拓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那是交朋友的时间,各种小群体也在那段时间里找机会互动。
四处闲逛或者白日做梦的时间甚至在幼儿园里就被斩草除根了,现在幼儿园里教授的是过去出现在小学一年级课堂上的东西。因为男孩的大脑发育过程和女孩的有所不同,他们没有能力接受现在幼儿园里要求的高强度阅读训练。一般来说,跟女孩相比较,学龄阶段的男孩在身体方面更加活跃,但是人际方面和语言方面的成熟要稍晚一些。由于男孩比女孩更加活泼好动,他们很难一动不动地坐着待上很久8。一个五岁男孩的语言能力大概与一个三岁半的女孩不相上下。而试图让他在这个年龄开始学习阅读,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是不合理的9。
不仅如此,小学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有五分之四是以语言为基础的10。如果一个男孩被迫学习超过自己大脑发育进度的内容,他就被无意中训练出了对这个任务的厌恶,而这些早期的消极体验会让他对学校和学习产生出普遍的反抗和怨恨。根据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说自己不喜欢学校的男孩数量从1980年到现在增加了71%11。这种厌恶态度跟糟糕的学业成绩互为因果,恶性循环。这也就意味着学校必须照顾孩子们千差万别的学习风格,以及参差不齐的知识吸收能力,还有就是年龄和不同科目造成的巨大性别差异。男孩们倾向于在动手体验的学习过程中学到最多东西,而学校却不能提供足够的上手操作机会。雪上加霜的是,学校环境更加青睐日记或者第一人称叙事这些女孩更偏爱的写作风格,而不是男孩更喜欢的探险或者科幻这类主题12。
教育采用的单一模式无法适应所有的孩子,并且可能最终对男孩的“不适配”要超过女孩。新的证据揭示了一种老师们对于男生的偏见:当测验被匿名评分的时候,得分的性别差异缩小了三分之一13。就本质而言,这是女性教师对于男生的偏见,因为98%的幼儿园老师,绝大多数的小学老师、特殊教育老师以及初中教师,都是女性14。
当老师与自己性别相同的时候,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会表现得更好。但是在科学、社会学和英语这些科目中,女性教师把女孩们的标准测验成绩平均提升了4%,同时也把男孩们的成绩降低了大致这么多,这就造成了8%的性别差异15。考虑到男孩们很可能在几乎所有科目中年复一年地跟着女老师学习,请想象一下这种混合效应的后果会是怎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4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