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如讲杜诗(校对)第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3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次的重点是《兵车行》和《丽人行》,两篇都是拟乐府。乐府诗发展到唐代,除了用乐府古题写诗外,还产生了拟乐府,到白居易就成了新乐府。拟乐府和新乐府的特点是不能唱。过去的乐府诗是能唱的,唐代即使用乐府古题,也不入乐了。歌行的行,这个字可念行(xíng),也可念行(háng)。通过拟乐府就出现了大量的七言古诗。七言古诗虽然名义上叫古诗,实际是唐代一个新的创作。六朝作家鲍照有七言诗,庾信的一些赋,也是七言句。到唐代大量七言诗出现,是创新,是新体。以前讲唐诗的人,提出这是唐人新开辟的一个战场。七言诗大行之后,还有一个情况,就是七言诗中有杂言,比如有五言的句子,这也是乐府体的特点。这是从北朝开始的。《木兰诗》,我认为是北朝的作品,古人今人很多都认为是唐人的作品,名词、句法是唐人的。我不同意,恰好相反,是先有《木兰诗》这样五、七言错杂的做法,唐代才有杂言加入七言。后来诗歌分体有一种情况不科学,一首诗无一句为七言却算七言古诗。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没有一句七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但被算成七言诗。甚至有人说此诗不押韵,其实“者”读zhǎ,下,读上声xiǎ。它实际上是杂言,句式可以参差。
歌行体到盛唐很普遍,不但李、杜有大量歌行体,高适、岑参都有,很有活力。《兵车行》就是一个实际的拟乐府的例子。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诗至此算一个段落,是客观描写。杜甫用现成语,“辚辚”、“萧萧”都是出于《诗经》。诗经为四言,杜甫省掉一字,变成两个三言,如果是四言,就是“车声辚辚”、“马鸣萧萧”。这个地方省一个字,节奏就加快了,不是一匹马、一辆车,而有乱哄哄、乱糟糟、热闹极了的意思。“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读起来像快板。场面变了,气氛也变了。这里岔开一句,《后出塞》“马鸣风萧萧”,李白“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三个“萧萧”意境、训诂上有什么不同?李白诗充满了感情,“班马”始见于《左传》,班,别也。夜间行军,马互相之间不得见,靠马鸣以使马群不会走散。李白此诗好在“班马鸣”,两人依依惜别,连马也彼此舍不得分别,萧萧而鸣。《后出塞》之“马鸣风萧萧”,是风“萧萧”。马一鸣,风与树都受影响。《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在风萧萧的环境里,马也叫,就有悲壮、苍凉的气氛。同是唐诗,同用“萧萧”,很不一样。
《兵车行》政治性很强,就是反战。这样类型的诗,杜甫写了只一首,就不写了。类似的题材还有,但写法不同,《前出塞》、《后出塞》,与“三吏”、“三别”有关系。《丽人行》辞藻华丽,有宫体意味,但也就这一首。以后再写,就是“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佳人》)。《饮中八仙歌》也是只此一首。福楼拜说,第一个把女性比成花的是天才,第二个就是蠢材。杜甫利用创新的手法,写过一首作品,往往就不再写了。
这首诗的特殊之处在于,杜甫自己没有站出来说话,通过“兵”和诗人对话,发牢骚,更亲切,比诗人替被征的兵抱不平,表现力更强。“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以不敢发牢骚来写牢骚。前、后出塞也是通过那个兵来直接说,这比作者自己说更亲切,更逼真。从军者全是脱离了土地被征到军队里,到远地打仗的农民,一般都是有去无还。这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杜甫有很强的预见性。诗中涉及内地的广大农村。诗中与杜甫对话的人,是被征兵的人。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就是“三别”中的《无家别》、《垂老别》。“点行频”,是说不只一次。“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被征发的人,其中年纪小的只有十五岁,这两句是错综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之人,是“去时里正与裹头”;“便至四十西营田”之人,是“归来头白还戍边”。“武皇”开边两句,很沉痛,“开边”是开拓自己的疆土,侵略别人。杜甫是反侵略的,是反战的。
士兵都是农民,所以涉及生产问题。“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土地荒芜,妇女没有耕种经验,所以地荒了。“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秦兵战斗力很强,但受到的待遇是鸡狗不如。土地荒芜,粮草跟不上,就影响前方的战争。诸葛亮所以六出祁山不成功,就是因为后方补给跟不上。
有的注解认为此诗是指公元751年征伐云南,我认为此诗不要局限在某一次战争、战役。县官,指政府。大到天子可以称县官,小到地方官也称县官。打仗要粮食接济,所以“急索租”。但没有收成,上哪里收粮食呢?接下来,借征夫之口,说出一个悖于当时常情的话“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俞平老在课上讲,为什么前面用“君不闻”,而这里用“君不见”?“千村万落生荆杞”应该是眼见,而“天阴雨湿声啾啾”应该是听闻所得。仇注里有前人的各种解释。我们归纳今古人意见,“千村万落生荆杞”不只长安附近,范围很广,一个农民无法全部目睹,只凭消息听说;“君不见”则是战士表示自己亲眼得见,不要以为是我夸大的话。不光一次战争,一代战争的战骨,而是从古以来的战骨。杜甫的反战不限于某一次战争,有广泛的普遍意义。引发他的是这一次亲眼所见的征兵,但内容有普遍性。读诗不能只了解表面,要了解深一层的意思。
前出塞九首
(天宝年间,长安)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里馀,领我赴三军。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径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馀,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后出塞五首(天宝十四载,长安)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千金装马鞭,百金装刀头。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军。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
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
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将骄益愁思,身贵不足论。跃马二十年,恐孤明主恩。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
《前出塞》是安史之乱前的诗,《后出塞》则已经面临安史之乱;《前出塞》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士兵,《后出塞》的主人公则是一个有身份、有地位、家里有背景的人,出门时信心很足,是个武官,说是从军,其实是去当官。故《后出塞》第一首,“含笑看吴钩”,是期望出去身份提高,对前途充满希望,口气也不一样。
《前出塞》第一首写了一个不情愿、被迫的士兵。“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公家限期报到,耽误了期限就犯罪了。“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这样的开边之战,为什么要打呢?“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是被动的,想亡命都不行。后面四句,当兵的思想未必有这么深刻,是作者借这个被征者说的。
第二首,“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年轻的孩子出门,没有阅历和经验,受人欺负。出门日子长了,有经验和阅历了,别人不敢欺负了。“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是说自己还是想家。打仗死的几率比生的几率大多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完了。因此,豁出去了,“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有人讲,此四句写这个战士多么勇敢,实则不是勇敢,而是豁出去了。不抓缰绳,马上拔旗。明知必死,所以是豁出去了。
第三首,一边磨刀,一边想家,不知不觉中把手割破了,伤了手也不愿意哭。他不是因为伤手而哭,而是想念家人而哭,写心思既细腻又深刻。“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将来打了胜仗,那些将军才会名标麒麟,而我们这些士兵,活该速朽,谁拿我们当人呢?
第四首我有一个讲法,有点与众不同,说出来和大家商量。“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征兵时,有带队的;远戍,戍守边疆,“亦有身”的“身”不是身体的“身”,是身份证的“身”,唐代当官的都有“身”,颜真卿有《自书告身帖》。士兵有花名册,身上要有身份的证明、证件,死了也可以验明正身。讲成身体的“身”,意思是有命一条,这不妥当。我这样讲有一点离经叛道。我会拼命杀敌,不用呵斥我。“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杜甫没有现实生活,写不出来,他真能表现。家里很穷,生活不好,我请父母多原谅,此去死活难定。要是能回家“同苦辛”,还是幸福,你们不要再想着我。我不能和你们一起受罪,这比说和家人一起享福要沉痛得多。
第五首,“迢迢万里馀,领我赴三军。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上层军官并无性命之忧,普通士兵生活困苦,有生命危险。对面的敌人来得很多,不是“数百人”,而是“数百群”。我不过是一个底层的人,普通一卒,什么时候能树功勋呢?
这五首已经够沉痛,第六首,作者直接站出来发表议论,打仗武器要厉害,“射人先射马”这是战术,“擒贼先擒王”意思是谁发动了战争,谁就是真正的罪魁祸首。“杀人亦有限”,指杀人应该有一个限度,不能无限杀人。“立国亦有疆”,不能侵占别人的土地。如果能把侵略制止了,又岂在多杀伤?开疆拓土,从汉武帝、唐明皇,到康、雍、乾都有这个问题。这是典型的人道主义。
第七、八、九首近于绝望。到前线,有许多自然条件的限制,“层冰”是很厚的冰。月亮不是故乡的月亮,何时能筑城撤兵呢?刮西北风时,云向南飘,感叹浮云还能向南回到故乡,自己连浮云还不如。最后写了打胜仗,“单于寇我垒”,敌人打退了,贼首也被俘虏。这是好事儿,但我是行列中一个小兵,只有主帅立功,打胜仗没我们什么事儿。十几年过去了,没功劳还有苦劳,可是有的人争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我虽然也想表白,但羞于跟争功者为伍,算了吧!“中原有斗争”,内部还没有平定,何况边疆,大丈夫志在四方,倒霉就倒霉吧。牢骚话讲得大方。是说我既升不了官,也发不了财。
全诗写一个普通的士兵,从出征到打胜仗,到最后不争功,一辈子倒霉。这九首写得够深刻,中心思想就是“挽弓当挽强”一首,生命不能当儿戏,但主帅却拿士兵的生命当儿戏。
《后出塞》这组诗一开头就不一样,信心十足,要出去干一番事业。
“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部队要出发,不能停留。“千金装马鞭,百金装刀头。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亲人相送景象,光荣出征,亲戚朋友欢送。“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摆宴席相送,年辈高的人坐在上座。同龄之人,以刨刀吴钩相赠,很是得意。
第二首心情有些悲凉。霍去病固然是勇将,但他所以能统兵,可是靠了裙带关系。
第三首,古人重守边,不许敌人侵犯。今人重高勋,是要靠打别人,开疆拓土。这里对“英主”是有微词的,猜不透那个英主是如何想的。他是为了占领别人的土地,杀敌立功,出人头地。大唐天下稳固,四夷已经是孤军。千军万马围攻一个部落,何苦呢?当官的每天都有战果,“誓开玄冥北”,一定要把荒无人烟之地占领来,为统治者增光。这就是“开边意未已”的意思。
第四首,打了胜仗,捷报一个个传到都城。实际上边疆已经都平静了。“渔阳豪侠地”两句,军队奏乐,表示庆功。队伍要坐船往辽东去。队伍越远,粮食也运得越远。主将还有赏赐,“舆台”是运东西的兵。绸缎把这些士兵都照亮了。主将的气焰更厉害。“边人不敢议”,老百姓不敢言。都说白居易的新乐府“卒章显志”,其实这句杜诗就是“卒章显志”。安、史就是当时的主将,后来造反了。
最后一首,“我本良家子”,多少次战役我都参加了。主将喜怒不可测,我就是身份提高了也不值一提,算不了什么。当了不少年兵,本身也是带兵的。“辜负”古人写作“孤负”。我惟恐辜负皇帝的恩宠,但现在无法在军队中待下去,所以中夜逃走。回到家乡,“故里但空村”,家中已经没有人了。二十年后归来,自己穷老无儿孙。这组诗从一个军官,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的角度来写,最后穷老无儿孙,这就是《无家别》、《垂老别》。
前后出塞联系起来看,主题很鲜明,是组诗,与《兵车行》一首诗,艺术上各有千秋。总的思想是不要去侵略别人。
丽人行
(天宝十二载,长安)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管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瞋。
杜甫从来不写漂亮词句,此诗却写了华丽、雍容华贵的场面。我最近备课,发现这首诗有一个鲜明特点,实际上诗中的漂亮妇女全是陪衬,主要人物不是这些女性。
诗中的女性浓妆艳抹,很神气,“肌理细腻骨肉匀”一句就是宫体诗,写外表,连皮肤、身段都漂亮。“绣罗衣裳照暮春”,衣服也是贵族的衣裳,孔雀密密地绣在一起。头上的装饰,一直垂到两侧。衱,这是指束腰,掐出线条紧身之处(或注为裾)。非常匀称,正面看穿得漂亮,背面看线条也美丽。云幕,是指贵族出外野餐用的帐篷。杜诗《江亭送眉州》有“柳影含云幕”。云幕中都是皇亲国戚。
野餐的食物都是稀见之物。用翡翠的锅烹调,拿水晶盘盛食物,可拿着精美的筷子却无处下箸。厨师的刀工好极了,鱼肉做得细致极了,但没有用。这些贵妇人要吃皇宫里送出来的食物。“黄门飞鞚不动尘”,鞚指控制马的缰绳,“飞鞚”是松开缰绳让马快跑。古代没有柏油马路,路上是有尘土的,但马快到了不动尘。杜牧那里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里就是“风入四蹄轻”(《房兵曹胡马》)。曹植《洛神赋》有“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洛神在水上走,水上何来尘,但她带起的小水花,好像生尘一般。无尘之处生尘,有尘却叫“不动尘”。
有要人出场,前面有军队,吹着悠扬的乐曲,“哀”不是哀痛,而是优美悠扬之义。有帮闲之人,“宾从杂遝实要津”,随从的人把主要的路都填满了。杨国忠出场,“逡巡”,一作很快,一作不快不慢。这里应该是不快不慢的意思。下马进帐篷,下面是宫体,用隐语说荒淫无耻之事。胡太后有男宠杨白花,杨跑到南朝去,胡太后作诗想念他。白萍,大浮萍,就是说一些漂亮小伙子去拥抱漂亮的妇女,还有为苟且之事传书递信之人。《唐诗三百首》陈婉俊的注太穿凿。说到底,《丽人行》的主角居然是杨国忠!《金瓶梅》写那么多恶劣的女性,为反衬淫棍西门庆;《红楼梦》写那么多美丽多情的女性,是为了反衬贾宝玉。请注意,不要被杜甫大量的描写所掩盖其真实的主题,诗的主角实即杨国忠。说他气焰如何煊赫,如何炙手可热。杨国忠是武则天男宠张易之之子,不是弘农杨氏,所以和杨氏姐妹不伦,这是史书上的记载。
第四讲
忧端齐终南
澒洞不可掇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天宝十四载,长安到奉先)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非无江海志,萧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沉饮聊自适,放歌破愁绝。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霜严衣带断,指直不能结。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有神仙,烟雾蒙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水从西下,极目高崒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行李相攀援,川广不可越。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今天讲《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古人评价杜诗“沉郁顿挫”,这一首最有代表性,《北征》还不及它。
“沉郁”偏重指思想内涵。“沉”者,深也,“郁”是凝聚的意思。杜诗有思想性,不仅有深度,而且有力度,说服力强,内在蕴涵意义深厚,不是表面上的东西。“顿挫”应该指语法、句法,或写作上的层次。这是说写作技巧、艺术方面的问题。“顿挫”是一层意思深似一层,有转折。“顿挫”如何才是好呢?打个比方,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有个弟子叫王吟秋,上世纪80年代他演出,送票让我去看,演罢第二天一大早到我家来,问我有什么意见。我提了一条,程腔是有顿挫,有起伏,但无棱角。如果顿挫出现了棱角,说明演唱底气不足,或者说是不善于运用换气,顿挫的地方全让人听出来了。写诗、写文章,也是这样,希望有转折,一层深似一层,这样的顿挫引人入胜,但不要让人看出有斧凿的痕迹,不要让人觉得你拐直弯儿。如果一个九十度又接一个九十度,这就有点造作,功底不足,文章接头的地方尤其不要让人看出来有棱角。杜诗的顿挫,“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这一个“转”,就是顿挫。我本是布衣,照理应该本分安贫,但活得越大,反倒越不世故,越发拙了。“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契,殷商祖先;稷,周之祖先。尧舜时期,他们都是大臣。“一何愚”、“意转拙”都是顿挫,但读起来很自然,一层深似一层,让人感到作者境界很高,考虑问题很深。这样的顿挫才有效果。不用顿挫,显不出思想的沉郁;没有沉郁的思想,人为地搞顿挫,那是做作。有人写文章光讲究技巧,但这样就让人只看见棱角,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并不可贵。“沉郁”指内容,“顿挫”指表现,但两者是很有关系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沉郁顿挫”,我联想到宋词,今天就用宋词来说明“沉郁顿挫”,特别是“顿挫”。现在一般说词有两种风格:豪放和婉约。豪放派作家缺少顿挫,东坡词好,但“大江东去”这首词是一气呵成。前人把苏、辛比李、杜,苏轼接近李白,辛弃疾接近杜甫。
王国维认为词中只有周邦彦够得上杜甫,我问俞平伯先生这如何理解,先生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念多了你就知道了。今天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沉郁顿挫。首先,豪放和婉约是什么意思?有人说,爱国便是豪放,爱情便是婉约,我不同意。李后主,我不同意他是婉约派,李中主倒是婉约派。中主的词很曲折,蕴涵很多内容。李后主“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说得很直;还有李清照,他们其实都是白描,易安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描写自己早上起来心里空荡荡,思想情感没有着落,寻寻觅觅,到处冷冷清清。要我说这是“豪放”,一点也不婉约,整首词都是直白地抒写自己的感情。后主早年写香艳的词,也不婉约,比如“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大白话都说出来了;“人生愁恨何能免,消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也不婉约,很直接。“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稍微有一点曲折,这都不是典型的婉约。真正的婉约到南宋有了,姜夔、吴文英说话吞吞吐吐,让你猜不透他其中的意思,但他们在抒发忧患意识的时候,也婉约不起来,姜夔“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慢》),这婉约吗?
我曾经谈阳刚、阴柔之美。有人说阴柔不好,要阳刚,我写文章举过一个例子,这也可以说明婉约和豪放的关系,鲁迅的名诗“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头两句很含蓄,中间四句除了“梦里依稀慈母泪”之外,其他三句都很豪放,最后两句是地道的婉约。一首诗既有豪放,也有婉约;既有阳刚,也有阴柔。鲁迅的诗没有后两句,诗的味道就差多了。中国的诗不能像小孩分好人、坏人一样,把豪放、婉约分得那么清楚。
再看辛弃疾《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春天本是百花齐放,但花能经受几番风雨呢?在风雨过程中,春天就过去了,下面“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这便是顿挫。我认为辛弃疾的词,要选冠军,就是这首词。“更能消几番风雨”,再美丽,再丰富多彩,也经不住多少风吹雨打。风雨过去,春天也过去了。接下来他不顺着往下说,而说“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上面这四句词,便是四个转折,但辛词接得很自然,有顿挫,没有棱角。“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劝春天不要走,等到天涯都是芳草,那就是夏天了,春天就一去不复返了。但春天并不理会人们惜春的心情,“怨春不语”,花都谢了,留下的都是负面的形象和感受,就剩下“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蛛网是陷阱,杨花比小人,这是比兴。美好的东西好景不长,消失了,留下的全是令人厌恶的东西。画檐本是漂亮的,但这里很冷落,都是蛛网。用比兴的手法,比人类社会,好的不长久,讨厌的事却在眼前。这里向下片过渡。
下片人事的描写和上面是衔接的。“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就是有人替陈皇后说话,武帝也不动心。下面写得太好了——“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不要高兴得太早,杨玉环、赵飞燕当年很得宠,但是哪一个又有好结果呢?辛弃疾学老杜的沉郁,用在词上了。这几句就很沉郁,用曲折的写法,写出小人得志,其结果又当如何呢?作者话说得很冲,里边蕴涵着很多作者本人的人生经验、人生的痛苦。淮南王刘安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杜诗、辛词就是“怨悱而不乱”。这里也有沉郁的成分,他的思想不停留在表面,“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李商隐有诗“轻命倚危栏”,此处“休去倚危栏”用李商隐典。“倚危栏”是危险的,“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国家好景不长了,局面维持不了多久了。
宋太宗看了李后主的词,非要了他的命不可。宋神宗读了苏轼的词——“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苏轼终是爱君”。神宗为什么这么说呢?他读苏词,意思是自己这个皇帝若总是高高在上,便容易偏听孤立,人间的事了解不多,容易受蒙蔽。所以神宗觉得苏轼还是关心他的。所谓“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宋孝宗也懂诗,他看了辛弃疾的词——“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不高兴了(《鹤林玉露》“寿皇不悦”)。从这首词可以说,辛弃疾是词中老杜。正是这首词决定了辛弃疾在南宋一辈子坎坷。他对朝廷不满,抱悲观的态度,不可能不坎坷。
顺带讲一讲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这首词,词中也有美人的点缀,这和李白的诗中出现美人、美酒一样。我认为俞文豹《吹剑录》所记有道理,苏轼此词要关西大汉来唱,柳永的“杨柳岸”要小姑娘来唱。“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极端婉约的典型,所谓婉约就是没有正面地点出来,这几句就很含蓄。
我讲苏轼此词,最不喜欢的讲法就是“活见鬼”,“故国神游”明明是东坡自己游赤壁。东坡未必不知道黄州赤壁不是赤壁之战的旧地,所以说“人道是”。他不过是借传说发挥自己的思想。“故国神游”,不是周瑜、孙权、诸葛亮等人神游故国。北大一位教授说自己能把诗词歌赋都翻译成英文,他说自己发现故国神游,不光有周瑜、孙权、诸葛亮,还有小乔。我最反对这样“活见鬼”的讲法。
周邦彦何以是词中杜甫,就举他最好的小令——《浣溪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