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9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75/1806


[92]《李雅各英译七经·春秋左传》,第355页。
[93]关于倭仁和徐桐的思想背景,见张灏《倭仁的排外作用》,载《中国论文集》第14期(1960年),第1—29页。
[94]《清代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7,第25页。翁同龢:《翁同龢日记排印本》卷1,第48、56页。
[95]《清代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39,第1—12、26页。
[96]郭廷以:《郭嵩焘先生年谱》第2册,第889页。关于这个官僚团体的总的看法,见郝延平:《清流党(1875—1884)研究》,载《中国论文集》第16期(1962年),第40—65页。
[97]张之洞致张佩纶的一封信,见邵循正等编《中法战争》第4册,第518—519页。关于张之洞对伊犁危机的观点,见李宗侗、刘凤翰《李鸿藻先生年谱》卷1,第252页;李国祁:《张之洞的外交政策》,第43页。
[98]王炳燮:《毋自欺室文集》卷6,第29—30、41页。
[99]吕实强:《丁日昌与自强运动》,第357页。李恩涵:《曾纪泽的外交》,第75—76页。
[100]瓦迪梅·伊利西夫:《中国,一个遥远的帝国,一个无远弗届的帝国》,载《提奥奇尼斯》杂志,第42期(1963年夏),第60—64页。
[101]《李雅各英译七经·论语》,第282页。
[102]吕实强:《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第15页。
[103]王炳燮:《毋自欺室文集》卷6,第40页。《中国人的世界秩序观》,第295页。
[104]李慈铭:《越缦堂日记》,同治六年六月三日的记载,文中回顾了他在1861年的这条建议。
[105]郭廷以:《郭嵩
焘先生年谱》第2册,第499、526页。闵尔昌辑:《碑传集补》卷13,第15页。
[106]引自吕实强《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第21—22页。关于夏燮的观点,见他的《中西纪事》卷16,第6页。
[107]王炳燮:《毋自欺室文集》卷6,第31—32页。《清代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7,第24—25页。《洋务运动》第6册,第153—154页。
[108]李宗侗、刘凤翰:《李鸿藻先生年谱》卷1,第147—154、241页;卷2,第414页。
[109]王炳燮:《毋自欺室文集》卷7,第7—9、11页。吕实强:《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第31页。《清代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第24页。
[110]王炳燮:《毋自欺室文集》卷6,第6—13页。保罗·科恩:《中国和基督教:传教运动和中国排外主义的发展(1860—1870)》,第51页。《海防档·天险》,第212页。郭廷以:《郭嵩 焘先生年谱》第2册,第857页。
[111]王家俭:《魏源对西方的认识及其海防思想》,第176页。王家俭:《魏源年谱》,第82页。翁同龢:《翁同龢日记排印本》卷4,第1630页。
[112]郭廷以:《郭嵩 焘先生年谱》第2册,第507、554、665、666、865页。
[113]《清代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98,第19—20页。李国祁:《中国早期的铁路经营》,第37—45、54—56、76—78页。
[114]例如参见《翁同龢日记排印本》卷2,第992页。《交通史·航政编》第1册,第149、184页。李恩涵:《曾纪泽的外交》,第22—23页。郭廷以:《郭嵩 焘先生年谱》第2册,第844页。《清代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8,第12—14页。
[115]王家俭:《魏源对西方的认识及其海防思想》,第38页。齐思和等编:《鸦片战争》第5册,第409页;第6册,第508—509页。《海防档·机器局》卷1,第4页。
[116]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卷2,第66页。郑观应:《易言》卷2,第12页。马建忠:《适可斋记言》卷2,第9页。曾纪泽:《曾惠敏公遗集·文集》卷5,第1页。王韬:《韬园文录外编》卷4,第21页。彭玉麟为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作的序。葛士濬编:《皇朝经世文续编》卷101,第9页。陈虬:《经世博议》卷4,第8页。王韬编:《格致书院课艺》(1892年集)卷1,第6、14、19、20、29页。陈炽:《庸书》卷8,第1—2页。
[117]李国祁:《张之洞的外交政策》,第130—131页。
[118]郑观应:《盛世危言》卷4,第8页。
[119]刘广京:《儒家爱国者和务实派李鸿章》,第39页。
[120]吕实强:《丁日昌与自强运动》,第252—253页。郭廷以:《郭嵩焘先生年谱》第2册,第645页。李恩涵:《晚清的收回矿权运动》,散见书内各处。郝延平:《19世纪中国的买办:东西方之间的桥梁》,第112—120页。《交通史·航政编》第1册,第147页。
[121]郑观应:《盛世危言》卷3,第4页。李恩涵:《曾纪泽的外交》,第306、318页。
[122]曾国藩:《曾文正公书札》卷17,第44页。吕实强:《丁日昌与自强运动》,第56—62页。《海防档·机器局》卷1,第4—5页。《洋务运动》第1册,第165页。薛福成:《筹洋刍议》,第10页。
[123]《交通史·航政编》第1册,第139、144、147页。
[124]刘广京:《郑观应易言:光绪初年之变法思想》,载《清华学报》第8期第1—2册(1970年),第373—425页。郑观应:《盛世危言》卷2,第35—43页。郑观应:《盛世危言后编》卷1,第1页;卷2,第37页;卷4,第56—57页;卷7,第19页;卷8,第32、53页。
[125]关于郑观应时代的社会经济和思想背景,见郝延平《中国商埠的“新阶级”:买办商人的兴起》,载《商业史评论》卷44第4期(1970年冬),第446—459页。
[126]赫德:《中国问题论文集》,第68—69页。王家俭:《文祥对于世局的认识及其自强思想》,载《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第1期(1973年),第219—239页。王韬:《韬园文录外编》卷3,第24页。郭廷以:《郭嵩焘先生年谱》第2册,第682、758页。李恩涵:《曾纪泽的外交》,第306页。
[127]王韬:《韬园文录外编》卷3,第25—26页。黄遵宪:《日本国志》卷7,第21—23页。陈炽:《庸书》卷7,第4页。
[128]郭廷以:《郭嵩 焘先生年谱》第2册,第683—684页。何启、胡礼垣:《新政真诠》,第11页。郑观应:《盛世危言》卷4,第8页。宋育仁:《时务论》,第3、8—9页。
[129]《洋务运动》第1册,第116页。李恩涵:《曾纪泽的外交》,第304、306—307页。郑观应:《盛世危言》卷3,第1—3页;卷4,第9页。
[130]《洋务运动》第1册,第165页。曾纪泽:《曾惠敏公手写日记》,第2156—2157页。薛福成:《筹洋刍议》序,和第1—2页。
[131]《清代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7,第25—26页。《李鸿章致潘鼎新书札》,第13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75/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