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9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74/1806


[52]郭廷以:《郭嵩
焘先生年谱》卷5,第528页。薛福成:《筹洋刍议》,载《庸盫全集》,第21页。吕实强:《丁日昌与自强运动》,第348页。王韬:《韬园义录外编》卷3,第25页。关于西方影响使中国在处理外交关系时发生变化的叙述,见徐中约《中国进入国际大家庭(1858—1880年)》。
[53]郭廷以:《郭嵩 焘先生年谱》第1册,第133—134、234—235页。
[54]吕实强:《丁日昌与自强运动》,第223页。郭廷以:《郭嵩
焘先生年谱》第2册,第714页。
[55]郭廷以:《郭嵩焘先生年谱》第1册,第130、139页;第2册,第624、851、863—864、898—900页。关于郭嵩
焘论述安抚的原稿,见杨联陞《关于中国人的世界秩序观的历史笔记》,载《中国人的世界秩序观》,第22—23页。
[56]李鸿章:《李文忠公朋僚函稿》卷10,第27—28页;卷11,第10页。郭嵩焘:《郭侍郎奏疏》卷12,第37—38页。李宗侗、刘凤翰:《李鸿藻先生年谱》卷1,第252页。
[57]曾国藩:《曾文正公书札》卷33,第10页。翁同龢:《翁同龢日记排印本》卷4,第1259—1260页。郭廷以:《郭嵩
焘先生年谱》第2册,第900页。
[58]吕实强:《丁日昌与自强运动》,第65—68、98页。 郭廷以:《郭嵩焘先生年谱》第1册,第397页。《清代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1,第32页。
[59]吕实强:《丁日昌与自强运动》,第69—79页。
[60]《李雅各英译七经·论语》,第295页。
[61]《清代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1,第17—18页。
[62]曾国藩:《曾文正公书札》卷18,第17页。
[63]王韬:《韬园尺牍》卷7,第16页。《清季外交史料(1875—1911)》卷8,第16页。
[64]曾国藩:《曾文正公书札》卷30,第49页。
[65]郭廷以:《郭嵩 焘先生年谱》第1册,第187页。王家俭:《魏源对西方的认识及其海防思想》,第155页。李恩涵:《曾纪泽的外交》,第39页。
[6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海防档·机器局》卷1,第6页。我们感谢刘广京教授提供了这方面的资料以及下文关于论述改革的许多材料。
[67]吕实强:《丁日昌与自强运动》,第41—45页。李宗侗、刘凤翰:《李鸿藻先生年谱》卷2,第711—713页。
[68]《易经》卷1,第5页。《宋史》卷414,第10页。关于19世纪60年代清代政策较重要的研究,见芮玛丽《同治中兴》。
[69]《清代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22,第29页。
[70]吕实强:《丁日昌与自强运动》,第347页。
[71]刘广京:《儒家爱国者和务实派李鸿章》,载《哈佛亚洲研究杂志》第30期(1970年),第34—36页。《清代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5,第10页。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24,第12页。李鸿章:《李文忠公朋僚函稿》卷19,第43页。
[72]巴尼特:《魏源与西方人:关于〈海国图志〉源流考》,载《清史问题》卷2第4期(1970年),第1—20页。赵烈文:《能静居日记》卷1,第105页。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24,第16页。李宗羲:《开县李尚书政书》卷6,第56页。丁宝桢:《丁文诚公遗集》卷11,第11页。《清代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100,第24—25页。关于严复对西方政治和社会思想家著作的翻译有一本严谨的研究著作,即施瓦茨的《严复与西方》,这是一部论述晚清试图利用西方思想的重要著作。
[73]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第23—25页。李三宝:《致傅兰雅的〈格致汇编〉(1876—1892)编者的书信:一个分析》,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卷4第2册(1974年12月),第729—777页。
[74]在《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中,这158部著作除大约二十部以外,都能找到。
[75]薛福成:《筹洋刍议》,第10页。
[76]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19,第59—60页。陈炽:《庸书·内篇》卷2,第2—3页。孙文:《国父全集》第5册,第4—5页。王尔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论》,第136—137页。
[77]郭廷以:《郭嵩 焘先生年谱》第2册,第480—482页。马建忠:《适可斋记言》卷1,第1页。
[78]中国科学院等编:《洋务运动》第1册,第134、277—283页。《清代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4,第25页;卷79,第1—2页。
[79]吕实强:《丁日昌与自强运动》,第351页。
[80]陆宝千:《倭仁论》,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期(1971年),第257—270页,特别是第260页。《洋务运动》第1册,第121页。
[81]王炳燮:《毋自欺室文集》卷6,第40页。翁同龢:《翁同龢日记排印本》卷4,第1577、1580页。
[82]《清代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7,第24—25页。
[83]吕实强:《丁日昌与自强运动》,第351—353页。
[84]《清代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7,第24—25页。王炳燮:《毋自欺室文集》卷6,第29页。吕实强:《丁日昌与自强运动》,第353页。
[85]王闿运:《湘绮楼文集》,第2页。翁同龢:《翁同龢日记排印本》卷4,第1575页。
[86]吕实强:《丁日昌与自强运动》,第358—359页。王炳燮:《毋自欺室文集》卷5,第5页。
[87]《清代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100,第29页。吕实强:《丁日昌与自强运动》,第357页。
[88]吕实强:《晚清中国知识分子对基督教在华传教目的的疑惧,1860—1898年》,载《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第3期(1975年2月),第148页。吕实强:《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1860—1874年》,第130页。
[89]齐思和等编:《鸦片战争》第6册,第383页。
[90]吕实强:《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第25、117、171—173页。吕实强:《晚清中国知识分子对基督教在华传教目的的疑惧》,第8—9页。王炳燮:《毋自欺室文集》卷6,第6—14页。
[91]吕实强:《晚清中国知识分子对基督教在华传教目的的疑惧》,第148—149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74/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