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9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66/1806


[52]此人即森有礼。
[53]因为如果将这项声明载入条约,美国参议院就会拒绝批准该约。
[54]关于这一时期中国卷入朝鲜问题的情况,可看王信忠《中日甲午战争之外交背景》。
[55]L.K.杨:《1895—1902年英国的对华政策》,第16页。
[56]“高升号”是中国当局租用的一艘英国轮船。它被击沉之事曾激起英国国内某些愤慨,由于日本允诺负责赔偿该轮,并保证英方在华利益的安全,此事迅即平息。见L.K.杨前引著作,第16页。
[57]李鸿章的策略具见于马关和谈的会谈记录中。参见《马关议和宗旨谈话录》,载程演生《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第5册。
[58]李守孔:《中国近代史》,第464—465页。
[59]在1895年4月30日的请愿书中,签名的人数有1200—1300人。
[60]即刘铭传。
[61]维特:《维特伯爵回忆录》,亚莫林斯基翻译并编辑的英文译本,第83页。
[62]L.K.杨:《1895—1902年英国的对华政策》,第17—18页。
[63]维特:《维特伯爵回忆录》,第87页。
[64]L.K.杨:《1895—1902年英国对华政策》,第70—71页。在作出决定以前,内阁曾举行五次长会进行讨论。
[65]同上书,第91页。英国只愿承认它在中国有利益范围,不承认有势力范围。
[66]《大清德宗实录》卷543,第5页;英译文载谭春霖《拳乱》,第32页,译文略有删节。
[67]参见《总署遵议教案章程奏》,光绪二十二年。——译者
[68]对义和团的介绍系根据劳乃宣《义和拳教门源流考》,载翦伯赞等编《义和团》第4册,第433—439页;参看徐中约《近代中国的兴起》,第465—467页。
[69]李守孔:《中国近代史》,第589页;珀塞尔:《拳民骚乱的背景研究》第九、十章。
[70]谭春霖:《拳乱》,第46、59页。中文原文载《大清德宗实录》卷439,第23页。
[71]谭春霖:《拳乱》,第60—61页,英译文略有改动;原文载《东华续录·光绪朝》卷157,第11页。
[72]萧一山:《清代通史》第4册,第2196—2198页。
[73]L.K.杨:《1895—1902年英国的对华政策》,第171页。
[74]参见萧一山《清代通史》第4册,第2203页。
[75]他这样做,并没有听从英国人强烈要求他留在广州的劝告。L.K.杨:《1895—1902年英国的对华政策》,第175页。
[76]谭春霖:《拳乱》,第139、141页。
[77]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卷3,第309页。
[78]实际上,赔款数目远远超过了联军所蒙受的损失。美国人私下提出的实际要求只为200万美元,此数已于1905年付清。1908年,美国政府退还中国10785286美元;同时保留200万美元作为以后机动之用,而于1924年,把其余赔款也放弃了。退还的款项由华盛顿当局指定用作留美中国学生的教育费用。为了预备这些学生留学美国,在北京建立了清华学校(即后来的清华大学),该校聘用了许多美国教师。随后其他国家也纷纷豁免了赔款:英国在1922年;俄国在1924年;法国在1925年;意大利在1925
和1933年;比利时在1928年;荷兰在1933年。许多中国学者把退还庚乱赔款之举视为文化帝国主义的一种形式——这显然是一个需要重新探索的问题。
[79]刘彦:《中国外交史》,李方晨增订,第268—269页。
[80]陈复光:《有清一代之中俄关系》,第331页。
[81]詹森:《日本与中国:1894—1972年从战争到和平的时期》,第79—82页。
[82]亨特:《边防和门户开放:1895—1911年中美关系中的满洲》,第78、81页。
[83]《清季外交史料》卷152,第10—12页。
[84]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卷178,第15页。
[85]王延熙、王树敏合编:《皇清道咸同光奏议》卷16,1968年台北重印版,第18页。
[86]李国祁:《张之洞的外交政策》,第323—326页。
[87]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卷180,第35页。
[88]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卷85,第21页。
[89]陈复光:《有清一代之中俄关系》,第338—339页。
[90]吴相湘:《俄帝侵略中国史》,第220页。
[91]詹森:《日本与中国:1894—1972年从战争到和平的时期》,第81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66/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