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1/1806


[199]《后汉书》卷二十,第744页以下;《后汉书》卷九十,第2985页。
[200]译者按,此处疑有误。《后汉书》卷九十《乌桓鲜卑列传》云:“于是鲜卑大人皆来归附,并诣辽东受赏赐,青、徐二州给钱岁2.
7亿为常。”敦煌、酒泉远在西方,与鲜卑无关。
[201]《后汉书》卷二十,第745页。赤山可能即现在内蒙的赤峰市。关于每年支付的数额,见《后汉书》卷九十,第2986页。
[202]《后汉书》卷九十,第2986页。登记的单位是“落”,可理解为“户”,但比起上面所叙述的“落”来,其成员要少一些。
[203]《后汉书》卷九十,第2989页以下。见K.加德纳和德克雷斯皮尼:《檀石槐和公元2世纪的鲜卑部落》,《远东历史论丛》(堪培拉),15(1977),第1—44页。
[204]据记载大约在高柳以北125公里处,可能在今山西阳高县境内。
[205]石黑富男:《鲜卑游牧国家的领域》,《北大(九州)史学》,4(1957),第80—91页。
[206]《后汉书》卷八,第329页以下。
[207]《后汉书》卷九十,第2991页。
[208]《后汉书》卷四八,第1609页以下。
[209]这是从蔡邕奏议中提到的某些名词得到启发的(《后汉书》卷九十,第2990页以下)。关于中行说,见前面第367页注2;余英时:《汉代的贸易和扩张》,第37页。
[210]《后汉书》卷九十,第2994页;《三国志·魏书三十》,第831—839页;《三国志·魏书二六》,第727页;又见《汉晋春秋》,《三国志·蜀书五》(卷三五)注中所引,第925页。
[211]见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札赉诺尔墓群发掘简报》,载《考古》,1961.12,第673—680页。
[212]《后汉书》卷四八,第1609页。
[213]关于这个问题的说明,见K.
H.
J.加德纳:《朝鲜古代史》(堪培拉,1969);大庭脩:《亲魏倭王》(东京,1971),第23页以下。
[214]《后汉书》卷八五,第2817页。
[215]加德纳:《朝鲜古代史》,第8页。
[216]《汉书》卷一下,第77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2卷,第140页以下);《史记》卷一一五,第2985页(沃森:《英译〈史记〉》第2卷,第258页);《汉书》卷九五,第2863页;《后汉书》卷八五,第2809页。
[217]加德纳:《朝鲜古代史》,第9页以下。
[218]《汉书》卷六,第169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2卷,第50页);《汉书》卷二四下,第1157页(斯旺:《古代中国的粮食和货币》,第243页);《后汉书》卷八五,第2817页。
[219]《汉书》卷六,第193页以下(德效骞:《〈汉书〉译注》第2卷,第9页以下);《史记》卷一一五,第2986页以下(沃森:《英译〈史记〉》第2卷,第295页);《汉书》卷九五,第3864页以下。
[220]《汉书》卷七,第223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2卷,第160页);《汉书》卷二八下,第1626—1627页;《后汉书》卷八五,第2817页;关于临屯在公元前75年撤销的看法,见大庭脩:《亲魏倭王》,第32页。
[221]关于这些郡的建立与历史,以及调整的问题,见池内宏:《满鲜史研究:上世编》(东京,1951),第3—190页。
[222]关于考古证据的报告,见原田淑人和田泽金吾:《乐浪》(东京,1930);小泉显夫:《乐浪彩箧塚》(汉城,1934);小场恒吉和榧本龟次郎:《乐浪王光墓》(汉城,1934);梅原末治和藤田亮策:《朝鲜古文化综鉴》(奈良,1946—1948)。关于汉式坟墓的研究,见金秉模:《中国和南朝鲜砖石墓构造的面貌:秦至新罗时期》(牛津大学学位论文,1978)。
[223]更严格地说,英文应对音为Han;采用Hann为的是避免与王朝称号汉(Han)混淆。这种形式出于同样原因也用来表示秦以前的韩国,见前面第1章第42页注1。高丽部落名称和秦以前国家的名称事实上是用相同汉字来书写的,但两者之间没有联系。
[224]见加德纳:《朝鲜古代史》,第21页。引了残缺的《魏略》。
[225]《后汉书》卷八五,第2817页。
[226]Koguryǒ是中文高句骊Kao-Kou-Li的朝鲜文形式;《后汉书》卷八五,第2814页;《三国志·魏书三十》,第843页。
[227]《后汉书》卷四,第193页;《后汉书》卷八五,第2815页;《三国志·魏书三十》,第844页。
[228]《后汉书》卷七四下,第2418页;《三国志·魏书八》,第252页;《三国志·魏书三十》,第845页。
[229]《后汉书》卷七四下,第2418页;《三国志·魏书三十》,第851页。
[230]《三国志·魏书三十》,第849页以下。
[231]关于这些使团,见《后汉书》卷一下,第84页;《后汉书》卷五,第208页;《后汉书》卷八五,第2821页。关于印,见王仲殊:《说滇王之印与汉委奴国王印》,载《考古》,1959.10,第573—575页。
[232]关于中国进入南方的综述,见赫罗尔·威恩斯:《中国向热带进军》(哈姆登,1954)。
[233]3“Vietnam”是该地区中国人称“南越”的越南对音。
[234]《汉书》卷六四上,第2777页;《后汉书》卷八六,第2836页。关于非中国人诸民族的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研究,见埃伯哈德:《古代中国的地方文化》第 1卷(莱顿,1942),第2卷(北京,1942)。
[235]关于这些问题,见鄂卢梭:《中国第一次对安南地区的征服》,《法国远东学院通报》,23(1923),第137—264页。
[236]《汉书》卷四三,第2113页(李约瑟:《中国科技史》〔剑桥,1954〕第1卷,第103页);《史记》卷一一三,第2967页(沃森:《英译〈史记〉》第2卷,第239页);《汉书》卷九五,第3847页。陆贾的政治理论在《新语》中有所表述,见第12章《董仲舒和天的警告》,第13章《道德的价值和秦朝的失败》。
[237]《汉书》卷九五,第3851页。
[238]《史记》卷一一三,第2970页(沃森:《英译〈史记〉》第2卷,第242页)。《汉书》卷九五,第3953页。关于赵佗继承者第二位“帝”(公元前128—前117年)陵墓的发掘,以及关于他的几个继承者名字的新证据,见广州象岗汉墓发掘队:《西汉南越王墓发掘初步报告》,《考古》,1984.3,第220—230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1/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