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0/1806


[159]《潜夫论》五(22),第258页。
[160]同上书,第262页。
[161]《后汉书》卷八七,第2887—2888页。
[162]《后汉书》卷五八,第1866页;《后汉书》卷八七,第2893页。关于虞诩,见前面第4章《和帝、殇帝与安帝统治时期》和《顺帝统治时期》。
[163]《后汉书》卷八七,第2891页。
[164]《后汉书》卷六,第256、269页;《后汉书》卷八七,第2893、2896页。
[165]《后汉书》卷六五,第2148页。
[166]《后汉书》卷八七,第2869页。
[167]《后汉书》卷七○,第2258页。
[168]《后汉书》卷七二,第2319页以下。见以上第5章《董卓其人》。
[169]《后汉书》卷八四,第2798页。
[170]《后汉书》卷五八,第1880页。
[171]关于这次叛乱的研究,见古斯塔夫·哈隆:《凉州叛乱:公元184—221年》,载《大亚细亚》新版,1∶1(1949),第119—132页。
[172]《后汉书》卷五八,第1875页;《后汉书》卷七二,第2320页以下;《后汉书》卷八七,第2998页。
[173]《后汉书》卷五八,第1875页(雷夫·德克雷斯皮尼:《汉朝的末年: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公元181—220年大事记》〔堪培拉,1969年〕,第26页)。
[174]《后汉书》卷七二,第2327页。
[175]《后汉书》卷六六,第2176页。
[176]《史记》卷一○二,第2759页。
[177]《汉书》卷九四上,第3750页;《后汉书》卷九十,第2979页。
[178]关于这些民族及其与汉帝国的关系的一般概述,见马长寿:《乌桓与鲜卑》(上海,1962)。
[179]《后汉书》卷九十,第2981页。令人惊奇的是,《史记》或《汉书》都没有这些早期关系的记载,《后汉书》是唯一的资料来源。《汉书》中最早记载乌桓的材料是公元前78年的叛乱(《汉书》卷七,第229页 〔德效骞:《〈汉书〉译注》第2卷,第168页〕)。乌桓校尉府在公元前119年以后某一天设立,见《后汉书》卷九十,第2981页。关于该官职的当代研究,见马长寿:《乌桓与鲜卑》,第130页。
[180]《汉书》卷九四下,第3820页。见内田吟风:《有关乌桓族的研究》,《满蒙史论丛》,4(1943),第1—104页。
[181]《汉书》卷九四上,第3784页;《后汉书》卷九十,第2981页。
[182]《汉书》卷九四下,第3822页;《后汉书》卷九十,第2981页。
[183]在上谷郡,可能位于现在河北的张家口。《后汉书》卷九十,第2982页。
[184]见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和内蒙古博物馆:《和林格尔发现一座重要的东汉壁画墓》,载《文物》,1974.1,第8—23页。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北京,1978)。
[185]《后汉书》志第二八,第3626页。
[186]《后汉书》卷九十,第2979页。
[187]墓主可能是乌桓校尉公綦稠,他在187年被杀,见金维诺:《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年代探索》,载《文物》,1974.1,第49页。不同的观点见黄盛璋:《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与历史地理问题》,载《文物》,1974.1,第38—46页。
[188]吴荣曾:《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中反映的东汉社会生活》,载《文物》,1974.1,第24—30页。
[189]盖山林:《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内蒙古呼和浩特,1978)。
[190]《后汉书》卷七,第310、315页;《后汉书》卷三八,第1286页。
[191]《后汉书》卷七三,第2353页。
[192]《后汉书》卷九十,第2984页。
[193]《三国志·魏书十五》,第470页注引《魏略》。
[194]《后汉书》卷八,第354、356页;《后汉书》卷七三,第2353页以下;《后汉书》卷九十,第2984页;《后汉纪》卷二五,第五叶。
[195]《三国志·魏书一》,第27页以下;《后汉书》卷九十,第2984页。
[196]关于宁城市场,见《后汉书》卷七三,第2354页。一幅汉代壁画也描述了宁城市场,见盖山林:《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第53—56页。关于100万中国人的迁徙,也见《后汉书》卷十三,第2354页。关于豁免500户乌桓家庭赋税的情况,见《三国志·魏书二六》,第731页。
[197]《后汉书》卷九十,第2984页;马长寿:《乌桓与鲜卑》,第121页。
[198]《三国志·魏书一》,第28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0/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