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8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82/1806


[1]王尔敏:《清代勇营制度》,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卷4第1期(1973年5月),第1—52页。史密斯:《19世纪中叶的中国军制,1850—1860年》,载《亚洲研究杂志》卷8第2期(1974年),第122—161页。
[2]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2,第13、17页;卷3,第2、7、25、41页;卷4,第1、7、15页;《奏稿》卷2,第10、21、27—28页。
[3]《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1,第6
8页;《家书》卷1,第59页;又见《杂著》卷2,第58页。
[4]《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1,第1页。
[5]《曾文正公全集·文集》卷1,第4页;卷2,第2页;《年谱》卷1,第17页。
[6]沈陈汉音(音):《1840—1852年期间曾国藩的经世改革思想》,载《亚洲研究杂志》卷27第1期(1967年11月),第61—80页,特别是第71页。
[7]《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2,第1页。
[8]《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2,第24—25页;卷3,第11页。罗尔纲:《湘军新志》,第243—244页。
[9]《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11,第41页。
[10]关于其分布状况,见波特《曾国藩的私人官僚班子》,第74页。“私人”一词是有争议的,因为委员不像幕友,有政府官员的身份。
[11]罗尔纲:《湘军新志》,第106—107页(又第55—64页所列之表)。
[12]朱洪章的回忆录《从戎纪略》,很可能是通过他人笔录写成的。
[13]《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2,第24页;《家书》卷5,第39页。
[14]《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5,第3、5、17、24、30页。关于曾国藩的财政措施,见胡林翼《胡文忠公遗集》卷15,第20—22、25—26页;卷30,第9—10页。骆秉章:《骆文忠公奏议》卷11,第53—54页;卷13,第35页。
[15]徐世昌:《清儒学案》卷107,第19页。
[16]吴相湘的《晚清宫廷实纪》(第9页)引用了王闿运和薛福成的记载。
[17]吴相湘:《晚清宫廷实纪》,第13页。
[18]《清代筹备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0,第3页。
[19]杨联陞:《中华帝国的几位女统治者》,载《哈佛亚洲研究杂志》卷23第50期(1960—1961年)。
[20]高劳:《清宫秘史》,载《东方杂志》卷9第1期,第3—4页;又见《英国外交部通信档案,中国部分,卜鲁斯致鲁塞尔的信》,17/354,第203页。
[21]吴秀良:《1693—1735年密折制度的演进》,第10—11页。
[22]见翁同龢目击的记载《翁文恭公日记》,辛酉(1861年),第118页。
[23]李棠阶:《李文清公遗书》,特别是卷2《书说》。
[24]赫德的中文申请书及备忘录都保存在《海防档·购买船炮》中,特别是卷1第10—18、21—22、76—77页。
[25]迪安:《中国和英国:1860—1864年的商业外交》第3章和第6章。
[26]《清代筹备夷务始末·同治朝》卷9,第28页。
[27]小野信尔:《论淮军的基本性格》,载《历史学研究》第245期(1960年10月),第27—30页。刘广京:《儒家爱国者和务实派李鸿章》,载《哈佛亚洲研究杂志》第30期(1970年),第14—22页。
[28]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1,第54页。
[29]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1,第52页;卷2,第47页。
[30]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3,第16页。
[31]引自史密斯《华尔、戈登和太平军叛乱》,第246页。
[32]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第3册,第2136页。
[33]李秀成:《忠王李秀成自述校补本》,第41—42、45、46—47页。
[34]《海防档·购买船炮》卷1,第188页;《清代筹备夷务始末·同治朝》卷10,第13—14页。
[35]《海防档·购买船炮》卷1,第156—158页。吕实强:《中国早期的轮船经营》,第80—82页。
[36]赖特:《赫德与中国海关》,第243页。
[37]《海防档·购买船炮》卷1,第203—204页;《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4,第5页。
[38]赖特:《赫德与中国海关》,第247页;丁韪良:《中国巡礼》,第232页。
[39]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英文版,第2册,第106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82/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