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1806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在重写司马光的史书时,便对这种肤浅的处理办法进行了攻击。朱熹以刘备的王朝为真正天命的持有者。对于朱熹来说,刘备的汉皇室血统要压倒曹丕自称正统的一切妄想,所以他写的史书就用了刘备的历法。对于公元264—280年这个时期,即刘备的蜀汉已经灭亡而东南部的孙吴尚未被征服的时期,朱熹就不知怎么办好了。由于他把那个时期通行的历法一律看成伪的,所以他的解决办法是把它们只用小号字来书写。
当吴王朝在公元280年被消灭以后,朱熹认为真正的天命又重新在晋王朝身上出现,所以他又改用大号字来纪年。从这时起,真正的天命在公元317年跟随着晋室南下,只是在晋王朝亡于420年时天命才又消失。公元589年随着隋王朝之再度统一中国而再度出现。据他所见,北方非汉族诸王朝均非正统,正像晋王朝以后所接替的南方诸国那样。[144]
我们已经知道,中国历史学家对公元220年的事件评价不一,他们大多数人对汉献帝逊位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在这方面,曹丕没有能够说服后世,而刘备却在千年以后仍使人们感到他具有身受天命的权利。[145]现代的中、西方历史学家通常都选用司马光的实用的办法,而在把西历用到了中国历史中去以后,这个问题就逐渐不复存在了。在西方汉学中根深蒂固的想法是认为,一个统一的中国比之一个分裂的中国是更正常一些的。其结果便是,只有汉王朝统治的时期(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才通常被称之为汉了。
它的后继的三个国家通常被总称为“三国”,而三国及其以后的分裂时期(公元220—589年)有时被说成“中世纪”。在这个时期倏兴忽亡的二十几个王朝中,没有一个王朝能够使它的国号代表那个时代。只有在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中国以后才使一个王朝的名称又代表了一个时代;公元589—618年时期称为“隋”,公元618—907年时期称为“唐”,即继隋以后的唐王朝时期。显而易见,只有一个王朝统治着全中国的,它的名号才能够代表那整个时代,因此汉的名号以这种巧妙的方式一直传到今天的著作中。因为汉的真正名义不仅是一个形而上学的理论问题;它的核心是中国本身统一的这个非常实际的问题。
张书生 译
*
*
*
[1]《后汉纪》卷二二,第21叶(第266—267页);《后汉书》卷八,第327页;《后汉书》卷六九,第2241页。《后汉书》未载此诏令。
[2]关于桓帝诸妃的情况,见《后汉书》卷十下,第443页以下;又见本书第4章开头部分。
[3]《后汉书》卷八,第328页;毕汉斯:《东汉的洛阳》,载《远东古文物博物馆通报》,48(1976),第95页以下。
[4]《后汉纪》卷二三,第2叶(第270页)。《后汉书》没有登载陈蕃和窦武在这一阶段中所提的抗议;它只简单地谈到了陈蕃的所“疾”:《后汉书》卷六六,第2169页。
[5]《后汉书》志第十三,第3283页。
[6]《后汉书》(卷八,第328页)所记日期不对。见《后汉纪》卷二三,第1叶(第269页)。
[7]《后汉书》卷八,第329页;《后汉书》卷六六,第2169页以下;《后汉书》卷六九,第2242页以下。
[8]关于刘瑜,可看《后汉书》卷五七,第1855页以下。史籍上关于太白星灾异的日期有不同说法,即《后汉书》卷六九,第2243页为阴历八月,《后汉书》志第十二,第3258页为阴历六月;《后汉纪》卷二三第2叶(第270页)未说明具体日期。
[9]《后汉书》卷六九,第2243页;《后汉书》卷七八,第2524页。
[10]《后汉书》卷六六,第2170页。
[11]《后汉书》卷六五,第2140页;《后汉书》卷六九,第2244页。
[12]《后汉书》卷八,第329页;《后汉纪》卷二三,第4—5叶(第271页)。封赏的缘由不见于《后汉书》中。
[13]《后汉书》志第十三,第3270页。
[14]《后汉书》卷十下,第449页;《后汉纪》卷二四,第10叶(第290页)。
[15]《后汉书》卷十下,第450页。
[16]关于何进和何苗,见《后汉书》卷八,第348、354、358页;《后汉书》卷十下,第447页;《后汉书》卷六九,第2246页以下。
[17]《后汉书》卷九,第370页;《后汉书》卷七四上,第2374页;《资治通鉴》卷五九,第1903页(雷夫·德克雷斯皮尼:《汉朝的末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卷58—68所载公元180—220年间的大事记》,〔堪培拉,1969〕,第55页)。
[18]《后汉书》卷八,第334、354、356页;《后汉纪》卷二四,第4叶(第285页)。
[19]《后汉书》卷八,第348页以下。
[20]《后汉书》卷八,第354、356—357页。关于各种将军的封赠和任命,见毕汉斯:《汉代的官僚制度》(剑桥,1980),第121页以下。
[21]见下面第8章的《文官的征募》的有关部分。
[22]《后汉书》卷八,第356页;《资治通鉴》卷五九,第1890—1891页(德克雷斯皮尼:《汉朝的末年》,第40页,并见第385页注13)记述了这西园八校尉的建立;关于蹇硕,见《后汉书》卷五八,第1882页;《后汉书》卷六九,第2247页。
[23]《后汉书》卷八,第356页;《后汉纪》卷二五,第9叶(第303页)。
[24]《后汉书》卷七二,第2322页;《资治通鉴》卷五九,第1897页以下(德克雷斯皮尼:《汉朝的末年》第48页以下)。
[25]关于宦官的早期历史,见上面第3章《宦官的作用》。
[26]关于这些宦官,可看《后汉书》卷三四,第1186页;《后汉书》卷四五,第1523页;《后汉书》卷七八,第2522—2538页。
[27]《后汉书》卷七八,第2525、2534—2535页。
[28]《后汉书》卷八,第337页;《后汉书》志第二六,第3590页以下;见本书第8章《中央政府》的有关部分。
[29]《后汉书》卷八,第330—331页;《后汉书》卷六七,第2183页以下。
[30]《后汉书》卷八,第338、343页;《后汉书》卷六七,第2189页。
[31]关于这些事件,见《后汉书》卷七八,特别是第2534页以下。
[32]《后汉书》卷八,第333页;《后汉书》卷五五,第1798页;《后汉书》卷六四,第2109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