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5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9/1806

[42]间野潜龙:《明实录研究》[370],重印,《明代文化史研究》,见《东洋史研究丛刊》,31(东京,1971年),第1—134页。
[43]这是指内阁东诰敕房和西制敕房,两房指派中书舍人(贺凯:《明王朝政府组织》[265],第31页,注4)。见沈德符《两殿两房中书》,载《野获编》[468](1619年;北京重印,1959,1980年),9,第247—248页;山本隆义:《明代内阁制度的建立与发展》[599],《东方学》,21(1961年),第87—103页,特别是第95页。
[44]见司马迁《史记》[477](约公元前90年;北京重印,1959年),130,第8页;巴顿·沃森译:《中国伟大史家的记录:译自司马迁的〈史记〉》[559](纽约,1961年),第50页。
[45]东阁也许指内阁的建筑,左右房也许指诰敕房和制敕房(见前)。但这个推测不能证实。
[46]杨联陞:《中国官修史书的结构》[609],见W.G.比斯利、E.G.普利布兰克编《中国和日本的史家》(伦敦,1961年),第45页。
[47]沈德符:《野获编》[468](1619年;1869年重印),8,第25—26页。
[48]见今西《明季三代起居注考》[273],第597—615页;陶元珍:《万历起居注》[502],《文史杂志》,4,7—8(重庆,1944年),第54—56页。
[49]关于纂修“日历”的唯一详细的记述,是黄佐写于1560—1566年间的《翰林记》[258](6.2.7),第13章:《修日历宝训》(重印,《丛书集成简编》,台北,1965—1966年),第159—160页。《明实录·太祖实录》[380],仅第1507页提及纂修的敕命,日期是洪武六年九月四日(1373年9月20日),和第1573页提及完成的敕命,日期是洪武七年五月一日(1374年6月11日)。又见宋濂《大明日历序》[489],载《明文在》,薛熙编(1889年;台北重印,1968年),第353—354页。
[50]《大明会典》[465],221,第3—4页(第2938页)。
[51]用Compiling
officer译纂修官,是为了区别于Compiler—史馆的修撰和编修。
[52]这份名单在《明实录》[38]的台湾新版(1961—1966年)中有,但在南京版中没有。《实录》在纂修敕命的日期下有不完全的名单,各种《实录》研究中的名单均引自这里。特别见间野《明实录之研究》[370]。
[53]不同官职的品级载《大明会典》[465],第10章。
[54]例如,见吴晗《读史劄记》[594](第156—161页)和本文作者《明代(1368—1644年)的实录》[175](载《中国和日本的历史家》,第66—73页)所引。
[55]见俞汝楫《礼部志稿》[622](1602年;重印,《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第73至77函,上海,1935年),22,第16—21页;和《明实录·世宗实录》[380],第4004—4006页。
[56]关于宝训,见本节下文。
[57]例如,见《明实录·宪宗实录》[380],第935—939页;《明实录·世宗实录》[380],第4015—4016页;黄佐:《修书陞赏》,见《翰林记》[258],13,第168—174页。
[58]《礼部志稿》[622],39,第10—11页;37,第5—6页。
[59]见吴晗的引证《读史劄记》[594],第180页。
[60]《明实录·孝宗实录》[380],第1209—1220页,特别是第1218—1219页;《礼部志稿》[622],46,第8—9页。
[61]《明实录·世宗实录》[380],第3635—3637页。
[62]《明实录·世宗实录》[380],第4001—4010页。
[63]见本章此处。
[64]《大明会典》[465],221,第4页(第2938页);孙承泽:《春明梦余录》[485],13,第1页;神田信夫:《皇史宬》[281],《历史辞典》,Ⅲ,第239页。关于皇史宬的实际情况,见袁同礼《皇史宬记》[624],《图书馆学集刊》,2,3(1928年9月),第443—444页;今西春秋和小野胜年《文渊阁、寿皇殿、皇史宬参观记》[274],《东洋史研究》,5,1(1939年),第78—79页和第81—82页。皇史宬的照片见张国瑞编:(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现存)《清代实录总目》[36](北平,1934年)。
[65]黄佐:《翰林记》[258],13,第165—166页;李晋华:《明代敕撰书考》[320],《哈佛燕京国学引得丛书补编》,3,第3—4页。又见牟复礼《诗人高启》[399](普林斯顿,1962年),第147页以下各页。
[66]《明实录·神宗实录》[380],第5038—5040页;《明史》[41],217,第5731—5732页。
[67]《明实录·神宗实录》[380],第5817页。
[68]论《明实录》[380]的著作,见傅吾康:《介绍》[172],第8—23、30—33页和列出的参考资料。最近的是间野的《明实录之研究》[370],1963年修订本,第1—133页。
[69]傅吾康:《介绍》[172],第23页。
[70]傅吾康:《介绍》[172],第30—32页;更全的,见他的《明实录的纂修与传统》[171],载《汉学研究》,1(北京,1943年),第12—33页;新近的有间野《明实录之研究》[370],第6—69页。
[71]《明人传记辞典》[191],第1608—1612页。
[72]《礼部志稿》[622],97,第8—11页;沈鲤(1551—1615年),《明人传记辞典》[191],第616页。菲利普·德·希尔博士关照本文作者注意《实录》中的实际偏见。
[73]《清代名人传略》[271],第846—847页。
[74]孙承泽:《春明梦余录》[485],13,第18—26页;刘心学:《四朝大政录》[348](2.8.18)(17世纪初;重印,《国学文库》,46,北京,1937年),第38—42页。
[75]《明人传记辞典》[191],第233—234页。
[76]沈德符:《补遗》,见《野获编》[468](1619年;1959年重印),1,第801页。
[77]《清代名人传略》[271],第182—185页;朱彝尊:《书两朝崇信录后》,见《曝书亭集》[105](1714年序;重印,《四部丛刊》,第155—156页,上海,1926年),45,第12页。
[78]《清代名人传略》[271],第240—241页。
[79]《明人传记辞典》[191],第1343—1347页;王鏊:《震泽长语》[531](4.5.10)(16世纪初;《纪录汇编》,1617年;上海重印,1938年),125,第12—13页。
[80]《明人传记辞典》[191],第200—204页;郑晓:《今言》[64](4.2.2)(1566年;重印,《纪录汇编》,144—147,1617年;上海重印,1938年),145,第2页。
[81]《明人传记辞典》[191],第791—793页;郎瑛:《七修类稿》[304](4.3.3)(1566年或其后;北京重印,1961年),13,第190—192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9/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