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1806


[33]见本书第10章《国家专营和商业控制》。
[34]《汉书》卷九九下,第4175页以下、第4179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428、435页)。
[35]关于各种官俸,见毕汉斯:《汉代的官僚制度》(剑桥,1980),第125页以下。
[36]《汉书》卷九九中,第4139、4230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325、348页)。
[37]《后汉书》卷八六,第2846页;见本书第6章《西南》。
[38]见本书第6章《匈奴》;第2章《外交事务》。
[39]关于中国公主嫁给外国统治者而实际上构成人质制的和亲的观点,见何四维:《中国在中亚:公元前125年至公元23年的早期阶段,附鲁惟一的导言》(莱顿,1979),第60页以下。
[40]关于中国人给匈奴礼物的规模,见余英时:《汉代的贸易和扩张:中夷经济关系结构研究》,第46页以下,及本书第6章《匈奴》。
[41]《汉书》卷九四下,第3806页以下。
[42]关于王莽与匈奴的关系,见《汉书》卷九四下,第3820页以下。
[43]关于公元前1年的事件,见《汉书》卷十一,第344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37页);卷九四下,第3817页。关于公元41年的事件,见《后汉书》卷八八,第2923页以下。
[44]《汉书》卷九九中,第4121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304页以下);卷九四下,第3824页。
[45]《汉书》卷九九中,第4126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316页)。
[46]《汉书》卷九九中,第4128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319页)。
[47]《汉书》卷九四下,第3828页。
[48]《汉书》卷九九中,第4136、4156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333、336页)。关于焉耆,见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177页注588。
[49]关于公元16—23年任都护的李崇,见《汉书》卷九六下,第3927页(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196页)。
[50]《汉书》卷九九中,第4130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325页以下)。
[51]关于这些会议,见本书第2章《思想文化背景》和第14章《学派的发展和官学》及《后汉时期的官学》。
[52]关于这些试验,见《汉书》卷九九中,第4145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382页)。关于飞行的尝试,见李约瑟:《中国科技史》第4卷第2部分,第587—588页。关于古文学派,见张朝孙(音):《白虎通:白虎观中的全面讨论》(莱顿,1949、1952)第1卷,第137页以下;本书第14章《五经》。
[53]《汉书》卷六,第211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2卷,第118页);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48页。
[54]见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1卷,第145页以下。
[55]见毕汉斯:《公元2至742年时期的中国人口统计》,载《远东古文物博物馆通报》,19(1947),第125—163页。
[56]《汉书》卷九九中,第4127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318页)。
[57]关于治水,特别是治理黄河的问题,以及修理,甚至预防或进行破坏的活动,见《史记》卷二九(沙畹:《〈史记〉译注》第2卷,第520—537页);《汉书》卷二九;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154页以下、190页以下。
[58]《后汉书》卷二,第116页;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1卷,第147页。
[59]《汉书》卷九九下,第4145、4177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379、432页);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1卷,第152页。
[60]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1卷,第92页以下。
[61]《后汉书》卷一上,第2页以下。
[62]刘伯升传载《后汉书》卷十四,第549—555页。
[63]关于宛城的李族,见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1卷,第94、102页。
[64]关于这些事件的详情,见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1卷,第104—113页。
[65]《汉书》卷九九下,第4180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437页);《后汉书》卷一上,第4页;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1卷,第115页。
[66]《后汉书》卷一上,第4页。
[67]《汉书》卷九九下,第4181页以下(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440页以下);《后汉书》卷一上,第8页;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1卷,第117页以下。
[68]《汉书》卷九九下,第4184页以下(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446页以下);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1卷,第121页以下。关于刘 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性,见范德伦:《论管子的传布》,载《通报》,41:4—5(1952),第358页以下;本书第14章。
[69]《汉书》卷九九下,第4189页以下(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460页以后);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1卷,第128页以下。
[70]关于更始帝力量衰落的情况,见《汉代的中兴》第2卷,《远东古文物博物馆通报》,31(1959),第49页以下。开始建都洛阳的情况,见《后汉书》卷十一,第470页;卷十六,第599;《后汉书》志第十,第3218页。向长安的迁移,见《汉书》卷九九下,第4193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469页)。
[71]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2卷,第51—56页。
[72]同上书,第89页地图9。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