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4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2/1806

[26]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713—718页;《明史》[41],130,第3818—3820页。
[27]依字面上说,这就是开国皇帝的训示的记录。
[28]谈迁编:《国榷》[489](约在1653年;重印本,北京,1958年),1、3,第39—40、401页。
[29]龙文彬:《明会要》[364],1,第90—91页。
[30]关于邓俞的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1277—1280页;《明史》[41],126,第3748—3751页。
[31]关于妥懽贴睦尔和爱献识里达腊的传记,分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1290—1293页,以及《明人传记辞典》,第15—17页。
[32]宋濂:《宋文宪公全集》[488](明初版;重印本载《四部备要》,台北,1970年),3,第16—17页。陈学霖:《张中和他的预言:一位明初道士的传奇的传播》[21],载《远东》,20,1(1973年7月),第65—102页。
[33]宋濂:《宋文宪公全集》[488],9,第14—15页。
[34]《明史》[41],116,第3560—3565页有关于朱樉和朱的记述。关于朱棣,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355—365页。关于诸王在洪武受封的情况,见后文表1(《蓝玉案件》节内)。
[35]《国榷》[498],4,第415—416页。
[36]夏燮编:《明通鉴》[210](约1870年;重印本,北京,1959年),1,第247页。
[37]《明实录·太祖实录》[380],53,第1033页。
[38]《明实录·太祖实录》[380],53,第1037页;塚本俊孝:《洪武帝与佛道二教》[515],载《岐阜大学研究报告(人文科学)》,14(1966年3月),第36页。
[39]见王崇武《明代的商屯制度》[543],载《禹贡》,5,12(1936年8月),第1—15页。
[40]韦庆远:《明代黄册制度》[560](北京,1961年),第19页。
[41]陈鹤:《明纪》[53](1871年;重印本见《四部备要》,台北,1965年),3,第134页。
[42]《明人传记辞典》[191],第885页;《国榷》[498],4,第428—431页;泰勒:《明太祖与勋贵》[505],载《明代研究》,2(1976年),第57—69页。
[43]《明会要》[364],1,第152—153页。关于陶凯的传记,见《明史》[41],136,第3954—3955页。
[44]《国榷》[498],4,第436页。
[45]见第一、二章各有关段落。
[46]他的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788—791页;《明史》[41],132,第3863—3866页。
[47]《明史》[41],134,第3897—3898页。
[48]宋濂:《宋文宪公全集》[488],9,第15页。
[49]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1314—1318页。
[50]其中可能有印度僧人班迪达(1381年死),他率领12名印度和尚也于1371年到达了南京。自1364年以来,他们即在中国的蒙古朝廷内。《明实录·太祖实录》[380],68,第1282页;陈鹤:《明纪》[53],3,第18—19页。
[51]《国榷》[498],5,第460页;宋濂:《宋文宪公全集》[488],7,第2—3页。关于宗泐的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1319—1321页。
[52]他的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1083—1085页。
[53]他的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1079—1083页;《明史》[41],126,第3756—3759页。
[54]《明纪》[53],3,第22页。
[55]《明纪》[53],3,第22页,《六部职掌》现已不存。关于它的最初文本,见翟善编《诸司职掌》[17](1380年;重印本载《玄览堂丛书》,第43—50卷,1940—1941年;台北重印本,1981年);傅吾康:《明史资料介绍》[172](吉隆坡与新加坡,1963年),第178页。
[56]《明纪》[53],3,第23页;《明通鉴》[210],1,第296页。
[57]《明通鉴》[210],1,第303页。
[58]关于他们的传记,见《明史》[41],118,第3612—3613页。
[59]宋濂:《宋文宪公全集》[488],8,第1—2页;《明通鉴》[210],1,第305页;《国榷》[498],5,第482页。
[60]正如下面所示,现存的最早文本是1381年颁行的修订本。
[61]《明通鉴》[210],1,第306页;《国榷》[498],5,第485页;黄彰健:《论〈皇明祖训录〉颁行年代并论明初封建诸王制度》[240],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2(1961年),第119—137页;重印于他的《明清史研究丛稿》[242](台北,1977年),第31—56页。
[62]吴晗:《朱元璋传》[58],第246—247页;《明实录·太祖实录》[480],74,第1379—1380页;泰勒:《明太祖与勋贵》[505],第62—63页。
[63]内藤乾吉:《大明令解说》[403],重印于他的《中国法制史考证》(东京,1963年),第91页;《明史》[41],93,第2280—2281页。
[64]《明实录·太祖实录》[380],第1534—1535页。
[65]内藤乾吉:《大明令解说》[403],第98页;《明实录·太祖实录》[380],第431—432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2/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