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4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5/1806

[741]刘迎胜:《元朝与察合台汗国的关系》,《元史论丛》第3辑(1986年),第56—81页。
[742]刘铭恕:《元代之户口青册》,《中国文化研究汇刊》7卷(1947年),第101—106页。
[743]孙克宽:《元初李瑄事变的分析》,《大陆杂志》13卷8期(1956年),第7—15页。
[744]孙克宽:《蒙古汉军及汉文化研究》,台北,文星书店1958年版。
[745]孙克宽:《江南访贤与延祐儒治》,载孙克宽编《元代汉文化的活动》,台北,中华书局1968年版,第345—363页。
[746]孙菊园:《青唐录辑稿》,《西藏研究》1982年第2期,第144—155页。
七画
[747]苏振申:《元政书〈经世大典〉之研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748]杜玉亭:《元代罗罗斯史料辑考》,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79年版。
[749]杜维运:《清代史学与史家》,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4年版。
[750]杨讷:《元代农村社制研究》,《历史研究》1965年第4期,第117—134页。
[751]杨讷、陈高华编:《元代农民战争史料汇编》,4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752]杨志玖:《元史三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753]杨志玖:《元代回回人的政治地位》,载《元史三论》,第245—283页。
[754]杨育镁:《元代江南田赋税制考》,《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21期(1989年),第143—170页。
[755]杨树藩:《元代科举制度》,《国立政治大学学报》17期(1968年),第99—120页。
[756]杨家骆编:《辽史汇编》,10卷,台北,鼎文书局1973年版。
[757]杨家骆编:《辽史汇编补》,台北,鼎文书局1974年版。
[758]杨镰:《贯云石评传》,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759]李干:《元代社会经济史稿》,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760]李文信:《辽宁省博物馆藏辽瓷选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62年版。
[761]李则芬:《成吉思汗新传》,台北,中华书局1970年版。
[762]李则芬:《元史新讲》,5卷,台北,中华书局1978年版。
[763]李范文:《西夏遗民调查记》,《宁夏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第38—62页。
[764]李范文:《西夏研究论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765]李范文:《〈同音〉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66]李思纯:《元史学》,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版。
[767]李唐:《元世祖》,香港宏业书局1978年版;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1978年版。
[768]李涵、沈学明:《略论奚族在辽代的发展》,《宋辽金史研究》第1辑(1985年),第277—294页。
[769]李锡厚:《试论辽代玉田韩氏家族的历史地位》,《宋辽金史论丛》第1辑(1985年),第251—266页。
[770]李蔚:《西夏史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71]吴天墀:《西夏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1983年修订版。
[772]吴晓铃等编:《大金国志通检》,北京,中法汉学研究所1949年版。
[773]吴晗:《元帝国之崩溃与明之建立》,《清华学报》11卷(1936年),第359—423页。
[774]吴缉华:《元朝与明初海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8期(1956年),第363—380页;重版载昊缉华《明代社会经济论丛》,第1卷,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0年版,第298—315页。
[775]邱树森、王颋:《元代户口问题刍议》,《元史论丛》第2辑(1983年),第111—124页。
[776]陆峻岭、何高济:《元代的阿速、钦察、康里人》,《文史》第16辑(1982年),第117—130页。
[777]陈世松:《试论元代中期的少数民族起义》,载南京大学历史系元史研究室编《元史论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65—582页。
[778]陈世松:《蒙古定蜀史稿》,成都,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779]陈庆英:《元朝在西藏所封白兰王》,《西藏研究》1983年第4期,第29—32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5/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