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1806


[73]“少帝”恭(公元前187一前184年在位)据说出言威胁吕后而死于狱中。他被“少帝”弘(公元前184一前180年在位)接替。有人怀疑两人是否都是惠帝之子(见《史记》卷九,第410页;沙畹:《〈史记〉译注》第2卷,第438页)。
[74]见秦波:《西汉皇后玉玺和甘露二年铜方炉的发现》,载《文物》,1973.
5,第26页。
[75]《汉书》卷三,第99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1卷,第199页);卷九五,第3848页。
[76]《史记》卷九,第406页(沙畹:《〈史记〉译注》第2卷,第428页)。
[77]《汉书》卷三,第100页以下(德效骞:《〈汉书〉译注》第1卷,第200页以下)。
[78]关于这些事件,见《汉书》卷四,第105页以下(德效骞:《〈汉书〉译注》第1卷,第221页以下);卷三八,第1987页以下。
[79]关于窦后爱好道家著作的情况,见《汉书》卷八八,第3592页;卷九七上,第3945页。近期从中国中部马王堆发现的文书证实,现存的《道德经》文本与文帝时流行的文本实质上并无什么不同。此外,马王堆文物中还包括可以确定为黄帝一派的道家思想的文书,这些文书在其他地方还未见过。见鲁惟一:《近期中国发现的文书初探》,载《通报》,63:2—3(1977),第118页以后;鲁惟一:《马王堆三号墓文书》,载于(1)《国际汉学会议纪要,历史和考古学小组》(台北,1981),第181—198页;(2)《中国:延续性和变化,第27届中国研究会议论文集》,1980年8月31日至9月5日,苏黎世大学(苏黎世,1982),第29—57页。又见威廉·G.博尔茨:《从马王堆帛书看〈老子〉想尔注的宗教和哲学意义》,载《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学报》,45:1(1982),第95—117页。
[80]关于诸王的继承和取代及大国分成小单位的基本材料可见《汉书》(卷十四)的世系表之一。关于个人所起的作用,见于诸如《汉书》卷三五、三八、四四、四七和五三的列传。
[81]《史记》卷一○六,第2823页。六博可能不但是一种消遣,而且是一种占卜。口角可能是因六博的一二轮的预言引起的。
[82]见《汉书》卷十四,第395页;卷四八,第2230页以下;卷四九,第2299页以下。
[83]见《汉书》卷十四,第409页及以后各页的条目。
[84]《汉书》卷五,第143—144页;卷六,第315—316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1卷,第315—316页;第2卷,第27页)。
[85]《汉书》卷十九上,第741页。
[86]关于这两个政治家的主要材料,见他们的传记,《史记》卷八四,第2491—2504页(伯顿·沃森:《英译〈史记〉》〔纽约和伦敦,1961〕第1卷,第508—516页);《史记》卷一○一(沃森译注第1卷,第517—532页);《汉书》卷四八,第2221—2266页;《汉书》卷四九。另外见《史记》卷六,第276—284页;卷四八,第1962—1965页(沙畹:《〈史记〉译注》第2卷,第219—236页;狄百瑞等:《中国传统的来源》〔纽约和伦敦,1960〕第1卷,第150—152页);《汉书》卷三一,第1821页以下关于贾谊著名的《过秦论》。关于两位政治家论经济事务,见《汉书》卷二四上,第1128—1134页(斯旺:《古代中国的粮食和货币》,第152—159页);《汉书》卷二四下,第1135—1156页(斯旺前引著作,第233—239页)。《新书》(非贾谊所编)中贾谊的文集可能没有收于《史记》和《汉书》中的版本可靠,见江润勋、陈炜良和陈炳良合著:《贾谊研究》(香港,1958)。
[87]《汉书》卷二四上,第1135页(斯旺:《古代中国的粮食和货币》,第173页以下)。关于说明文帝俭朴的一件轶事,见《汉书》卷三六,第1951页。
[88]服这种形式的劳务的最小的年龄有时降低到20岁。见斯旺:《古代中国的粮食和货币》,第49页以下。
[89]见《汉书》卷四,第127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1卷,第258—259页);卷二五上,第1212页;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167页以下。
[90]《汉书》卷九五,第3349页以下。
[91]见德效骞:《〈汉书〉译注》第2卷,第7页。
[92]《汉书》卷四,第116、127页;卷六,第155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1卷,第241、259页;第2卷,第27页)。
[93]《汉书》卷六,第159页及第171页以后(德效骞:《〈汉书〉译注》第2卷,第32、54页)。
[94]这类文书首先在组织中国西北防务的官员和部队留下的遗物中找到;见鲁惟一:《汉代的行政记录》。在早期的发现以后,又在同一区域的遗址中发现更重要的文物,但这些尚待发表。关于更近期在华中发现的文书的其他例子,见鲁惟一:《近期中国发现的文书初探》,载《通报》,63:2—3(1977),第104页;关于秦代的文书,见何四维:《1975年湖北发现的秦代文献》,载《通报》,64:4—5(1978),第175—217页;《秦法律残简》(莱顿,1985)。
[95]例如见《汉书》卷二八,其中列出了帝国的行政单位,并相当详细地说明它们的大小和范围。
[96]关于对铜鼎实际发现的日期及追溯性地采用年号的做法的怀疑,见德效骞:《〈汉书〉译注》第2卷,第71、121页。当时具有特殊意义的年号有“元封”(表示皇帝于公元前110年登上泰山)、“太初”(表示公元前104年皇帝感觉到的自豪感)。关于纪念吉兆的年号,见下文《思想文化背景》。与早期做法不同的是,明清时期,一个皇帝的整个在位期用一个年号。
[97]这里不能提供精确的数字,因为不知道有些郡设置日期的全部材料。
[98]《汉书》卷六,第97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2卷,第96页以下);卷十九上,第741页。原来的编制为11名官员,又为边外区(朔方和交阯)增补了两名。此外,从公元前89年起,京畿区及几个邻近的郡由一名类似的官员司隶校尉进行视察。
[99]关于这些墓的最详细的描述,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局:《满城汉墓发掘报告》(北京,1980)。
[100]《汉书》卷六,第170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2卷,第51页);卷十五上,第427页;卷六四上,第2802页。又见本章《地方组织》。
[101]关于封侯的详细情况和每个侯的继承世系情况,见《汉书》卷十五上、卷十五下(王子)、卷十六、卷十七(功臣)和卷十八(外戚)。
[102]《汉书》卷六,第187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2卷,第80页以下);《〈汉书〉译注》第2卷,第126页以下。
[103]关于爵位的等级,见鲁惟一:《汉代贵族爵位的等级》。关于晁错的建议,见《汉书》卷二四上,第1130页以下(斯旺:《古代中国的粮食和货币》,第158页以下);《汉书》卷四九,第2286页。捐军爵的费用似乎不低,可能很高,但是文献材料众说不一,还可能不完全,因此不能肯定。
[104]《汉书》卷二四上,第1135页(斯旺:《古代中国的粮食和货币》,第173页以下)。
[105]见斯旺:《古代中国的粮食和货币》,第278页以下,第366页以下;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东京,1952—1953)第1卷,第60页以下。
[106]见斯旺:《古代中国的粮食和货币》,第377页以下;杨联陛:《中国的货币和信用简史》(坎布里奇,1952),第21页以下。
[107]见地图7;斯旺:《古代中国的粮食和货币》,第62页以下;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第1卷,第41页以下;李剑农:《先秦两汉经济史稿》(北京,1957),第249页以下。
[108]《汉书》卷六,第163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2卷,第40、90页);卷二九,第1679页以下。
[109]见鲁惟一:《汉代的行政记录》第1卷,第56、61页,及第144页注26。
[110]《汉书》卷六一,第2694页(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220页);何四维:《汉代丝绸贸易考》,载《戴密微纪念文集》(巴黎,1974)第2卷,第117—136页。
[111]《汉书》卷六,第735页,卷二四下,第1170页(斯旺:《古代中国的粮食和货币》,第297页);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第1卷,第36页以下。
[112]《史记》卷三十,第1431页(沙畹:《〈史记〉译注》第3卷,第575页以下);《汉书》卷十九下,第780页;卷二四下,第1173页(斯旺:《古代中国的粮食和货币》,第309页以下);卷五八,第2624页以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