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4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0/1806


[402][824]姚大力:《元代科举制度的行废及其社会背景》。
[403][692]丁昆健:《元代的科举制度》。
[404][859]萧启庆:《元代科举与精英流动:以元统元年进士为中心》。
[405][412]保尔·拉契内夫斯基:《元法典》,4卷(巴黎,1937—1985年版)。
[406][63]陈恒昭:《蒙古统治下的中国法律传统:1291年法典复原》(普林斯顿。1979年版)。
[407][441]舒尔曼:《元代经济结构》(坎布里奇,1956年版,1967年再版)。
[408][494]田山茂:《元代财政史的有关资料:以收支额为中心》。
[409][127]傅海波:《元朝中国的货币和经济》(莱比锡,1949年版)。
[410][733]全汉异:《元代的纸币》。
[411][220]岩村忍:《蒙古社会经济史研究》,第421—432页。
[412][864]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1958年版)。
[413][715]史卫民:《元岁赐考实》。
[414][774]吴辑华:《元朝与明初海运》。
[415][557]吉川幸次郎:《元代诸帝的文学》。
[416][122]傅海波:《蒙古皇帝能读、写汉文吗?》。
[417][820]姜一涵:《元代奎章阁及奎章人物》;[870]傅申:《元代皇室书画收藏史略》(台北,1981年版)。
[418][149]沃尔特·富克斯:《元代的蒙文译著》。
[419][118]傅海波:《蒙古统治下的中国史学:民族涵化中史学的作用》。
[420][392]罗依果:《蒙文译本〈孝经〉》。
[421][858]萧启庆:《元代蒙古人的汉学》;[860]《元代蒙古人汉学再探》。
[422][787]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钱兴海(译音)和L.
C.古德里奇译注(洛杉矶,1966年版)。
[423][656]宋濂:《宋文宪公集》,卷7,15a—b。
[424][115]傅海波:《杨瑀〈山居新话):蒙古统治下中国文化的成就》(威斯巴登,1956年版)。
[425][440]赫尔穆特·舒尔特—乌夫拉格译:《庚申外史》(柏林,1963年版)。
[426][163]埃里希·海涅什:《两个王朝的灭亡》(威斯巴登,1969年版)。
[427][136]傅海波:《13—14世纪中国私修史著》,W.
G.宾斯利和E.
G.普利布兰克编:《中国和日本的史学家》(伦敦,1961年版),第115—134页。
[428]山根幸夫、小川尚编:《日本现存元人文集目录》(东京,1970年版)。
[429][813]周清澍:《元人文集版本目录》(南京,1983年版)。
[430][773]吴晗:《元帝国之崩溃与明之建立》。
[431]南京大学历史系元史组编:《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
[432]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丛》,(北京,中华书局),第1辑,1982年;第2辑,1983年;第3辑,1986年。
[433]关于《元典章》和《通制条格》的简单介绍,见常备参考字典《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55—56页(《元典章》);第16—17页(《通制条格》)。亦见陈高华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料学》(北京,1983年版)第311—353页的元代部分。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1986年出版的《通制条格》,《元代史料丛刊:通制条格》(浙江古籍出版社)第1—5页的介绍文章。
[434]近年叶幼泉、王慎荣在《元史探源》中对《元史》编修过程作了新的考释,见《文史》27辑(1986年)。第177—194页,特别是第178—183页关于元实录的叙述。亦见[75]柯立夫的《现存〈元史〉简论》。
[435][118]傅海波:《蒙古统治下的中国史学:民族涵化中史学的作用》。
[436]见[552]杨联陞的专论:《〈元典章〉研究》。
[437][875]蔡美彪:《元代白话碑集录》(北京,1955年版)。
[438][221]岩村忍、田中谦二:《元典章·刑部》2卷(京都,1964年、1972年版)。在第1卷前附的文章是,吉川幸次郎:《元典章中所见汉文史牍文体》;田中谦二:《元典章的蒙文直译体文本》。
[439][412]保尔·拉契内夫斯基:《元法典》,1卷(巴黎,1937年版);2卷(巴黎,1972年版);3卷(巴黎,1977年版);4卷(巴黎,1985年版)。
[440][63]陈恒昭:《蒙古统治下的中国法律传统:1291年法典复原》(普林斯顿,1979年版)。
[441]见陆峻岭:《元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0/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