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17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06/1806


[1]参看《六十年文艺大事记(1919—1979)》,这是为第四次文代会编印的文件(草案),对组织问题提供了权威性资料。
[2]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见《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第69—99页。
[3]冯至:“煤矿区”,选自《十年诗抄》,引自S.H.陈:“隐喻与中国诗韵的意识”,西里尔·伯奇编:《中国的共产主义文学》,第52页。
[4]参看作者的“零度生活”(1947年),一首描写旧上海贫民区冻僵的儿童尸体的诗。或看许芥煜编:《20世纪中国诗歌选》,第289页。
[5]节选自张钟等编的《当代文学概观》,第3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译者)
[6]见《诗刊》1964年第7期,第4—7页。译文见许芥煜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第708—712页。
[7]周而复:《新的起点》,第120页。
[8]邵燕祥:《到远方去》,第65页。
[9]《在和平的日子里》,第93页,引自迈克尔·戈茨:“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工人形象(1949—1964)”,第96页。
[10]保罗·巴迪:“死亡与小说——谈老舍的自杀”,载《译丛》第10期(1978年秋季号),第5—14页。(更确切地说,老舍是投湖自尽的。——译者)
[11]《人民文学》1956年第6期,第6—21页;第10期,第48—59页。
[12]《人民文学》1956年第9期,第29—43页。
[13]周扬:《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第20页。
[14]黄秋耘:“谈爱情”,《人民文学》1956年第7期,第59—61页。
[15]何直:“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人民文学》1956年第9期,第1—13页。
[16]刘绍棠:“我对当前文艺问题的一些浅见”,《文艺学习》1957年第5期,第7—10页。聂华苓编:《百花齐放的文学》第1卷,第63—71页。
[17]杜威·W.福克玛:《中国的文学教条与苏联影响(1956—1960)》,第116页。
[18]姚雪垠:“打开窗户说亮话”,《文艺报》1957年第7期,第10—11页,译文见聂华苓编《百花齐放的文学》第1卷,第81—96页。
[19]周扬:“文艺战线的一场大辩论”,《文艺报》1958年第5期,第2—14页。
[20]夏衍:“多、快、好、省,量中求质”,《文艺报》1958年第6期,第26页。
[21]茅盾:“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人民文学》1958年第6期,第4—8页。
[22]引自赵聪:“
1958年的中共文艺”,《祖国周刊》1959年第26卷第9—10期,第43—46页。
[23]郭沫若、周扬:《红旗歌谣》,第218页。
[24]同上书,第172页。
[25]郭沫若:“就目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答《人民文学》编者问——译者),《人民文学》1959年第1期,第4—9页。
[26]卞之琳:“动土回答”,《诗刊》1958年第3期,第10页,由劳埃德·哈夫特译,译文在许芥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第380页。
[27]引自张钟的《当代文学概观》,第63页。
[28]梁上泉:“长城内外”,《山泉集》,第76—78页。译文在许芥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第181页。
[29]梁上泉:“彩色的河流”,《诗刊》1961年第6期,第16—17页。
[30]梁上泉:《开花的国土》,第67页。
[31]葛琴:《海燕》,《人民文学》1958年第3期,第31—50页引文见第44页。
[32]周扬:“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文艺报》1960年第13—14期,第15—37页。
[33]茅盾:“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人民文学》1960年第8期,第8—36页。(原文只是茅盾文章的局部概要,而非节选。——译者)
[34]胡万春:《特殊性格的人》,第96页,戈茨:《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工人形象》,第265页。
[35]周扬:“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第15页。
[36]《人民日报》1957年1月1日。
[37]毛泽东:“游泳”,选自《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
[38]沙叶新还是早在1979年早些时候的《假如我是真的》一剧的作者之一,本章后面还要讨论当时对他的争论。
[39]萧军1981年8月访问伯克利时,将写有此诗的一幅墨宝送给了作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06/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