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16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43/1806

[54]郝梦笔、段浩然:《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第616页;毛的讲话全文见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第403—404页。
[55]高皋、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第349—350页。
[56]即从8月23日到8月25日中午;《“文化大革命”十年史》,第349页。
[57]参见胡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讲义》,第302页。
[58]参见本书第5章。
[59]一位参加珍宝岛冲突的29岁的指挥员孙玉国,由解放军总参谋长黄永胜介绍到九大,受到了毛的激动人心的欢迎;参见毛在九大上的简短讲话,该讲话收在“九大主要讲话汇编”中,现藏在哈佛费正清中心。
[60]例见内维尔·马克斯韦尔所报道的一名参加了这场冲突的中国军官的估计,“中国对1969年珍宝岛之战的看法”,载《中国季刊》第56期(1973年10—12月),第734页。亦见本书第3章。
[61]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第184页。
[62]例见在昆明军区内部传阅的有关文件。这些文件收在《中国共产党的国内政治和外交政策》第115—145页。
[63]《中国共产党的国内政治和外交政策》,第132页。
[64]参见本书第三章。
[65]基辛格:《白宫岁月》,第1061页;1972年7月28日《纽约时报》引用的布里奇海姆的“林彪的覆灭”第441—442页中的一段话。也可参见本书第五章。但林彪的秘书证实,他后期实际上对外交政策没有什么兴趣,参见张云生《毛家湾纪实》,第329—333页。
[66]张云生:《毛家湾纪实》,第316—323页;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大事年表》,第372页。张的描述使人们清醒地看到,中国领导人中有些人在采取可能导致战争的行动时,是多么轻率。这道疏散命令可能还有另外一个动机:把那些对林彪的权力构成潜在威胁的高级干部遣送出北京。好几位元帅被沿着京广线疏散:陈毅去石家庄,聂荣臻去邯郸,徐向前去开封,叶剑英去长沙,刘伯承去杭州,朱德和原计委主任李富春去广东省从化县。这其中有些人在不久前的庐山会议上曾联合反对林彪;除了李富春之外,所有人都是林彪运用军事手段夺权的潜在障碍。关于疏散过程,请参考聂荣臻的《聂荣臻回忆录》第三部分。叶剑英因为调查陈伯达的任务,不久返回北京。新华社有关中苏谈判的报道,引自基辛格的《白宫岁月》第186页,也可参考本书第三章。
[67]基辛格:《白宫岁月》,第187页。
[68]同上书,第193、684—703、714页。基辛格推测,当中美关系正在改善时,7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斗机试图在中国海岸线100英里以外拦截美国侦察机的行动,可能反映了北京的内部权力斗争;同上书,第697页。鉴于林彪与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吴法宪的密切关系,这可能是一个合理的推测。
[69]中共中央第一个反陈文件于1970年11月16日发布,列举了他的主要错误事实:反党、假马克思主义者、野心家和阴谋家。1971年1月26日,中央又发布了陈在整个生涯中的“罪行”材料汇编。2月21日和4月29日,中央发布两个通知,指出了批陈整风的具体实施方法。见郝梦笔、段浩然《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第617—618页;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第406—409页。有关叶剑英的调查情况,见《萦思录:怀念叶剑英》,第265、294、301—304页。
[70]“抛石头,掺沙子,挖墙脚”,《中国的法律和政府》第5卷第3—4期(1972—1973年秋冬季号),第38页;胡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讲义》,第302页。
[71]高皋和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第349—350页。
[72]郝梦笔和段浩然:《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第619—620页;胡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讲义》,第302页;《中国的法律和政府》第5卷第3—4期(1972—1973年秋冬季号),第38页。
[73]《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审判》,第226页。
[74]郝梦笔、段浩然:《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第618页。
[75]郝梦笔、段浩然:《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第618页;胡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讲义》,第302页。
[76]参见《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审判》,第117—125页。有关林彪政变阴谋的材料从各种渠道汇集起来,但实际上都是官方或半官方的描述,由胜利者写的或基于他们提供的证据写的。关于一位接班人死亡这样重大的事件,有许多理由说明证据一定得经过加工处理的。一旦某一天中共中央内部档案开放了,不能保证不出现另一种解释。为了解剖当时中国政治的实质,似乎仍有必要对流行的最可信的说法进行探究。任何经过修改的描述可能都强调了,中国的命运是由极少数铤而走险的领导人和他们的家庭的野心和阴谋决定的。
[77]同上书,第93页。
[78]高英茂:《林彪事件》,第90—91页。
[79]同上书,第92页。
[80]同上书,第92—93页。
[81]同上书,第93—95页。
[82]郝梦笔、段浩然:《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第621页。
[83]高英茂:《林彪事件》,第57—61页。
[84]同上书,第64页。
[85]《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审判》,第96—97页。根据后来采访林彪女儿林豆豆所获得的大量材料,黄永胜于9月5日电话通知叶群。但既然黄永胜打电话时林豆豆不在北戴河,而审判时又出示了电话记录,所以9月6日似乎更可能是黄永胜打电话通知叶群的时间,参见“生活在历史阴影下的林豆豆”,《华侨日报》1988年6月15日第3版。可是,大陆最近出版的一本史书称,林立果是由参加毛于9月5日深夜召集的会议的一位与会者直接告知的;见郝梦笔、段浩然《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第621页。
[86]《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审判》,第97页。
[87]郝梦笔、段浩然:“生活在历史阴影下的林豆豆”,《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第622页。
[88]高皋、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第379—380页。
[89]胡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讲义》,第309页。
[90]高皋和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第381—383页。
[91]“生活在历史阴影下的林豆豆”,《华侨日报》1988年6月14日。根据一条公认可疑的信息,林豆豆于1941年出生在苏联。当时正是林彪在苏联养伤三年的最后一年;参见姚《毛继承人的密谋与死亡》,第130页。
[92]“生活在历史阴影下的林豆豆”,《华侨日报》1988年6月14日。可能正是以这个故事为依据,雅普·冯·吉内肯断定豆豆是林彪第一个夫人刘小萌所生,叶群和林彪直到1960年才结婚;《林彪沉浮录》,第263、272页。叶群嫁给林彪的时间有待确定;见克莱恩、克拉克《中国共产主义传记辞典(1921—1965)》第1卷,第567页;但40年代中期在延安居住过的一个人确认,林彪和叶群是在那时结婚的。有关豆豆在林—叶家庭中的不愉快生活,请参见张云生《毛家湾纪实》,第256—292、429页。尽管张对叶群的行为进行了批评性的描述,但他断定,为叶群工作比为江青工作要稍好一些;同上书,第429页。
[93]《华侨日报》1988年6月15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43/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