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16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16/1806

[124]菲利浦·布里奇海姆:“毛的‘文化大革命’:巩固权力的斗争”,载《中国季刊》第41期(1970年1—3月),第5页。
[125]《解放军报》1968年1月28日;《北京周报》1968年2月2日,第8—9页。
[126]弗雷德里克·C.泰维斯:《中国的省级领导层:“文化大革命”及其后果》,第27、29页。
[127]这些数据出自理查德·鲍姆的“中国:醋泡黄瓜的年月”,《亚洲概览》第9卷第1期(1969年1月),第1—17页。
[128]《毛泽东思想杂录》第2卷,第453—454页。在共产党的历史中,在民主革命时期“一贯道”是一个反动的秘密会社。
[129]《中国的法律和政府》(1969年春季号)第2卷第1期,第3—12页。
[130]关于姚的报告和随后的两个党的文件,见李《“文化大革命”的政治》,第296—301页。
[131]有关十二中全会的参加者,见胡耀邦:“理论工作务虚会引言”,载《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8页;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见《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55—274页。
[132]十二中全会公报,见《北京周报》第11卷第44期(1968年11月1日),附录,第5
8页。
[133]党章草案的文本见联合研究所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文件》(1956年9月至1969年4月),第235—242页。
[134]指控刘少奇的题目为“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见联合研究所编《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文件》,第243—250页。
[135]关于十二中全会这些方面的情况,见孙敦璠《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下册,第274页;聂荣臻的回忆见《新华日报》1984年10月23日,外国广播信息处:《中国动态》1984年11月7日,第20—21页。
[136]林彪的报告见《北京周报》第12卷第18期(1969年4月30日),第16—35页。关于该报告的起草有不同说法。周恩来在1973年的十大报告上说,由林彪、陈伯达起草的初稿“被中央委员会否定”。见《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最近,胡耀邦声称,这个报告是由康生和张春桥起草的。胡耀邦:“理论工作务虚会引言”,第57页。
[137]1969年党章见《北京周报》第12卷第18期(1969年4月30日),第36—39页。1956年党章,联合研究所:《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文件》,第1—30页。
[138]关于第九届中央委员会的成分,以及与上一届中央委员会成分的比较分析,戈登·A.贝内特:《中国的第八、九、十次党代会、党章和中央委员会:党章纵览及比较分析》;罗伯特·A.斯卡拉皮诺:“中共领导层的变化:第八、九届中央委员会比较”,斯卡拉皮诺:《精英》,第67—148页。
[139]这些引言源自林彪在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见《北京周报》第12卷第18期(1969年4月30日),第21页。
[140]《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51—52页。
[141]《北京周报》1979年10月5日,第15、18、19页。
[14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外国广播信息处:《中国动态》1981年7月1日,第14页。
[143]这些引言源自哈里·哈丁:“重新评价‘文化大革命’”,载《威尔逊季刊》第4卷第4页(1980年秋季号),第132—141页。
[144]这些引言源自哈里·哈丁:“来自中国的蔑视:中国研究的新趋势”,《亚洲概览》第22卷第10期(1982年10月),第934—958页。
[145]邵华泽:“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几个问题”,见全国党史资料工作会议和纪念中国共产党60周年学术讨论会秘书处编《党史会议报告集》,第353页。
[146]邵华泽:“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几个问题”,见全国党史资料工作会议和纪念中国共产党60周年学术讨论会秘书处编《党史会议报告集》,第356页。
[147]毛的话引自斯诺《漫长的革命》,第221—222页。
[148]S.施拉姆:《毛泽东的政治思想》(修订版),第370页。
[149]斯诺:《漫长的革命》,第223页。
[150]弗雷德里克·C.泰维斯:《中国的领导人、合法性和冲突:从有超凡魅力的毛到继承政治》第3章。
[151]梁恒、朱迪思·夏皮罗:《文革之子》,第47页。
[152]《人民日报》1984年8月29日,见外国广播信息处《中国动态》1984年8月31日,第1—4页。
[153]邓小平:“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见《邓小平文选》,第329—330页。
[154]利伯撒尔:《研究指南》,第243、249页。
[155]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见中共党史研究会编的《学习历史决议专辑》,第159—160页;邵华泽:“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几个问题”,第378页。
[156]邓力群:“学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问题和回答。”
[157]尤其见于1967年6月6日指示,禁止“打、砸、抢、抄、抓”,见《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文件集》,第463—464页。近来中国的解释把这个指示归功于毛本人,见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164页。
[158]威特克:《江青同志》,第363页。
[159]理查德·鲍姆:“农村的‘文化大革命’;剖析一种有限的造反”,见鲁宾逊《“文化大革命”》,第367—476页。
[160]1980年6月21日,见外国广播信息处《中国动态》1980年6月23日,西方有些解释错误地把这1亿受害者的责任只归于“文化大革命”,见《华盛顿邮报》1980年6月8日。
[161]关于工农业产值的统计数字引自(小)阿瑟·G.阿什布鲁克:“中国:经济现代化和长期成绩”,见(第97届)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四个现代化下的中国》第1卷,第104页。关于国家收、支出和投资的统计数据来自1984年3月19日《北京周报》,第27—28页。
[162]罗伯特·迈克尔·菲尔德、凯思林·M.麦克格林、威廉·B.阿布尼特:“中国的政治斗争与工业增长(1965—1977)”,见(第95届)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毛以后的中国经济》第1卷,第239—283页。
[163]关于“文化大革命”对教育制度的影响的讨论,引自玛丽安·巴斯蒂:“‘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经济困难和教育改革中的政治理想”,载《中国季刊》第42期(1970年4—6月),第16—45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16/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