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15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28/1806

[54]戴维·莫辛戈:《中国的印度尼西亚政策,1949—1967年》[535],第165—166页。
[55]同上书,第180页及以下各页。
[56]哈罗德·C.欣顿:《世界政治中的共产党中国》[297],第285页。
[57]同上书[297],第287页。
[58]哈罗德·C.欣顿:《世界政治中的共产党中国》[297],第289页。
[59]《人民日报》,1963年11月2日,见吉廷斯《概观》[268],第114页。
[60]《塔斯社声明》,1959年9月9日,同上书[268],第326页。
[61]同上书[268],第114页。
[62]同上书[268],第115页。
[63]《塔斯社声明》[268],第115页。
[64]《北京周报》[568],1959年9月22日。
[65]同上[568],1959年10月6日。
[66]扎戈里亚:《冲突》[837],第282页。
[67]《北京周报》[568],1966年7月1日。
[68]《苏联政府声明》,1963年9月21日,见吉廷斯《概观》[268],第96页。根据这个说法,“中国领导人充耳不闻”。
[69]全文见G.F.赫德森《争论》[343],第66页。
[70]同上[343],第93—94页。
[71]《中苏争论及其意义》[75],中央情报局,1961年4月1日,绝密#142274—b(以下简称《意义》)。原为绝密,本文引用1960年在布加勒斯特、莫斯科和莫斯科会议前起草声明期间的三次对抗的第一手报道。其中许多材料为1963年的公开论战所证实。
[72]N.S.赫鲁晓夫:《在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60年6月21日,见吉廷斯《概观》[268],第346—347页。
[73]同上书[268],第350页。
[74]《北京周报》[568],1963年12月6日,见吉廷斯《概观》[268],第142页。
[75]《苏联政府声明》,1964年8月14日,同前[268],第137—139页。
[76]《意义》[75],附录,第4页。
[77]同上书附录,第33页。
[78]同上书附录,第25—26页。
[79]当时作者可以利用的情报。对这个时期和这些问题的全面论述,见惠廷《中国的威慑微积分学:印度和印度支那》[786],第1—5章。
[80]艾伦·S.惠廷:《中国的威慑微积分学》[786],第63—64页。
[81]《中国政府发言人声明》,1963年8月15日,见约翰·吉廷斯《概观》[268],第186—187页。
[82]《人民日报》,1963年3月8日,见丹尼斯·J.杜林《中苏冲突中的领土要求》[206],第30页。
[83]《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编辑部文章,1963年9月6日,同前[206],第32页。
[84]《苏联政府声明》,1963年9月20日,同前[206],第32页。
[85]《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1964年2月29日致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信》,同前[206],第37—38页。
[86]《世界周报》(SekaiShubo),1964年8月11日,同前[206],第43—44页。一种权威的但非官方的中文本,见《万岁》(1969)[507],第540—541页,证实了日本人的报道。
[87]《北京周报》[568],32,1964年8月7日。
[88]艾伦·S.惠廷:《中国的威慑微积分学》[786],第176—177页。
[89]梅尔文·格尔托:《生存》[286],第12—13页。
[90]《人民日报》社论,1964年1月21日;又见《北京周报》[568],4,1964年1月24日。
[91]J.D.阿姆斯特朗:《革命外交》[12],第224页。
[92]哈利德·B.赛义德:《巴基斯坦与中国》[624],见哈尔珀恩《对华政策:六大洲所见》[287],第258—259页。
[93]梅尔文·格尔托:《生存》[286],第65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28/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