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13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61/1806

关于学者尚知道甚少的抗战时期(1937—1945年),可参考成都金陵大学农业经济学系收集的并在期刊《经济事实》(1936年9月至1946年1月,第1—53期)发表的有价值的原始资料。《经济事实》是重庆战时政府印行的经济统计月刊,该刊提供了研究战时条件下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学者几乎尚未触及的丰富资料。该刊载有诸如谷物销售、作物生产费用、按农田大小的劳力和资本分配、土地使用模式、运输费用和各社会阶级的生活水平之类主题的调查以及卜凯的许多在别处不能得到的文章。
中国农村社会的契约方面,已由陈张富美和马若孟在《清史问题》第3卷第5期(1976年11月)和第3卷第10期(1978年11月)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加以探讨。由这两位作者译成英文的约50宗契约,展示了农户之间在其生活周期的过程中种类繁多的资源交换。罗伯特·阿什著《中国革命前的土地租佃: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江苏省》是关于20世纪30年代土地租佃和农村收入变化的一部有用的概要著作。这部研究专著描述了世界经济萧条和国内通货紧缩严重打击农村经济结构时江苏省不断恶化的农村状况。
通过对全国土地委员会1937年调查报告进行的有创造性的分析,小查尔斯·罗伯特·罗尔估计出16个省170万农户收入的分配(《中国农村收入的分配: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的比较》)。罗尔也估计出1952年收入分配,并且发现由于实行共产党土地分配纲领的结果,收入结构中的不均衡比1937年低1/3左右。属罗尔所认为的造成30年代非常不均衡的收入分配的因素之列的,是不均衡的土地所有与耕作和其他获取收入副业间劳力配置的弹性。然而,在农户可把更多劳力配置到非耕作活动的地区,收入分配比较均衡。
按区域研究1949年以前的农业,是日本研究中国农业的主要学者在最近的大作中采用的方式:天野元之助著《中国农业之区域发展》。关于满洲农村,参考中兼胜义著《旧满洲农村社会经济结构之分析》。根据1944年进行的调查,今崛诚二著《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其历史与革命前夕的现实》非常详细地描述了华北农村。
一批新获得的关于中国土地状况的原始资料是原南京中央政治学校的200卷论文(包括实地调查笔记),这些论文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就各种各样农村行政和乡村问题进行实地调查的硕士学位生撰写的。这些论文由萧铮主编,1977年由成文书局以《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丛书形式在台湾出版。也可查阅台北土地管理研究所根据剪报编成的有价值的索引:《民国二○三○年代中国经济农业土地水利问题资料》。
第六章 农民运动
虽然邓嗣禹著《抗议和犯罪在中国:秘密结社、民众起义、农民造反的书目》包括中国历史所有时期,但是,所有近4000条书目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涉及20世纪上半期的事件。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除本书第6章脚注(《自发的抗租抗税》节)涉及的档案外,仅藏与地方农民斗争有关的少量档案。主要见档1/2/999:《江苏安徽湖南等省农民抗租斗争》(1929—1941年)和档1/2/1000:《苏皖湘等省农民抗租斗争》(1929年11月至1930年1月)。虽然比档1/2/
1000多得多,但档1/2/999几乎不含关于风潮或其他集体暴力行动的资料。然而,该档提供很多关于争端、控诉或请求的资料(如佃农请求官员阻止地主提高佃租,或控诉军队把出租给他们的土地收回)。美国档案馆提供不太详细的报告,但颇多提到特别是在美国领事馆驻地附近的农民骚乱。特别有用的资料是领事馆每月报告(国务院档:893.00PR),以及档893.43(秘密会社),893.48(灾难、饥荒状况),893.108(犯罪,匪患)。珍贵的资料也零星分散在档893.00(政治事务)和893.00B(布尔什维主义)的大量资料中。
另外,不容易得到的中国报刊报道的摘要可见于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1927—1937》(见第1012—1033页)和冯和法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以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更详细一些的农民风潮的报道有时出现在和以上三部资料集一样具有“左”倾观点的上海刊物《中国农村》,以及《东方杂志》上。两种有用的调查是:蔡树邦著《近十年来中国佃农风潮的研究》和自鸣编《一九三四年中国农村中的各种骚动风潮一览表》。这些资料大多具有报纸报道的性质。它们一般提供关于每次事件参加人数的概约数字,几乎没有提到领导人的社会地位和职务,或参加者的社会成分。学者希望,利用包括警方报告或司法案卷在内的省级或县级档案将会使研究更深入得多。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2/2/1130的资料记录1930年12月至1933年10月浙江、福建及湖南三省告地主、土豪或地痞的讼案,但这些案件无一明显地涉及风潮乃至小骚乱。
在西方,与在中国不同(关于毛泽东时期及毛泽东以后的中国编史学,见詹姆斯·P.哈里森著《共产党与中国农民造反》和刘广京著《世界观与农民造反》),研究自发的地方农民运动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但是,这个领域在迅速发展中,这点由《现代中国》季刊许多期的内容加以证实,该刊是各种西方文字期刊中刊载这个课题的论文的唯一最有用的期刊。一种研究分析法强调农民的社会觉悟和自发斗争的革命潜力:诸家论著合集《中国的民众运动与秘密会社,1840—1950年》的许多撰稿者和编者(让·谢诺)也采用这种研究分析法。拉尔夫·撒克斯顿最近的一部研究论著《中国揭示正确面:农民社会中的革命合法性》也断定中国农民在受到共产党动员之前就独立自主地转向革命。与上述观点不同的见解,由裴宜理在《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年》和吕西安·比昂科在克洛德·奥贝尔等《在中国问题上的冷静考虑》以及在本书第6章所引用的文章中表达出来。关于推动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德经济》)和塞缪尔·I.波普金(《有理性的农民》)所展开的讨论的专题论集,见《亚洲社会中的农民战略:道德的和理性的经济途径——专题论集》(《亚洲研究杂志》第42卷第4期)。最后,三部专著研究民国初期在华北活动的一个著名的土匪首领(白朗)和一个也颇著名的会社,进展颇大;菲利普·比林斯利著《1911—1928年的中国盗匪活动,特别论述河南省》,戴玄之著《红枪会》和罗曼·斯拉文斯基著《红枪会与1926—1927年中国的农民运动》。
研究海陆丰苏维埃的开拓性专著是卫藤沈吉著《海陆丰:中国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更多的详情可见于罗伊·霍夫海因茨著《大浪潮》。深入研究彭湃革命经历和海陆丰苏维埃的权威专著,是费尔南多·加尔维亚蒂著《中国第一个苏维埃领袖彭湃(1896—1929):中国广东海陆丰》。这部不朽的三卷论著将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以节略本形式出版。彭湃本人的报告(《海丰农民运动》)生动易懂。他对组织农民的问题和方法的许多见识,可在唐纳德·霍洛奇《农民革命的种子》的译文中得到。关于以后发展(1928—1949年)的史料和研究,可见于本书第4、12和13章的书目提要。让我们在这里只提两部有独到见解的著作:查默斯·约翰逊著《农民爱国心与共产党政权》和韩丁著《翻身:一个中国村庄革命的记录》。像《农民爱国心与共产党政权》那样最近20年来受到那么多作者(包括我本人在内)那么多讨论和批评的“中国问题著作”不多,但是,引起无限的讨论是真正有创见的著作的特权。最近的研究成果大多着重指出,在共产党动员农民中经济因素高于爱国因素。动员农民是并不容易的工作,这点为韩丁著《翻身》所动人地说明,《翻身》是一部叙述中国北方村庄革命的材料丰富的第一手写实作品。尽管著者持明显的同情态度,这部著作仍然展示了一部优秀著作的极度又爱又憎的矛盾心理。
第七章 地方政府的发展
20世纪地方政府研究的档案基础尚未建立起来。清代行政的背景有朝一日将通过顺天府(直隶)档案加以研究。顺天府档案逾12000卷,涉及职官制度、民政、立宪维新、司法制度、金融货币及其他10个主题,时期从18世纪20年代到1911年。这批由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丰富史料等待编目和保管,如何利用这批资料尚不明。关于四川巴县档案,总类目尚得不到,可是研究者已开始利用这批资料。关于国立台湾大学所藏清代淡水厅和新竹县档案,戴维·C.巴克斯鲍姆著《1789—1895年淡水和新竹审判层次上的民事诉讼程序和实务的若干方面》载《亚洲研究杂志》第30卷第2期(1971年2月)第255—279页有所涉及。近代地方行政的发展可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开始研究,该馆藏有1911—1949年的资料,但利用那类馆藏资料尚有限。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都已开始按某些主题大批出版馆藏资料。例如,晚清立宪制度的地方自治部分可以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出版的《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进行研究。
晚清以来地方政府研究的规范性基础,可在如《大清光绪新法令》之类汇编和在费正清和刘广京著《近代中国》书目3.2下所列的类似书籍找到。问题是发现这些法令应用于实际到什么程度。就这一用途来说,政府机关的公报特别是地方行政机关的公报,表明政府如何反映地方具体情况。《江苏省政府公报》之类出版物,在余秉权等编《关于20世纪中国的研究资料:中国研究资料中心出版物注释目录》第71页以下各页中述及。政府年鉴往往可用于相同用途。
扩大的地方社会调查包含地方政府如何运作的丰富资料。日文的地方实地调查成果在约翰·扬著《南满洲铁道会社调查活动,1907—1945年》中有介绍。最好的第一手资料大概是从20世纪40年代初在河北和山东某些地方进行的逐村调查,中国农村惯行调查刊行会编《中国农村习惯调查》。除访问记录外,编入晚清以后关于地方政府的原始资料。这些资料的政治方面,已由普拉森吉特·杜阿拉著《乡村社会中的权力:华北农村,1900—1940年》加以研究。这个主题的日文研究著作,也在杜阿拉的著作中被广泛研究。30年代中央政治学校地政学院所编实地调查报告简编包含很多地方政府资料:《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中国现代化区域研究的主要共同研究计划项目(已在上面提到),揭示清末民初许多地方行政发展的环境。也可查阅刊载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六集(1977年)中的文章:张玉法著《清末民初的山东地方自治》和王树槐著《清末江苏地方自治风潮》。
地方士绅政治化研究应从张朋园著《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和肖邦齐著《中国名流与政治变革:20世纪初期的浙江省》着手。关于地方自治运动,孔斐力著《民国统治下的地方自治:控制、自治与动员问题》整体地对它进行研究,该文收入魏菲德和卡罗林·格兰特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冲突与控制》。近代时期地方名流如何与政府相互影响,在芝加哥大学出版的《远东研究中心论文选》第3集和第4集(1978—1979年)中有所论述。特别是见之于艾恺、苏珊·曼·琼斯和孔斐力的论文(如在书目所列)。有影响的帝国背景研究专著是和田清著《中国地方自治发展史》,该书1939年初版,1975年再版时附山根幸夫所编的重要新书目。萧公权著《农业中国:19世纪的帝国控制》和瞿同祖著《中国清代地方政府》是仍然有价值的清代背景入门书。
关于地方区域政权制度,留有许多卷大多是纲领性的、自吹自擂的资料。不过可以看出这类集子的很多言外之意,如山西村政处编《山西村政汇编》,该汇编编集1916—1927年山西省从省发至县的文件。关于广西,见李友华著《地方和国家:1925—1937年中国政治斗争中的桂系》。
国民党地方行政及其背景,在陈伯心著《中国的地方制度及其改革》和钱端升等著《民国政制史》中得到介绍。关于县政,程方著《中国县政概论》引用和综合很多现有的直到1939年的文献;施养成在1946年就省政写成的综合性著作《中国省行政制度》也是这样做的。民国初期背景研究,有马场锹太郎著《中国地方行政制度之研究》(《支那研究》1927年第12期,第81—317页)。展示性的制度研究,有吴应銧著《民国初年地方知事的职业:职业的招聘、训练和流动》[《现代亚洲研究》第8卷第2期(1974年4月)第217—245页]。董修甲在他所著的《中国地方自治问题》中概述国民党认为的地方自治制度。著名的国民党纲领制定者李宗黄著《新县制之理论与实际》,论述被竭力推荐的“新县制”。
关于乡村建设运动的地方政治,基本著作是艾恺著《最后一位儒家学者:梁漱溟与中国关于现代性的困境》。这方面丰富的中文文献,可涉猎这部著作所附书目和上面引述的余秉权著《关于20世纪中国的研究资料》。查尔斯·M.海福德在他所著的《中国的乡村建设:晏阳初与平民教育运动》中研究定县个案。
第八章 学术界的成长,1912—1949年
学术界包含个人和机构,其历史记载在各种各样涉及思潮、政治倾向和社会文化环境其他方面的综合文献中。我们在这里只能为本章专就高等教育列出基本资料。
北京、南京和台北以及东京、伦敦、巴黎和华盛顿的政府档案,在这个领域比较而言仍然未被发掘。设在纽约州塔里敦的洛克菲勒基金会档案馆提供美国援助,特别是在医学及其他科学方面的资料。
已出版的文献很多。舒新城早年编集的《近代中国教育史料》四卷收罗从1898年到1928年国民教育创始期间的史料。舒新城去世后出版的舒新城编三卷《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是一部与前者十分不同的作品,收罗1852—1922年的史料。1976年出版的多贺秋五郎编《近代中国教育史资料》四卷转载清末至1948年史料数千页,使该书成为一部包罗最广的资料集。丁致聘著《中国近七十年来教育记事》提供直到1933年的每周记事。王云五著《商务印书馆与新教育年谱》提供1897—1972年(1949年以后关于台湾)的资料和文献。林子勋著《中国留学教育史》也编入大量资料。
在杂志类中,有商务印书馆1909年在上海创刊的《教育杂志》和中华书局1912年创刊的《中华教育界》。江苏省教育共进社主办,最初由蒋梦麟编的《新教育》,1919年创刊。
关于直到1930年的教育的最早一部简明概括的综合评述,是王凤喈著《中国教育史大纲》。关于1930年以后的教育的研究,有一批在各方面赞助下出版的调查研究:其中有蔡元培等著《晚清三十五年来之中国教育(1897—1931)》。《抗战前十年之中国》有若干关于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的章节;潘公展编《五十年来的中国》有一流教育界人物撰写的章节。庄泽宣编《抗战十年来中国学校教育总检讨》是《中华教育界》杂志新1卷第1期(1947年)特辑。教育设施的官方统计数字收在教育部统计科刊行的《二十一(二、三)年度全国高等教育统计》内。有两部教育年鉴出版:《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六卷在1934年出版,有教育部长王世杰的前言;《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在1948年出版,有朱家骅的前言。
自1981年以来,台湾陆续出版《学府纪闻》丛书,由一流大学的单卷校史组成。第一批出版的,有《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私立燕京大学》。内容包括各种各样资料,从正式大事记、同时代人的文章、报告和演讲直到纪念文章和个人回忆,回忆大多是轶事趣闻。台北《传记文学》月刊和传记文学社出版《传记文学》丛书,收民国时期人物传记,包括许多教育界人物传记:王文田著《张伯苓与南开》(丛书第26种,1968年);梁实秋著《谈闻一多》(丛书第3种,1967年);罗家伦著《逝者如斯集》(丛书第14种,1967年);《蔡元培自述》(丛书第22种,1978年);胡适等著《丁文江这个人》(丛书第21种,1979年);杨亮功著《早期三十年的教学生活》(丛书第98种,1980年)。
关于蔡元培对近代中国教育界生活的特殊贡献,见陶英惠著《蔡元培年谱》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集(1976年)和第7集(1978年)刊载的两篇详细文章。除广为人知的《蔡元培全集》外,还有1980年出版的集中蔡氏有关教育论述的专集,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文选》。若干校友会刊物如《清华校友通讯》载有有用的校史资料。英文的教育界人物的第一手记述有蒋梦麟著《来自西方的潮流》。
在华教会大学的历史及其与中国环境的相互影响,在杰西·G.卢兹著《中国和基督教院校,1850—1950年》有论述,也见于安东尼·C.李:《中华民国私人管理的高等教育史》。各教会大学校史,已由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理事会刊行,虽然在质量上参差不齐,但这类出版物有两种用途,一是提供主要根据差会档案和私人文件撰写而成的19世纪以来在华教会教育事业概要,二是展示教会大学教育家和他们的年谱编写者之中普遍存在的态度分歧。这类出版物有:查尔斯·霍奇·科贝特著《齐鲁大学》(1955年),克拉伦斯·戴著《之江大学》(1955年),艾德敷著《燕京大学》(1959年),玛丽·兰伯顿著《上海圣约翰大学,1879—1951年》(1955年),德本康夫人和鲁思·M.切斯特著《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955年),L.埃塞尔·华莱士著《华南女子文理学院》(1956年)和刘易斯·C.沃姆斯利著《华西协合大学》(1974年)。也参见鲁本·霍尔登著《1901—1951年中国大陆的雅礼和湘雅》。关于最近出版的西方——特别是美国——对中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影响的分析专著,有彼得·巴克著《美国科学与近代中国,1876—1936年》和菲利普·韦斯特著《燕京大学与中西关系,1916—1952年》。
日本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的全领域,已由日本大学者实藤惠秀全面开拓,他的1939—1945年早期著作(见费正清等著《日本的近代中国研究》条目6.8.1—6.8.5)在他1960年出版的《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中达到其巅峰。这方面的中文著作,有黄福庆著《清末留日学生》。实藤惠秀在东京的藏书仍然是这个研究领域的主要资料来源,在任何其他国家无类似的富源。汪一驹著《中国知识分子和西方,1872—1949年》是一部导引研究的专著,而中国留学生的回忆录仍然是一个未被发掘的富源。萨利·博思威克著《中国的教育与社会变迁》在第200—201页列出这类回忆录约50种的书目。
在近来的出版物中,这个研究领域最有用的起始著作,除菲利普·韦斯特著《燕京大学与中西关系,1916—1952年》外,还有北京1965年编成,1981年出版的详细清华校史《清华大学校史稿》(约翰·伊斯雷尔选刊了其中一部分)和贾祖麟在1981年出版的研究专著《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与国家:叙事史》。
第九章 文学趋势:通向革命之路,1927—1949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61/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