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12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93/1806

[104]应为农商部。——译者
[105]任鸿隽:《五十年来的科学》,载潘公展编:《五十年来的中国》,第190页;《中华民国传记词典》第3卷,第67页;李济:《安阳》,第34—48页。
[106]李济:《安阳》;张光直:《古代中国考古学》第3版,1977年,第3—18页综述中国考古调查的发展。
[107]见玛丽·布朗·布洛克:《美国移植》(英文);玛丽·E.弗格森:《中国医学理事会与北京协和医学院》;约翰·Z.鲍尔斯:《中国一座殿堂里的西方医学》。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档案表明,除大量医学事业外,该基金会还扶助平民教育、农业研究、图书馆及其他方面的事业,特别是在30年代。
[108]陶英惠:《蔡元培与北京大学(1917—1923)》,第397页。
[109]方显廷:《一个中国经济学家七十岁的回忆录》,第31页。
[110]“成志会”出版了会史和会员名录,现在已不再是秘密。会员有冀朝鼎、蒋廷黻、蒋梦麟、方显廷、何廉、孔祥熙、郭秉文、孟治、邹秉文、翁万戈、晏阳初。据1979年8月翁万戈私人通信。
[111]方显廷:《一个中国经济学家七十岁的回忆录》,第36、39—40页。方显廷指出,张伯苓为南开大学聘请了许多有能力的教职员,“特别从他自己的团体成志会的会员中聘请”。同上书,第38页。
[112]同上书,第41—42、45页。
[113]同上书,第45页。托尼的研究写成了《中国的土地与劳动》(1932年)一书。托尼又同C.H.贝克尔 [柏林]、M.法尔斯基 [波兰]和P.郎之万 [巴黎]一起写了一份国际联盟报告,题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报告提出许多问题,包括美国教育模式对中国的适应性。
[114]方显廷:《一个中国经济学家七十岁的回忆录》,第45—47页。赠款使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得以增聘六名刚从美国回来的研究人员,其中有吴大业、李卓敏、林同济和丁佶。
[115]见卜凯:《中国土地的利用》; 又见沈宗瀚:《沈宗瀚自述》,这是一个在康奈尔大学受过训练的本领域的带头人的著作。
[116]在这项调查中,普林斯顿大学中国项目代表步济时同许世连(音)一起工作。步济时和甘博在1921年出版《北京社会调查》一书。见江勇振:《燕京大学社会系:从社会服务到社会工程,1919—1945年》(未刊论文,1984年,得到著者同意引用)。又见戴维·阿库什:《费孝通与革命的中国的社会学》。
[117]吴文藻的学生有费孝通(《中国农民生活》的著者)、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主义的社会学研究》的著者)和杨庆堃(《中国社会的宗教》的著者)、又见许烺光:《在祖宗荫庇下:中国的文化与人格》。
[118]见《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中的档案。
[119]见威尔马·费尔班克为梁思成著:《中国建筑画史:其结构方式的发展和其形式演变之研究》写的序。
[120]任鸿隽:《五十年来的科学》,第191—198页。
[121]任鸿隽:《中国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活动总结报告(1925—1945年)》,第5页。
[122]这一说明根据任鸿隽:《中国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活动总结报告(1925—1945年)》,第6—16页;彼得·巴克:《美国科学与近代中国:1816—1936年》,第221、224页。
[123]到1926年,据报中国最大的图书馆是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176000册),清华第二(87000册),岭南第三(68000册),金陵第四(61000册),以下是交通、南开及其他。《中华年鉴,1926年》,第430页。
[124]任鸿隽:《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活动总结报告(1925—1945年)》,第12—13页。袁成(音):《袁同礼:赞颂》,第53—54页。
[125]《袁同礼:赞颂》,第55页。
[126]同上书,第56—57页。
[127]《袁同礼:赞颂》,第234页。
[128]胡适:《胡适留学日记》第3卷,第583页。罗家伦:《我所认识的戴季陶先生》,载《逝者如斯集》,第146页。
[129]见《逝者如斯集》,第146页。
[130]彼得·巴克:《美国科学与近代中国,1876—1936年》,第223—224页。
[131]见费正清:《专心研究中国:50年回忆录》,第71—76页。艾伦·B.林登:《国民党中国的政治和教育:大学院个案,1927—1928年》,载《亚洲研究杂志》第27卷第4期(1968年8月),第763—776页提到蔡元培与陈果夫间的不和。
[132]马戈·S.格武尔茨:《社会现实与教育革新:中华职业教育社个案,1917—1927年》,第157—174页。
[133]见孔斐力在本书第7章关于乡村建设运动的论述;又见吴相湘:《晏阳初传》,第3、5、6章;和查尔斯·海福:《中国的乡村建设:晏阳初与平民教育运动》(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73年)。
[134]蒋廷黻:《中国之现状》,《国际事务》(1935年7月14日);关于蒋廷黻在清华大学培养研究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史专门人才,见查理斯·R.利利:《蒋廷黻:在两个世界之间,1895—1935年》(马里兰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79年)第8、9章。
[135]《独立评论》的主张的倾向在尤金·卢博特《不自由时代的自由主义:中华民国的新文化自由主义者,1919—1937年》中有分析。
[136]翁文灏于1935年12月任行政院秘书长,蒋廷黻于1936年3月任行政院政务处处长——译者。
[137]确切名称为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译者
[138]弗雷恩:《战争序幕:1935—1936年中国学生的反抗》;伊斯雷尔和克莱因:《造反者和官僚:中国一二·九运动参加者》。
[139]蒋梦麟:《来自西方的潮流》,第204页。这个情节罗家伦在《蒋梦麟先生传略》中也提到,见《逝者如斯集》,第98—102页。
[140]庄泽宣:《抗战十年来中国学校教育总检讨》,载《中华教育界》新1卷第1期,第3页;又见《教育杂志》第31卷第1期(1941年1月10日),抗战以来的高等教育特辑。
[141]庄泽宣:《抗战十年来中国学校教育总检讨》,第3页。陈立夫:《四年来的中国教育(1937—1941年)》,第3页。陈立夫接着又说,在校学生减少的部分原因是一些学生参加军队或与战争有关的工作,见第29页。
[142]陈立夫:《四年来的中国教育(1937—1941年)》,第22—26页。因为得不到10所院校的数据,而且有些数字只报告设备损失,此表不完全。
[143]《战时中华志》,第189页。根据另一计算,1936年全国高等院校校产总值为国币39275386元,不及估计损失之半;见欧元怀:《抗战十年来的中国大学教育》,载《中华教育界》新1卷第1期(1947年1月15日),第7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93/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