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12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71/1806


[35]阿部良忠:《安徽土地调查日记》,《满铁调查月报》第19卷第1期(1939年1月)第2部分,第129页。
[36]研究华北这种复杂的土地租佃制度的最佳成果是东亚研究所:《有关经济的中国习惯调查报告书:华北的租佃制度》。关于华中,见孙文裕等编:《豫鄂皖赣四省之租佃制度》。关于四川,见孟光宇和郭汉鸣:《四川租佃问题》。
[37]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262页。
[38]马若孟:《清代和民国时期满洲农村的社会经济变化:若干初步结论》,《现代亚洲研究》第10卷第4期(1976年),第591—620页,见第614—615页。
[39]景甦和罗仑:《清代山东经营地主底社会性质》,见附录。
[40]河地重造:《中国地主经济》,《经济年报》第18期(1965年),第48—124页。
[41]《新湖南报》:《湖南农村情况调查》,第48页。
[42]满铁北支经济调查所调查部:《华北农村概况调查报告:惠民县第一区和平乡孙家庙》,第62—63页。
[43]大公田(ta—kung
tien),即族田。——译者
[44]陈翰笙:《广东农村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满铁调查月报》第15卷第6期(1935年6月),第175页。
[45]村松祐次:《近代江南之租栈》,见第5章。
[46]满铁上海事务所调查室:《华中农村的社会状况》,第17—21页。
[47]内田智雄:《中国农村之分家制度》,第413—414页。
[48]马杰里·沃尔夫:《台湾乡村的妇女和家庭》,第36页。
[49]岩佐舍一:《北满农村大家族分家之一事例》,《满铁调查月报》第20卷第12期(1940
年12月),第66—95页。
[50]熊代幸雄:《华北农家之分家和土地之转移》,《农研报告长编》,第167—266页。
[51]牧野巽:《中国家族研究》,第10—11页。
[52]费孝通:《中国农民生活》,第27页。
[53]中国农村惯行调查刊行会编:《中国农村习惯调查》第1卷,第236页。
[54]许烺光:《在祖宗荫庇下:中国农村的亲属关系、人格和社会流动》,第9—10页。
[55]许烺光:《在祖宗荫庇下:中国农村的亲属关系、人格和社会流动》,第249页。
[56]仁井田陞:《中国之农村家族》,第151页。
[57]费孝通:《中国士绅:城乡关系论集》第4、5章。
[58]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主义的社会学研究》,第25—35页。
[59]费孝通和张之毅:《乡土中国:云南农村经济研究》第27章。
[60]马若孟:《中国的农民经济》,第153—158页;本书第5章。
[61]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第319—332、333—336、343—367页。
[62]陈张富美和马若孟:《习惯法与中国清代的经济增长》,《清史问题》第3卷第5期(1976年11月),第1—32页。
[63]马若孟:《传统农业中的合作及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协力耕作中的含意》,载珀金斯编:《从历史角度看中国近代经济》,第261—278页。
[64]马若孟:《近代中国的经济组织和合作:河北省邢台县的水利管理》,载《中国之政治与经济:故村松祐次教授追悼论文集》,第189—212页。
[65]森田明:《清代水利史研究》,第399页。
[66]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190页。
[67]史坚雅:《农业中国的市场和社会结构,第2部分》,第211—228页。
[68]黄炎培和庞淞编:《中国商战失败史》,后以《中国四十年海关商务统计图表1876—1915》为书名再版发行。
[69]郑毓贵(音):《中国对外贸易与工业发展:1948年的历史综合分析》,第258—259页。
[70]珀金斯:《1368—1968年中国农业的发展》,第155页。
[71]林颂河:《统计数字下的北平》,《社会科学杂志》第2卷第3期(1931年9月),第385页。
[72]关于在战后菲律宾进行类似的城镇人口构成模式观察,见艾伦·C.凯利:《需求模式、人口变化和经济增长》,《经济学季刊》第83卷第1期(1969年2月),第110—126页。
[73]R.T.香德:《在原始经济中的买卖和专门化的发展》,《经济纪录》第41期(1965年6月),第193—206页,见第200页。
[74]天野元之助:《中国农村之诸问题》第1卷,第103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71/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