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11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76/1806


内地城市也经历了迅速发展,但不那么明显。在山东省的济南,1914年至1919年的年增长率为3%,而全省人口的增长率只有1%。[85]
城市的迅速发展,既不是因为内地发生了饥荒,也不是由于社会动荡的特别恶化,而实质上是反映了新的发展中心对农业社会的吸引。贫苦农民,农村中的闲杂无业者,都到城市的作坊或新建的工厂中找工作,或者到码头上当搬运工,当苦力,或拉洋车。许多农村的士绅,也搬到省城或本地区的城镇去居住,一部分人是想在地方政府或各种自治团体中谋个职位,部分人是为了子女能有受到新式教育的机会——这是都市居民的特权。
都市范围的向外扩大,郊外也被纳入于建设范围;而古老城墙和牌楼式的城门,给由郊区进入市中心造成很大困难。但在许多城市里——例如长沙、梧州和广州的城墙被拆除以修建新区。虽然新的建筑大多是住宅,商业建筑却最宏伟。汉口的新世界商场大楼,足可以与1919年上海开张的先施公司和永安公司的百货大楼相媲美。在广州,大新商场的9家商店,自1918年起即雄踞珠江岸上。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在1915年批准41项建筑工程(西式建筑),1920年批准109项。包括中式建筑、作坊、仓库以及其他各种建筑,工部局在这段时期内批准的建筑工程费用,从500万两上升至1100万两。[87]
在这些迅速发展的城市里,人口从未停止增长。各个社会集团变得更加复杂,阶级分化也更加明显,出现了工业无产阶级,从城市士绅中诞生了现代知识阶层和现代资产阶级。这一社会演变引起了外国历史学家的注意,开始注意到这些新的精英是如何对西方经验作出的反应;同时也引起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的注意,将此种现象从其所处的基本的传统中孤立出来,以便更好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88]
实际上这些演变是很有限的:不但从整个中国社会的观点来看是这样,即使从城市方面来看,甚至在已经现代化的沿海地区,相对来说,看来也是如此。在辛亥革命前夜,被周锡瑞称之为“城市改良派精英”的一群名流,和法国历史上被称之为旧制度的资产阶级的一些人物十分相似。[89]不先研究这些人的固执和演变,就不可能了解新企业家所起的作用(稍大于新型知识分子们所起的作用)。
虽然这些名流所从事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活动,与农村士绅们所从事的很不相同,但其对地产的兴趣和与政府的密切关系,仍然和旧制度的结构保持着联系;辛亥革命普遍使其地位更加重要,其领袖人物总是站在最前列。例如张謇(1853—1926年),是清朝的状元,袁世凯政府的实业总长[90];在其故乡南通办的大生纱厂,在1914年至1921年间,纱锭增加了一倍。[91]再以虞洽卿(1868—1945年)为例,曾任上海总商会和宁波同业公会的董事,在大战时期投资200万两办轮船公司——三北(1917年)、宁绍(1917年)、鸿安(1918年)。[92]还有朱葆三(1847—1926年),在1919年72岁时仍在上海任总商会会长。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巩固了荣氏兄弟——荣宗敬(1873—1938年)和荣德生(1875—1952年)的财产。[93]荣氏兄弟二人出身无锡商人兼小官吏家庭,1901年创办茂新面粉厂,1913年又创办福新面粉厂。在1914年至1920年期间,这两家公司共开创8家新厂,其中有些厂资金达150万两。荣氏兄弟更将其企业活动伸展到纺织业,创办了申新纱厂。这些企业先驱者在经营上的成功,都得力于其个人的优秀品质,在条约口岸通过与外国人的接触,获得了经营企业的一些不完全的起码知识,进而了解到掌握现代技术和管理方法的重要性。
但大多数的城市精英,主要是以其政治倾向和社会影响著称,而不是由其对现代企业的参与。辛亥革命后,代表地方利益创立的省议会、商会、教育会和农会等新的权力网络,取代了官僚政治机构;但这与袁世凯中央集权化的企图相冲突,在地方上又与互相争雄的野心军阀相矛盾。但是城市精英的权力毕竟还是增长了,虽然这些城市精英未能成功地为当地保住1912年至1914年间争得的行政权力(尤其是税收权),但其对官僚机构的影响,还是比革命以前大多了。揆其原因,无疑是因为这官僚大多是来自当地;出身本乡本土官僚的比例,在革命初期曾经很高(1912年的浙江都督府,每7名高级官员中,就有5人是浙江人),后来有所降低(1920年,浙江每8名高级官员中,有4人是浙江人)。[94]但是“回避法”并没恢复;清代规定,禁止从本地学者中选任地方官。城市精英或者地方代表机构直接表达意见,或者间接向地方官施加压力,以保障其利益不受政府干涉,也不受外国人侵犯,并防止群众的各种无理要求。
就是这样,“旧制度的资产阶级”作为稳定力量,在中国社会出现了。浙江省的一个地区首府,1925年控制地方政府的人物中,有40%早在辛亥革命时就很活跃了。不过在这个人群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变化,有功名的文人学士(进士、举人、贡生)的作用已经减弱。1918年至1921年间,在浙江省议会中,这些有功名的人数不超过6%,而在革命前夕却占46%。[95]死亡为其人数减少的原因之一;而另一原因,为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使其人数得不到补充。原来历来由其所掌握的慈善团体的账房和管事的职位,遂逐渐为政府当局和卫生与公共工程的专门人才所取代。例如在济南,情况就是如此,1917年,广仁善局就为政府的善局所代替。[96]
这种情况的发展,加深了城市绅商和一直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名流之间的裂痕;同时,也扩大了城乡之间的鸿沟,迫使农村为城市的各种事业提供资金。以济南为例,维持一支负责卫生、公共交通、法律与秩序以及消防的警察力量所需费用,其来自全省收入的款数,与来自都市税收的数额,恰好是相等的。
此后,都市的名流,从商人、地主和新式学校的毕业生中补充力量。这样,绅商的界限就不很清楚了;在省议会中会凝为一体,并在省议会中占大多数——1921年至1926年间的浙江占88%。[97]这些新的知名人士,继续维护已重新组合的地主利益,现在更竭力保证商人的利益。商人们常在省议会中居支配地位,商会会长兼任地方城市议会议长的情况并不少见。有时城市商会会长竟完全取代城市议会的位置,例如1922年的浙江绍兴就是如此。20年代商会的数目激增,浙江省的嘉兴县原来只批准设立两个商会,但到1924年,却已经有了13个。商会在地方各种代表机构中,逐渐占据了首要地位。[98]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都市上流社会中出现了一个人数不多的社会集团,献身于振兴实业,自由企业经营和合理化经济思想。这是一个真正现代化的资产阶级。由于受经济奇迹的影响,在由西方支配的半殖民地环境中,这种转变的发生是很自然的。现代的资产阶级新一代企业家们曾经在外国留学,对当时世界的现实情况有较多的了解,并且比较少受旧传统的束缚。其中最著名的无疑是穆湘玥(穆藕初,1876—1942年),出生于上海,为棉花商之子,学习英语,并于1900年通过考试进入海关工作。穆氏因1905年积极参加抵制美货运动,而被迫辞职,遂于33岁时赴美接受技术教育,先后在伊利诺斯大学学习农艺学,然后又转入得克萨斯农业机械学院学习纺织工程。在1914年回国以后,穆湘玥努力改进设备,使自己的纺织厂现代化,并引进美国的长绒棉种种植。穆氏于1915年在上海创办厚生纺织厂,1916年又创办德大纱厂,1920年在郑州创办豫丰纱厂;1920年,参加组建棉花交易所,任理事长至1926年。此为极少数经受住1921年投机风潮的交易所之一。为了帮助培养中国实业界所急需的人才,穆氏给其最好的学徒提供奖学金到美国留学,其中包括1921年赴美,后来成为南开大学经济学教授的方显廷。[99]
银行家陈光甫(1880—1974年。原文如此,应为1881—1976年。——译者注)的事业,和穆藕初十分相似。陈氏生于商人家庭,11岁当学徒,1904年赴美学习商业6年,回国后,找到一些老同学,同精通现代会计方法的海关和邮局职员合作,于1915年创办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1940年以前,由陈氏自己负责银行的经营管理,是当时最兴旺的私营银行之一。
还有一批工程师,出生于小康之家,也在外国受过教育,从事双重职业——既是公务员,又是企业家。其代表人物有江顺德(1880—?年),是近代油漆染料工业的先驱之一。地质学家丁文江(1887—1936年),于1921年至1925年间管理热河的北票煤矿公司。
最后,新一代实业家大量来自华侨,和留学生一样,对现代世界有实际经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简氏兄弟——简照南(1875—1923年)和简玉阶(1877—1957年)——在香港创办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其产品在泰国和新加坡的华侨中行销。1912年至1917年间,南洋公司的产量提高了610%[100],并在宁波、汉口、上海设立分厂。上海分厂于1919年改为总厂办事处。简照南成为上海最有影响的企业家之一,任上海总商会董事。简照南死后,其弟简玉阶继承乃兄的事业,1949年以后,在共产党政权下,仍然是一位民族资本家。
马玉山(1878—1929年)的事业要短暂一些,初在菲律宾以饼干生产商的身份开始其事业;辛亥革命后,回到广州和香港,开设了一些新厂;其后居住上海,于沪上置总管理处管理各地分公司。1912年,马氏企图建立中国新式制糖工业,在吴淞开设了国民制糖公司,上海的资本家投资1000万两。1913年,马玉山游历西方各国,收集制糖技术情报,准备在满洲种植甜菜;但不久试验失败,马氏遂返回东南亚。[101]
聂云台在上海商界享有特殊的权威和声望,为城市名流和企业家二者之间的纽带。聂云台为聂缉槼之子,曾国藩总督之外孙,是上层绅士中的一员;虽是居住在中国,却对英语有精深的造诣。当其24岁,其父任浙江巡抚时,命其去管理一家用公款收购的纱厂。这家名为恒丰的纱厂,在第一次大战时有了发展;到1919年,资本已达到100万美元,各车间共雇用1300名工人。到1921年,聂云台创建了大中华纱厂,并向益中机器厂投资。聂氏既是一个组织者,又是一个企业家;1918年,参加创建华商纱厂联合会,并组建一个改良原棉委员会;成功地促使东南大学和许多美国专家参加改良原棉的工作。在1919年至1920年的危机中,当上海总商会中的保守派和激进派互相水火之时,聂云台由于出任会长,得以出面调解[102],而开辟了和解的道路。
我们的回顾到此为止。还可以举出一些其他名字,一些是威望不高的,但是加起来也不会很多——也许是几百人。这些就真能构成一个资产阶级吗?
必须首先指出的,在出现这一群企业家的同时,一个新的知识分子阶层也正在形成。蔡元培、胡适、蒋梦麟、郭秉文等新型知识分子,也大都在外国受过教育,在世界大战开始时回国,拥有新技能和新思想。这些新型知识分子,脱离了中国旧社会,并与国家开科取士和政教合一的传统割断了联系;同时提倡以尊重个性主义为基础的新式教育制度。[103]这个新的知识阶层出现,对新生的资产阶级是一个鼓励。这两大集团的联合,双方的力量都得到加强;但是其影响,主要在于其继续与城市名流保持联系。
这些年轻知识分子和年轻企业家,得到其先辈很大的支持,这既便于其行动,又保证其影响和成功。如果没有具有代表性和强有力的江苏省教育会的支持,蒋梦麟的新教育运动是绝难有所成就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进口的染料来源断绝,传统商人因投机而获巨额利润,并将所获此巨额利润付给穆藕初。若非如此,穆藕初到何处去筹措开办其经营的第一个纱厂的资本?简照南刚从香港到上海,得到上海总商会董事们的合作。以城市名流为一方,以知识阶层和现代资产阶级为另一方之间的团结,是建立在社会保守主义、民族主义和对国家权威缺乏信任感的共同基础之上的。
新生的资产阶级的经济与政治战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成立的各种商业协会内部形成的。这些协会与职业或手工业的行会不同,也和同乡会不同。两者只是某方面代表商人利益的组织,也不同于朝廷强行加给地方团体的商会。这些商业协会是团结一致,并且是在自发活动中产生的;实际上,其主动性是来自受益集团自身。1918年建立的华商纱厂联合会,使一个保护性团体获得官方的合法身份,该团体在一年前为争取保留原棉出口税团结组织起来的。而当时的日本棉花购买商正要废除这种税。1920年,北京的主要银行家每周举行两次友好聚餐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银行联合会。华商纱厂联合会很快发展成为全国性组织。第一个地区性银行联合会成立于1920年12月,与全国银行总会成立相隔不到三年。
这些新的现代性商业联合会,表现于对任务的了解,也不再从事宗教或慈善事业的活动;而传统的行会为这些活动献出其大部分财力。现代性的商业联合会采取了国际资本主义的观点,以发展、进步和竞争为主旨,开始传播经济信息,并出版当时最卓越的经济学家合编的专业评论杂志。因此,在此后数年中,上海的《银行周报》(1917年),《华商纱厂联合会季刊》(1919年),北京的《银行月刊》(1921年),汉口的《银行杂志》(1923年)相继创刊。这些刊物提供了当时现代经济部门的活动,在发展途中所遇到的障碍,都有异常丰富而精确的证据。由于其对外国市场研究的重视,为中国能在世界各种经济力量的潮流中,获得发展作出了贡献。
此时,阶级利益呈现出现代面貌,过去行会的团结是基于既得利益之上的,而现在则是为争取尚未得到的利益而团结一致。发展的意识取代了垄断的传统。
这一群年轻的雇主,虽然只是代表商业资产阶级的一个狭窄边缘部分,但是这个先锋队的影响,却在商人权力的正式组织中发挥了作用——各个商会被迫使自己现代化,并且也多少使自己民主化一些。
在世界大战刚爆发之时,上海总商会好像只是受强大的宁波帮所操纵的一个帮会联盟;高达数百两的年捐认额,将会员名额限制在300人。除了帮会以外,只有一些最重要的企业在商会有代表,董事会为35名所垄断。作出决定的权力在德高望重的董事长朱葆三。董事会的董事,大多是从老一代商人和买办中选出的。而在1919年至1920年以后,由于受到内外压力的影响,商会选举了新的董事会;虽然选举的范围并没有多少扩大,但新选的董事会自后确实有了一些代表性。自新董事会诞生以后,上海总商会一直是从现代产业部门接纳代表,而这些现代产业部门代表一般是仍同传统商业保持联系的商人,如王一亭、虞洽卿等。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商会的董事会扩大,包括银行家(宋汉章、傅筱庵、赵锡恩)、纱厂主(穆藕初、聂云台)、实业家(简照南、荣宗敬),其利益及活动完全是朝向现代产业部分。在商会内,这些董事的活动,继续沿着各企业联合会的框架中已开始的方向,传播经济情报,鼓励新技术,发展职业教育,与政府当局谈判协商。
不过,“旧制度的资产阶级”和新式企业家之间的合作,并不完全是一帆风顺的。上海总商会在1919年爆发五四运动时,内部出现了一场危机。[104]对立面并不是来自新的商业联合会,而是来自一些旧式的同乡会。这些同乡会和帮会不同,一直让小业主甚至普通工人参加。1909年,由陈洪赉组织的宁波旅沪同乡会,作为宁波帮会的分支,其贵族气就比帮会少一些。但是在各组织中最激进的,要数汤富福(汤节之)任主席的广东同业公会。在商会内部,约有60名会员组成的反对派,迫使朱葆三在1919年3月辞职;并提出改革方案,要求放宽会员条件,降低每年所交的会费,扩大董事会,成立经济信息服务机构。1920年8月,董事会改选,改革派在35席中占20席。这是一些什么人呢?其中的一些人——例如汤富福或者冯少山,都因其广东籍贯和政治活动而引起重视。许多人简直是新一代企业家。
改革派未能将商会吸收会员的条件民主化,但其影响却可以从1921年创办的《上海总商会月报》中表现出来,对经济发展和政治参与提出了新的见解。最卓越的分析家中包括方椒伯(积蕃),特别是冯少山。方椒伯1884年生于宁波一个显赫的家庭,是一名银行家和实业家,曾于1922年任上海市总商会副会长;冯少山也生于1884年,广州人,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股东。
1919年春,伟大的民族主义总动员期间产生的新组织,接受了总商会拒绝扮演政治先锋队角色。1919年5月创立的上海商业公团联合会,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作为地方社会的代言人出现的;广东籍的活动家汤富福、冯少山在其间起了重要作用。虽然联合会的激进主义联盟,经常与商会的保守主义发生冲突,而在两个组织中身居要津的却常是同一些人(特别是虞洽卿)。两者的社会结构几乎没有区别,只是代表同一个资产阶级的两个方面。
数月后,许多“马路联合会”成立,代表上海各主要商业街道的中国商人,动员自己的会员——拥有自己商店的店主起来反对租界工部局的征税政策。因为上海是外国势力的堡垒,在这一地区发生冲突,对整个民族的解放斗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上海总商会想对“马路联合会”加以抑制的呼声,又在其他场合发生了。“上海商会已不能像往日一样代表中国社会了;其权威性已由其他的组织所代替”——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总董1920年作如是说。[105]这些自己创建的新组织。或在传统组织中活动的一代新人的指导下,资产阶级正准备要重登政治舞台了。
士绅阶级衰落以后,资产阶级在城市的绅商中占了主导地位,团结大部分“旧制度”的名流和少数新生的现代企业家,组成了一个朝气蓬勃的联盟,并从前者继承了其对社会的稳定作用,从后者继承了其改革创新精神。这样的资产阶级丝毫没丧失其典型性,相反,却是真正代表了当时的都市社会。但是这个都市社会,却越来越孤立于中国的政治社会之外了;其进步和西化——这必然与其现代化联系在一起,扩大了其与农业社会之间的鸿沟。作为一个广阔的农业帝国,中国怎能为几个少数新兴的沿海城市所统治呢?
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失败
资产阶级和袁世凯政权本来就是非情愿的结合;没有持续多久,袁世凯的独裁作风和随心所欲的苛捐杂税,在商人中引起的不满,在上海总商会中引起了反响。商人的嘴巴可以强行封住,但武力并不能防止其同情心的迅速冷却。[106]1915年各省反对复辟帝制的起义,1916年政府在财政上的失败,加上官办银行延期付款的命令,合在一起把市场搅乱了。其结果是资产阶级与政府分道扬镳。
由于无力扭转政府的施政方向,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人只得独善其身,梦想在社会中创造出一个繁荣安全的孤岛;在博爱传统的鼓舞下,想像出一个模范社会——有时甚至达到要实现的地步。张謇要把南通建成模范城市;朱葆三在上海郊区购买1000亩地,准备在该地建成一模范区。[107]
走向参政
另一方面,中国工商业的发展要求制度的改革——统一币制,改革财政,恢复关税自主。这些要求,又一次向中央政府提出了挑战,对中国也是因国际条约造成的半殖民地地位的挑战。近代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抱负,必然将其引向更广阔的战场。日益众多的企业家开始认识到,其命运是与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发展繁荣联系在一起的。“人不能离开社会独自生活,吾人不能脱离纷乱而无组织之今日中国社会,而自成一体。”[108]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76/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