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11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65/1806


[123]韦慕庭、夏连荫合编:《文献集》,第92页。
[124]《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载《国际报刊通讯》,6,40(1926年5月6日)。赫尔穆特·格鲁伯在其《苏俄主宰共产国际》(第457—461页)中引用。
[125]韦慕庭、夏连荫合编:《文献集》,第115页。
[126]根据夏连荫为韦慕庭与她合编的《文献集》补充本所写的一章,其中的基本史料为突然搜查中没收的文件,得到其他证据的证实。一名苏联的年轻妇女,当时作为翻译在张家口与顾问们一起工作。此人1926年1月在北京对事件的生动报道,见维拉·弗拉季米罗夫娜·维什尼阿科娃一阿基莫娃:《在革命中国的两年,1925—1927年》,史蒂文·I.莱文译成英文,第80—122页。
[127]梁肇庭:《中苏外交关系,1917—1926年》,第282—283页;O.埃德蒙.克拉布:《中国和俄国:“大角逐”》,第217—219页。
[128]梁肇庭:《中苏外交关系,1917—1926年》,第282—283页;O.埃德蒙·克拉布:《中国和俄国:“大角逐”》,第217—219页,见上段最后的脚注。
[129]校注:按:即“三一八惨案”。
[130]梁肇庭:《中苏外交关系,1917—1926年》,第282—283页;O.埃德蒙·克拉布:《中国和俄国:“大角逐”》,第217—219页,见上段最后的脚注。
[131]这是估计数,因为随着新顾问的到来,人数有变化,有的是来自北方缩小或撤销的军事代表团。伍朝枢可能在1925年10月下旬告诉德国的领事,有38名苏联顾问在广州政府中工作。英国外交部405/248第251号(F5914/194/10)。维什尼阿科娃-阿基莫娃于1926年2月28日来到广州,她提到了同船的6名新来者,并叙述其在广州遇到了许多苏联人,但没有提供总人数。《在革命中国的两年》,莱文的英译本,第141、149、176—188页。
[132]此文件藏于哈佛大学托洛茨基档案馆。《我们关于中国和日本政策的问题》,载《列昂·托洛茨基论中国:彭述之导言》,第102—110页。格鲁伯:《苏俄主宰共产国际》,第462—467页有摘要,但题目和译文不同。梁肇庭:《中苏外交关系,1917—1926年》,第286—289页有评论。专门委员会的其他成员,是契切林、捷尔仁斯基和伏罗希洛夫。
[133]校注:《洛迦诺公约》,即《洛迦诺保证条约》,英、法、德、意、比、捷、波7国于1925年10月16日在瑞士洛迦诺会议上通过,于同年12月1日在伦敦正式签字。《公约》最主要内容为德法比保证,德法、德比边境不受侵犯;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向莱茵区进军,于1939年4月28日宣布废除该《公约》,随即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134]格鲁伯的译文是“派广州政府的主席”,而不是派政府的“一名代表”。鉴于蒋介石3月20日政变的一个结果,是汪精卫于5月前往法国。这个说法是令人感兴趣的。
[135]梁肇庭:《中苏外交关系——1917—1926年》,第287页。
[136]近期两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是吴天威的《蒋介石的1926年3月20日的政变》,载《亚洲研究杂志》,27(1968年5月),第535—602页。《从容共到清党》,第489—494页。韦慕庭与夏连荫合编的《文献集》中(第218—224页),亦有简要的报道。
[137]蒋介石日益增加疑心的证据,可以在其1926年1月19日至1926年3月15日的“日记”(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中找到。蒋氏在4月初《致汪精卫的复信》,对汪精卫进行了一系列的指责。此信后来发表于文化研究社编:《中国五大伟人手札》,第246—253页。
[138]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3月22日至4月20日条目,转载于《革命文献》,9,第1291—1300页,提供了蒋介石对这次事件的记载。
[139]摘自全体会议的会议记录,引自《从容共到清党》,第504—509页;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5月15—25日。
[140]韦慕庭、夏连荫合编:《文献集》,第222页。
[141]A.I.卡尔图诺娃:《布留赫尔1926年的“宏大计划”》,英译本为简·索尔斯基翻译,韦慕庭加注,载《中国季刊》,35(1968年7—9月),第18—39页。1925年10月,苏联驻北京大使馆派A.赫麦列夫去广州调查情况,报告加伦和鲍罗廷之间常发生冲突,结果加伦被迫离开广州。《A.赫麦列夫〈广州之行报告〉摘录》(第27—30页),此文件得自1927年4月6日的北京的突然搜查,译文藏于加州斯坦福胡佛战争、革命与和平研究所,杰伊·卡尔文·休斯顿藏书。
[142]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记录,第131号。奇怪的是,蒋介石确实参加了这次会议,但其日记竟未提起这次联席会议。
[143]A.I.卡尔图诺娃:《华西里·布留赫尔(1889—1938年)》,第62—63页。蒋介石当天的日记没有提到这类会议,虽然蒋氏主持了总司令部政治部的一次会议,讨论战斗开始时应做的工作。
[144]1926年6月5日,广州政府公布《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组织大纲》,规定国民政府所属陆海空各军悉归总司令统辖,政治部、参谋部、军需部、海军局、兵工厂等均直属总司令部。
[145]两人的传记见包德华《传记词典》,总政治部及其附属机构的组织系统,载《国军政工史稿》,1,第264—272页,第281页有邓、郭二人的照片。
[146]《革命文献》,12,第1780—1789页;《北伐战史》,1,第62—63页;《北伐简史》,图,第46页以下。
[147]校注:黄埔军校此时已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148]指挥官和主要政工人员的事迹,在包华德的《传记词典》中有简要介绍,说明军、师、团、营指挥官的组织表载《革命文献》,12,第1802—1803页;《北伐战史》,7,第322页以下;《北伐简史》,第46页以下。
[149]校注: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在广州举行北伐誓师典礼。
[150]关于广州谈判的有趣报告,见1926年6月3日根据鲍罗廷报告的文件。韦慕庭、夏连荫:《文献集》,第269页。唐纳德·A.乔丹:《北伐战争:1926—1928年中国的国民革命》,第276—286页。高级指挥将领之一回忆北伐的有趣报告,载唐德刚:《李宗仁回忆录》。
[151]这些战斗,在《革命文献》(12,第1904—1931页)和《北伐战史》(2,第355—431页)有详细论述,两书均列有伤亡、战俘和战利品的数字。《北伐简史》,第55—59页;乔丹:《北伐》,第75—79页;A.I.切列帕诺夫:《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一个在华军事顾问的手记》,第158—164页,此书根据苏联人的观点写成。
[152]校注:武昌城防司令为刘玉春。
[153]一份日期为1926年12月5日、根据布留赫尔指挥部情报的报道,为11月24日至30日在南昌的A.赫麦列夫所写。存于苏联档案馆内的这份报告,引了11月15日“加伦”发来的电报,电报中提供了这些伤亡数字,同时又加上了以前几次战役伤亡的10000人。布留赫尔显然只计算已在广东组织起来的军队(原来的国民革命军)的损失,贬低第7军和贺耀组的独立第2师在江西战役中的实际战斗,虽然这些部队缴获了敌人的大部分武器。布留赫尔的关于在广东以外作战部队的数字如下(11月中):
 《根据国民革命军北伐史的材料》,载《历史档案》,4(1959年),第113—126页,文件3,116。其他江西战役的报道有:《革命文献》,13,第2047—2179页(附多份电报);《北伐战史》,2,第499—564页;《北伐简史》,第69—90页;切列帕诺夫:《手记》,第189—201页(对蒋介石抱有敌意的偏见);乔丹:《北伐》,第83—92页。
[154]在此使用陈训正的关于福建战役的记载作为基本史料。《革命文献》,14,第2187—2212页,有关文献见第2212—2220页。A.I.切列帕诺夫是何应钦的军事顾问,但是他的关于战役的记载由于他缺乏文献,是简略的,而且不都是准确的。《手记》,第172—178页。其他记载载《北伐战史》,2,第575—596页;《北伐简史》,第91—98页;乔丹:《北伐》,第93—96页。国民党档案馆所藏《国民革命军东路军战史纪略》,465/30,提供了大量的详细情况。
[155]校注:1926年6月1日,周西成出任贵州军务督办兼省长。
[156]乔治·鲍勃科克·克雷西:《中国的地理基础:土地及人民概述》,第55页,根据1926年中国邮政局的估计数字。
[157]赫麦列夫的报告,载《根据国民革命军北伐史的材料》,第125页;切列帕诺夫:《手记》,第124—169页;维什尼阿科娃-阿基莫娃:《两年》,第242—243、247页。三份来自前线的苏联顾问所写报告的译文,发表于韦慕庭和夏连荫合编:《文献集》,第43、44和49页。其他的报告在即将出版的《文献集》修订本中有摘录。陈训正在夺取武昌和南昌的记载中,称赞“我空军”的活动,而不提飞行员是苏联人。《革命文献》,13,第1991—1992、2163—2164页。
[158]两份关于给推进的军队特殊形式援助的报道转载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第293—297页(1926年9月14日)和第298—301页(1926年11月4日)。一个澳大利亚观察家的早期报道是H.欧文·查普曼:《1926—1927年的中国革命:从国民党首都汉口所见的一份共产党控制时期的记载》,第21—27页。在乔丹的《北伐》第75—79、241—246页,可见到几个例子和一种评价。安格斯·麦克唐纳:《湖南农民运动:它的城市根源》,载《近代中国》,1.2(1975年4月),第188—189页,以及他的著作《农村革命的城市根源》,第264—270页;此书不承认农民支援部队的作用,认为城市工人更为重要。
[159]《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工人运动》,第316—374页,有关湖南工会化的文件。切斯诺:《中国的工人运动》,第322页。
[160]《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工人运动》,第321—322页;张国焘、:《中国共产党的崛起》,1,第532—550页;《中国劳工运动史》,2,第597—601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65/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