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11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63/1806


[43]校注:6月4日,滇军杨希闵、桂军刘震寰在广州发动叛乱,占领省公署等机关。6月12日,各路联军合力击败滇军与桂军,克复广州。
[44]校注:连坐;亦称“缘坐”。中国旧时因一人犯法,而使有一定关系的人,如亲属、邻里或主管者连带受刑的制度。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因作战颁布《连坐法》,一人作战不力,全班受惩;一班作战不力,全排受惩;余以此类推。
[45]校注:青年军人联合会与孙文主义学会之间的矛盾和对立,系在黄埔军校之内,在国民革命军中并无此两派斗争之说。
[46]第一次东征的材料来源如下:陈训正:《国民革命军战史初稿》,载《革命文献》,10和11,第1523—1677页;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台北版,第406—463页。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国防部:《北伐战史》,第13—25页。切列帕诺夫:《一个在华军事顾问的手记》,第138—202页;译稿,第183—263页。
[47]韦慕庭的《孙逸仙》(第277—282页)对临终遗嘱、给苏俄领袖们的告别信以及纪念活动进行了讨论。
[48]校注:上海大学,国共两党共同创办培养革命干部学校,1922年10月,由设在上海东南高等师范学校改组而成。于右任任校长,共产党人邓中夏任校务长,负责主持工作;瞿秋白、蔡和森、恽代英、萧楚女、张太雷、杨贤江、侯绍裘等在该校任教;设有中国文学、英国文学、社会学三系及美术科;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被白崇禧派兵封闭。
[49]关于大会的论述,见(罗)亦农:《中国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之始末》,载《向导周报》,115(1925年5月17日),第1063—1064页;邓中夏:《中国职工运动简史》(新中国书店版,1949年),第116—138页;陈达:《中国劳工问题》,第122—128、593页;中国劳工运动史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劳工运动史》,2,第356—361页;张国焘:《中国共产党的崛起,1921—1927年》,第414—422页;琼·切斯诺:《中国的工人运动,1919—1927年》,第258—261页。
[50]校注:此人即顾正红(1905—1925)。
[51]关于五卅惨案的重要史料,有《国闻周报》2,21(1925年6月7日)、22(1925年6月14日),以及延续至9月份以后数期。《东方杂志》,1925年7月份专刊;《向导周报》,117(1925年6月6日)至134(10月30日);美国国务院:《关于中国国内事务的记录,1910—1929年》,缩微胶卷第329号第137卷,关于美国国务院893.5041/112。美国上海总领事馆克约翰1925年6月10日发出的快信,附件1:《5月16日至6月5日警察局报告摘录》;附件2:调查;附件5:《1925年6月2日星期二会审公廨记录摘录》(初步听审);美国国务院893.5045/147:《1925年6月9日星期二会审公廖记录摘录》(审讯和盘间,然后是九次出示证据,共175页)。审讯记录见《1925年5月30日骚乱时被捕华人的审讯记录》(未见到此件);美国国务院893.5041/158,1925年7月3日北京代办费迪南德·梅耶发的快信:外交使团派往上海的一个代表团的调查报告,附件23份;美国国务院893.5045/274:10月12日起,进行审问的英、美、日三名法官组成的委员会的单独的发现。国际法官委员会首席法官E.芬利·约翰逊致国务院弗兰克·B.凯洛格说明事件的信件日期为上海1925年11月14日。发表的审讯记录,有1925年国际法官委员会的《国际法官委员会的诉讼报告》(未见到此件)。大量的信件、剪报、中国刊物译文、宣传招贴的照片等证据的要点,收入美国外交人员和领事馆的报告中。上述缩微胶卷第329号第43—45、136—138卷;这些材料可以在国务院的《关于美国外交关系的文件》,1925年,1,第647—721页见到。近期见尼古拉斯·R.克利福特:《1925年的上海:城市民族主义和外国对特权的捍卫》。
[52]校注:此处五个列强,即英、日、法、美、意五国。
[53]校注:按:即沙基惨案。
[54]校注:1925年4月,黄埔军校教导第一团和教导第二团,奉命改称党军;同年6月15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将建国军与党军改称国民革命军;同年7月26日,国民政府成立,所属各军一律称国民革命军。
[55]陈训正对这次战役有全面的报道,载于《革命文献》,11,第1704—1706页。此文是《北伐战史》中所附两幅地图类似报道的基础(1,第280—287页)。又见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1925年6月1—14日),第484—486页。美国国务院893.00/6396和/6458,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詹金斯快信,1925年6月12日和17日,载《纽约时报》,6月7—13日。
[56]切列帕诺夫与黄埔的学生参加了这次战役,他提供了战役的详细报道,虽然报道显然部分地根据苏联使团的档案,把加伦作为进攻计划制订者和所有军事行动的负责人来描述,并生动地叙述了苏联顾问与分散的革命军部队形成了一个通讯网络,准确地执行了加伦的命令。切列帕诺夫:《一个在华军事顾问的手记》,1,第201—238页;译稿,第291—314页。这个报道的特点,是对蒋介石抱有敌意的偏见,当时在革命军中的,大约只有20名苏军顾问。
[57]校注: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委员为汪精卫、胡汉民、谭延闿、许崇智、林森、孙科、伍朝枢、徐谦、张继、张静江、程潜、廖仲恺、朱培德、古应芬、于右任等16人;汪精卫任国民政府主席,胡汉民任外交部长,廖仲恺任财政部长,许崇智任军事部长,孙科任建设部长。国民政府共设此四部,此处所称“九个部”有误。
[58]校注:此处有误。1924年7月至1926年5月,称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初为孙中山,孙氏逝世后,1925年4月16日,由谭延闿继任;1924年7月11日任命的委员为胡汉民、汪兆铭(汪精卫)、廖仲恺、谭平山(7月16日辞)、戴季陶、伍朝枢、邵元冲;7月16日递补瞿秋白;1926年1月26日,特任委员吴敬恒(吴稚晖)、于右任、李煜瀛(李石曾)、李大钊、陈友仁;伍朝枢任秘书长;鲍罗廷任特别顾问。许崇智不是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
[59]校注:此处有误。军事委员会系1925年7月3日成立,汪精卫任主席,胡汉民任军委会常委,廖仲恺仅为军委会委员。而且在1924年7月中央政治委员会成立时,并没有军事委员会。实际1926年3月26日汪精卫即离开广州,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即由谭延闿担任。广州国民政府1925年7月1日成立时,廖仲恺并不是常务委员会委员,仅为委员会委员,而且于1925年8月20日遇刺身亡;胡汉民虽为常务委员,但1925年9月22日即离。所以,此处所说汪精卫、胡汉民和廖仲恺似乎在政治委员会、国民政府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实行三执政官,是不准确的,至多只能说1924年1月30日成立的国民党中执委和1924年7月11日成立的中政委是如此。
[60]校注:1925年7月4日广州市并未设市长,设广州市政委员会委员长,伍朝枢任首任委员长,孙科任第二任委员长。
[61]基本文件载于《革命文献》,20,第3801—3820页;《从容共到清党》第373页引的决议,来自1925年6月14日中央政治委员会第14次会议记录,记录保存在国民党档案馆;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第494页提供了这次中央执行委员会采纳的决议。其他详细内容载蒋永敬:《胡汉民先生年谱》,第331—332页。
[62]本段论述省港大罢工的开始段落,是由作者研究中国、苏联、英国和美国材料的一份手稿写成。
[63]校注:1925年6月19日,香港工人为支援上海五卅运动,在苏兆征、邓中夏等人领导下,举行大罢工;另二人不详。
[64]这场争端,中国一方最全面的材料,是钱义璋编的《沙基痛史》,原文在国民党档案馆,230/1780;部分转载于《革命文献》,18,第3330—3358页,断续直至3419页。又,《6月23日:1925年6月23日中国广州沙基惨案调查委员会报告》,“委员会”分发。关于沙面的观察者证明,中国人先开枪的证词,见英国外交部,Cmd.2636,中国第1号(1926年)。《关于1925年6月23日沙面事件中先开枪的文件》,又,美国国务院893.00/6464,广州詹金斯1925年6月26日快信;893.00/6314,6月24日沙面电报;亚细亚舰队总指挥给美国海军部作战司的两份电报,意译后交美国国务院,893.00/6352和/6359。根据我掌握的证据,我发现不可能确定何方先开枪的事实。
[65]大卫·克莱夫·威尔逊:《英国和国民党,1924—1928年:英国和中国官方政策和观念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充分报道了间歇性谈判的努力;材料主要根据英国外交部档案,也使用了中文材料。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1973年博士论文。
[66]校注:按即广州四一五惨案。1927年4月15日凌晨2时,在广州的共产党人及革命分子2000余人被捕,其中200余人被杀害。
[67]有关这一系列复杂事件的材料来源是:《从容共到清党》,第375—392页;汪精卫在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政治报告》,载《革命文献》,20,第3851—3870页;蒋介石:《军事报告》,载《革命文献》,11,第1756—1763页;《蒋介石日记》,8月15日至9月23日;广州英国和美国领事的报告。
[68]校注:1925年7月26日,广州国民政府所属各军,一律改称国民革命军。8月26日,国民革命军组编为五个军,1926年6月5日组成总司令部,总司令为蒋中正(蒋介石),总参谋长李济深,总参谋次长白崇禧。第一军由党军组成,军长蒋中正(1926年1月20日辞)、何应钦(1926年1月20日任);第二军由湘军组成,军长谭延闿(1926年9月免);第三军由滇军组成,军长朱培德;第四军由粤军组成,军长李济深;第五军为李福林个人的军队,称福军,军长李福林。
[69]韦慕庭、夏连荫合编:《文献集》,第186—199页,该书收集了一份“基桑卡”(N.V.古比雪夫)可能在1926年所写的有价值的报告,详细地讲到军队改组和集中的重要成分。拙著《民族主义制度下的军事割据和再统一过程》,载何炳棣、邹傥合编:《危机中的中国》,1,第203—263页;特别是第227—233页,其中详述了广东的军事统一。
[70]切列帕诺夫:《一个在华军事顾问的手记》,译稿,第334—354页。
[71]N.I.康奇茨:《在中国国民革命军队伍中》(俄文),载《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的苏联志愿兵;回忆录》,第24—95页;第37—62页的一份日记报道了程潜率兵的战斗。
[72]《革命文献》,12,第1802—1805页;《北伐简史》第46页以后各图。
[73]校注:即戴季陶的《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与《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
[74]布尔曼:《传记词典》,3,第202页。已故的夏连荫小姐在《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中,分析的主要几点,载韦慕庭和夏连荫合编的《文献集》,第206—207页。
[75]《从容共到清党》,第411—412页,根据国民党档案馆保存的文件。
[76]陈独秀:《给戴季陶的一封信》,载《向导周报》,130(1925年9月18日),第1196—1197页。
[77]韦慕庭与夏连荫合编的《文献集》,第234—237页。
[78]校注:出席此次会议的国民党中央委员为:邹鲁、谢持、林森、张继、居正、叶楚伧、覃振、石青阳、石瑛、邵元冲、沈定一、茅祖权、傅汝霖及列名而未出席的戴季陶,共14人,自称为国民一届四中全会,决议开除李大钊、毛泽东等9名共产党员的国民党党籍,宣布取消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之党籍及其所任中央部长之职,解除鲍罗廷的职务。史称此次会议为西山会议,称出席会议者为西山会议派。
[79]《西山会议关于国民党内清除共产党人的重要文献,1925年11月》,载《国闻周报》,4,14(1927年4月17日),第14—16页。邹鲁:《回忆录》,1,第180—189页。戴季陶:《戴季陶先生文存》,陈天锡编,3,第975—978、985页。《从容共到清党》,第413—434页(根据国民党档案);韦慕庭、夏连荫编:《文献集》,第309—312页。
[80]校注:1926年,中国没有特别市建制;特别市建制始于1927年4月17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时。此处所讲的三个特别市,是就国民党设立的北京、汉口、上海三个执行部而言,不是政区建制的特别市。
[81]《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记录》,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1926年4月,第29、31页。
[82]《从容共到清党》,第463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63/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