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11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29/1806


[11]谭嗣同:《仁学》,重印,载《谭嗣同全集》,第88页。
[12]同上书,第74页。
[13]同上书,第80页。
[14]关于严复,基本的英文研究著作是许华茨:《寻求富强:严复和西方》。引文见第111页。
[15]严复:《原强》,见《严几道先生遗著》,第101页。
[16]同上书,第107页。
[17]谭嗣同:《谭嗣同全集》,第89页。
[18]梁启超:《说动》,1898年首次发表,重印,载《饮冰室文集》,2,第37—40页,参见张灏:《梁启超和中国知识分子的转变,1890—1907年》。
[19]任公(梁启超):《论强权》,载《清议报》,31(1899年)。(据英文翻译,删去引号。——译者注)
[20]见梁启超以下几篇论文:《中国史叙论》,载《饮冰室文集》,3,第1—12页;《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同上书3,第12—22页;《过渡时代》,同上书,3,第27—32页。
[21]谭嗣同:《治事篇》,重印,载杨家骆编:《戊戌变法文献汇编》,3,第83—92页,又见第86页。
[22]李伯元:《文明小史》;道格拉斯·兰开希尔译:《译文:中英翻译杂志》,2(1974年),第128页。
[23]对于梁启超的政治生涯,见黄宗智:《梁启超和中国近代的自由主义》。
[24]钱智修:《说体合》,载《东方杂志》,10.7(1914年1月)。
[25]引自许华茨:《寻求富强:严复和西方》,第218—219页。
[26]梁启超:《复古思潮评议》,载《大中华》,1.7(1915年1月20日)。
[27]梁启超:《五年来之教训》,载《大中华》,2.10(1916年10月20日)。
[28]对五四运动期间知识分子激进主义的权威研究著作,是周策纵的《五四运动》。
[29]陈荣捷:《近代中国的宗教倾向》;费侠丽:《变革的限度:关于中华民国时期的保守抉择论文集》。
[30]《京师大学堂之国学问题》,载《新民丛报》,3(1903年7月),第61—62页。
[31]马利安·巴斯蒂:《20世纪初张謇著作中关于中国教育改革的看法》,第64—65页。
[32]费侠丽:《变革的限度》,第2部分:“国粹”,第57—168页。
[33]见周锡瑞《中国的维新与革命:辛亥革命在湖南和湖北》。
[34]《訄书》,重印,载罗家伦编:《中华民国史料丛编》;《攘书》,首次发表于1903年,重印,载《刘申叔先生遗书》,1,第762页以下各页;《黄史》,首次发表于《国粹学报》(1905年),第1—9卷。
[35]德·拉·科帕瑞《中华文明的西方源头》的节选,载1903年12月至1905年1月之间的《新民丛报》。
[36]章炳麟:《国故论衡》。
[37]周予同:《经古今文学》。
[38]侯外庐:《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第789页。
[39]今古经文之争,对民国初年历史编纂学的影响,在劳伦斯·A.施奈德的《顾颉刚与中国新史学》有分析。
[40]侯外庐:《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第801—802页。
[41]见章太炎(章炳麟)以下文章:《俱分进化论》,载《民报》,7(1906年9月5日),第1—13页;《社会通论商兑》,载《民报》,12(1907年3月6日),第1—24页;《五无论》,载《民报》,16(1907年9月25日),第1—22页;《驳神我宪政说》,载《民报》,21(1908年6月10日),第1—11页;《四惑论》,载《民报》,12(1906年9月至1908年7月),第1—22页。
[42]章炳麟:《四惑论》,第10页。
[43]章炳麟:《五无论》,第32页。
[44]梁启超:《国性篇》,载《庸言》,1.1(1913年1月》,第1—6页。
[45]同上。
[46]梁启超:《中国道德之大原》,载《庸言》,1.2(1912年12月);1.4(1913年2月),第1—8页。
[47]梁启超:载《大中华》,1.2(1915年2月),第7页。
[48]同上。
[49]见《庸言》,1.3(1913年),第3—4页;载《大中华》,1.8(1915年8月),第13页。
[50]引自许华茨:《寻求富强:严复和西方》,第218—219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29/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