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大明星(校对)第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622

  “你今天又是坐飞机又是打扫清洁的,肯定比较累,回去洗个澡就早点睡吧,别熬夜了。”陈佳璇嘱咐着说道,她自己则是从屋子里面拿了一杯酸奶递给林翰。
  “我知道,不会太晚的,回去上网看看就睡。你也别长期工作,身体是自己的,熬夜可是皮肤最大的敌人。”
  林翰直接就将酸奶插上开始喝了起来,吃了辣的东西,喝点酸奶保护一下胃也不错。
  打开灯,关上门,两人隔着一条走廊沉默了一番,都没有互相捅破那道窗户纸。
第69章
推特趋势
  没有太多的波折,林翰打开电脑查看了一下最近的销售排名后,他发现自己这本书的后劲其实还蛮大的,因为跌幅很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里面。
  像另外几本书基本上都可以争着当跳水冠军,前两周销量好几十万,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可现在每天销售数量也只有几千本,再过两天估计就只有一百本,根本谈不上长线卖座。
  他看了看豆瓣阅读的书评后,发现评价人数已经超过了5万人,并且还有人在不停地购买着,最新评论特别有趣。
  “凡凡推荐而来,看起来还不错,买了。”
  “从凡凡微博过来的孩子抱紧我!”
  “没想到凡神居然还看科幻小说,我要路人转粉!”
  整个华语娱乐圈能被成为凡神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付晓凡,一位超人气的小鲜肉演员。但跟其余小鲜肉最大的差别就是,他的演技高出了一截,现年22岁就已经拿下了金马奖影帝桂冠,成为名噪一时的天才演员。
  作为一名真正演员,付晓凡为人特别低调,出演的电影质量也很不错,所以积累了一大批颜粉跟演技粉。
  微博粉丝超过三千万的付晓凡一个小时前才发了张自拍照,而在这自拍照上面,隐隐约约的一本书引起了他粉丝们强烈的好奇,只能看到书名后面三个字,忍不住让人浮想联翩。
  “机器人?”
  熟悉科幻的网友基本上会第一眼认出这个封面来,但付晓凡的粉丝基本上年龄不算特别大,跟科幻这边关系不紧密,所以看到之后都不由得在网上搜索起来。
  想跟自己偶像看同样的小说,这样似乎能拉近关系一些,因此粉丝们迅速行动起来。
  搜索引擎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来,将这图书的部分截图出去,然后用图片进行搜索,瞬间给出答案:这本书赫然便是林翰的《我,机器人》!
  于是得到答案的粉丝迅速在付晓凡那条发有自拍的微博下评论:“凡凡看的书是《我,机器人》,有意购买者请右转。”
  “凡凡居然看科幻,但那作者就是林翰啊,千万不要被坑进去了。”
  被一个超人气小鲜肉这么有意无意的推了一下,《我,机器人》成功从科幻爱好者的眼前转移到大众视线里面。
  一些不怎么爱看书的粉丝也跟风一般的跑去买一本,哪怕不是付晓凡写的都行。
  跟风的力量是巨大的,哪怕多一丝讨论,都能增加一丝关注度,这对于小众文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我,机器人》没有达到《乡村教师》那样被主流文学关注的地步,能走到今天全靠口碑效果,所以林翰很感激这位小鲜肉的帮忙,这可是一个神助攻。
  然而,陈佳璇一个微信消息击碎了他所有的幻想,娱乐圈的经纪人果真不能小觑。
  “看到微博的热议了吗?效果是不是很不错,我可是腆着老脸去找付晓凡要的这个推荐。”
  林翰连忙按住屏幕,他快速回复着说道:“这居然是你安排的,我还以为他喜欢看科幻小说呢!”
  陈佳璇发了个嘚瑟的表情出来,她开玩笑地说道:“你以为呢,当演员那么忙,还有时间看科幻小说啊?我昨天专门送他了一本,让他帮忙发张朦胧的照片,这小子悟性可真好。”
  这下就轮到林翰懵逼了,他不解地问道:“为什么要找付晓凡来做这个推广,如果是你手下的艺人,那么做还可以猜到。”
  “你可真是笨,我就是不想让别人知道这是我们在做宣传活动。要让我签下的明星来发照片,那不就是摆明了炒作吗?这可是最低端的做法。”
  陈佳璇用这样的方式来刺激小说的销量增长,从而增加跟出版社谈判的筹码,她选择了一个看起来跟林翰毫无瓜葛的明星做推广,这完全就是在消耗自己的人脉关系。
  对于这种做法,林翰并没有排斥,这才是真正毫无痕迹的软广告,比起微博上面那些营销号生硬无比的直接发广告舒服得多,网友们接受程度也要高一些。
  让一个高人气明星来打广告,跟自己满中国跑签售,没有实质上面的区别,估计效果可能还更好一些。
  林翰对着陈佳璇发了个高高竖起的大拇指,“干得漂亮,我自己都没发现这是一个广告,还以为是偶然。”
  “改天谢谢这个小兄弟吧,他很耿直的。据说拍了十多张照片来慢慢选择呢。”
  小鲜肉的号召力非同一般,短短时间内,《我,机器人》这本书就已经登上微博亚洲红书榜热度前十了,很多人都跑进去讨论一下。
  至于销量也让人格外欣喜,经历最近重重好消息的振奋,《我,机器人》销量再一次实现逆跌,这都是粉丝的作用。
  ……
  跟微博这边情况很类似,推特上赫然也有一个新话题在讨论《I,Robot》这本书,不只是SFFworld的官方推特发布了一条消息,还有另外一个科幻巨匠乔治·约翰逊连发三条推特在感慨这本书。
  乔治·约翰逊现年五十多岁,著有科幻经典一大堆,所以深受科幻读者喜爱,他一大早便迫不及待的发布推特,“我敢保证自己这辈子都不会看到比这更精彩的定律,它给机器人划定了一个合适的生存区间,让人类不用担心受到威胁。”
  “小说作者Han-Lin一定是一个天才,这个想法太赞了!我亲爱的读者们,你们一定要去看看《我,机器人》这本书,非常棒的小说。”
  “都说中国是科幻荒漠,没想到荒漠也能诞生经典,这绝对是一个奇迹。”
  正愁找不到新闻的记者一下子就盯上了这三条推特,要知道科幻小说在国外可不是什么小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常年有科幻小说登顶,好莱坞每年几乎都有根据科幻小说改编的热门电影。
  一名科幻巨匠居然自发推荐起来,而且仔细一搜索,其实之前的讨论量就非常惊人了。
  NBC是美国一家电视台简称,但它在官网上却不仅仅局限于此,网络文字图片报道量也很大。
  这家新闻记者很快就将亚马逊跟乔治·约翰逊的截图放了上来,并且取名说道:“中国最棒的科幻小说之一《我,机器人》引发讨论”
  亚马逊英文版的累计购买人数已经超过了10万人次,之前集聚了相当一批科幻老书虫,现在有一个领头羊之后,这群宅男极客们纷纷在网上刷起话题来。
  《I,Robot》居然变成了推特的趋势,这就相当于是微博的热门微博,极客们的力量原本就在网络上,营造起话题来可是一点也不含糊。
  以往,中国跟科幻几乎是不能联系起来的,可现在这么多人都在夸赞这部从中国来的科幻小说,这几乎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关键当他们下载这本书的电子版之后,被那天才般的机器人三大定律给征服,而后面的九个短篇小说也同样味道十足,似乎感觉不到文化的差异,完全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
第70章
外媒热捧
  国外的书店里面,科幻跟奇幻小说所占据的比例基本上是十分之一,这是评价它是不是主流的最直观感受。
  而这些科幻小说跟中国的科幻小说比起来,其实还是有蛮大的差别。国外科幻相对而言更加注重文学性而不是故事性,比如《弗兰肯斯坦》、《万有引力之虹》这样的科幻小说已经被列为了文学作品。
  而国内的科幻小说这是注重故事而轻文学性,或许是武侠小说遗留下来的特点吧。
  国外科幻大多即便创意一般,想象力不出色,但好歹也是一部文笔流畅、结构清晰、人物塑造完整的小说。如果是硬科幻的话,通常他们会很谨慎的选择未来类的硬科幻,因此不会有太多技术硬伤。
  而中国科幻则是不缺少出色的构思,但是落于文字上便总觉得差强人意,有些小说的创意非常优秀,但任务描写过于平板化、结构上面轻重不分,不能把各个闪光点有序的展现出来。
  其实中国科幻读者熟悉的小说,大多是欧美那边经过时间跟口碑考验的经典,很多书都是几十年前所著的,最近几年出的热门科幻小说却很少被读者所熟知,所以造成一种错觉,认为欧美的科幻小说全都是精品。
  当然这不是现实,欧美的科幻小说同样是精华跟糟粕并存的,从一九八零年以来,科幻小说的粉丝跟出版数量就呈现几何数量级的增长。但同时科幻粉丝圈对小说却极为保守,喜欢陈旧的小说形式,这些出版物中相当一部分是低劣的蹩脚货。
  因为那个时候,小说不再是承载科幻文化潮流的唯一形式,电视、广播剧、电影无一不涉足科幻领域,而西方科幻也在自然演进中逐渐成为了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现在被改编成电影的科幻小说越来越多,科幻小说的价值也受到重视,这本《我,机器人》开始缓慢出现在更多人的视野当中。
  自从NBC新闻播报之后,喜欢科幻小说的读者们也纷纷将目光转移到这个从中国来的科幻小说身上,亚马逊搜索量跟下载量都增加了不少。
  小火了一把的《我,机器人》英文版成功登上亚马逊“亚洲好书榜”前一百以及“科幻小说”分类榜前五十,这对于一本从没有主动做过宣传的小说而言,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无心插柳柳成荫,林翰原本只是想发个英文版出来方便外国读者而已,根本没想着要赚多少钱,他在亚马逊上面的定价都才4.99美元,别的书大多都是12美元以上的。
  没有人去推动这本书的发展,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影响着这一切,成功的小说在取得成功跟进步之后,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跟进步,这就是所谓的“马太效应”。
  被更多的读者以及作者看到之后,《我,机器人》这本小说终于焕发出无限的活力来,作为地球上经典科幻小说之一,它迅速被这个世界的人们所接受、喜爱。
  好书从来都不缺乏关注度,之前地球上面的一些小说,比如《饥饿游戏》这种级别的科幻小说也大受欢迎,不仅小说卖得好,电影票房更是大爆特爆,成为一个能在北美拿年度票房冠军的电影。
  一些真正的大咖以及有影响力的媒体人开始阅读小说之后,《I,Robot》的发展正式进入到了快车道。
  几天后,迈克·雷斯尼克率先在Facebook上面发飙了自己的看法,“《I,Robot》当得起任何的赞誉,它是一部超乎寻常的小说,作者流畅自然的翻译让人眼前一亮。”
  作为曾经28次提名雨果奖并拿下其中5次的科幻作家,迈克·雷斯尼克还拿到过11次星云奖提名,以及科幻小说终身成就奖“云雀奖”,他的这番话拉开了赞誉的帷幕。
  以色列著名科幻作家拉文·缇达尔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彻彻底底的杰作,对这书用这个词一点也不过分。”
  这个评论并不是发在网上,而是发布在亚马逊购书之后的五星评价里面,被眼尖的读者们给翻了出来,然后硬生生顶到了最上面。
  美国著名科幻作家、未来学者,拥有空间科学博士学位的物理学家、NASA顾问大卫·布林也罕见的在社交媒体上面发布了这样的书评:“充满想象力的小说,作者详细阐述了机器人的发展历史,让我们意识到人工智能真正的问题所在,有机器人三大法则就能平安无事的度过几个世纪吗?Han-Lin告诉我们,再好的法则也有漏洞。此外如此流畅的翻译让我觉得惊喜,这是任何一个对科幻怀有真诚激情读者的必读物。”
  大卫·布林那一长串的头衔就能明白他在美国人心中的地位,四次获得雨果奖,擅长描写各种奇诡非凡的外星文明,大卫的称赞让读者们为之沸腾。
  麻省理工学院(MIT)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马特·梅森在推特上面表达出了自己的震惊,“上帝,我从未阅读过如此精彩的机器人小说,它仿佛真实存在一般,而且那三大法则对我们机器人以及人工智能研究很有借鉴意义。以后我会让实验室每一个工作人员、我的每一个学生都阅读这本书,太棒了!”
  作为全世界顶尖技术的代名词,麻省理工学院一直都是高科技跟高等研究的先驱领导者,可这样高精尖的实验室负责人居然说一部科幻小说对他们的研究有借鉴意义,这几乎让所有人惊掉了下巴。
  同时加利福利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CB)的一名教授也干脆在自己的课堂上讲解起《I,Robot》这部小说来,甚至还把读后感当成课后作业布置给五十多名学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6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