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79(校对)第4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3/1355

  李和名声在外,来找他借钱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他很好说话,只要看人差不多,基本都借,倒是博了一个仁义的名声。
  这是好是坏?
  这不一个拉皮条的家伙都来找他借钱。
  “李老板,你不要小瞧了这个生意,真的是大生意,咱们一起合伙吧。”
  一个脸面黝黑,看着一脸憨厚的家伙找他要合伙做生意。
  “兄弟,你这是做上瘾了啊?”李和可没有被这家伙表面的忠厚老实给蒙蔽。
  这家伙叫陈有利,不久前还是中国劳务出口到苏联种地的一个农民。
  劳务出口,即向国外提供劳动力或服务,谋取外汇收益。
  劳务输出在中国是项新兴事业,陈有利算赶着了机会,来到了苏联,曾经最大的梦想就是在苏联种一辈子地,可是大概这里的中国人都赚钱了,让他大受刺激,干脆擅自脱离队伍,地也不种了,出来做了皮条客。
  他仗着不错的俄语口语,手里拉了一大票生活难以为继的苏联姑娘,专门介绍给来到这里准备开洋荤的中国人,别说,他的生意还真不错。
  在莫斯科,这不算犯罪,更让他有恃无恐。
  李和对陈有利谈不上好感,也谈不上恶感,可一起做这种生意,他想都是不用想是直接拒绝,虽然他很认可这家伙的能力。
  能率领一支五六十人的女子军团的绝对不会是一般人。
  李和见过陈有利手里的女子军,论年龄,差别就够大的了,从才十四岁的黄毛丫头到年达五六十的老太太都有。
  其来历是各种各样的:有的人老珠黄,有的刑满释放,有的嗜酒成疾,也有为生活所迫的,在这行寻找成功的捷径。
  里面甚至有干这一行的世家,外祖母的女儿兼外孙女的母亲在内,三代同堂、一块儿“干”的。
  她们本来都是一个个都蓬头垢首,脸庞浮肿,面容漠然茫然的在莫斯科共青广场附近的三个铁路终点站拉客,可陈有利偏偏把他们组织在了一起,花本钱给她们梳洗打扮,然后专门把她们介绍给中国客人。
  陈有利介绍的中国客人出手阔气,素质也好,人品也不错,绝对是她们的理想客户,她们干脆就铁了心的跟着陈有利了。
  而对一些中国人来说,也愿意找陈有利手下的姑娘,主要是因为安全。
  有的人开始不懂行,为了节省一点点的皮条客的费用,自己去铁路站找,可是被偷的偷、抢的抢,甚至还有被灌醉后推出出租汽车了事的。
  更倒霉的是,有的人辛苦的地积攒的钱,一夜春宵后一下子就在此不翼而飞,姑娘们同他们不告而别了。这种倒霉事,不少人都遇着了,可是又不能诉苦,因为这太丢人了。
  可是在陈有利这,是不会发生这种事情的,所以陈有利的生意是越发好了。
  即使出了事情,陈有利也一力承担,更是在这里打出来了名声。
  李和很是感叹,真他娘的是行行出状元!
  陈有利给李和让了一根烟,不好意思的挠挠头,“李老板,我三十郎当了,还没媳妇呢,我当然要抓紧着赚点钱回国娶个老婆啊,不然我陈家可要我绝后了!你理解理解。”
  丁世平在旁边立马就笑崩了,气的踢了陈有利一脚,“一边玩去,这边没时间陪你。”
  随着来找李和来借钱的人越来越多,李和有点烦躁了,干脆把这个问题交给了黄炳新。
  黄炳新也把这个当做一次扩展业务的契机,通商银行第一时间组织了一个融资团队来到了莫斯科,还是打出了“要借钱,找通商”的口号。
  那红色的条幅光明正大的挂在了莫斯科酒店的门口,显得格外的醒目!
  通商银行的人很清楚,包括李和也清楚,借钱出去是不可能亏本的。这些借钱的客户,都会用从莫斯科运回国内的设备和资产做抵押。
  而这些资产和设备的价值远远高于借出去的钱,虽然这些资产设备买回来的时候并没有花多少钱。
第0433章
落幕
  通商银行依仗高盛和李老二的资金扶持,一跃为香港排名前十的大型银行,有的就是钱。
  它不同于香港的大型银行,香港的大型银行一般都有最低存款的限制,如果不足1万,会收一定的月费。
  可通商银行没有这个限制,开户免费,去掉了全世界都有的所谓的工本费,存一块钱也让你存。
  同时,没有抵押物,凭照工资流水,依然可以贷款。
  这开启了小额贷款的新模式,跟格莱珉银行有相同的业务理念,但是因地制宜,产生了决然不同的业务模式。
  如果真的按照格莱珉银行的模式,把贷款的对象放在真正贫困的农村妇女身上,依照中国三农问题的国情,通商银行肯定活不长,会死的很惨。
  通商银行小额贷款是以个人或家庭为核心的经营类贷款,其主要的服务对象为中国内地及其香港地区工商个体户、小作坊、中小外贸企业和上班族。
  贷款的金额一般为20万元以下,1000元以上,放款的条件很宽松。
  许多银行并不认可通商银行的这种模式,只是当做笑话看罢了,他们更倾向于向大企业一次性放贷几千万、几个亿,它们不否认小额贷款能够盈利,可是小额放贷需要的人力成本比想象中的高多了,完全是浪费时间。
  甚至高盛都不怎么同意,奈何李和是大股东,他们投资的也不多,在这种事情最终也没怎么较真,算是默认了。
  通商银行进入莫斯科的第一件事就是花了300万美金收购了乌克兰濒临破产的达美银行,这家银行只有负债,没有资产,唯一可取之处在于它遍布独联体首府的网点。
  因为有高达2000万美金的负债,所以一直是无人问津,好企业多的是,傻子才肯接手这样的银行。
  但是李和为了节省时间,通商银行的人一汇报过来,他立马毫不犹豫的同意了,一方面乌克兰政府急于脱手,不会设置障碍,收购便利,另一方面这样五脏俱全的银行可是不好找。好银行当然有,可是根本轮不到他来染指。
  通商银行在国内商界早就是如雷贯耳,这次把网点设置在了莫斯科,自然引得了许多中国人争相来借款,而通商银行更加的放款了借款的条件。
  这些中国人拿到钱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到火车站从送货的中国人手里接货,一万罐罐头,一天就出手了。夹克、针织衫成火车皮的轻而易举的卖掉了。
  这些勤劳的中国人在帮助苏联人民换新衣服、新鞋子。
  通商银行在放款的同时,也学着欧美银行,在市场继续借入卢布,并且在市场上卖出换取其他的国家的货币。
  现在的苏联被所有人当场了一个石油、天然气、木材和军事科技的仓库,只能以这些资源换内裤。
  当买一双袜子也要凭券的时候,人民终于开始大喊,“这就是苏联的末日啊!”
  到处是大雪里国营商店前排队的场景。
  他们本来都是热心改革的支持者,写海报,发传单,然而结局却是这样……
  他们无法相信,自由竟然是这样的。
  他们简直无法相信,他们在战争中流过血,却天真的像孩子一样。
  进入12月份,莫斯科气温已经在零下,从11月开始,俄罗斯日均最高气温低至冰点以下话说莫斯科的冬天冷不冷,德国人和法国人最有话语权了,拿破仑和希特勒先后都跟俄国人怼过,最终都是败在了这让人欲哭无泪的天气上。
  冻死人太平常不过了,特别是针对一些无家可归者来说。
  李和最怕冷的,他这样的性子是肯定不愿意出门了,他把自己包成狗熊一样,正在有暖气的酒店一楼大厅里喝茶,同时听一些别人的汇报,偶尔做一些指示。
  突然一些人,从外面冲进来,用俄语大声的喊叫,然后大厅里的人都是一副惊恐的表情,甚至有点不敢相信。
  李和听不懂,这个时候一些中国人也从外面大喘气的跑了进来,大喊,“苏联完了!苏联完了!”
  “戈尔巴乔夫在电视直播。”
  李和回头问流着眼泪的铁木耳,“今天什么日子?”
  铁木耳和很多人一样,哭了,他还是擦了擦眼泪道,“12月25日,先生。”
  有人从酒店房间把电视机搬了出来,打开电视,戈地图的演讲已经早就开始了。
  “我们对世界开放自己,放弃对他人事务的干涉和境外军队的使用换来了信任、团结和尊重。”
  “我们国家和国家的公民获得了真正的选择发展道路的自决自由。”
  “联邦制民主改革的探索使我们达成了建立新的独联体的最底线共识。这些改变带给了我们极大的焦虑。这种焦虑伴随着不断增长的来自旧势力的反抗,以种种尖锐的斗争表现出来。”
  这意味着苏联解体了,苏联真的完蛋了。
  在场的许多苏联人,不,应该叫前苏联人,有众多不同的表情,有高兴,有冷漠,有痛哭,有挣扎。极端一点的已经陷入了疯狂,他们在大厅里大喊大叫。
  李和问铁木耳,“他们说什么?”
  苏联解体,李和虽然早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可是这一天真的来临的时候,他还是有点不敢相信。他也不明白铁木耳,甚至身后的马蒂奇为什么会流泪。
  铁木耳道,“他们骂总统是美国的秘密代理人,他出卖了共产主义,他们痛恨总统,他们说总统偷走了他们的祖国。”
  李和问,“不是你的祖国?”
  铁木耳道,“不,先生,我不清楚,我从小被教育我是苏联人,我应该热爱苏联,可是后来我发现我更加的爱格鲁吉亚,我痛恨苏联,可是现在苏联没了,先生,我不知道了,真的不知道了。”
  他把口袋里的苏联护照掏出来又认真的看了一眼,然后又贴身的放在了口袋里,“但是我把它作为最宝贵的礼物珍藏起来。”
  “出去看看吧。”尽管外面很冷,李和还是要亲自去看一眼,苏联红旗的降落,他还吩咐丁世平把相机带着,他要做历史的见证者。
  红场上人群三三两两,不是出来散步的莫斯科市民,就是外地来的观光客,没有人在意那面旗子的事,更没有大批媒体记者带着镜头和闪光灯涌到现场。
  克里姆林宫一座绿色圆顶建筑,有两个工人从屋顶活板门爬了出来,降下那面红色的锤子镰刀旗,然后像餐厅侍应生收拾桌布似的把它折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3/13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