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9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18/1986


如今就更是如此,君臣之间,李靖跟旁人说话就从来不会以帝师自居,更不会主动言及于此。
李破倒是时常把老师二字挂在嘴边,但那也只是表示出一种态度罢了,遇到李靖该摆架子的时候从来不会惯着。
……………………
此时一听皇帝有事要问,魏征立即打起了精神,皇帝的问题向来很多也很杂,最常见的就是奏疏上一些艰深难懂的地方,皇帝要找臣下来解读。
不过现在这样的时候已经越来越少了,一个就是皇帝渐渐熟悉了奏疏格式,看的多了文才渐长的缘故,另外就是朝中的臣下们也知道了皇帝的底细,不会在皇帝面前卖弄,因为那纯熟是在给自己找不自在。
再就是皇帝身边有颜师古,薛元敬等,外朝则有岑文本,杨师道等人,这些人都是当世文坛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在文事之上魏征和他们比起来多有不及,所以露脸的机会不多。
而且李破怕他夹带私货,弄的自己心烦,就更少寻他来问对,眼瞅着一代名臣就要这么堕落下去,李破也没多大感觉。
现在他见到的杰出人物太多了,魏征想要出头光靠着那些劝谏之言可不成,等你参倒了几个高官再说吧。
……………………
“至尊请讲,臣定知无不言。”
李破笑道:“不用如此郑重其事,只是闲聊而已,这些年朕读了不少的书,但因家世之故却从来没有好好学过文章。
孩童启蒙那些事朕也是一知半解,听说孩童开始读书要学句读,你来给朕说说句读这东西有何利弊?”
还真是闲聊,漫步在暮色之中,魏征稍稍有点失望,句读是当世文事当中最基本的东西,每个受蒙的孩子到最后都要学这个。
像魏征这种饱读诗书的人物,早已将此融入到了骨子里,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而然,即便偶尔也会翻车,那也只能怪写文章的人作怪,返回去再读也就通顺了。
可越是如此,也越是不知从何说起。
魏征倒是觉着皇帝为此困扰也属正常,读的书太少嘛,捋着胡子沉吟良久才组织好语言,“达意为句,转折为读,此自何时而起,臣也不知,应是古人自声气转换中得来,又以文字标之,之后便成自然。
夫,惟,盖,故等为句首,也,焉,之,哉等为句末,中间声气转换稍有停顿者,便为读中。
读书多了,自然……若想写好文章,则必须有所顾及,一篇佳文,通读之后便有酣畅淋漓之感,就在于此。
声气随之,该停则停,该顿则顿,一气呵成,即便其意不深,也可列为佳作。”
说到这里,魏征在心里加了一句,孩子要想成才,先就得写出这么一篇文章出来,佳作不佳作的倒在其次。
李破点头,从小小的句读上就能看出些古人的行事作风,先贤们就是这么任性,管你看不看得懂文章呢,大有看懂的才是可造之材,看不懂的教也没用……
而这种含含糊糊的规矩,最易论出智商高下,可见先贤之骄傲,害苦的就是李破这样的半吊子。
他看的书越多,对此越是深恶痛绝。
此时李破就终于说出了心声,“为何有句读之说,隔开岂不更好?”
这其实也是李破最为疑惑的地方,古人又不傻,非得设置这种障碍,是为了知识垄断吗?还是骄傲的过了头?按个空格键真的那么难吗?
估计两者都有吧?当世想好读书是真不容易,认字是第一道门槛,句读就又是一座高山,文章你都读不通顺,还敢自称读书人?
书本,老师,文字,再加上句读,野生的那些向学之人也就被死死的挡在了门外。
魏征明显没想到过这些,估计他开蒙的时候许也想过,只是轻松迈过门槛的人不会想那么多而已。
他用很不确定的语气道:“古时用绢,简等物书写,不能轻易靡费吧?”
不过他转念又想象了一下被隔开的文章,顿时有了种惨不忍睹的感觉,再一想到这位皇帝陛下向来奇思妙想不断,之前把纪年都给改了,现在终于要向文章下手了吗?
有了这种猜想,魏征想起了本职工作,立即劝道:“难道至尊是想改一下文章格式不成?臣劝至尊莫要为之。
句读之说古已有之,至今已为约定俗成,擅加改动,虽天子亦不能为之……”
听到这里,李破不由哈哈一笑,摆手道:“你是想说会被天下的读书人群起攻之吗?朕自然无意改动,可若有人上书言事,朕却可以考量一下,为将来开蒙的孩童们造福。”
这他娘的……魏征后背一凉,觉着自己霉运加身,以后很可能要变成过街之鼠,毕竟皇帝的话说的意味太过明显。
皇帝本人不想挨人唾骂,那自然要寻些背锅之人……
嗯,皇帝的基本操作,不用奇怪。
===第1161章授意===
按照李破的想法,即便不能让读书人们改了习惯,起码奏折的格式要改一改,句号和逗号先不用忙,哪怕人们写文章的时候隔上点空隙,或者点个点什么的都成。
他的要求是真不高。
而自从他读书以来,受此困扰已久,尤其是读书的效率,受此影响很大,很多时候还会读错。
我的个乖乖,我他娘的读个书还得自己分段,你说上哪说理去?
他不太理解古人的想法……
其实没那么复杂的原因,一个就是魏征所言,古代书写用具很贵重,轻易不会浪费。
再有就是古人生活节奏本来就慢,而且即便是到了如今,书本也是当世最为昂贵的东西之一,一个自诩为读书人的人,一辈子估计也没有后来人一年读的书多。
有些人拿着一本书可能会反复观读咀嚼数载,这样说来,分不分章句又有什么呢?
而且古人最看重的不是阅读通顺,而是语境……慷慨激昂之时就要大放厥词,受了委屈则悲春伤秋。
和后来人那基本上可以说是两种生物,后来当写日记都可能会被人嘲笑的时候,你还想让人们把情绪付诸于文字?还是酒水更适合大家宣泄吧。
而且后来的白话文和古文根本不一样。
一篇滕王阁序辉耀千古,为什么会让人那么喜爱?因为有意境……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用白话怎么说呢,天边挂着云霞,天上一群鸟在飞舞,天地一个颜色?这都哪跟哪啊。
古人所言之美,是不需要标点符号的,用无形的句读来断句足以,而且更能让人沉浸于文字当中,有时候眼前看的是文字,思想却早已飘飞在云天之外,悠游于山水之间了。
这就是当世读书人所要追求的境界。
当然了,两者相比利弊都很明显,需要阅读大量知识的现代人使用白话文是时代所需,并不需要强行做出对比。
句读上的改革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罢了。
……………………
李破扭头看了看魏征,虽然天色渐暗,看不太清,他也知道这厮正在愁眉苦脸的琢磨着怎么推卸掉责任。
魏征是河北人,更是后来人们推崇的初唐名臣之一,而且是极为特殊的一个,以铮谏闻名于世。
可自从这厮归顺以来,懒懒洋洋的明显一直是躺平状态,抱紧了元朗的大腿就不打算再撒手那种,不但成了元朗那厮的老师兼幕僚,还想跟着元朗一起进到门下省任职。
元朗被李破一脚踢出了长安,这厮失了靠山,在谏义大夫的位置上做的很不开心,竟然还能在太极殿中走神……
也不知道是打开方式不对,还是李世民用人之上确有神异之处,反正这厮现在在他李破身边是看不出有名臣的潜质,更像是混日子的油滑之徒。
既然你踹一下动一下地方,那咱就使点劲,李破有些气恼的想着,嘴上则道:“你可与孙伏伽,高士廉,牛行远等人商量一下再行进谏,这点事还得朕来劳心费力,要你们又有何用?”
这话就有点重了,而孙伏伽,高士廉,牛行远,加上杜正元,高季辅等人,不是谏义大夫就是御史,都是朝中的言官。
孙伏伽是魏征的半个老乡,河北人,以前在万年县任法曹参军,李破在万年县驻足之时见了一面,觉得其才识过人,入长安之后晋其为刑部主簿,年初时又入中书为右谏义大夫。
此时这人正在为科举选材奔走,是重开科举之议的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
这显然和其人的出身有关,不是世族中人,对科举制度自然是持着热情拥抱的态度。
高士廉是洛阳世族的代表人物,出身渤海高氏,萧铣降人,降唐之后便留在长安,与孙伏伽等人同为中书言官。
他的关注点和孙伏伽不一样,现在正积极参与到修订唐典的事情当中。
牛行远,高季辅等人则在御史台任职,这才是正经的朝廷言官,其他事务都是他们的副业,弹劾百官才是他们的主要职责,而且不会为三省高官所左右。
这些人都有着纠察百官,肃正纲纪的职责,如果能一同上书言事的话,即便三省高官也不得不重视。
当然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言官意见一致,不是大势所趋,就是有人授意,不然就说明朝中的政治架构出了问题。
这句话出口,魏征便再不敢犹豫,脑筋立马全速运转了起来,“此事看似不大,却与天下读书人息息相关,不能不慎。
臣以为当先在小处着手,不如使人定制奏章范本,再录入唐律之中,若反对之声不大,再以国子,书院等处试行,到时读书之人自会予以品评。
之外……”
这可能是要与天下读书人为敌的事情,强行改变读书人的日常习惯……我的天,上一个这么做的人是谁来着?一个不好怕就要遭万人唾骂,到时背黑锅的可能不止他魏征一人,可一定会以他为首。
想到将来可能出现的悲惨结局,他的聪明才智终于被整个调动了起来,咬着牙道:“自秦汉以来文字多有沿革,东汉许慎之说文解字,只有九千余字,字体也与如今大异。
而汉末以来,各族纷纷入主中原,文字愈加纷繁,不如整理一下,删繁从简,续成辞书以供世人参阅。
而句读之事便可杂入其中,众人相比之下,许也就少了抗拒之心?”
李破欣慰的连连点头,把一个单项选择题变成多选,确实是改革旧制的好办法,而且词典之类的东西确实应该好好做一做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18/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