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9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03/1986


“走,今天咱们进城瞧瞧,突厥人说的也不知是真是假,过的好坏到他们住的地方看看也就知道了。”
侯君集点头,也没劝他什么,一路上已经劝的够多了,可这人有主意的很,劝了也是白费工夫。
“是该跟他们好好谈谈了,之后咱们怎么做?真带他们回去不成?”
程知节无可无不可的道:“依贤弟的意思是把他们都带回去?那不成吧?至尊让咱们过来,带上一两个人回朝觐见至尊也许会夸俺们几句,可要是把人都带走,没准就成罪过了。
咱们辛辛苦苦一趟,最后却闹的连苦劳都没了,岂不是办了蠢事?”
大清早讨论这个问题,让两人的情绪都不很高,主要就是他们的权力有限,把握不准此事的脉搏,也就有了不少纠结。
而突厥人昨天把意图已经表明的非常清楚,今日再谈应该也不会有太多的改变,突厥人就是想要让他们引领着部众东迁。
此时侯君集道:“要真是只有六七千人,倒也不算多”
程大胡子笑笑,他心里其实早有主意,只是按照在河南养成的习惯,万事都要为自己留条后路,事情一旦不对,还有比侯君集更合适的替罪羊吗?
“贤弟说的倒也不错,但俺昨日里听那些人说起西域诸国来,少则几千人,多则数万便是一国,这么说来的话,六七千人可也不少了,他们常年在西域待着,一旦反复,不定就要另立一国,你说到时咱们两人罪过有多大?”
侯君集转转眼珠,他虽然骄傲,却也不傻,顿时笑道:“咱们这些人还是以哥哥为主,那你拿主意便是,咱们都听你的,不过小弟却还是要说一句,这些人势穷来投,若是虚应故事的话,咱们就白走了这一遭,回去之后也就是个苦劳了吧?”
程大胡子斜眼瞅了侯君集一眼,心里道了一声奸滑,嘴上却道:“俺也拿不太准,那就等俺想清楚再说吧。
今天再跟你们说说话,明日里咱们去阳关转转,十天最多在这里留十天,咱们就得启程东返。”
侯君集没意见,点头道:“哥哥说的是,突厥人喜欢秋末用兵,要是那个什么统叶护派人追过来,咱们可不能为了些突厥崽子拼命。”
程知节哈哈大笑,心里得意的想着,关西小子终于开了窍,也不枉他一路上的苦心教导。
“那就吩咐下去,仔细准备一下启程,你也不用跟着我入城了,俺带几个人进去看看,那些人都是酒鬼托生,反正你也不愿跟他们对饮。”
侯君集毫不犹豫的锤了捶胸膛,应命而去
阳关古寨坐落于敦煌绿洲西南边缘处的一个高地之上,和敦煌古城一样,传说都是汉时所建,与玉门关一南一北,同扼河西咽喉,是东西交通之要隘。
一千多年之后,这里只是一片荒漠,可如今嘛,阳关水源充足,周围还有大片的草场,算是河西地区不可多得的好地方。
和其他河西关隘一样,这里在隋末战乱之后便已废弃,突厥人逃到敦煌以后,派了几十人在这里驻扎,其实也不为防守,只是作为一个前哨存在。
===第1139章东迁===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
两句诗词将这两处河西要隘的孤冷和凄凉描写的淋漓尽致。
程知节和侯君集两人在阿史那泥孰兄弟二人陪同之下来到阳关,可惜这两个家伙都不学无术,转了一圈也没什么深奥的感悟。
只是觉得前汉确实强盛,都这么多年过去了,在河西尤有余威留存,也不知将来大唐整治河西,会不会派人到这里来驻守。
想到这个,两个没志气的家伙都缩了缩脖子,此地去国千里,孤悬于外,谁到此处来都形同流放,他们都还年轻,可不想在这种地方耽误工夫。
要真有一天率兵西来的话,抚有西域的功业对他们还算有点吸引力。
接下来的几日,程知节和侯君集便在突厥人的陪同之下,大致将敦煌绿洲转了一圈,对西突厥东逃部众算是有了个初步的了解。
他们如今散布在敦煌绿洲之上,放养着些牛羊,估计大部分都是从之前敦煌绿洲上的其他部族抢夺而来。
突厥人又说了假话,突厥部众确实有六七千人,可他们还有些附从,也就是奴隶跟随,大致上有两千多人的样子,这就要近万众了,原来人家头一次就说了实话
这在河西地区已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同时也对他们的迁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近万人一旦东迁,走在荒芜的河西走廊之上,后勤将面临沉重的压力。
尤其是中间还有很多老人和孩子,一路走下去的话,死上一半人是正常现象,说不定倒霉的碰上沙暴,整支队伍都将被埋在沙尘之下。
这也是突厥人不敢轻易东迁的原因之一,从龟兹北面的三弥山到敦煌的一路上,一万多人就剩下了两千多,你说这是一次多残酷的行程?
阙度是早年带兵逃过来的,他做过处罗可汗的附离,娶的也是处罗可汗的女儿,从西域带兵退到鄯善,只剩下了几百人,跟随在他身边的妻儿都死在了路上,可以说跟射匮可汗有着血仇。
但突厥人奇怪的地方就在于此,当阿史那泥孰等人退过来的时候,他很高兴的接纳了这些突厥王族,并自觉的便以他们马首是瞻了。
这也许就是突厥人能一直活跃于漠北的原因所在,阿史那氏确立了他们王族的身份,别看内讧闹的很凶,可那是王族之间的征伐,其他人很少能参与其中。
所以说金狼旗能遍行漠北,西域,不是没有原因的。
相比之下,中原王朝就缺乏这方面的举措,因为他们的皇族几乎不会出现于如此偏远之地。
当然了,有利也有弊,正是因为突厥王族头脑太多,血脉牵系又不密切,很容易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这在中原前汉之时就已被印证过了,分封制,那是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也是战乱的重要根源之一。
如今在敦煌绿洲上的突厥部众多数都在东边,看上去是随时做好了逃走的准备,而突厥人往往是秋末冬初时有所行动,因为那时牛羊,马匹正肥。
中原人用兵则也必须避开春耕秋收,其实都是天时在作怪。
走马观花的看了一下,程知节心里已经有底,一行人回到了敦煌古城。
“你们真打算东迁?这一路可难走的很,而且已是六月入秋了,想要在冬初去到张掖,那就得紧着赶路,不然的话都得冻死在路上。”
阿史那莫哚当时就迟疑了,“要不使者在这里留一个冬天”
好吧,射匮可汗的儿子是个废物,说话也不算数。
阿史那同俄瞪了他一眼,道:“说好了的,如果我们向东迁移,那就不会回头再看一眼三弥山。”
另外两人的脸上则露出了喜色。
一直说话很少的阙度开口道:“使者愿意引我们东去,您的仁慈让我们感激,请您一定放心,冬天的寒风不会吹袭到我们的身上只有那些软弱的人,才会死在路上,软弱的人不值得怜悯”
将军就是将军,听听这话说的多有道理,只不过这些人流浪已久,不再提天神罢了,不然的话,这里一定会出现天神的字眼。
阿史那泥孰毫不犹豫的表达了自己的赞同,仁慈虽然一直挂在他们嘴上,可行动上却绝对不会照顾弱者。
程知节等人的到来,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他们绝对不会让机会从自己的眼前溜走,至于大家能不能活着到达安全的地方,那就交给天神来决定吧。
看着他们急切的样子,程知节知道根本不用再提第二个选择,跟他们一起说话久了,程知节也晓得了他们如此着急的另外一个原因。
当统叶护可汗稍稍整理好他的帐篷之后,很可能会按照习惯派出使者去长安拜见中原可汗。
或者探听中原的情况,或者请求联姻,再或者是称臣之类也有可能,这是西突厥王帐惯常的操作。
一旦让统叶护可汗的使者领先一步,那么他们的处境也就会变得愈发危险,谁也不知道大唐可汗会不会拿他们的头颅去交好统叶护,还是像启民可汗,处罗可汗那样养起来备用。
程大胡子笑着点头,“既然如此,那就赶紧准备启程吧,咱们丑话说在前面,俺这算是自作主张,可以说担了天大的干系,所以一路上都要听俺的,谁要有抗命之举,俺对他可不会客气。”
阿史那泥孰当即双手抚胸,“我以天神的名义起誓,我阿史那泥孰以及我的子孙们,一定会铭记您赐予的恩惠。”
“哥哥就这么答应下来了?这可不太好吧?”出了古城,侯君集便问。
程知节扎煞着大胡子笑道:“怎么?你还想讨点好处不成?对了,听说贤弟家中正室之位暂缺,这里有不少姓阿史那的女子,不如娶个回家,以后不定就是外戚之家了,到时见了为兄,可不要装作不认得啊。”
===第1140章伏俟===
两边人把启程的日子说定在了三日之后。
在这三天里,突厥人开始往东边聚集,所有能带的东西都带上,所有的牛羊都赶上,奈何家底太薄,拾掇拾掇也没什么好玩意。
不论是阙度设,还是阿史那莫哚等人,逃走的时候都是仓皇无比,金银细软哪有命重要?所以到了敦煌的他们一个个穷的是叮当响。
三天很快过去,大家聚在一处都是一身的疲惫,又举行了一次篝火晚会。
可气氛上却不是上次能比的了的,大家明日里一起上路,那就都是自己人了,聚在一起开怀畅饮,往死了喝,都是一副有今天没明日的样子。
侯君集这次也不再端着,酒到杯干,大口的吃着烤羊肉,连羊眼都嚼出了软濡的味道。
等到他喝多了,程知节终于算是知道为何这厮从不多饮了,这人喝多了话那叫一个多,比年老的妇人都能唠叨,而且嘴上是真没把门的。
也许是前两天程知节说的话给了他触动,这厮还说起了自己的伤心往事,听的程知节尴尬至极,打定主意以后再也不能让这厮多饮了。
侯君集家世自然比程知节要好,他出身关西三水县侯氏,祖籍在上谷,祖父是北周骠骑大将军侯植,算是正经的世族中人。
侯君集少年时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为人也比较浮夸,嗯,就是那种浪荡公子一般的人物,文不成武不就,靠着家世在京中四处游荡,交往的也都是些狐朋狗友,没什么正经人物。
按照演义中的话来说就是性洒脱,不拘小节,好与豪杰相交,听听,文人的修辞手法是不是很有趣?
若是没什么变故的话,他日子也就这么过下去了,虽然不成器,可作为侯氏嫡子,少不了他的衣食,总不会让他成为游侠儿中的一员。
可大业九年,隋帝杨广第二次征伐高句丽,被杨玄感抄了后路,一番折腾下来,杨玄感授首,杨广也闹了个灰头土脸。
眼见关西不稳,杨广终于回到了长安,杀了不少人,也许是为了让关西人知道他还是那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于是冬初的时候诏众人随行出狩猎苑。
那时候关西贵族们其实已经不太把他当回事了,看向皇帝的目光都仿佛带着利箭,恨不得皇帝早点去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03/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