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8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55/1986


于是李破说起了江南,也不知王泽等人走到哪里了,能不能在江右有所建树。
众人感受到了君王的忧虑,纷纷进言安慰,有人说起了吴王李伏威,听的李破挺别扭,好像多了个儿子似的。
杜伏威来到长安没几天,就带着妻女开始四处游逛,表现的分外安逸。
出城踏青两次,到东市游玩四次,到西市更多,足有十几次,还带着两个女婿去青楼晃悠好几圈,听歌看舞,留宿花丛,好不自在。
喝多了还嚷嚷着去教坊转转
这些都被兵部军情司以及备身府一一记录在案,准时出现在皇帝案边。
李破其实在等杜伏威于长安呆腻了,再看他有何表现,比如说请求衣锦还乡,回去山东瞧瞧什么的,那时才是见真章的时候。
而且江都之繁华就算比不得长安,但景色,气候皆胜长安许多,不然的话,杨广也不会三下江都。
所以李破不太相信杜伏威会真的对长安“一见钟情”,像杜伏威自己说的那样,有终老长安的打算。
臣下们的相劝之言,实际上李破听听也就罢了,他的目的可不是担心江右重起烽烟,虽然那好像是大概率事件。
没了杜伏威的约束,有些人心怀异志是难免的事情,可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叛乱,一两年下来,江右的人们也就没那个造反的心气了。
等将臣下们的注意力从会盟之事,以及对前人功绩的追思上面吸引过来,李破便叹息一声道:“朕半生已过,却只在江北与人争雄,从未领略过江南风物。
听人说起江南,山川秀美,烟柳画桥,风鼎盛,贤才辈出,朕甚为思慕,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亲身领略一番啊。”
===第1070章铨选===
听皇帝这么一说,众人都被吓了一跳。
他们瞅了瞅皇帝,又都把目光移到中书侍郎岑文本的身上,估计心里都在念叨,肯定是这厮在皇帝耳边时常说起江南的诸般好处,不然的话皇帝从没去过南边,怎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也不怪他们有这种想法,殿中群臣当中,就岑文本一个正经的南人,像萧禹之类只能算是半个,少年时居于江陵,如今已在长安定居多年,差不多完全融入到了关西世族当中了。
江南初定,那里的人才还没有大举入朝,如今长安朝中自然还是关西人为首,晋人,蜀人,河南人稍次。
出身河北,山东世族的人也有一些,他们多在兵部,卫府中任职。
战乱时节,北人占据主动是不争的事实,等到天下承平之后,南人显本事的时候也就到了。
但因为京师所处区域的原因,南人也从来无法彻底掌握大局。
…………………………
而北巡还没确定呢,皇帝这意思好像就要把南巡提上日程?不要啊……
趁着酒劲,群臣立马七嘴八舌的开始相劝,杨广的名字不住回响在两仪殿中,若杨广泉下有知,连续被踩之后,定要再被气死一回。
岑文本更是成为了其中主力,想要自证清白,不然过后肯定要有无数的本章奏到御前,说他岑文本的不是。
旁人不论,颜师古肯定会趁机给他来一下。
…………………………
李破哈哈大笑,按了按手,让众人安静下来,目视岑文本道:“景仁之才,满朝皆知,文章华彩,博古通今,诗词无碍,雄辩无双。
少年时便可为父伸冤,得享大名……今日在座皆贤能之人,你来说说,江南最为可贵之处在哪里?
说的对了,诸人自然无话,若是不对,那朕可就要罚你了。”
众人一听,自是纷纷应和,罚什么不重要,君臣欢饮,若不传出些佳话那多无趣?只要皇帝不提南巡之事,也就成了。
想来岑文本这样心思灵巧之辈,应该会借此劝谏君王一番吧?
岑文本此时正值春风得意之际,从龙之功在身,前些时晋中书侍郎,赐爵南阳郡公,早已没了当年出走晋阳时的狼狈之相。
离座而起,躬身先谢君王赞誉,之后也只稍稍沉吟便道:“江南之美,言辞疏少,臣今道之,以闻君上。
此正春日,江南正是花红柳绿,苍翠欲滴之时,朝飞暮卷,火树星桥。莺啼燕语,湖光山色,红肥绿瘦,花枝招展,春色撩人。
模山范水,万紫千红。觅柳寻花,波澜壮阔,李白桃红。
烟柳花雾,突兀森郁,临风对月,红装素裹,诗情画意。”
区区数语,便已在众人面前展开了一副江南图卷,山青水软,红绿相杂。与北方风景之宏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就像南北之人饮酒,北人以其资胸中之气,壮怀激烈,指天骂地,自然愈烈愈佳,南人饮酒品的则是滋味,悲春伤秋,吟风啸月,其味绵长者为上。
岑文本从容的环视殿内众人,颇有惋惜的道:“江南绝美,区区言辞,不能道之以万一,江南土地之丰饶,气候之温润亦是如此。
可若说江南最贵重之处,非其山水也,只在于人。
大江横贯,滋养万千,遂致人杰地灵,贤能辈出。
臣也不讳言,南人偏于柔弱,不谙战阵者多,可文风鼎盛,举世皆知,虽童子亦能吟诗作赋,以礼待人。
昔炀帝屡游江都,与人谈诗论画,盛举不绝,江南之人闻风而动,趋之若鹜,炀帝回朝颇多炫耀,曾有以文才也当为天子之说。
然观其左右,江南才能之辈,能侍奉身侧者几稀?轻浮浪荡之处,一言难尽。
臣以为,江南山水美则美矣,至尊却不应为其所惑,人为万事之本,选贤任能,招才纳士才能使天下太平,江山永固。”
又把杨广拽出来一阵鞭挞,显然是臣下们看出了李破的态度,对杨广是深恶痛绝,于是大家也就越发的不客气。
反正杨广身上的毛病确实很多,他几乎犯下了历代昏君犯下的一切错误,即便有些事并不能算到杨广头上,可众人口诛笔伐之下,也都一股脑的扣在了他的头上。
当然了,数千万的冤魂嘶嚎之下,他也没资格喊冤,反正大唐一朝绝对不会有人想着给他翻案就是了。
众人纷纷点头,然后看向皇帝,那意思再明白不过,他们都觉得岑文本说的对,其实主要就是想断绝皇帝南巡的想法和苗头。
有的还在心里埋怨岑文本把江南描绘的太美,若勾的皇帝意动,一定要参上岑景仁一本,把他弄去西北吃沙子。
李破笑着举杯,“卿还是准备的太仓促,事情说的倒是明白,可言辞不很华美,罚你与朕共饮一杯,以做薄惩。”
算是过关了,岑文本松了口气,在这么多重臣面前显露本事确实让他有点紧张,同时这也是正经扬名的好机会。
只是微有遗憾,他急才稍差,未能做到尽善尽美,只是把意思表达清楚,却无法真正体现他在文学上的素养,可惜可惜。
当然结果还不错,李破视其为肱骨是毫无疑问的事情,所谓薄惩,还不如说是赏赐,表现的如此亲近,足以让他荣于众人之前了。
一杯饮尽,岑文本归座,殿内的气氛重又热闹了起来,大家纷纷举杯敬岑文本,大体上就是表示你说的很对,咱们都很赞同,不能让皇帝四处乱跑。
连续几杯下肚,岑文本就有点喝蒙了,于是心里暗自慨叹,他在朝中根基还浅,周围都是如狼似虎的北方人,找到机会就要欺负他一下,实在恼人的很。
等众人兴致稍减,李破才道:“岑卿所言甚得朕意,百年大计,以人为本,如今各处残破,招揽贤才以治平天下乃当务之急。
萧铣之辈尚知铨选贤能,量才为用,朕岂能落后于人?当年南陈,前隋皆以科目举士,以铨选举官,以绝相互引荐,朋党相连之祸,朕有意仿效,各人有何建言,在之后可以奏上来,看看可行与否。”
===第1071章娱乐(一)===
皇帝没有南巡之意,只是借此引出选官之制,殿中的一些臣子们由此也领教了皇帝的话术以及他那性情中比较刁钻的一面。
从天下大势,说到勤政爱民,再到与突厥会盟,然后说到江南风物,接着又引出招纳人才以及选官之事。
几件事好像毫无关联,却又环环相扣,话题全被皇帝掌握,稍微愚笨一些,或者愣神一下,也许就能被绕晕在里面。
很多人此时不由自主的便生出了一些君心难测的惧意。
有些人更是想到了就在前几日,渤海高氏的阀主被斩于街市,那样一个高门大阀的主人,临死之时,不但没有亲朋相送,反而让很多人都松了口气,拍手称快者也有不少。
整个过程连为其求情的人都没了几个。
再想想前些年独孤阀的阀主独孤怀恩被杀后掀起的滔天风浪……新君手段之高明由此可见一斑。
嗯,独孤阀的阀主现在是独孤开远了,上一任阀主独孤修德暴毙于府中,听说是有与高慎共谋之嫌,死的悄无声息,比之高慎还要不如。
还有陇西李氏,如今已分了门户,主枝时不时的哀嚎两声,也很是有气无力,俯首帖耳的样子再无前些年的风光模样了。
而这离着新君入主长安也才不过两载……真不愧是开国之主,正可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潜移默化间,已是君权在握,群臣敬服。
…………………
选官制度已经不用多说,察举制度在魏晋时达到巅峰,进一步形成了九品中正制,鉴于门阀势大,权臣屡现,之后南朝先是出现了试官之制,用通俗的话讲就是用试卷的方式定期考核官员。
以此为延续渐渐有了科举选官之制,这种制度首先出现在南齐,后来粱陈继之,到前隋开皇年间,文皇帝杨坚施行了察举与科举并行之策,不久彻底废除九品中正制。
只是九品中正制施行日久,余毒难除,直到大业年间,其实也无法把它从选官制度里面清除出去。
隋末战乱当中,甚至有了回潮的迹象,因为各个诸侯都需要联合地方世族来壮大自身,和魏晋之时相同,家世一旦变得越来越是重要,九品中正制便有了复苏的机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55/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