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7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0/1986


彻底丢掉兵部尚书之职后,封德彝痛定思痛,觉着自己犯下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看清皇帝的脾气就冒然觐见,换句话说,就是太急躁了,同样也太自负了些。
所以转任黄门侍郎之后就老实了下来,职责内的事情他都办的清清楚楚,除非皇帝亲口问询,职责之外的事情他则很少再发表意见,以免招致新主不喜。
而有了他和长孙顺德两人主掌门下省,也确实让李破省心不少,与中书,尚书两省的书来往,政令传递上,都越来越顺畅了。
所以说门下省的官长选的好坏,直接影响的就是皇帝自己的舒适程度,毕竟门下省当初设立的时候,就叫内史省,是专门为伺候皇帝而设立的官署。
就算是现在,门下省的副官们还要给宫门落锁,依旧能看出门下省的一些初衷模样。
这还少往小了说,往大了说呢,它是一个能够抗衡中书,尚书省的机构,同样也是皇帝手中的刀剑,它的锋利程度则代表了皇帝的意志能不能够彻底的在外朝贯彻下去。
“府兵,国之干城,亦国之大政也,历朝皆有删改,此次增设折冲府,各处议论已有多日,利弊之间多考量清楚,臣不多言。
只臣等商讨之后以为,折冲府集募兵,训练,供给粮草,兵甲等事,之外甚至还有屯田之责,监管之能,权责太盛,极易坐大,挟持地方,法纪稍有废弛,便生祸患。
有鉴于天下战乱已久,眼见各处生灵涂炭,人烟渐绝,臣等思之,不寒而栗。
所以臣等以为,设折冲府虽乃大善之举,可为绝其祸,需分其权柄,防其独大难制,再有,应于折冲府中设学堂,除教导府兵兵事,也可教其有忠君报国之志,辨别是非之能,日久,府兵自安,地方,朝廷亦安也。”
其他人都静静的听着,分权之事倒也平常,毕竟折冲府设下之后,肯定不会让卫府独占其权,诸如兵部,户部都要参与其中,不可能不要求一些权责。
而在折冲府中设学堂这个可就有些新鲜了,一些人几乎是本能的便产生了反感,府兵们粗鲁蛮强,他们听令行事便了,还教什么忠君报国?有些人天生低贱,学的会吗?
这隐隐的已经算是碰触了贵族们敏感的神经线上,贵族之所以为贵族,就是因为他们垄断了资源,知识等东西,然后又设立起了高高的藩篱,拒绝新人加入。
于是世界上也就有了贵族,平民,贱民之分,一旦府兵人家懂了道理,知晓了兵法,也有了可以传承下去的经验和教训,那么贵族的优势便会被削弱,直到消失。
在座的人都是聪明绝顶之辈,可限于时代,他们并不能清楚的说清楚这一切,可反感却肯定会出现。
九品中正制废除已久,却还在隐隐影响着贵族阶层,有些人甚至死死抓住不放,其实就是因为贵族们是九品中正制的受益者。
送888现金红包
关注vx公众号,看热门神作,抽888现金红包!
即便它的弊端分外明显,可还是能得到很多人的拥护,因为利益决定了这一切。
这还是因为大业年间,以及隋末战乱冲击了贵族们的统治,让贵族们的权威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一些庶族,平民出身的官员和将领开始跻身于贵族之中,同时削弱了贵族们的话语权。
比如说李破就成为了他们的皇帝,而他的出身就是贵族们平常时节所无法接受的,可现在呢,他们也只能拼命掩饰李破的身世带给他们的耻辱感而已。
所以朝堂上才会出现这样新鲜的提议,不然即便是在杨坚年间,政治比较开明,也断不会有人提出要教给府兵人家一些东西。
只要一想到他们可能会有机会与那些卑下之人为伍,很多贵族就会成为天然的反对者,现如今阻力应该也是不小。
你看萧禹便在封德彝坐下之后似笑非笑的道了一句,“封阁台果然还如之前一般,想人所不敢想,佩服佩服。”
萧禹嘴巴很臭,封德彝自然晓得,只是这次实在是代人受过,只是笑眯眯的装出很受用的样子道:“过奖过奖,哪及萧中书于万一啊。”
李破只作壁上观,当时屈突通提出此议之后,李破便有了主意,他那会没有想的太深,只是觉得罗士信,步群等人官越来越大,却还是一个大字不识,连章都看不下去,实在不该。
不如教导府兵们点知识,然后顺便给他们洗洗脑,军队一旦有了忠诚这个骨架,那么将来祸乱总归要少上一些。
可谨慎如他从来不会一拍脑门弄出个主意来,就觉着自己很了不得,所以当时也就没有开这个口。
后来细细一琢磨,不定就是个坑,那不妨让封德彝这样老狐狸先跳进去试试深浅再说。
这还只是对府兵制的小小革新,如果这样的事情都遇到极大的阻力,那恢复科考岂不要闹的天翻地覆?
也是这些年他接触了太多的贵族,自己也渐渐加入其中,也便晓得了贵族们的生活,喜好以及他们的忌讳。
不与卑贱之人同列是最基本的贵族信条,什么是卑贱之人?九品之外,皆身有污秽,天生低人一等。
广个告,我最近在用的追书app,
\!
这不,封德彝才刚出口,萧禹便有了反应,这是一位当世最正宗的大贵族,他的反应也很符合他的身份。
其他人都没说什么,也别以为他们都没意见,像苏亶这样的家伙,十有八九就会在此事上站在萧禹一边。
而吏部尚书皇莆无逸乃典型的儒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而忠君报国正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所以他很可能会表示支持。
他们都没有说话,一来可能是没想清楚,二来是在意皇帝的态度,毕竟门下省乃皇帝近侍,门下省主官发表的意见,很可能就是出于皇帝的授意,这个时候去找茬很容易把自己装进去。
大家都不是官场新丁,这点道理还是明白的。
而萧禹脾气和嘴巴都很臭,这次只能算是稍稍展示了一下而已。
三省都有人说话了,大致上也就定下了基调,设立折冲府可行,之后就是填充各种细节,朝廷大政就是这样一个节奏。
至于能不能把折冲府的学堂开起来李破暗自冷笑,他娘的这点小事若都办不下来,这个皇帝俺也不当了。
接下来屈突通和苏亶也说了几句,李破做了下总结,小朝会的一个议题也就算完了。
下一个议题则是苏亶的提奏,也经过了大量的磋商到了这会该出结果了,那就是新朝的钱币问题。
同样也是一件大事,重要性上犹胜于设立折冲府。
可这件事要比设立折冲府简单的多,关西地面现在流通的还是五铢钱,其中有前隋发行的,大部分则是李渊发行的唐五铢。
可以说李渊的很多政治,军事,经济举措都还没来得及实施就被李破熄灭于萌芽之中,而钱币上的事情尤其如此,比如晋地现在发行就是开元通宝小铜钱。
比五铢钱要轻巧的多,一枚便是一钱,十钱为一两,从之前的十六进制变成了十进制。
===第860章大政===
现在天下的钱币花样可就多了,窦建德发的是夏五铢,一种比大业白钱还要粗糙易碎的铜钱,在河北,山东流行。
人们不太爱用,用的最多的竟然还是前隋的开皇五铢钱,说真的,若是杨坚没生下杨广这么一个儿子,应该足以与任何开国明君相提并论而无丝毫逊色。
萧铣那边就比窦建德聪明多了,毕竟那里聚集了很多治政的人才。
他们把大业白钱收集起来重新熔制成开皇五铢,质量上肯定差了不少,可式样上却与开皇五铢无异,于是南边的人被糊弄着用了起来。
别说,还真比重新发钱要省时省力的多,成本也是极低,只是今年冬天,萧铣觉的天下群雄都要臣服在他面前了,于是鼓捣着开始弄他的梁五铢了。
至于其他诸侯,都没有发行新钱的兴趣以及那个实力,很多地方在此时都开始以物易物的进行交易,可见战争让经济产生了非常大的倒退。
晋地的小铜钱是何稠亲自监制,费时两三年才制成的新钱,样式简单,质地坚韧,不易磨损破坏,比五铢钱稍小一些,轻了一半左右,十进制的简单换算关系也让它更加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可。
这是晋地在李破治理下群策群力的一个典型表现,出现了一种比开皇五铢更容易流通,也更好用的制式钱币。
之外还有“晋银”,一种和铜钱差不多的银币,在中原地区同样是一种颇为新颖的创新之举,甚至在长远看来,为金银进入流通环节提供了条件。
这个议题在各省已经议论了一段时间,争议比设立折冲府要小的多,各省的官员们都很喜欢这种开元通宝小铜钱。
而李破的意思很明确,和窦建德,萧铣都不一样,在发行新钱的同时大规模召回旧钱,让新钱尽快完全取代旧钱的地位。
所谓钱能通神,统一的币制,和统一的字一样,都是取得正统性的一部分,人们只要认同了新钱,差不多也就认可了这个政权的合法性。
这一点在晋地的地面上表现的尤为明显,想来在关西也是如此,比如出身关西的官员们对新钱没多少抵触,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头。
此时有事晚来的杨恭仁和王泽两人也已就座,不管是设立折冲府,还是发行新钱都和他们关系不大,只是参与朝廷大政是他们为官生涯的一部分而已。
钱币上大家说的不多,因为没什么争议,只户部尚书苏亶为此做了一番比较详细的宣讲,大概就是科普一下这个钱币的制作过程,以及它的优缺点。
新钱的缺点不多,最大的一个就是他和五铢钱在重量上相差太多,也许会让人们担心它不够分量,让自己吃了亏等等。
于是在如何兑换五铢钱的方面也产生了一些困难,所以现实也逼着新钱发行之后,必须将旧钱都收回来,不然钱币流通上会遇到很多麻烦。
这些缺点和困难都还在接受范围之内,所以等苏亶说完,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达成了一致意见,准备明年春天,天气暖和一些之后立即颁下诏令,开始和晋地一样发行新钱。
接下来还有关于田赋的改革,律法上的一些改动,以及一些人事任命,耗费了一天的时间,一个个议题或通过或重新发回各省商讨,由于人到的比较齐整,所以议题一个接着一个,让这次小朝会上的众人过的非常充实。
送888现金红包
关注vx公众号,看热门神作,抽888现金红包!
同时这也是冬天里第一场重要的朝会,差不多就是对于今年政军两事的总结以及对来年该做什么的议论和商讨。
王泽修订隋律,将收取贵族田赋的标准纳入到了律法当中,这次也明确的提了出来,这种举措在承平时节几乎不可能通过,这触动了贵族群体最根本的利益。
可现在就充满了无奈的意味,皇帝告诉大家要共度时艰,等天下太平了咱们再改嘛,现在大家都出了力,天下一统之后,难道朕会忘记你们的功劳吗?
如果现在诸人都惦记这点小利,那还能指望你们什么呢?
百姓饿了肚子要造反,逃亡,府兵们饿了肚子不愿为你去征战,甚至和百姓一样揭竿而起,这都是不久前发生过,或者说是正在发生的事情,难道说还不够让人警醒吗?
大概意思就是特殊时期特殊对待,等到天下太平的时候,再来议论修改一下嘛,充满了温水煮青蛙的意图。
在晋地施行起来阻力并不算大,关西嘛,门阀势力要多一些,可是否会受到极大的阻力还不很清楚。
在这种小朝会上也看不出什么,在冬天里提出来,就是想让众人有个消化的时间,各省一讨论,等消息传开,就能晓得轻重了。
李破不怎么担心,和之前在折冲府中设学堂一样,都是有阻力也必须推行下去的项目,在人口大减的今日,若在贵族身上还不能收取一定的税赋,那日子也就不用过了。
这些还都是开胃菜,等到合适的时机,开科取士才是重头戏。
晚间李破也没有放臣下们离开,将留守京师的几位大将军也请了过来,在两仪殿摆下宴席,招待这些重臣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0/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