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6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2/1986


趋利避害,左右逢源才是窦建德于乱世当中崛起的不二法宝,换句话说,他对大局的把握从来都很精准,也还很有自知之明,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想的很清楚。
比如说这两年他就埋头经营河北,据说河北在他的治理之下已经做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地步。
说法有些夸张,大多都是他们自己吹出来的,可窦建德这两年确实大致完成了从乱匪向正规军的转变。
鹰扬郎将童广寿在这个过程当中没跟上老东家的脚步,稀里糊涂的掉了脑袋,他其实到死也没想明白自己怎么会密谋去杀他的结义兄弟,可他的罪名就是这个,密谋叛反,去投汉王李定安。
李破如果能听到童广寿的喊冤声,定也要恼怒上一下,莫要碰瓷好不好?
随着童广寿被杀,窦建德也在做着最后的调整,一个义军首领向封建君王的过度,总会伴随着流血事件的发生。
他身边那些跟随他多年,侥幸存活下来的“老兄弟”受到童广寿牵连纷纷就戮,窦建德很了解这般人,没给他们任何东山再起的机会,只要上了他的黑名单的人,都掉了脑袋。
比如说高士达的堂弟,左武卫大将军高士兴便被定为童广寿同党斩杀于市,又比如说,左领军大将军王伏宝也掉了脑袋。
这两人都是在夏军中极有声望的军中上将,因罪被诛之后,后遗症非常的多,可窦建德还是这么做了,因为当了皇帝的他不再需要什么“老兄弟”,他需要的是臣子。
童广寿等人还秉持着农民军时的作风,跟窦建德常常称兄道弟,一点身为臣下的自觉都没有,还时不时的对窦建德的主张指手画脚。
而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他们和以裴矩,曹旦,凌敬,刘斌等人为首的各个政治集团都不对付,冲突也日趋激烈,于是清洗如期而至。
内讧和清洗是义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区别只在于,是窦建德杀别人,还是别人宰了窦建德而已。
窦建德颇为安静的完成了转型,比王世充之流要高明一些,毕竟他没有急吼吼的在前几年就下手,而是等到了一个合适的时机,既没有外部的干扰,也取得了许多人的支持才把兄弟们一道送去了黄泉路。
窦建德感受到了威胁,在和臣下们商议一番之后,派出使者开始向萧铣示好,并作出暗示,萧铣才应该是河南的主人。
只要两家联手,李定安便不敢东窥。
要说窦建德的日子一路向好的话,那么萧铣就是在走下坡路了。
当年萧铣起兵的时候,也跟拥护他的老兄弟们说,咱们当共患难同富贵,可他说的话比窦建德还不靠谱,为人也更不是东西。
齐王张绣被杀之后,晋王董景珍心怀畏惧不敢回朝,最终殁于长沙,楚王郑文秀病殁于江陵楚王府中,秦王雷世猛在去年战死于夔州,再加上投了李破的宋王杨道生。
好嘛,两三年之间,跟随萧铣起家的这些人大部分都死了,只剩了燕王许玄彻,鲁王万瓒还在。
而不管是萧铣出于顾忌,还是两人对萧铣已生恐惧之心,反正许玄彻称病离朝,回老家去了,据说在路上遭了截杀,侥幸生还。
万瓒呢,则老实的交卸了兵权回到府中过日子,即便如此,还有人传闻几次险些中毒身亡。
内斗激烈到这种程度,外面的攻势自然也无以为继,攻打夔州的战事早已因秦王战殁而停了下来。
长沙经过几年的拉锯战,重新被林士弘所占据,飘摇欲灭的楚国好像又回了一口气。
宁长真,王仁寿等前隋将领对萧铣也没了以往的恭敬,虽还打着梁国的旗号,可谁都晓得想指使他们已不太可能了。
今年萧铣其实也没闲着,眼见实力大损,萧铣并无一点悔意,而是使人大肆造谣污蔑齐王张绣等人忘恩负义,蛮横无理,欺压同僚,勾结党羽,称霸朝堂等等。
这除了让诸王名声大坏之外,也并没有给萧铣带来什么好处,君王昏聩,周围才都是小人嘛,于是萧铣顺便给自己扣了几顶帽子上来。
萧铣和中了魔一样昏招不断,可能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只是在攀爬向上的过程中勉强抑制住了本性而已。
很有些晋末豪杰的风范狂悖而昏乱
这一年萧铣听闻汉王李定安和李渊又打起来了,很是“欣慰”,觉着李渊和李破两人没有什么智谋,只知道埋头用力,也不看看天下大局。
他萧铣就不一样,如今领有江表,坐拥雄兵数十万,内圣外王,像李渊和李定安,窦建德之辈,如何能跟他争雄?
在与众人商量了一番之后,觉着北上河南容易跟窦建德产生冲突,有点得不偿失,不如趁李渊自顾不暇之际,继续攻打夔州,如能占据蜀中,那前景可就太美妙了。
于是令左屯卫大将军张镇州率军再次入蜀,攻夔州。
随即萧铣又令宁长真,王仁寿,苏胡儿等率军攻长沙,可在那三人眼中,长沙已成不祥之地。
张绣因得长沙之功被召回朝中,不久即被处死,董景珍代张绣守长沙,之后死在了长沙城中。
不论是宁长真,王仁寿,还是苏胡儿都在经历过那几场变乱,几个人也结下了很多仇怨,让他们在一处去攻打敌人,皇帝也想的出来,不会是想吧?
于是几人按兵不动,就像没收到江陵的诏令一样。
这把萧铣气的够呛,又想令兵部尚书周法明率蛮帅黄虎儿,江州总管丘和等去征讨王仁寿等人。
终于他的臣下们看不下去了,宁长真等人虽不听诏令,却还自认是梁国臣子,你派人去攻打他们,他们一定会叛乱于是乱哄哄的劝住了暴怒中的君王。
李渊败亡的消息传到江陵,引起了不少的震动,正在萧铣和臣下们商量着将来怎么和李定安打交道的时候。
正巧窦建德的书信到了,字里行间说话甚为恭敬,勉强算是转移萧铣的注意力,于是进军河南的议题重被提起。
===第850章纷乱(二)===
总体上来说,这一年的纷纷扰扰并不比前几年少上一分,天下各处的战乱依旧在延续着之前的势头。
大规模的战事只发生了一场,李渊就栽倒在了地上,由此可以看出大家都些折腾不起了。
嗯,除了萧铣之外,这位顺风顺水登上梁王之位的萧氏子孙好像真的以为自己就是天命之主,所以在权势大张之下表现的很夸张。
即便受到了重挫,依旧不改初衷,他即瞧不上腿上的泥巴还没洗干净的窦建德,也对靠着妻子爬上来的李破轻蔑不已。
李渊的死讯传到江都,萧铣并没有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感觉,反而觉着李渊死的好啊,如今天下能称得上贵胄的也就是他萧铣了,此乃天意也,论起家世来,天下人也应该认他萧铣做皇帝嘛。
窦建德也算是投其所好,其实他当年不停送书信到洛阳王世充处的时候,也差不多是这口吻,当时王世充也很高兴。
时至今日,东都洛阳依旧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也依然是中原之战的核心,因为它的位置太重要了。
如果说西京居天下项背的话,那么洛阳就是天下之腹心,占据了这里,同样可以虎视天下,不然的话也不会称之为东都。
与窦建德一旦有了默契,萧铣自然有所意动,只是今年他已用兵于夔州,而在诸王凋零,杨道生投敌,宁长真等不停号令的今天,大举进军河南确实力有未逮。
而且洛阳城中还有王世恽等守城,并没有什么迹象表明他们想献城给梁王,倒是窦建德和李定安要和他们熟上一些。
今年李破称帝的时候,未能像称王时一样得到窦建德,萧铣的祝福,这也显示出了两人态度的变化。
当日三人隐隐结盟也是各怀鬼胎,李破想分散李渊的注意力,窦建德则想来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趁机吞了河南。
而萧铣想入蜀也不是一年两年了。
如今李破在关西称帝,队友自然也就变成了仇敌,窦建德和萧铣眉来眼去那是再正常不过的战略。
群星璀璨的隋末乱世,至今也只剩下了寥寥几个名字还在闪烁。
……………………………………
蜀中,益州锦官城,城南赵郡王府,书房。
赵郡王李孝恭端坐于主位,这是一个身材微微发福的中年男子,长眉细眼,留着短须,面貌端肃,很有威严。
室内还有其他几人在,一个是李孝恭的堂弟,楚王李智云,年纪轻轻,坐在那里不言不动的样子,看上去很有些城府。
另外一个是谯国公许绍的次子许智仁,谯国公许绍逝于军中不久,李孝恭便将他的次子留在了身边。
任为赵郡王府长史,兼锦官城守,自然是视为心腹了。
许智仁和他的父亲一样,一身的书卷气,可却怎么也遮盖不住那一身军旅的气息,正是这年月盛产的人物。
而另外一人身高臂长,体形健硕,正是被李孝恭召回锦官城商议大事的河间郡公,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
还有一人则是李孝恭长子,益州长史李崇义。
五个人三个姓李的,很有关西李氏的特色,实际上这些人当中,只有刘弘基一个外人而已。
室内宽敞,阳光从外面照进来,一室皆明,只是蜀中的冬日对于他们这些外来人而言,确实有些难熬,都裹着大氅,除了刘弘基之外,其他人都还觉着室内寒凉了些。
书房中茶香隐隐,一个面目姣好的女子在煮茶,其他人也都晓得李孝恭好茶之名,在茶汤煮好之前,都安静的坐在那里。
其他人不得而知,刘弘基这里目不斜视,其实心中早已骂开了,都什么时节了,还给俺来摆世族子弟的虚浮架子,你家爷爷当年也阔绰过,可没你这么惹人厌。
刘弘基这人三十出头年纪,性情豪迈,作战勇猛且不失智谋,算是个相当合格的领兵将领。
他的经历比较传奇,出身庶族,也是官宦子弟,早年因为喜欢交些狐朋狗友,把家产给败光了,就是演义小说里面形容的那种轻财仗义式人物,最后弄的自己很狼狈。
后来在大业年间还是父荫而得官,有意思的是这个败家子随征辽东时误了期限,自料当斩,于是伙同他人把押送的牛给宰了,大吃了一顿,随后入狱。
那会大家都兴致勃勃的去辽东立功,没人管他,等到大家从辽东撤回来,哀鸿遍野之下更没人理会他了。
侥幸逃过一劫的他被友人给赎了出来,官也做不成了,于是便干起了偷马贩卖的买卖,这算是给他人生留下了一个很大的污点。
不喜欢的人私下里总唤其为盗马贼,其实吧,这人出身还是不错的。
而他也是地道的秦王一党,从太原起兵时就打上了秦王李世民的印记,等到从征薛举,一直到大破薛仁杲,得封右骁卫大将军,他都是以秦王一党自居。
及到入蜀归赵郡王李孝恭辖制,他和柴绍便聚在了一处,隐隐与李瑗,许绍等人对抗,后来许绍殁于军中。
柴绍闻到了一些味道,于是伙同刘弘基几个想要取李孝恭而代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2/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